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以读为本有效朗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以读为本有效朗读.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读为本,有效朗读 摘要: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连,能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遵循朗读教学的原则,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几方面来考虑,并通过范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等对学生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把朗读做到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关键词:朗读教学 作用 设计朗读是一种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言语,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互动的、非常
2、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朗读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朗读的作用是巨大的,虽然不能说是万能,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的作用,并进行恰当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一、 朗读教学的作用(一) 朗读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朗读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学生读古书、学古汉语全靠朗读,私塾先生根本不讲什么语法、句法,他们只让学生大声朗读乃至背诵。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与功能,古人早就有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1而
3、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2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所以,我认为古代涌现出如此多的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如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他们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语文,却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就说明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
4、是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在语文教育中加以推崇。(二)朗读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徐世英先生的一段话真是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章,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9年级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
5、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三学段(56年级)到第四学段即初中各年级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足见朗读的重要性。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人人在朗读,但朗读水平普遍低下。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于朗读的地位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对朗读教学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对朗读的指导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朗读目的不明确,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有口无心地念着,毫无美感可言,何谈良好的朗读习惯、声请并茂的琅琅书声。因此,在现代语文教育
6、中,我们要把“朗读” 提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朗读的作用1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朗读对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朗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纵向推进。围绕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中心基本要求,我们一般分三个层次进行朗读:一是整体感知层面的朗读,二是感悟层面的朗读,三是积累层面的朗读。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
7、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就像是在高空拍摄的城市全景鸟瞰图。再读课文,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共同活动,细细揣摩语言文字,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情感,从而能够虑心涵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基础上,能直接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语感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4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声音信息
8、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调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古人云: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这内中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即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有感到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语言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绝不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
9、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4朗读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汉语言的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依类象形的文字所表达的意象美,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浓郁温馨的人文美,淋漓尽致的情感美,鲜活灵动的人文美。专家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朗读能够把作者心灵跌宕起伏的旋律,与学生的领悟、感知结为一体,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完全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又因为朗读是把无声语
10、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因此,朗读者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调节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从而感受美、体验美。总之,如果语文课堂离开了朗读,就像领着学生来到金色的沙滩,看到从沙粒上轻轻擦过的海水,仅仅说那是“水”,就辜负了一片美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朗读,会使学生领略到旖旎无限的风光,感受到难于言传的韵味。 朗读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可以说,它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 二、朗读的设计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绘声绘色,娓娓动听,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教师要让学生
11、逐步掌握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体现文章的韵律美。(一)朗读训练的技巧1停顿。所谓停顿,是夹在一串朗读音节中有长短之分的间歇,它是服务于、决定于句子内容的。朗读时的停顿主要有标点停顿、结构停顿、语法停顿等。 (1)标点停顿是指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间是有长短的:省略号、破折号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但也并不是绝对的。(2)结构停顿是指文章的节、段之间作适当的间歇。一般的时间间歇是题目意义段自然段层次句子。(3)语法停顿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根据语法规律做适当的停顿。如主语、谓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等等。停顿不是朗读活动的
12、停止,不是情感的中断。正确运用停顿,可以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显示语言的逻辑性和节奏感,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2重音。所谓重音,就是把一句话中的某个词语读得响亮些的语音现象。重音的恰当使用,语音的节奏将显得活泼生动,增强表达效果。重音一般可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等等。(1)语法重音,由语言自身的节奏所决定,与句子语法结构联系紧密。如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要重读;疑问词、叹词重读等。(2)逻辑重音,为了结合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强调某一部分的重音。(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或文章的高潮部分而产生的重音。一般要在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切体会,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时候,用适
13、当的声音进行表达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3语速。所谓语速是指朗读和说话时的快慢处理。一般有快速,在表达紧张、危急、兴奋等情况时用;中速,在表达叙述、说明、介绍等情况时用;慢速,在表达悲伤、思念、缅怀等情况时用。4语调。所谓语调,是指一句话调子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的形
14、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 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二)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1教师的范读聪明的老师是利用范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我们曾进行过调查,一个朗读水平高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要比一个朗读能力一般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强得多。这说明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具
15、有积极的影响力。我们是这样做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句子较长,文章意思深奥难懂等。此时教师的范读不但可有激趣之效,还有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功。在学生对课文个体感悟、情感体验尚欠火候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如小鹿的玫瑰花这课,“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学生体会到小鹿焦急地盼望看到玫瑰花的心情,但表达起来很难,因此我适时地范读,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此时再让学生读一读,赛一赛,将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6、与热情,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渗透情感、提高朗读能力之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课文教师都要进行多次范读,也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必须范读。应该因文因人而异,即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定,随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而定。2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讲授翠鸟一文,我们录下“翠鸟羽毛鲜艳以及捕鱼”的画面和声音,读时抒情缓慢,把人与鸟之间的和谐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相当成功的效果。又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
