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2025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摘要: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中存在明显的理论错位,总体表现在管理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上。在理解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施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设立“课程解析”和“课程指导”;促成师生课堂角色转换;开展多重评价方式等。弥补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将大大加强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价值,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关键词:语文 课标 课程实践 错位 整合 Dis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New Chinese Syllabus and CurriculumStudent majoring in Chin

2、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 ZhengTutor Wang YonghuiAbstract: The New Chinese syllabus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mark dislocation theor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n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new syllabus,we an

3、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ose effective and concrete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Curriculum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instruction; causing the change of rol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 ; and launching variousmethods for evaluation. By doing this,we can make up the disloc

4、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will greatly intensify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of new New Curriculum ,an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Key words : Chinese ,syllabus, curriculum practice,dislocation,integration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5、的基础课程改革正驶入快车道,此次改革有明确的课程理念,有对课程总体架构的思考,而不是以往的“满足于分科主义的枝枝叶叶的学科层面,甚至停留于教科书的所谓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在于寻求新的“课程范式”,旨在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课程改革体现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执行。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课程掀起了巨大的改革风暴,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巨大的理念冲击,乃至带动整个课程体系改革。然而,笔者在课程实践中发现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间有明显的错位,俟待整合接轨,本文以宏

6、观的视角指出其粗略的错位轮廓:纵向上,存在管理上的错位;横向上,存在具体实施的错位;评价上,存在指向性的错位,并试图提出建设性的整合措施。一、管理上的错位及整合(一)错位及其体现1、历史因素与新课标实施的错位数千年来,中央集权思想一直把教育作为集权统治的附庸,不但教育机构成为统治者“化成天下”的下属机构,教育内容、形式、理念竟达到高度的统一。这种教育管理体制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教育自身的独立发展,特别是学校的发展。历史因素的影响体现在课程管理上,表现为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完全把持课程的管理。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行政命令性,而非“指导性”,教

7、科书编写的统一性而非多元性,地方上没有创新开发意识,局限于执行和服从。 新课标“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和管理”。这对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缓解历史因素与新课程要求,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2、差异性因素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我们知道,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性。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900多美元,但上海、广州等地区已经超过了4500美元,而最落后的贵州省只有不到300美元,相差15倍之多。新课程要求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必须看清教育发展的物资差异

8、性,建立更加符合当地经济水平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更有力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为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3、层次性因素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次从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由中央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站在全球的发展的高度,本着“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而制定的。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宏观性等特征,是从理念的宏观角度来指导课程改革,指明教育发展方向的。我国的教育管理是由中央、省、市、县,多级管理机构组成的管理系统,也是一个层次明晰的管理体制。如果,新课标仅局限于中央县(或具体学校)的对话,那么,省、市级教育管理机构无疑将成为实施新课标的无形障碍。调动省市级教育管理机构加入、宣传

9、、指导、落实新课标将是新课标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二)整合及其构想 针对新课标要求与课程管理上的错位,笔者建议,整合课程管理资源,语文课程在纵向上设立“课标解析”与“课标指导”,以实现从新课标到课程教学实践的过渡,以此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最优化落实。1、“课标解析”“课标解析”是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执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行政体系中,省级行政管理体系已经确立。各省教育管理部门都有较强的实力对本省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容易组织专家、科研人员进行课程设置研究、教科书编写、实施课程评价等。“课标解析”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本省经济、文化、人口结构等实际,在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本着促进

10、地方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上,制订课程计划、编写省级教材,组织课程评价,指导各地课程改革和发展等。“课标解析”的设立,解决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因素与新课标的错位,沟通中央和地方在教育理念和实施状况的信息传达和交流,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权的省级下放,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要求。2、“课标指导”“课标指导”主要由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执行。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联接省和具体县市的中介,它对本地教育状况更加熟悉且有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能够在辖区内组织教育资源的优化、进行区域性课程试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课程指导”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本市实际,在理解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根据省级教育主

11、管部门制订的“课程解析”,设立课程指导体系:包括教学指导和学习指导。教学指导是对课程的具体阐释和对教材的教学指导;学习指导主要是以练习的形式和课外阅读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辅导学生学习,开拓学生知识面。“课程指导”是新课标能否成功落实的关键,也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它上承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向下面对的是具体的课程实践。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重复地试验、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而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3.“对下负责”管理模式针对历史因素影响导致的教育管理强调权力集中,要树立“对下负责”理念,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向下”而非

