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后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4045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黄山后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游黄山后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游黄山后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游黄山后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游黄山后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黄山后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黄山后记.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游黄山后记 【教学目的】 1.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游黄山后记,了解徐霞客在游记创作方面的艺术特点 3.分析游黄山后记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结合 【 学 时 】4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很大的。 黄山,古称黔山,唐天宝年间改为今名,在安徽省南部,有主要山峰三十六座,风景秀丽,名胜无数,尤以奇松(黄山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作者曾两次游览黄山,本文是第二次游览的日记,故称为游黄山后记。因是重游,便不再复述初游时已写过的景色,而着意描写上次未曾游过的天都、莲花两峰的峻险秀奇,以及登

2、上两峰后的所见所感。本文文笔生动,词句简练,极富艺术感染力,读之令人神往。 二、介绍写作背景(含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成就、作品影响等)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前面的作者介绍。 徐弘祖(1586-1641),明末江阴(今属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受母鼓励,不避风餐露宿之苦,不怕葬身丘壑之险,遍游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山水,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前后三十余年。三次遇盗,四次断粮,而志不变,气不馁,写游记不辍。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倒于云南丽江,被人护送回乡。次年卒于江阴。其徐霞客游记十卷,为明代地理学

3、的重要著作。 (1586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自幼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应试失败后,淡泊功名,不求仕进。他酷爱史籍舆地之学,对历代地志的辗转抄袭附会深感不满,早年即有志于旅行考察。万历三十六年(1608),他开始有计划的远游,直到五十五岁时为止。东游普陀,南涉闽粤,西北抵太华之巅,西南达云贵边陲。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甚至饥食草木之实,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于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十六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科学问题,

4、都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以科学态度和惊人的毅力,以及锐敏的观察和生动入微的文笔,逐日写成考察记录。 徐霞客的主要贡献是详细地考察和记述了中国西南地区广大的石灰岩地区。在水文方面,对很多河流的源流做了详细考察,并辨明了怒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的水源流向,推翻了许多陈陈相因的旧说,还将气候、地形对植物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他晚年对于西南广大地区的岩溶地貌的考察,已开始进入规律探讨的新阶段。这一部分的考察记录,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其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对西南一带的考察分类相符合。 霞客的全部考察日记后经友人整理,按地区辑录成帙,定名为徐霞客游记,但未刊行。后因累

5、遭战乱,多有散佚,幸有传钞诸本,历经后人校刊,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才有初刻本问世,但已非全稿。20世纪20年代,其科学价值才被发现,1928年,丁文江主持编绘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连同据嘉庆年间刊本标点的游记本文及自著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一起印行。1980年,褚绍唐、吴应寿又根据新发现的两部早年钞本重加校补,另附旅行路线图三十九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是为当前徐霞客游记的最佳版本。该书既是科学著作,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全书长达六十九万字,叙述质朴、生动,被清代学者钱谦益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侯仁之) 写作背景: 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正值天寒地冻之时,大雪纷飞,

6、浓雾迷漫,因道路难行,未能尽兴饱览黄山的雄姿秀色,特别是像天都峰、莲花峰、文殊院这些胜地,都未能登临游赏。前人说:“不到天都峰,等于一场空。”“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这对徐霞客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两年后,即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他游罢庐山,兴不可遏,从旧路再上黄山。这次重游,使徐霞客获得审美、求知、探险三方面的满足,也使世人看到了关于黄山最富于激情又最忠实于自然的描写。据清闵麟嗣所编的黄山志,有人问徐霞客:“先生游迹遍及四海,以为何处景物最奇?”徐霞客答道:“溥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几句话,辗转流传,成为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7、虽然徐霞客未能实现在黄山度过晚年的心愿,但他用绚丽的彩笔,展现了一个无比瑰丽的自然王国,引人入胜,令人神往。黄山能凌驾五岳,享誉天下,徐霞客功不可没。 三、阅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和提要自读。自读前教师布置思考题:注意游览的顺序。 2、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3、学生朗读。 4、口译课文。参考译文: 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

8、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

9、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

10、,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像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

11、,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初五,天刚亮,从天都峰山坳中向北而下二里路,这里石壁深邃。在它下面的莲花洞恰