17、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并没有花多大时间和孩子们探讨,而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用了蔡国庆演唱的心中的故事这首歌曲进行配乐诵读。当音乐响起,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我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变了,有几个女生泪光闪烁。抓住契机,我马上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再次进行朗读。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朗读作者的那段真情告白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看到孩子们这样投入朗读课文,我也深受感染,加入了孩子们中间,
18、和他们一起朗读。他们个个读得声情并茂。我想,通过朗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3分角色朗读给每个学生分配好具体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心理,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小摄影师一文对话较多,前后共有13次。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先在小组内各个角色都扮演一下,然后每个小组在全班朗读。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分角色朗读,原因很简单:想表现自己。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
19、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们一旦进入角色,情感就被激起,情感与角色交融,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此时,老师唯一可做的就是加入孩子们想象的天地,帮助学生想象,适时引导体验角色情感,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孩子们更深刻地、创造性的理解课文之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这时,你就会发现,组与组之间的朗读、人与人之间的朗读各有不同之处。这种独特体验谁都无法代替。此时的朗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我们的孩子进入角色吧!在这里他们可以痛痛快快地表现自己;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得“一塌糊涂”;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没有禁区;
20、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信的基石4个别读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朗读水平不一样,或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差异,“我认为可以这样读,我认为可以那样读。”个别读是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的良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有的同学站起来,摇头晃脑地大声读;有的同学把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慢慢放下,嘴里边念着:“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有的同学则闭着眼读,似
21、乎他自己也像小鸟一样飞翔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中。通过这些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方式,学生既自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义,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面都十分重要。我们在倡导个性化朗读时,不应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对价值观的正确取向。5比较朗读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另一种是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
22、比较性朗读。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
23、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珍珠泉一文中有一句话“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在理解此句“涌”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涌”改为“冒” 、“喷”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就理解了“涌”字说明了泉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出来的,写出了泉水的生命力。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又如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
24、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6表演朗读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课堂上,老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或手势、或动作、或神情,等等,让学生过过演员瘾。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词美,景美,令人心旷神怡。当我读第一遍时,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
25、所陶醉。然而,当我带领学生满怀激情地品读课文时,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不过,我没有气馁。也许是自己讲解太多,或者自己投入得还不够,还没有真正感染学生。于是,我重新抖擞精神,调整教法。当我讲读到:“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向荷花池边跑去”时,配上了适当的动作,进行了表演朗读。没想到,就是这几个不经意的动作竟一下子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的学生也在下面学着我的样子边读边做起动作来。顿时,我心中豁然开朗,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该如何用动作配文,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表演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当指名上台表
26、演朗读时,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逼真的表演,加上我适时的点拨鼓励,孩子们的表演朗读恰到好处。这时全班同学潜心品读美的语言与适当的动作配合,形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把阅读教学推向了高潮,让我深感孩子们是多么天真可爱!也让我感悟到表演朗读给课堂带来的全新活力。(三)朗读训练的设计1初读读得通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要强化初读。一般每篇课文都要提前布置预习。在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读几遍课文,先扫清生字障碍,并对一些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多遍练读。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急于让学生先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而是检查读的情况,读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并分段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7、并作出评价与纠正训练。这样,学生的朗读基本能达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的程度。虽然一开始会费点时间,但千万不能为了省时间而不读。万事开头难,只有把好了这一关,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的朗读才会更加的生动,感悟才会更加深刻。而且如果平时养成了这样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后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更高层次地进行朗读训练。读通顺的另外一个要求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课文的情感非常强烈。文中的小男孩阮恒,在死与生的关键时刻,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去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初读课文可以出示难读的生
28、字词“阮”“恒”“啜泣”,多音字“咽(y)”“血(xu)”,句子“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过了一会,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等检查完读字词和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内容和让你感动的地方。2再读读得明白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明白,而不是由教师讲解剖析才听懂的。朗读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等,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情境,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敏锐的感受。如她是我的朋友,在教学重点段时,我们要抓住重点词句,激活学生的情感。本文作者在描
29、写阮恒献血的情景时,一连用了四个表示“哭”的词语:呜咽、哭泣、啜泣、抽泣,来刻画人物痛苦的内心。我们就抓住这四个情感强烈的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和朗读,使学生读明白阮恒献血是心甘情愿的,为什么在献血时“突然哭泣”,后来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呢?阮恒三次哭泣,哭的声音是越来越低,哭的时间是越来越长,内心的痛苦是越来越强烈。3精读读得熟练大抵观书须先熟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课文学习过程中,再次抓住最关键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通过分析词句、反复朗读,让孩子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30、度。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至此,孩子的心灵已掀起狂涛巨澜,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我们在教她是我的朋友时,注意采用了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有范读、引读、集体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方式,使学生达到熟能成诵的地步。这样朗读,虽然遍数多,但因为方式各不一样,学生读而不厌,兴趣不减,效果不错。4美读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能把握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产生共鸣,进而运用恰当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的技巧,才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读好。俗话说:人不伤心不流泪。阮恒热爱生命,所以他甘愿献出
31、自己的鲜血来挽救同伴的生命。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这是他对输血产生的误解),这怎能不叫他伤心痛哭啊!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5课堂之外的泛读读得高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益于课外。”5课内的朗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读得滚瓜烂熟,所得又有几何?必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朗读课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
32、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 如学完她是我的朋友,不妨读一读另外两篇同类文章苏珊的帽子和窗外的气球,一般每个年级都有同步阅读的书。综上所述,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只有通过恰当而正确的朗读设计,才能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语言文字的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读”。通过“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通过“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语言;通过“读”,激发学生积累运用
33、语言。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书海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注释:1张庆:提倡“诵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2张庆:提倡“诵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3于永正: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4页。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5张庆:面向未来的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参考文献:1高林生:新思维 新策略,海南出版社,2003年。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凌旭东 李春宝: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小学教学,2000年第247-248期。4阎立钦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于永正: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