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4261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7金蝉脱壳教学设计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结构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部分是三至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三步。第三部分是第七自然段,主要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2能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3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激发学生乐于

2、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课件。猜谜语。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金蝉脱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金蝉吗?见过金蝉脱壳的过程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2、理解金蝉脱壳 出示小资料。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课题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读读课文,出示要求:a划出自己感觉陌生的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b一句一句朗读,读准

3、每一句,达到流利通顺。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词。多种方式读。(2)指名读, 读完后评价。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的同学读了一遍又一遍还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习惯非常好。谁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我们分享? 出示课文。 3、同学们,哪几自然段讲的金蝉脱壳的过程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三、学习1、2自然段1那么课文作者用了2个词概括了金蝉脱壳过程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这两个词。神奇有趣”、“奇特动人”。(板

4、书)2指名读词语,读了这两个词你想到哪些词语?(生动、震撼、奇怪、不可思议)什么让我们感到如此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三、对比辨别蝉虫蝉儿。1、过渡: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金蝉,你们看:课件显示图片。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蝉虫?谁来说说?3、那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课件显示: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4、同学们再看,这又是什么?(蝉儿)你能找出书中描写它外形的句子吗?5、课件显示:它是那样的五彩缤纷,好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6、蝉儿又给你什么印象?(美)一起读,读出蝉儿的美。四、扣题披文,感悟奇特。1、过渡:蝉虫是怎样变成蝉儿的?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自由

5、朗读4、5自然段看看它的变化吧!(学生自由读书)这个过程都看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个过程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2、课件显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3、脱壳时(1)品读金蝉脱壳的顺序。此时的作者已经悄悄地跺在树背后,准备观赏这奇特动人的一幕了。请快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金蝉脱壳的顺序。出示:“蝉的()露出来了,接着()钻出来了,而后()出来了,最后是()脱壳而出。”背头脚尾样,学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轻松地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大概内容。(2)下面让我们默默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金蝉脱壳最“奇特动人”的情景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也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开始吧!(

6、5-6分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3)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然后再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感受,明白吗?学生交流:a背的变化:(我觉得蝉背露出来的情景奇特动人,因为蝉儿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我觉得太有趣了。)(我觉得这是其它动物不会的本领,很奇妙。)师问:什么叫抽搐?你做个动作看看,你能不能也把背露出来?从“立刻”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b保护甲颜色的变化:生:我觉得保护甲的颜色变化很奇特,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变化的太快了。生:我觉得蝉儿脱壳后颜

7、色的变化奇特动人。在我眼里,蝉儿就像一个魔术师,它肚子的颤动好像是障眼法,蝉就在它的掩护下不停地变换着颜色,让人感觉非常神奇。c头钻出来的情景:“钻”字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而“透明发亮”、“大眼睛”、“像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让我感受到蝉的可爱,一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d尾出来的情景: 课件显示: 1 你圈画出蝉虫此时的动作了吗?你看,一抖,一伸,腾空向后仰去,又向前扑来,再一抓,一抽,蝉尾就出来了。小作者扣住这些动作,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 动的蝉尾出壳图。同学们,如果刚才读这段话时,你的眼里它只是蝉虫,那么通过评读、细读这些动词,你觉得这里的蝉虫像什么呢?(孩子、运动员、舞蹈家) 2师激情

8、引读: 此时这只蝉虫是个天真的孩子,你看它正高兴地嬉戏呢!(生齐读) 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它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地潇洒、协调。(生齐读) 此时这只蝉虫更像位舞蹈家,它的舞姿轻盈优美。(生齐读) 六个动作一气呵成,配合得自然协调。 出示(齐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怎能不让人兴奋、高兴呢?是啊,“蝉尾出壳”就是一门艺术,一种展示,这是再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齐读)g终于出来了!师引读: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蝉儿是有灵性的,那你知道此时的它在想什么吗?请大家结合老师提供给你的补充材料,想象一下此时蝉儿的心理活动。(补充材料:幼蝉的生活

9、期特别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最长的17年。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经过45次蜕皮后,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进行最后蜕皮(金蝉脱壳),成为成虫。是啊,太不容易了,于是蝉儿(再引读最后一句)、4脱壳后:(1)刚脱壳的蝉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蝉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它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会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蝉一样。仔细读读第五小节,看看作者介绍了蝉在那几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重点理解:“奇迹般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快,真是罕见、奇特!(3)金蝉脱壳是多么奇特呀!难怪作者看完后激动万分、欣喜若狂,感叹道出示生齐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三、诗意诵读,情感升华1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

10、感受了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你们想亲眼观赏一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吗?播放课件,教师诗意描述:每个夏夜,都会有蝉虫从土里面爬出来,这个洞,就是它爬出来时留下的生命痕迹。如果蝉有神经,应该也会有蜕变的阵痛吧?或许这种阵痛是避免不了的。你瞧,它用尽全身的力气一挺腰,再挺腰好累啊!先休息一会。好了,继续努力。经历了五次蜕变的它已经爬上高处,准备起飞!为了这一季的飞翔,它在土壤里度过了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的漫长的黑夜!飞了,飞起来了!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2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对“金蝉脱壳”有着更新、更全面地了解,能用一句词,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份感慨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吗?预设:我觉得蝉

11、脱壳的整个过程是如此艰辛。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这是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过程。3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仔细地看看这蝉儿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至此,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完美地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用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华美在于经历苦难而无所谓惧;生命的永恒在于将生命中最光辉的刹那奉献给了人类;生命容不得我们等待,宁可冒险去死,也不要安逸地活。五、拓展延伸。1.学习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

12、小练笔,试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利用展台展示优秀作业。2、这课有8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因此你想提醒同学注意?(搜)哪个字的间架结构比较难掌握需要老师给你示范?(椒、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范写,学生仿写并完成习字册。批阅学生的书写,用投影仪展示书写好的进行分析表扬。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4、5自然段。2、继续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板书设计:7金蝉脱壳脱壳前脱壳时 奇特动人 生命赞歌脱壳后教学构想:教学时,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

13、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及壳。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主线进行的同时,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尽可能引领学生感受“奇特”突出“自然的神奇”。到最后拓展延伸时,我采用了两个反映蝉的奇特的资料,即“寿命长”、“鸣叫奇特”,更突出蝉的奇特,自然界的神奇。现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不必在意形式上的零不零散,不必在意是搞整段的分析还是短距离的拉锯战,而应把整个教学精力放在寻找教学主线上、教学的主体形象上。一节课应围绕一条主线(也可以再有一条内在的隐线),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重组,为了获取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对文本进行高度的融合,对于与主线关系不大的小节,完全可以不理睬,对于课外有利于深化这一条主线的资料,我们也可引入进来。这样一来,教学就好设计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