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摘要:系统的阐述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及演变,结合中学知识加以应用,并对公式进行拓展,寻求新的证明公式的方法关键词:三角形; 面积;公式引言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凝结了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的积累性很强,它的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与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数学的真谛。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知数学的未来,最适合的途径就是研究数学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1 所以要正确研究数学问题,首先要先了解其思想来源,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数学发展方向。在数学的平面几何学中,
2、所有的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均可近似化成若干个矩形面积与若干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或差,所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成为几何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三角形作为平面几何中最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许多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很熟悉,但对于日常生活中有关面积的测算却时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其原因之一是对三角形其中所含的数学思想认识不足,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及演变不清楚,因此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一.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矩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应用广泛的图形,它的面积为底高,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则可由矩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但推导三角
3、形的面积公式首先要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则可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和宽分别为,的矩形。换句话说,一个矩形可以由一条对角线分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通过任意一边上的高把它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和或差。如图1-1,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为底高。记的三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三条边上的高分别为,即 (1)图1-1 以上就是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参见文献2)二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演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4、,现将几种常见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归类总结如下:1. 已知三角形底为,高为,则.在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求三角形面积最基本的公式,即(其中底为,高为),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导该公式。方法一:“割补”法(参见文献3)如图2-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将其中一个三角形作高并沿着高将其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将剪得的两个小三角形和另一个大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经过观察可发现,原三角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原三角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即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图2-1方法二:“折叠”法(参见文献3)如图2-2,将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一个长方形。图2
5、-2整理可得长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底高方法三:“倍拼”法(参见文献3)如图2-3,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将其剪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剪得的小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经观察发现,所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三角形高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图2-3而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们常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来表示,下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平行四边形中,作,则,故.图2-4连结,则,故2. 根据三角函数求面积已知的三个角分别为,其对边分别为 根据三角形高与边角之间的函数关系,代入(1),便得 (2)3.
6、海伦公式在中,其中 海伦公式是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角形的面积,据说是希腊的数学家海伦提出,而据阿拉伯数学家比鲁尼称该公式最初是源于阿基米德,虽然这个考证也得到了公认,但人们还是习惯称该公式为海伦公式。 由于任意边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个三角形,所以可以利用海伦公式求多边形面积。4. 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已知三边则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在我国数学历史上,南宋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在所著数书九章中给出了另一个用三角形三边来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斜求积术,秦九韶的三斜求积术比海伦公式约早600年。 秦九韶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术”即方法,三斜求积术就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
7、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4证明:由(2)式两边平方,得由余弦定理知,代入上式,得 (3)称为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若将变形为,再应用余弦定理,得应用平方差公式,再令,即得著名的海伦公式.因此我国宋代的数学家秦久韶提出的“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5.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切圆半径表示形式设三边分别为内切圆半径为, 则 (其中)证明: 如图 ,为内切圆的圆心,为各边与圆的切点,则图2-56.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外接圆半径表示形式设三边分别为外接圆半径为,则 证明:将正弦定理代入(2),得 (4)再由正弦定理,代入(4),得7. 三
8、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形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顶点为不共线的三点,则特殊情况:(1)在直角坐标系中,(为坐标原点)为不共线的三点,向量,向量,则(2)在直角坐标系中,为不共线的三点,向量,向量,则通过以上介绍的几种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三角形面积内容的丰富,而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其中的几种方法。三三角形面积的应用三角形面积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三角形面积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三角形面积解题灵活、巧妙。例1 如图3-1,四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连接小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可得,则其边上的高是( ) 图3-1解:方法一:.方法二: .例2 在一个三角形中,面积(单位:)和其周长(单位
9、:)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则其内切圆的半径是( ) 解:正确答案为()。设三角形的半周长为,内切圆半径为,由题设和公式可知,所以。注:在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分别为内切圆半径为,则有 (其中)当时,由可得或由(为斜边上的高),又可得四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拓展数学的创新可以是对其已知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所以我们还可以从已知的三角形面积公式中进一步拓展,得出一些与三角形面积相关联的定理。定理5 (三角形的内接三角形面积公式)已知是的内接三角形,且,这里,都是非负实数,如图4-1,则 图4-1 除了可以拓展公式,得出一些与面积相关的定理外,还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公式证明的方法来达到数学的创新。1. 海伦公式的新证法
10、6在前面已经介绍了一种常见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即海伦公式 (其中)由于海伦公式的推导复杂,往往难以理解求解的过程。下面将利用勾股定理和圆的性质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如图4-2,设三边分别是不失一般性,假定边最长。现以边上的一个顶点(现为)为圆心,为半径画圆,将过圆心的另一边两端延长为圆的直径,显然,这两端延长部分的线段长分别为和。再将第三边延长为圆的弦,记的延长部分为,则由相交弦定理,得 图4-2 从圆心引三角形的高,则弦被垂足平分。设为半弦长,于是,.由勾股定理得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因此,边长为并且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其中,这个推导方法简单明了,便于计算,由它还可以直接导出海伦公式。2. 求三角形面
11、积新法7大家知道,在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通常有海伦公式和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在初等数学研究中,我们又发现一种很“好用”的形式即其中,其实将上式两边分别平方后便可以去掉根号,再经过整理即可得出,这与由海伦公式整理成的等式是一致的,由推导的可逆性,即知公式正确。如下的证明,说明了公式的来源。设存在直角四面体,使其斜面面积为欲求面积,即的面积,记则解得再应用直角四面体勾股定理,得注意的表达式,即得欲证。注:此证法仅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例3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为求此三角形的面积。解:易得故(面积单位).五. 小结本文研究的是有关三角形面积公式,首先了解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从最基本的公式
12、(其中底为,高为)不断的演变出不同的面积公式,这样在针对不同的题可以选择最简便的公式进行计算。在对公式拓展中,由于海伦公式的推导复杂,不易理解,从而可利用勾股定理和圆的性质来求三角形的面积。本文虽然归结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几种常见公式,并对其有部分知识的延伸,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进一步创新还有欠缺。致谢:衷心感谢白丽艳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参考文献1 朱家生.数学史M.第2版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饶克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和演变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2122.3吴志群.让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 J.湖南教育(下),2011(04):44.4
13、 孔凡田,赵蓉.海伦秦九韶公式推导的多样性J.中学数学杂志,2010(09):1617.5 李世杰.关联三角形面积的几个新定理J.中学教研(数学),2005(04):40446 何小亚编译.求三角形面积新法J.中学数学,1990(01):32.7 于新华.一个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03):62.Discussion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Triangle AreaFaculty of Science, Yuxi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No. 2008011152Supervisor: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angle area formula,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ary school knowledge to be applied , and the formula to expand and seek new proof of the formula.Keywords: triangle; areas; formu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