12、好和前面沟壑的石笋相对峙,山坳里异常幽静。告别澄源,下山来到前面的岔道旁,便向莲花峰走去。一路上沿着危崖绝壁往西走,经过多次上而复下,在将要下百步云梯时,有路可直上莲花峰。既登之后却找不见石级,心生疑虑,就又下来了。隔峰有位和尚高声喊道:“这正是登莲花峰之路!”于是从石坡侧面穿过石隙,山路狭小而险峻,峰顶上全是巨石鼎峙对立着,中间空荡荡如同房屋。从当中层层石级直登而上,石阶到了尽头,洞也开始转弯,曲折离奇,犹如上下在楼阁中,几乎忘记它是高耸屹立于天外。约略走了一里路,见一茅屋,靠在石隙之中。正在犹豫不决想再往上登陟时,只见刚才高呼指路的和尚来了。和尚号凌虚,在这里盖了一间茅庵。于是和他挽着手臂

13、登上了峰顶。顶上有块崖石,悬空二丈,凌虚搬来梯子爬上去,山巅上非常空旷。环顾四周,天空一片碧蓝,即使天都峰也仿佛低着头了。因为此峰居黄山之中,独立高耸于诸峰之上,四面岩壁环绕耸立,遇到朝阳升起、天气晴朗之时,层层峰峦映射出鲜艳的色彩,令人欣喜狂叫,简直翩翩欲舞。 在峰顶呆了很久,才返回茅庵。凌虚和尚端出粥来款待,我喝了一钵盂。于是下到岔道旁,过大悲顶,登上天门。再走约三里路,到达炼丹台。沿着台口而下,观览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尽是从深谷中如削壁一般拔地而起。那炼丹台一冈垂立于丛山之间,丝毫没有奇异峻拔之感。只是俯视翠微峰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周围交相映衬,非在此不能尽览山色之奇妙。返回

14、经过平天矼,下后海,步入智空和尚主持的佛寺,向他告别。走了三里路,下狮子林,往石笋矼走去,到了昔日曾登览过的尖峰之上,背靠松树而坐。俯瞰山坞中,峰石回环簇聚,满眼尽是如锦似绣的景色,才觉得庐山、石门山,或只具备黄山的某一体态,或缺少黄山的某一方面,不如黄山这样宏博富丽。观看了很久,才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坞中,觉得阴森森的别有一种奇趣。再回到冈上尖峰旁,脚踩着滑动的石块,手拉着荆棘野草,顺着山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山峰互相遮蔽,无法一眼望到尽头。太阳下山了,才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 告别霞光和尚,从山坑向丞相原方向而下。走了七里路,来到白沙岭。霞光和尚又随后到来。因为我想观览牌楼石,他担心白沙庵无人

15、引路,所以追赶来做向导。于是一齐登上白沙岭,霞光指着岭右侧对面的山坡,有丛生的山石屹立着,下边分开而上边合拢,说那就是牌楼石。我想越过山坑,沿山涧上行,然后直趋而下。霞光说:“荆棘遮迷,山路阻绝,必定无法通行。如果从山坑直下丞相原,就无需再上此岭;要是想从仙灯洞前往,不如就从这里向东去。”我听从他的意见,沿着岭脊而行。白沙岭横亘天都、莲花两峰北面,极其狭窄,路旁简直连一只脚也无法容纳。南北两面尽是高山峻岭夹立相映。到了白沙岭尽头再往北而下,仰望右侧山峰上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像是二个和尚。下到山坑中,越山涧而上,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修筑栈道于洞外,而洞内依

16、然那样广阔深邃,保持着天然的情趣。再朝南往下走三里路,过丞相原,不过是山间一块狭窄的平地而已。有座佛寺修建得颇为整齐,环顾四周,无甚奇特之处,终于没有入内。再向南沿着半山腰走了五里路,逐渐下山,忽听见山涧传来喧闹的泉水声。泉水从山石间分九级下泻,每一级下面都有又深又碧的水潭,就是所谓九龙潭。黄山除此潭之外,没有别的悬流飞瀑。再下山走五里路,经苦竹滩,转向沿着太平县的路,往东北方向走去。 四、分析文章内容。 游黄山后记采用的是日记体,是徐霞客第二次游览黄山时的旅途记录。本次秩序井然地记叙了游历黄山前后四天的行程。这篇文章与其他山水游记重在借境抒情或托物喻理不 同,准确、客观的描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

