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可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可研报告.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可研报告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要素1、项目名称: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2、建设地点: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院内 3、建设性质:新建 4、建设工期:8个月 5、项目业主: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 6、单位类型:事业 7、单位住所:来凤县旧司乡集镇上街84号 8、法人代表:谢平安 9、拟建规模: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10、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围绕形成具备更高的医疗服务业务能力,完善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实现科学发展,进行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污水垃圾处理、配水配电、环境保护及辅助功能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1、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污水处理
2、系统30万元,辅助功能用房(含洗衣、垃圾处理)30万元,配水配电10万元,环境绿化及其他30万元。12、资金筹措方式: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0万元。 13、项目社会效益: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可彻底改变卫生院就医条件差的现状,推动该乡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辖区内预防保健和医疗卫生工作的进步。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概况1、项目所在地概况(1)、地理位置。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边缘,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边区要冲,与湘西、渝东接壤,有湖北省“西大门”之称。东南与湖南省龙山县隔酉水相望,西南与重庆市酉阳县毗邻,东北与湖北省宣恩县交界,西北与湖北省咸丰县接壤。来凤县城东偏南至
3、官渡口l.5公里,与龙山县隔酉水相望,两县城相距7公里;东北至关口7公里,与宣恩县李家河接壤:西北至三交界18公里,与宣恩县板栗园、咸丰县忠堡相连,西南至梅子坳46公里,与重庆市酉阳县毗邻;南至智勇关56公里,与酉阳县老寨和龙山县桂塘坝交界。全县东西宽约42 5公里,南北长约6l.3公里,国土面积134448公顷,约占恩施州国土总面积的5.6,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份之一。县城所在地翔凤镇距武汉市公路里程650公里,距恩施市公路里程125公里,距张家界市公路里程220公里,距重庆市公路里程640公里。县境内主要公路有国道209线、省道咸来线、来智线等。旧司乡位于来凤县中部,东靠翔凤镇,北与革勒乡
4、交界,西与大河镇相邻,南与绿水乡接壤。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29.5公里,国土总面积200.74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乡集镇中心距县城30公里,讨橙路穿集镇而过,为渝黔交通之要道,湘鄂接壤之咽喉。旧司乡属合并后的乡镇(原旧司、高洞两乡),现辖32个行政村,375个村民小组和一个社区。2008年末有12969户,49865人,有土家、苗、回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5%,系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少数民族乡。 (2)、气候条件。来凤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除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外,因地貌、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
5、明显的立体气候特色。丘陵低山,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二高山气候温和,春迟秋早,属中亚热带向类似南温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的过渡带;高山气候寒冷,四季不太分明,类似南温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 (3)、人口特点。来凤县共有1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61.2,少数民族人口中又以土家族、苗族人口居多,足一个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多民族人民混居的山区县。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响着悠久的历史。 (4)、主要经济指标。2008年,来凤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80亿元,全社会消
6、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0906万元,有人口31万人。主要产品产量为:粮食13.35万吨、油料7054吨、烟叶2064吨、水果23339吨、肉类总产量27843吨、发电量2516l万度、水泥21万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3元。综上所述,来凤县是一个具有“老、少、边、山、穷”五大特点,民族、地理、资源三大优势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同时也属国家西部大开发区域范畴。2、项目业主基本情况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位于旧司乡集镇,是一所“一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现有占地面积20591平方米,有在职职工69人,其中技术人员62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9人。截止
7、2008年末,该院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02万元,医疗设备总值46.6万元。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拥有200毫安X光机、伪彩B超、心电图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新生儿辐射抢救台、制氧机等先进仪器设备,有救护车两台。目前该院新建住院楼已投入使用,新建门诊综合楼工程正在紧张进行。旧司乡卫生院目前的就医环境还难以满足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条件的需求。3、项目提出的背景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该项目建设是改善当地社会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
8、的支持环境,而目前来凤县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又是阻碍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支持。(2)、该项目建设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方便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该项目建设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符合国家相关要求。(3)、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目前受业务辅助用房不足、环境条件差、形象不佳的影响,服务功能不健全,从该单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要来看,拓宽服务领域,走多业务、高服务质量、高社会效益之路势在
