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高效的习惯心理学修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个高效的习惯心理学修炼.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蒂芬柯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培训领导人才。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一)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 Starr 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
2、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我相信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你所关注的:我曾为自己定下许多目标,也都一一达成。我的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牺牲了个人与家庭。不但与妻儿形同陌路,甚至不知道还认不认识自己,不了解什么对自己是真正重要的。我不得不扪心自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今年已开始第5次控制饮食。我知道自己身体过重,也的确想改变。我阅读了所有的新资料,确定目标,用积极的态度激励自己,说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我并没有做到。几周后,我失败了。我似乎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我上过无数教导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
3、希望维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可是总觉得员工不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终日无所事事闲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立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这种员工?我那十几岁的儿子不听话,还吸毒。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听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觉得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时间管理研讨会,也尝试过不下6种规划时间的办法,虽然不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仍觉得无法过上理想中的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我想教我的孩子懂得工作的价值,但是每次要他们做点事,都得时时刻刻在旁边监督,还得忍受他们不时发出的怨言,结果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简单。为什么孩子
4、们就不能快快乐乐地料理自己的事而用不着别人来提醒呢?我很忙,的确很忙。但有时候我并不清楚,从长远看,我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我的确希望在我的生活中,那是有意义的,希望由于我的存在,事情会出现某种不同。看到别人有所成功,或获得某种肯定,表面上我会堆出一张笑脸,热忱忱地恭贺他们。可是,心底却难过得不得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的个性很强。我知道,几乎在任何交往中,我都能控制结果。多数情况下,我甚至可以影响其他人通过我想要的决议。我仔细考虑每种情况,并且觉得我提出的建议通常对大家都是最好的。但是我感到不安。我往往不知道他人对我的建议到底取何态度。我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5、,只是不再有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许多办法,可是仿佛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情火花。这些都是深层、痛苦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得了的。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为类似的问题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当时在学校陷入困境,他的成绩惨不忍睹,连考卷上的答题说明都看不懂,更甭想拿高分了。在交往上,他是不成熟的,往往使那些十分亲近他的人都感到很窘迫。在运动场上,他身材瘦小,又不灵活。打棒球时,往往球还没投出就已挥棒,每每招来同学的嘲笑。桑德拉和我想尽办法帮助他。我们总以为,若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当然也得做个完美的父母。于是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也试着想改变儿子的,我们企图用积极的态度
6、来激发他的自信心。例如鼓励他:“加油,孩子,你可以办得到!我们知道你可以。把棒子握高一点,眼睛看着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挥棒。”只要稍有进步,我们一定忙不停地称赞,来增强他的信心。如果有人嘲笑他,我们一定斥责对方:“不要笑,让他自己来,他还在学习。”而这时我们的儿子会哭起来,坚持说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还有他根本就不喜欢棒球。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努力反而对他的自尊心是个打击。一开始我们尽量鼓励、帮助、肯定他,可是一再失败之后,终于放弃了。只有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全美各地的客户设计领导力训练课程。由于这个机缘,我每两个月要为国际商
7、用机器公司(IBM)的主管,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有关思维的形成、思维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这些都令我深感兴趣,因而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理论。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是多么根深蒂固。并且了解到,认知不仅是认识外在世界,更与我们向外看时所透过的“镜片”有关,因为这镜片(即思维)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外界的诠释。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观念,并借此检讨自身所遭遇的困境。终于体认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反躬自省后,我们承认在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不如人”。所以不论态度与行为表现得多么愿意帮助他,效果都有限。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真正传达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