12、“向上”。首先改变教育管理中“官本位”思想,虽然教育管理是从当上到下的逐级管理,但不是一般性行政管理上的“对上负责”的运行模式,而是“对下负责”的模式,即上级制定的教育政策、规则要符合下一级的教育实践需要。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最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其次,要在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治”,即把学生看作生命个体予以个别指导,教育要深入每个学生的实际,对每一位学生负责。4、意义 构建“课标解析”和“课程指导”旨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于突破地域差异和新课标“一刀切”的理论错位,在于发挥省、市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实现新课标制订到落实的顺利过渡“课标解析”和“课

13、标指导”不是简单地设立一个行政下属机构,也不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指导性文件”,而是一种管理系统的理论描述,或是一种管理框架,其具体实施仍需系统的规划和论证。构建“课标解析”和“课标指导”在于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中各级管理部门又各有侧重:国家课程管理主要是制订课程标准,总体上对地方课程予以指导;省级课程管理主要是构建符合本地教育发展状况的课程计划、教科书、教育评价等;市级管理则重在落实“课程解析”,从而在课程管理上达到流畅、活力、优化的体系。“对下负责”其实是一种管理理念,即教育管理机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这也是对历史上集权管理传统的理念

14、突破。二、实施上的错位及整合(一)错位及其体现1、教师水平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指出“语文教师队伍很庞杂”,“有许多不适宜做语文教师的勉强在那里教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一局面虽有改观,但仍不容乐观。一份对100位语文教师读书现状进行调查的报告指出:能写出白鹿原作者的没有1人,能写出文化苦旅作者的也只有12人,约占11%;能写出舒婷和雷抒雁这两位诗人代表作的更少,分别为6%和2%;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更少了,能写出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的只有1人以上数据可能有失客观,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

15、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重大挑战。语文新课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即语文教师专业工作。语文新课标与语文教师实际水平存在一定的水平错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教师水平,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2、学生角色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要求下,学生必须实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色转换。然而,传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往往感到角色转换的困难。由于历史传承的积淀,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置

16、于学习过程的从属地位和被动地位,他们习惯于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习惯于信息的单项交流。学习过程中是接受式教育,即静教育,终结果、轻过程。新课标适时提出人本意识支撑下的个性化教育,但中国传统教育重整体,轻个体,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学生角色的自我认同从传统中解脱,弥补与新课标中要求的错位,无疑对课程改革有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3、学生的品德素养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17、,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之风盛行,学生忽视传统文化,轻视“雷锋精神”,失去了起码的伦理道德,有的当街打母亲耳光,更有甚者,发展到杀母弑父种种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现实中学生的品德素养已与新课标要求严重错位,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刻不容缓。(二)整合及其措施1、提高教师综合素养(1)加强对师范生的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生涯。现行的师范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体验,这不符合未来人民教师的需求。要培

18、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创新打下基础。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师范生的优惠,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就提出免除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决定,各省也应有相应的配套优惠措施。(2)建立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鉴于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建立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是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职培训的种类应体现多样化,实施过程中应体现生活化,防止浮于形式的现象出现。(3)落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我国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制度保证,它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有重要作用。2、实现学生角色转换(1)学习行为的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化。语文课堂教学

19、中,我们既要重视开放性,教会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体现民主性,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既要讲究探究性,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讨,掌握问题实质,又要讲究合作性,形成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2)学习过程的接受到生成的转化。首先改变语文传统教育由于模式单一语文传统教育由于模式单一而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状况,丰富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知识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改变以往传统语文教学中负载着人文体验功能的学习过程被教师演绎或归纳代替,让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人文体验。最后,积极创设多种知识生成情景,展开对话、体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情

20、景。(3)学习主体的“同一性”向“唯一性”的转化。中国传统教育重整体、轻个体,忽视个性的发展。新课标适时提出人本意识支撑下的个性化教育,应该说对实现“全人”教育目标将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明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我存在感。其次,教师要改变学生观念,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人的观念,而且要明确,学生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3、建立多元道德教育体系(1)突出民族化、弘扬民族精神。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民族母语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

21、、民族精神生活的历史纪录,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写照。俄罗斯教育科学家乌申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语文的民族性特征,不仅表现为语言客体的构成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学主体的语言创造中。任何一个教学主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模式、精神理念、思维特征及其表达方式,都因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关联而呈现鲜明的民族意味,民族性是他们的一种必然的、无须论证的品质。(2)构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培养模式。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教学主体主要是凭借自身敏锐的感受力