9、必行。(4)、为增强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发展后劲,增加各种医疗服务社会效益的稳定性,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投资建设该项目,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卫生医疗服务,促进该单位的不断发展壮大。(5)、项目符合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可为规划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6)、项目符合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的需要,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资金投向。(7)、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县卫生局的区域卫生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8)、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州、县领导多次亲临该卫生院检查指导工作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布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及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相关事项。(9)、项目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民奔小康,必须保健康”已成为共识,而农村卫生工作在保障农民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和扶持乡镇卫生院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措施。(10)、项目建设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降消”和结核病防治的需求,是创建平安卫生、文明卫生的需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降消”和结核病防治工作,面向全体农民,投入少、产出大,受益人口多,社会效益好,符合成本效益和公平原则,可以明显地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保护社会劳动力
11、,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11)、项目建设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国六十年来,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一些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全民族素质的总体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民族素质的迫切需求。综上所述,创建一个整洁、舒适、卫生、功能完善的非营利性乡镇卫生院,以从根本上解决群
12、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是必须的,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适时提出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三、项目目标及功能定位1、项目具备的优势(1)、项目符合国家投资政策,满足资金投向的各种条件,有较好的融资渠道。(2)、项目业主所具有的基本条件使其具备承担拟建项目的资格,同时符合有关行业准入条件。(3)、项目符合来凤县国民经济和杜会发展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行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目标与各项规划目标内容相协调,项目实施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4)、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2、效益目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项目能
13、够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项目通过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使项目建设服务运营期间产生的各种排放物达标排放。3、规模及范围(1)、规模。按照合理经济规模并结合目标区域内服务容量分析预测,项目规模拟定为工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2)、投资范围。围绕形成具备更高的医疗服务业务能力,完善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实现科学发展,进行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配水配电系统、环境保护及辅助功能用房等公共辅助服务设施建设。4、项目功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能够在现有的服务功能上进行拓展并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心的医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
14、问题。四、项目建设基本条件1、区位条件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位于旧司乡集镇,其有较好的区位条件。2、资金条件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近几年来服务业务收入稳定,在财务效益上均为盈利,同时,该项目具有的能产生较好社会效益特性使项目可较容易得到上级部门资金及其他资金的大力支持。3、环境保护条件项目拟定的场址位于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院内,拟拆除原有发热门诊、公共厕所后在原址新建,场址不属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场址范围内也无矿产、文物压覆,能被当地环境所接受。4、社会条件项目的实施可为当地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要,能够为当地社会所接纳。5、施工条件项目建设地点
15、紧邻省道讨橙线,施工道路通畅,施工用水可从市政供水管道就近搭接,施工用电也可从就近的变压器搭接,施工条件均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6、外部协作条件项目外部协作条件良好。可得到相关部门和人群的大力支持。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范围1、编制依据(1)、来凤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投资、招标投标、节能、环保及与项目相关的各项政策,新医改方案。(3)、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定额。(4)、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7)、项目业主提
16、供的项目土建工程、平面布置、初步融资方案及其他有关基础资料。其中,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2、研究范围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通过对与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的调查研究,从项目的规划、服务区域、效益、工程、设备、环境、风险、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证和分析预测,从而提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意见及评价结论,为项目决策提供全面的依据。因此,确定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配套条件评价。(3)、建设规模的确定。(4)、场址