8、父母的保护。”此时我们才觉悟,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正巧在当时,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
9、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
10、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两相比较下,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作法。其实,我们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
11、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桑德拉和我愈深入地探讨,愈惭愧地发现,我们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只是从旁肯定、重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不凭借孩
12、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一旦摆脱了过去的心态,顿时感受到一股新气象。不必再拿儿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以使他不受嘲笑。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退缩。他向我们求援,我们虽然倾听,但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反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几个月过去,他渐渐有了信心,也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与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旦思维改变,便豁然开朗。后来他还当选学
13、生社团代表、州代表队选手,拿回家的成绩单则科科甲等。另外,还培养出诚恳热心的个性,走到哪儿都能与人相处融洽。桑德拉与我相信,这个孩子“足以傲人”的成就,出于自动自发的因素要多于外在的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依靠个人魅力而成功,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光有技巧还不够教养儿子的经验,以及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阅读讨论成功因素的著作,三者心得相互激励之下,我突然间认清了个人魅力论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体会到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四处弥漫的速成哲学相去不远,而这种细微的差异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我传授他人的若干习
14、惯,自信十分有效,却与流行的思潮不尽相同,现在我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重点,如追求个人成长、训练沟通技巧、培养积极思考及发挥影响力,不具效用。它们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是这些只是次要却非最根本的优点。或许我们沿着前人的轨迹开创前程时,太过重视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础;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自己必须耕耘。即使我可以运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赴汤蹈火,或对我产生好感,彼此同仇敌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不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发点再
15、良善,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不经过日积月累的苦读,绝对无法学得精通,也不能增进心智成长。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这不是很荒谬吗?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够收成吗?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没有捷径可抄,这是自然界的定律。世事也是这样。在人为的社会体制中,例如学校里,你或许能靠着一点小聪明,成功于一时。短暂的人际关系中,你也可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不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会被视为知己。但对于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次要的长处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倘若没有真诚的品德作
16、后盾,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动机总会浮现,一时的成功便难以为继。许多具备这些次要优点,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论是同事、朋友、配偶或处于尴尬年龄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这种有缺陷的人。事实上品德才是沟通的利器。美国作家、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当然,也有人品德修养不错,却不善言辞,自然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品质,但毕竟瑕不掩瑜。由此可见,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获得完全的信赖,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或是否擅长于人际关系,我们依然信任有加,而且与他们合作无间。文
17、学家乔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认识个人的心灵地图本书汇集了追求圆满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七个基本习惯,它们是长保快乐成功的不变真理,放诸四海皆准。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人类的“思维”以及如何转换思维,才能真正认识这七个习惯。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个典型的社会思维。“思维”(paradigm)这个字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目前多半用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是透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简言之
