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511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而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蕴涵着无穷的美的因素,教师可以从:“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张扬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力 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

2、,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

3、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

4、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

5、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今天,在我们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我们的语文学科而言,教材中所选用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当中蕴含着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美,在我们课文里确实无处不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他们在祖国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地感染

6、,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一、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1.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

7、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同时,这种感知又具有整体性。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的引导,一定时间的静观默想,消化理解,再将这种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把整个形象分化成的个别感觉

8、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2.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功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3.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9、,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二、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1.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

10、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后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的要素,让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2.发挥联想和想像。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

11、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对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来说,联想、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

12、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文章之美。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3.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

13、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三、张扬提高,培

14、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1.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

15、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综观小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

16、,以情动人。他们有的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有的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志士仁人用鲜血、生命凝成的篇章,更是情浓如血,感人肺腑。只要教师抓住文中这种醇意浓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学习传统美德,就无形地为学生树立起另外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献身壮丽事业”的丰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撼。”这种教学境界,常常体现在师生的心态和语言上,体现在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上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上。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17、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从而升华美得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参考书目与参考文献:1美学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3让学生具有审美的眼睛薛丽。4浅谈审美教育蔡双、蔡文,山东农大报2006年3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