17、选择。(5)、工程方案。(6)、节能、节水措施。(7)、环境影响评价。(8)、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9)、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10)、招标方案。(11)、项目实施进度。(12)、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社会评价。(14)、风险分析。(15)、研究结论及建议。六、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项目建设,贯彻节能政策,保护环境,努力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1、立足于项目业主单位现状进行项目建设,以国家投资政策为导向、以获得稳定的较好社会效益为前提,以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依靠,以向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目的,实现服务过程现代化,服务组织有序化,服务质量标
18、准化,获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2、总体原则为“先进适用,服务可靠,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简单,以提高服务系统的运转率,便于管理。3、认真研究分析项目的具体条件,精心优化设计方案,缩短建设周期,节省建设投资,以达到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目标。4、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有关基本建设程序。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招标投标各项政策法规,合理利用原有公用工程设施,贯彻执行国土政策和其他项目建设政策。 七、项目建设主要技术社会效益指标项目的主要技术、社会效益指标均较好,基本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具备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八、问题与建议项目存在的主
19、要问题可能有因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建设投资超概算、工期延迟、建设资金不能足额按时到位以及服务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等。为了使项目达到各项预期目标,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上,建议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协调,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项目建设用地手续的办理、规划许可的办理、环境保护手续的办理、消防手续的办理、建设资金的落实、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建设场地的三通一平等。在项目的工程建设上,建议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从进度、质量、投资三个方面搞好工程建设的控制管理。第二章项目配套协作情况分析项目具有较好的配套协作
20、条件,为项目建设和服务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电力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由旧司乡供电营业所负责供电,为380伏、220伏双线路送电,输电线路紧接建设项目工地,项目供电有保障。 二、供水该项目供水由旧司乡自来水公司供给,供水管网已填埋至建设工地,供水有保障。三、道路项目建设地点紧邻省道讨橙线,施工道路通畅。第三章建设规模的确定一、建设规模确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选择合理的经济规模。根据本项目的性质、项目服务目标容量预测、提供服务的发展前景等而得出的最优规模来确定项目合理的经济规模。2、考虑服务容量对项目规模的影响。3、考虑环境容量对项目规模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从而确定建设规模。4、考虑建设资金可获得性以及主要外部协作条件等对项目规模的影响。二、建设规模的确定根据以上建设规模确定的基本原则,结合服务容量预测及本行业合理经济规模、环境影响、资金筹措以及主要外部协作条件对项目规模的影响,拟定项目建设规模为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第四章 场址选择一、场址选择的基本要求1、符合长远规划和行业布局要求。2、注重节约用地。3、有利于场区合理布置和安全运行。4、不压覆矿床和文物。5、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二、场址选择1、场址位置根据该项目服务目标指向性特点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项目场址拟选定在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院内。该场址坐落位置符合来凤县及旧司乡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土
22、地使用权属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所有,在该场址进行项目建设对周边村镇居民、企业无较大影响,项目的实施可直接带动当地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为当地政府和群众所普遍接受并得到理解和支持配合。2、场址占地面积及土地利用情况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并参照同类项目占地面积以及合理的土地利用系数,拟定场址占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该土地为拆除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原有发热门诊和公厕而获得,场区无矿区和文物压覆,不影响防洪和排涝,符合来凤县及旧司乡土地利用规划。3、场址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1)、地形、地貌。拟定的场址地形平坦,适应项目特点,能够保证投资小、成本低、方便合理。(2)、气象条件。拟定的场址区属于中亚热带大
23、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除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外,因地貌、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色。、日照。年总日照时数为116214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733,相对变率为9.07,全年晴天占16,阴天占61。、气温。全年平均气温为1017,最高气温平均为20.527.5,极端高温为3541,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l5.3,极端气温为-15-7。日际差变化范围610。、无霜期。无霜期为207293天,本地区是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无霜期最长的地区。、降水。年降水量13001900毫米,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2。、风。全县终年风力微弱,