18、,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地图。地图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思维也是这样,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理论。乍到一处陌生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难免感到冤枉无助。同样地,若想改进缺点,但着力点不对,徒然白费工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努力便等于浪费。惟有方向(地图)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有可取之处。因此,关键仍在于手上的地图是否正确。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许多地图,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
19、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甚至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这些假设中衍生而来,所以说,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现在来做一个小小的测验,请先看图1-1与图1-2。你认为图中是两位女士吗?她们大约几岁?长相如何?衣着如何?身分又如何?或许你认为图1-2的女士是位妙龄女子,时髦、端庄、讨人喜欢,是约会的好对象,也有当模特儿的本钱。如果我说你看走眼了,这位女士已六七十的高龄,而且面带忧戚,绝非模特儿,或许过马路时还有劳你扶她一把,你会有什么反应?究竟谁才是对的?假使不论你怎么观察,也看不出那是一位
20、老妇人,不妨再试试看。你能否辨认出她的硕大的鹰钩鼻子,她的披肩?若我们是面对面地讨论,你就可以把你看到的描述给我,我也可以把我看到的讲述给你。这样不断交流看法,直到我们都清楚地把所看到的指点给对方。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现在请再看图1-3,并且将它与图1-2对照。你看出这位老妇人了吗?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看看她,这很重要。多年以前我就读哈佛商学院时,首次接触这个实验。当年那位教授借此说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这无关乎逻辑,而是心理因素使然。起先,教授把两叠卡片分发给教室两边的同学,其中一叠是图1-1的少妇像,另一叠是图1-3的老妇像。他给我们10秒钟观看这些卡片,
21、然后收回。接着在银幕上打出两者重叠后的画面,也就是图1-2,并要全班描述这位女子。结果,事先看过少妇像的,几乎一致认定这就是那位少妇;而先前看到老妇像的同学,也都认为图1-2是位老妇人。接着教授请同学说明理由,双方各执一词:“别开玩笑,我看她绝对不超过二十几岁,怎么可能是个老太婆?”“你才开玩笑,她少说也有70。”“你怎么啦?瞎了吗?她很年轻,漂亮又可爱。我倒想带她出去遛遛。”“可爱?她是个丑老太婆。”当时我们都心知肚明自己观点不一定正确,对方的看法也可能成立,只是口头上谁也不肯认输,只有少数同学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幅画像。经过一番争辩,双方僵持不下。终于有位同学走上前去,指着一条线条说:“
22、这少妇戴了一串项链。”另一位马上反驳:“不,这是老妇的嘴角。”于是大家你来我往开始一一讨论画中每个细节,并逐渐接受对方的观点。但当转过脸去,然后再回头看时,大多数人又会立即认出当时被限定在10秒钟之内看到的形象。 后来我为个人或公司担任顾问时,经常借用这个实验,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对人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更透彻的认识。最要紧的是,它充分体现出制约作用对我们的思维有多大的影响力。仅仅10秒钟就能产生如此这般的影响,持续终身的制约作用可想而知。人的一生中,来自家庭、学校、工作环境、亲友同事、宗教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的影响力,均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心灵地图。这个实验也说明,
23、思维是行为与态度的根本,我们的一言一行均脱离不了思维的影响。就以图1-2为例,你若认为那是一位少妇,就自然不会想到搀扶她过街。你对她的态度和行为必须同你对她的看法相一致。由此可凸显个人魅力说的基本缺陷之一,也就是仅仅强调行为与态度的皮毛,却忽略了根源。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体会到观点对人际关系的作用。一般人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且立场客观,但实验却证明,虽然别人的结论不同,并不代表他们是主观的、错误的。事实上,我们高估了自己,因为我们是透过有色眼镜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自身的观点去看。因此当有人跟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便直觉认为别人有问题。其实观点不同以致看法有异,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不过这并不
24、表示没有客观的事实存在。譬如在图1-2中,双方都看到了白底黑线条,也都承认它的存在,只是每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有不同的诠释。若不经过诠释,这些事实便不具有任何意义。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以及经验加诸我们的影响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较客观的看法。思维转换,建立全新的观点由这个实验所得到的种种启发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顿悟”的经验,也就是忽然领悟对方原来是这样观看这幅画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思维转换”。第一印象对你的影响愈大,顿悟的刺激也愈大。“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一词是美国哲学家库恩
25、(Thomas Kuhn)首先提出的,见于他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库恩在书中阐释,每一项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而后才成功的。古埃及天文家托勒密(Ptolemy)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Copernicus)主张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因而激起思维的转换。尽管后者曾招致强烈反抗与迫害,但转眼间,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诠释完全改观。牛顿(Sir Isaac Newton)的物理学原理虽至今仍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但并未穷尽科学的边界。直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
26、in)的相对论一出,又为科学界带来一次革命。有关细菌的学说未出现之前,许多妇女死于分娩,许多战士死于伤病而非敌人的攻击;直到细菌论带来了全新的观念,现代医学才有进步的可能。今日的美国也是思维转换的成果。传统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思维,由民主、民享的观念所取代,才促成民主宪政与自由富足的社会。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正面的。例如我们曾提到,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反而使我们偏离了享受真正成功与快乐的正轨。姑且不论思维转换的利弊得失,也不必追究它是逐渐发生抑或突如其来的。总之它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威力惊人,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个人曾有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经验。记得那是周日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
