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083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在课改中我们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 ,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出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一、 转变观念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

2、生密切联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数学 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二、 联系实际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学习过程中将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新的课程标准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与“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物理学中觉的鼓掌 这

3、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与我们共同上课的教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物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

4、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之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 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三、创设情境_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 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古籍“不断重复”。再举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每星期从星期日到

5、星期六,过了星期六又是星期日无穷无尽。这些自然现象都属循环现象,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学生通过试算“73、109”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引出“循环”的概念。2、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3、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我就端出两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喝得直摇头,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浓了,另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淡了。“是哪里出问题?”我问道。有的学生说:“

6、没有按比例泡。”我接着问:“应以怎样的比例配制呢?如按大众口味。”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还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 上面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在这时我又提出问题:“有一杯200克的水,应加多少奶粉才合适?”学生有的已报出答案,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则在思考,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4、摸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实际地走一走,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相遇”, “相向”词语的实际含义。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

7、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征。四、五、六、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延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数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