24、静风频率占全年的62,风向多为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0.7米秒。、蒸发。年蒸发量1051毫米,低于年平均降水量。、湿度及雾。每年平均雾日有41个,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雾的出现频率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最小相对湿度为3。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项目拟定的场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无不良地质,场址范围内无地震、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情况记录,不存在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断裂构造及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无文物遗址、矿产、古树等需要保护。项目建设场地位于6度抗震设防 地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建设场地及工程地质条件可满足项目建设需要。5、交通运输条件拟定的场址紧临省
25、道来大公路,交通工具可直达场区,交通运输条件良好。6、动力供应条件拟定的场址附近有10千伏高压线路和变压器,可就近搭接动力线进入场区使用。7、水源条件拟定的场址市政供水管网己填埋,可就近搭接进入场区,目前旧司乡自来水公司供水能力充足,其供水管径、水压、水质均满足项目用水需要,供水保障率达100。8、环境保护条件。项目拟定的场址位于来凤县旧司乡中心卫生院院内,不属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也无矿产、文物压覆,能被当地环境容量所接受。9、生活设施依托条件。拟定的场址位于来凤县旧司乡集镇,各种社会生活福利设施齐全,满足项目需要。10、通讯条件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拟定的
26、场址区域通讯条件发达,有线电话、手机信号、因特网络均通,具备现代化服务条件。11、施工条件拟定的场址区域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渠道通畅,供货商众多,竞争激烈,为买方市场。施工企业较多且设备齐全,施工工人技术水平较高,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符合要求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施工条件总体良好。第五章 工程方案项目工程方案的选择与确定对于项目的决策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本着先进、合理、实用、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项目工程方案的选择与确定。一、土建工程方案设计基本要求1、以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和标准作为设计依据并结合场址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地方建筑材料和习惯土建工程做法,制定统一工艺技术措施。2、在满足工
27、艺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适用、布局合理、美观大方。3、应符合防火、防震、防雷、防冻等安全要求。4、建筑形式、设施设备布置应力求外形美观、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5、应满足通风、采光、减排、降耗要求,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6、结构选型要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优先选用结构传力明确、构造简单的结构形式。7、基础埋置深度应考虑建筑物场地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荷重的大小及性质等。二、土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满足医疗服务业务发展要求,完善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经综合平衡,项目工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其中,污水处理系统90平方米,医用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站60平方米、配
28、水配电(含洗衣房)40平方米、其他辅助功能用房与环境保护等公共辅助服务设施建设110平方米。三、主要土建工程的分类该项目土建工程主要分为建筑工程、其他辅助设施工程、环境绿化工程三部分,建筑工程为辅助用房的修建及附属设施的安装,其他辅助设施工程包括给垃圾处理系统、排水与消防设施、洗衣房屋及设备、供电系统与通讯、废弃物的控制和处理设施、连接门诊与住院部的走廊、照明,环境绿化为道路硬化、花木种植、景观布置、防护工程等。经估算,该项目主要土建工程及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全部工程建设直接需投资100万元。 四、给排水及消防用水设施1、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满足服务用水和办公
29、用水要求,节约用水、节省投资、方便管理。2、服务、办公用水给水水源由市政给水主干管供给,给水系统为下行上给系统。3、服务及生活污水排入拟建的地埋式无动力生化污水处理池,经处理后排入市政下水道。场地雨水采用路边暗沟排水形式排除,在道路的一侧设排水沟,并与原有道路边沟及场地排水沟相接,场地雨水顺排水沟排除后直接排入市政下水道。4、市内给水排水管道采用枝状管网布置,室内地坪以上管道敷设采用明装,地坪以下管道敷设采用管沟或直埋。5、给水管采用PP-R管,排水管采用PVC-U塑料管,消防给水管采用镀锌钢管。6、按有关规定铺设消防用水供水管网并修建消防用水设施。7、用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五、
30、供电与通讯设施1、供电设计考虑正常照明系统、服务用电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安全接地系统等。2、电源出变压器后以220380伏两路独立低压电缆入户供电,供电采用分层放射式供电方式。室内电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缆沟以及穿保护管相结合的敷设方式进行敷设。3、照明用电光源主要采用成套罩灯、荧光灯等,为安全起见,主要通道处设置必要的应急照明灯。4、防雷。建筑屋面采用避雷针。5、应急电源。为保证重要服务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生火灾时确保消防水泵运转,用电,配置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6、预埋必要的通讯电缆入户并留好接口。六、抗震、防雷、防冻结合建筑物特性及场区地质构造,采取相应的构造抗震、防雷、防冻措施,房屋
31、施工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结构构件的配筋率均按抗震构造要求进行控制配筋,同时注意砌体与梁柱的拉结措施。 七、环保、绿化设施环保设施主要是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修建污水沉淀池、化粪池等,废水经沉淀过滤达标后向外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布置于地下,控制臭气散发,地上可种花草绿化。第六章 节能措施一、节能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能源是我国目前一项基本国策,能源短缺问题己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项目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结合本项目实际,在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以达到降低消耗、符合规定、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目的。1、设计依据该项目的节能设计是依据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中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的。设计依据如下: (1)、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 (2)、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二、能耗状况分析 1、与项目有关的当地能源供给情况分析 来凤县现水电年发电能力达3亿千瓦时以上,与省、州电网连网,丰电季节向大网卖出