17、目的。 这篇黄山游记主要记叙了作者登天都峰、莲花峰的经历和所见胜景,整个文章神采飞扬,文字优美精致,清新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篇朗读佳作。 其记与前一篇不同。他不但细致地叙写了自己爬山历险的具体过程,而且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山顶所见奇景,在天都峰,他对雾气出没的氤氲景致,对古松曲直挺拔之状都做了刻画。对莲花峰之景重在描绘其独高众山,独出诸峰,人登其上则欢舞欲狂的情状。该游记语言精练而又恣肆自如,加之作者心情舒畅,故而整个文章神采飞扬,充满色彩感,实为难得佳作。 游黄山后记记叙了作者前后四天的游览行程,本文是日记体,因此可以按照作者的游览时间和游览顺序分析课文。 江村(初三)汤口(初四)汤寺黄泥

18、石门天都莲花(初五)炼丹台玉屏诸峰狮子林丞相原(初六)九龙潭。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正值天寒地冻之时,大学纷飞,浓雾弥漫,因道路南行,未能尽兴包揽黄山的雄姿秀色,特别是像天都峰、莲花峰、文殊院这些胜地,都未能登临游赏。所以文中说“旧向黄山路也”。 第三自然段分析:这篇游记,第一次向世人全面、生动描述了攀登天都峰的艰难、以及站在峰顶所见的不同寻常的奇观,从此以后,徐霞客的名字就和黄山、和天都峰仅仅联系在一起。天都峰为黄山第一险峰,横空突兀,卓尔不群,雄深盘礴,气象峥嵘。登上天都峰,极目云天,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有登峰造极之感。 (1)黄山的险:天都峰是一座金字塔形状

19、的险峰,既令人神往,也使人望而生畏。黄山图经写天都峰,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攀登天都峰,要比蜀道更加艰难。徐霞客也在根本无路的情况下,历经“手足无可着处”的险境。由于无路可走,下山竟比上山更加艰难,必须先将脚伸到前面,手向后撑在地上,坐着向下滑行,好不容易脱离险境。 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2)黄山的奇:奇,是徐霞客对黄山最深刻的整体印象,他重游黄山,上山不久,就被那“一路奇景”不知不觉地吸引过去,从而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日记中作

20、了更具体的描述。在这片短短的游记中,“奇”字屡见不鲜,不仅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奇峰: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至此,焉知其奇若此? 奇松: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奇雾: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初五”这段分析:这段详细描写了作者攀登莲花峰的详细路线和经过,并且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莲花峰是黄山中的最高峰,纠正了以往人们一直以为天都峰是黄山最高峰的错误认识。以上说明了徐霞客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求证精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的行记。行记的最大的特点是真

21、实、具体,可信度高,记录出行的过程、时间、地点、路线,确凿在案,多以见闻取胜,文字质朴,但一般比较简略。徐霞客的此篇黄山游记,既保留了行记的优良传统,又突出了山水游记的文学特色。从行程的概述进为每日有记,也从简略进为繁密,内容洋洋大观,使读者不但增长了见识,还引导读者去欣赏优美的风光。 第五自然段分析:在这段,作者游览了炼丹台和狮子林,描绘了黄山如锦似绣的美丽景色,发出庐山、石门山都远远不及黄山宏博富丽的感叹。 第六自然段分析。这段详细描写了作者来到白沙岭,观览牌楼石、九龙潭的经过。其中,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如: 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五、讨论: 举例说明游黄山后记

22、的写作特点。 答案: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七、布置作业 1分析游黄山后记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23、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

24、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2通过学习游黄山后记,

25、了解徐霞客在游记创作方面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方法。1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霞客旅游的目的,就是要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攀登地理科学的高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下定了最大的决心,临行前,他嘱咐儿子说:譬如吾已死,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巉岩,不避死,百折不挠地同大自然作斗争,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他重实践、勤考察,不迷信书本知识和民间传说。他能够经常遵循科学的原则去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现象。总之,我们通过游记,可以学到徐霞客的许多优良品质。 2作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

26、途,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并同情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以身许之山水,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 3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作者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 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如此种种,美不胜言。它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动,爱不释手,真不愧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7、乃廼、迺 ni 代(1) 你,你的 your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3) 他的 his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5) 此,这个 this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6)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7) 这样,如此 so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8)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

28、;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词性变化- 乃 ni 动(1) 是,就是 b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乃 ni 副(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4) 却 at the same t

29、ime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5) 于是;就 then;whereupon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乃 ni 连可是,然而 but;however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常用词组- 乃是 nishbe 是,就是人民群众乃是真正的英雄 乃至 nizh(1) and even 甚至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2) 也说“乃至于”【ZDIC.NET 汉 典 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