27、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祥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全车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打扰了不少乘客,可否请你管管他们?”那人抬起呆滞的目光,仿佛如梦初醒,他轻声说:“是,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他们的母亲1小时前才过去的。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瞬间,我看此事的角度改变了,想法、感觉与行为也随之一变。我的怒气全消,情不自禁为他感到难过,同情
28、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噢,您的夫人刚过世?很抱歉!您能向我谈谈吗?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所有的一切就此改观。许多人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危机时,也会大彻大悟,以新的角度去评定生命的意义。有时突然进入一个新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也会发生这种现象。看法与本质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如同我在纽约地铁的经历那般迅速,我和桑德拉教育儿子的经验,就是一段漫长、艰辛且费神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因袭传统与流俗,深信子女的成败代表父母的荣辱。直到后来,思维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才彻底调整了自己以及四周的环境。为了以全新的观点看待儿子,我们必须先重新做人。我们投入时间精力修养品德,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29、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比方说,那天在纽约地铁的转变,也是我的本性使然。我相信,有些人即使得知真实情况,只会略感遗憾或稍有内疚感,顶多默默而尴尬地坐在那名不知所措的男子身旁。同样地,我也相信有人天生比较敏感,一开始就察觉出这名男子深受困扰,而主动去了解与帮助他,不会像我这么后知后觉。由此可知,思维的威力无穷,因为它是我们观察外在世界所透过的“镜片”。而思维 转换无论是瞬间完成或长期酝酿而成,都是改变行为与态度的原动力。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则(principle)是指向成功圆满的明灯
30、,相当于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又仿佛自然科学的定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确性。这些原则究竟多么真切、多么不容忽视,由柯克(Frank Koch)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Proceedings)中讲到的以下这段海上经历,可以获得证明:两艘正在演习的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在其中的旗舰上服役。有一天傍晚,我正在船桥上负责望,但在浓重的雾气下,能见度极差。此时船长也守在船桥上指挥一切。入夜后不久,船桥一侧的望员忽然报告:“右舷有灯光。”船长询问光线是正逼近还是远离。望员答:“逼近。”这表示对方会撞上我们,后果不堪设想。船长命令信号手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31、。”对方说:“我是二等水手,贵船最好转向。”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他大叫:“告诉他,这里是战舰,转向20度。”对方的信号传来:“这里是灯塔。”结果,我们改了航道。我们随着这位船长经历了一次思维转换,思维一旦移转,整个情况就完全改观。这位船长因为视线不良而看不清实情,但是认清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就如同对置身浓雾中的船长,同样是很重要的。人生的原则仿佛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一般人从经验与社会制约中建立起思维也就是地图,然后透过这些观点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只是“主观的事实”,陈述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识。而如“灯塔”一般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
32、解释,都无法改变它的存在。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循环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而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比方说“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思维便由此衍生而来。固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看法可能分歧很大,但基本上都承认公平原则的本身。其次是“诚实
33、”与“正直”,这是人类互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才能互助合作,追求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人性尊严”的原则,就如同美国独立宣言所揭示的:“人类生而平等,享有天赋不可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此外,还包括“服务”的原则对社会有所贡献,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潜力”原则是指人人均可成长进步,不断发挥潜能,展现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也就是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现;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的配合。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往往适用于某一种情况,一旦情况改变便失效了。就好比父母不能完全以教养第一个孩子的方式,去养育另一个
34、孩子。实践是个别的、局部的,原则却是普遍的、整体的。原则适用于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团体,假使我们能把原则化为习惯,那么要解决个别问题就易如反掌。原则不是价值观(value)。一群盗匪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他们违反了我们所说的良善原则。价值观是地图,原则才是地点本身。惟有借重正确的原则,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试问人们可以凭借欺骗、不公、卑鄙、庸碌、一无所长或堕落,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吗?尽管对于行为规范的涵义与实践,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不过这类原则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中。一个人的思维愈能符合上述原则,便愈正确有益。遵循成长和变化