33、电力,在电站检修期间则可从大网买入少量电力以弥补本县供电不足,项目所在地旧司乡电网改造己完成,供电有保障。该项目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电力,来凤县目前能源并不短缺且有富余,但从节约能源,努力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目标出发,应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目的。2、项目能耗情况分析该项目的行业特点决定其用能属于普通用能范畴,为一般用能项目,其能耗相对较低,用能绝对量数值较小,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能耗定量分析。三、节能措施该项目应考虑的主要节能措施为建筑节能措施。1、在总平面布置上,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和建筑物周边的利用,以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和充分的日照。2、建筑物公共照明均选用节能产品,本建筑不选用
34、白炽灯,全部照明灯具选用节能日光灯,楼梯照明采用声控开关。3、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积极采取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空气污染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节能效果分析项目采用节能措施后,可使能耗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目的。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对环境直接和间接的产生影响,导致环境的变化,同时由此
35、也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本身产生影响,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为贯彻这一基本方针,在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同时实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管治结合,以管促治”和“谁污染,谁治理”等基本方针,达到“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挤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项目将根据国家、省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等,对项目建设期间及运营期间,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
36、染进行防护和治理,以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所产生的污染物及污染源均控制在国家有关排放标准以内,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的依据1、中华人民批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二、区域环境和生态现状该区域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二级标准,水质量达到地
37、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周边环境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二类标准。三、项目影响环境因素分析l、污染源该项目在工程建设期间污染环境的污染源点多面广,且多为无组织排放,加之受施工方式和设备等因素制约,污染源随机波动性较大,因此,项目要切实加强建设期间的施工现场管埋。2、污染物该项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等。(1)、废气。废气主要产生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排放的废气。(2)、废水。废水一是产生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混凝土拌合、洗涤用水、建筑材料堆放管理不善随雨水进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水、施工机械跑、冒、滴、漏产
38、生的油污及露天机械经雨水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油污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等,二是项目投入使用后医疗服务排放的污水等。(3)、固体废弃物。固钵废弃物主要产生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车辆运输过程中撒落的碎石和项目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垃圾,噪声主要产生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机械拌合、挖掘机的挖掘、车辆运输、钻机、打磨、切割等机械运转。(4)、粉尘。粉尘主要产生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混凝土拌合、车辆运输、打磨、切割等机械运转,施工以及道路扬尘,物料运输、装卸及搅拌过程中散发的扬尘。 四、生态环境保护及防治措施l、废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车辆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量很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2、废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39、施工机械跑、冒、滴、漏产生的油污及露天机械经雨水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油污水,由于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对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机械的维护,定期检修,避免油料泄漏。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装置、作业场所的墙壁和地面的冲洗水以及受污染的雨水,应排入污水沉淀池,废水经沉淀过滤达标后向外排放。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主要是职工生活洗涤用水及粪便污水等,其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氨氮、大肠菌群等,粪便污水采用化粪池预处理后和其它生活污水,均送入污水处理池,作二级生化处理,应注意杜绝无组织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布置于地下,控制臭气散发,地上可种花草绿化。3、固体废弃物对于项目建设
40、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服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的处理,应根据建筑垃圾和废渣的数量、性质、并结台地区特点等,确定其处理方法。对有利用价值的,采取回收或综合利用措施,对没有利用价值的,采取无害化堆置等处理措施。废渣的临时贮存,应设置堆场不得任意堆放,装置及辅助设施、作业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等排出的各种废渣必须收集并进行处理,不得采取任何方式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或任意抛弃。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由施工单位负责处理,服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废渣均由环卫部门运送至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定期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堆放时间。4、粉尘为了有效地控制粉尘的排放,以减轻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工程设计贯彻“以防为主”的