22、和认识能力深入时代、社会、人生的底层,在沉稳的人文层面去感悟、理解和把握时代文化精神的本质和流向,将自身放置于时代精神的背景中加以反思、扩展和确立,以此来获得自我意识、教学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时代精神的感应与同构。(3)语文教学中伦理精神的渗透。教学不但有真假问题,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问题,还有善恶、对错问题。教学不但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从而确保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先进性。语文新课标中,人们以“语文素养”来代替过去的“语文知识”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明确伦理精神理论上的体现。(4)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要培养学生尊

23、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苦难反思的精神。要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从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学中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三)关于课程实施错位的反思总体来看,语文新课标与语文课程实践错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学实践水平还远远没能达到新课标的理论要求。但是,新课标

24、真是完美无缺、一定符合指导实践要求吗?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有待商榷。新课标的制定,更多地体现了西方价值理论框架,忽视了民族特色。金开诚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天人统一思想、中和中庸思想、修身克己思想。这些思想中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独特与汉字的形体有关。可以想像,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接受同一价值框架下教育模式的结果必定不同的。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价值框架乃至整个课程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实施上,浮于形式,跟风而上,缺少反思种种现象层出不穷,这虽是改革过渡时期的必然现象,但仍有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可以避免。组织构建统一的教

25、研管理体系,完善教研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研培训、指导、评价是促成新课标理论落实到实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浪费的制度保证。三、评价上的错位和整合(一)错位及其体现1、终极评价体系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使新课标没有具体的参考系,这种评价制度要想成为现实尚有一段距离,因此,使得一线教师只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抓应试教育。”我国人才选拔模式造成升学考试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众多考生、教师、家为“杀出重围”必得以应试为主。于是无论在管理上、教学上,课程评价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配套评价,可见,

26、现实评价体系是有着及其广泛而深刻的存在前提的。2、课堂评价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新课标指出课堂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把课程目标理解为“课堂目标”,即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师再课堂上是不是立足于让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能力、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价值观。其实,如果说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就是“过程”。“课程目标”要一个个“教学目的”来实现,所以,宏观意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检验语文课的框架,是检验语文课所确定的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目的”是否准确的理论基础,但不是具体目标。3、传统思想和舆论因素与新课标

27、要求的错位我国古代倡导“学而优则仕”,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成为统治者政治和文化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思想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了另一种表现形态:逐步地提高学历层次,为实现某种社会价值、家族价值和人生价值而奋斗。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教育评价在导向上都是外向的,评价的标准是脱离人的本体而附于外在形式。这与新课标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即“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还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有明显错位的。(二)整合及其措施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它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因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

28、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课程实施。因此,课程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同时,要积极展开考试制度改革,使评价指向课堂、指向学生个体。2、建立课堂多重评价机制(1)对话式评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经验背景,构建师生间双向交流对话评价观,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的对话中来,真正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2)情境性评价。建构主

29、义理论指导下的情境性教学,强调情境中心中的“真实任务的解决,并主张采用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估”。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理论也认为,“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会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特征”,“据此,我们不可能靠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3)多元化评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既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就允许学生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强求统一的唯一的标准。据此,我们认为,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全面地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评价由过去

30、“选 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转变为“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小结从总体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设定的,其理论指导价值是巨大的,对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现阶段课程实施来看,语文新课标与具体的语文教学之间有着多重错位。我们知道,理论如果与实践的错位过大,将会大大降低理论的指导价值,从而不利于实践的发展。我们只有在新课标的“宏图”规划下,将多种教育资源予以充分“整合”,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实现其顺利“接轨”,从而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致谢构思了很长时间,又经过近一月的几经修改,论文全貌才得以呈现。虽然仍然不满意,但倾注了自己许多精力。

31、现在深深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仍须努力。感谢王永辉老师的精心批评,感谢王伟同学和孟康同学在打印过程中的帮助。注释: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参考2003.2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N光明日报2006-11-2参考文献:1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缭晓明浅析语文新课标下学生角色的不适J基础教育2007.23许丁铃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J现代语文2006.84冉正宝语文课程标准究竟能走多远J现代语文2006.75殷庆周试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教研版)2007.16刘燕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6.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