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例谈演示技能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例谈演示技能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例谈演示技能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演示”是较早就出现的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由于它符合这一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因此受到了许多教育家的推崇和教学一线教师的运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进入教学领域,不仅对改革教学方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演示的内容更趋于多样化和生动化,为演示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关键词】 演示技能 科学教学 实验探究作为以小学生探究为主阵地的小学科学课堂,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经验,但是仍然需要感性认识做基础。他们的这种认识,一方面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源于学习,如通过观察我们教师演示直观材料或由他们亲自参加实验、
2、实践等活动而获得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凭抽象性的语言,不管你描述的如何的光鲜、如何的天花乱坠,远不如形象的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和深刻。再则,“语言信息”只能激活左脑,“形象信息”只能激活右脑,为了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演绎好演示技能。什么是演示技能呢?一、演示技能的涵义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计算机软件,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获得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维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好演示
3、技能,能起到以下之功效:其一, 通过运用感性材料,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帮助其理解科学这门学科中的抽象知识,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功效;其二,恰如其分的应用好演示实验,不仅生动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突出的优势能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即所谓的动手能力;其三,40分钟的课堂,滔滔不绝的输灌科学知识给小学生,不仅疲劳了学生、累了教师,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正确应用好演示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减轻学习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演示技能?我将应用课堂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浅见。二、演示技能的运用回顾这些年来的科学教学,以下一
4、些演示技能常被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无非是为了方便学生充分感知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主要事物,了解其形态和结构的基本特征,获得对有关事物的直接的感性认识。这类演示在科学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例1.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时,为了方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简单机械做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我找了一俩自行车放到了科学探究室的讲台前,让学生零距离的观察自行车上的链条、齿轮;踩动踏板,研究一下“齿轮转动的快慢于齿轮大小的关系”;并找一找自行车上都有哪些前面学到过的简单机械。这样的实物演示不仅省去了枯燥的讲解,学生的探究兴趣
5、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例2.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时,涉及到了运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系统。这些系统虽然每个人都有,但绝大部分器官处于身体内部,认识起来比较的抽象。假如没有模型辅助我们的教学,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清晰的了解自身身体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第2课“骨骼、关节、肌肉”中最好有人体骨骼模型,第3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中需要用到呼吸系统模型,以及后面的三课教学均用到相应的消化系统模型、牙齿模型等等。虽然也可以选择出示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图片没有模型立体性强,且方便拆卸,方便学生认知组装。故而,模型演示在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例3.在教学
6、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时,由于把各种昆虫捉到课堂里进行教学不切实际,但又要让学生对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有具体、形象的感知,怎么办呢?我选择采取展示标本的方式,如蝴蝶标本、飞蛾标本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来发现它们的奇特之处。以上三个教学实例,分别运用了实物、模型和标本三类演示技能。它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演示手段也较为直观。除此以外,为了方便数据统计、概念总结等等,还经常应用到图表演示于科学课堂教学。(二)图表的演示图表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们不但直观,而且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正规的印刷挂图,一类是教师自制的简略图、设计图、结
7、构图、分类图、表格图等。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之相匹配的印刷挂图少之又少,通常利用自制图表进行演示教学的几率更大些。如在教学三(上)第四单元第一课 “水”时,为了暴露学生有关水的前概念,教材设计了填写网状图的环节(如图一)。教学中我并未选择多媒体展示此网状图,而是选择绘制在纸上粘贴于黑板。同时鼓励学生知道哪方面的就上来粘贴哪方面,如此一来,即降低了填写此网状图的难度,又避免由教师一手操作多媒体而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图一又如,在四(下)“降水量的测量”这课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用柱状图统计“一个月降水量”情况。经过三年级的教学,学生对于文字记录已比较熟练,从四年级
8、开始加入了统计教学。因此,在学生记录下一个月的降水量情况后,我选择一份记录单,进行柱状图绘制演示(如图二)。即明了,又能培养学生统计数据于图表的科学素养。利用柱状图进行教学的还有: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等等。图二 图表教学的例子举不胜举。基于科学这门课的特点,我认为在所有演示技能中最为常用的应该是“实验演示”。(三)实验演示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和规律的获得,都需要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以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开端。这里所说的实验演示是指主要由教师操作,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
9、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实验教学方式。以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来阐述一下“实验演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课伊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问:这两个马铃薯一大一小,你觉得它们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生:大的会沉,小的会浮。师:(演示)把大的马铃薯放进装有清水的水槽中,而把小的马铃薯轻放在浓盐水的水槽中。实验结果显示:果然是大的下沉、小的上浮。学生自鸣得意,认为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他们还认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师问:确定答案是唯一的吗?于是我又演示了下面的实验
10、:1. 把那两个马铃薯取出同时轻轻放入到装清水的水槽中,结果:大、小马铃薯都沉。2. 又轻轻将其放在浓盐水的水槽里,结果:大、小马铃薯都浮。这样的演示实验引发了学生对自己原有判断的质疑:看来,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与其大小是没有关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呢?这里的演示实验设计,即省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为下一步“比较两种液体”的探究做了充分的铺垫。演示实验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得到充分应用。有时还可以对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行调整,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四)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方式,通常应用的是教学课件。这类演示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表
11、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宇宙”单元时,由于它的遥远和神秘,对于学生来说相当抽象。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对宇宙形成初步认识。如日食、月食的成因、认识星空中的星座、板块运动引发地貌变化等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虽然不同的演示技能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目的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演示时机和方法,但在运用演示技能于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三、演示技能的原则在演示技能的运用中,我总结出以下一些演示原则,只有遵循好这些原则,才能使得我们的演示不会功亏一篑:(一)目标性课前必须做到认真选择演示实验和展示的实物或模型
12、,应该明确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目的。选择的原则是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等能力;选择的实验能为概念、理论的教学服务。(二)科学性既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适宜的亮度、摆放在一定的高度;演示的过程展示要清晰;操作要起到科学的示范作用,如取放地球仪时,始终要有意识的保持地轴指北。(三)统一性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或配合讲解进行直观教具、实验等的演示,能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巩固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同时开发。(四)时序性即演示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材料的出示要有时间顺序。教师的演示总有其特殊的目的,特定的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适当时机演示,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否则,就达不到演示效果。同时,还该注意当演示结束时,应及时收起材料,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可以说,演示技能是每位教师,尤其是每位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才能让演示技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新课程朝更深、更远的方向迈进。参考文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2002年.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教学技能大全高中物理新课程网.2007年第11期 . 沈晓英讲座科学教师的演示技能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