41、方针,从工艺流程上尽量减少扬尘环节,选择扬尘少的设备,物料转运时尽量降低排料落差,以减少粉尘飞扬,粉状物料储存采用密闭或加盖蓬布的方法。在工程建设期间,土石方调运、物料运输、基础填筑及开挖等均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扬尘污染,据有关资料表明,其影响在5米范围内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值衰减很快,下风30米以外基本上无影响。对扬尘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定期清扫工程施工现场,采用洒水、减缓车速及封闭式管理等,以减少工地和道路的扬尘污染。5、噪声与震动噪声与震动主要来源于施工期。在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噪声为现浇混凝土搅拌和振捣等产生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声级较高,对施工操作人员和周边
42、居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从生产工艺、设备、劳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合理安排电钻、振动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另一方面,施工期的噪声其影响面相对较窄,具有暂时性和间歇性等特点,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除。6、水土流失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通常在基础开挖、路基填筑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项目工程只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废渣、弃土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水土流失量将很小,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破坏。7、环境绿化搞好绿化,既美化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吸灰隔尘、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影响的作用。应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防尘与观赏性集一体的灌、乔木树种,布置一些绿化小景观,给人以良好的
43、视觉感观,取得降低粉尘、噪音污染及美化居住环境的双重效果,本建设地址为原卫生院院内,土地幅员宽敞,本项目又是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建设完成后的绿化系数不小于35。 五、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项目经过采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其大气环境质量可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噪声环境质量可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二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固体废弃物经专门收集、堆放、转运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对建设场地周围环境质量基本上没有大的负而影响,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本项目针对建设过程中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均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44、,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能达到所执行的国家标准要求,对环境污染处于可控状态。项目实施时主动接受环保部门全程监督。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一、劳动安全、卫生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的安全要素包括财物安全、生命安全、质量安全等。财物安全涉及建筑材料、设备设施、资金、工程资料等。生命安全涉及现场安全、用电安全、机械操作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后勤服务安全等。质量安全涉及建筑材料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技术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项目业主、施工企业、监理部门、设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观念,严格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
45、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监管,做到业主负责,专人专管,各尽其责,层层把关,文明生产,谨慎作业,确保现场安全。此外,要强化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生产工人的行为,非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施工区,为项目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安全、卫生环境。1、设计依据及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等相
46、关规定,有关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技术措施应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以确保建设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项目要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制定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以及卫生保障制度,设置专门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同时建立日常监测检查制度。2、劳动安全、卫生总体预防原则(1)、在工艺方案选择时,选用安全无危害的工艺。(2)、对危险部位和危险作业提出防护措施及配置安全检测设施,即采用安全距离、防雷电、静电的措施和相应设施。(3)、在危险场所,按规范要求提出合理的布置方案。(4)、对易产生职业病的场所提出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如定期体检、发放劳保用品等。(5)对高温、噪声、震动等危险工作环境,采用保护性防护措施,如隔热、降温、消音、防震等,定期对设备性能进行测试。(6)、尽量采用自动化作业,减少体力劳动,保护职工健康。(7)、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职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3、安全管理人员应履行的主要职责(1)负责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并提出初步整改措施。(2)、对施工现场的各个作业场所进行检查,督促施工组织者和作业人员时刻警惕,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措施。搞好施工现场保护,按照安全技术规程作业,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