35、的原则目前盛行的个人魅力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号称圆满的人生包括个人成就、财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捷径可循,不必脚踏实地去追求。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纵使得以成功,也是胜之不武。强调个人魅力既不切实际,又会误导人心。一步登天就如同身在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欲速则不达。对这种主张颇有研究的美国哲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曾说:现在我们常见到一类浑浑噩噩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也毫不在乎。惟一认识的人,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已失去沟通的能力,终日言不及义;一脸伪善,见不到真情流露;除了无聊至极的感觉,早已无法感受真正的痛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这
36、种人:一是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人特质,而且无可救药;再就是基本上他们并不比芸芸众生更高明。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们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 系,甚至个人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于是有人难免想抄近路,企图投机取巧。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
37、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个10分的标尺来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达到5分,那我首先必须向3分迈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梭罗(Henry Dav
38、id Thoreau)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的两个女儿向我哭诉,抱怨她们的父亲太严厉、不知体谅。她们不敢向父母吐露,却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关怀与教导。我跟朋友详谈,他承认脾气不好,却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不愿承认修养不够。他的自尊心使他无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倾听,这需要相当成熟的修养。倾听代表耐心、开放与想要了解对方的诚意,这些都属于成熟的人格。反之,自说自话、不尊重别人却轻而易举得多。打网球或弹钢琴时,个人的实力往往高下立判,可是品格与情绪的成熟与否就不易分辨。因此,在陌生人甚至同事面
39、前,我们可以伪装得万无一失,一时间不致被拆穿,甚至骗得了自己。但我相信,一般人对自己的人格多半心里有数,旁人也不是傻子。我看过太多投机取巧却徒劳无功的例子,企业界尤其这样。不少企业主管试图通过强有力的演说、微笑训练、施加压力,或是善意、敌意的购并,来达到提升生产力、士气与改善品质、服务水准等目标。他们虽“购买”了新的企业文化,却忽略了如此玩弄权术,难以建立互信的气氛。而一旦这些手段效果不明显,他们又求助于其他技巧。其实,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高度信赖的企业文化。多年以前我也犯过同样的过错。在女儿3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一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太对劲。她站在客厅角落,手上紧紧抓着礼物,不
40、让其他小朋友玩。面对在场的家长,我觉得分外尴尬,因为当时我正在大学教授人际关系。心想,应该趁此机会教导女儿礼让的观念,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于是我先用命令的方式:“宝贝,请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分给大家一起玩,好不好?”“不!”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接着,我试图跟她讲道理:“你现在肯跟小朋友玩玩具,下一次你到他们家,他们也会把玩具让给你玩。”结果她依然不肯。我觉得很窘,连3岁小孩都管教不好。迫不得已只好贿赂,我轻声对她说:“如果你肯让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爸爸就给你一个特殊的奖品一片口香糖。”她大叫:“我不要口香糖。”这时我也发火了,威胁道:“如果不让出玩具,你看我怎么处罚你!”女儿哭道:“我不管,这些
41、是我的玩具,我不要跟别人一起玩!”最后我只好采取强迫手段,硬从她手上抢过一些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或许我的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的感觉,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事实上,如果不曾拥有,又如何付出?)身为父亲的我,情绪应该相当沉稳,知道她需要经历这个阶段。可是我当时担心其他家长的反应,其程度超过对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重视。我只是直觉认定自己是对的,她不肯礼让就是错的。或许因为我不够成熟,才对女儿做了过高的要求。我缺乏耐心,又未能体谅幼小的心灵,一味期待她懂得礼让。最后只有借重父亲的权威,强迫她照吩咐做。如此一来反而凸显弱点,因为你必须倚重外力来达到目的。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
42、律能力的发展,对彼此的关系弊多于利。结果是畏惧心理取代合作态度,最后双方都流于专断而急于自保。更何况,你所借重的优势不论是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社会地位、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若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又该怎么办呢?当年如果我更为成熟,就不会诉诸父亲的权威,而会以对礼让观念与儿童成长的了解,并基于爱护与教养子女的立场,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让出玩具。或许在讲理不成后,我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女儿心理上的压力。现在我已明白,一旦儿童体会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紧张、气氛僵硬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是价值判断与否定。但私
43、下相处融洽时,循循善诱,效果极佳。可惜当年我还无法体会这一点。或许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经历拥有的感觉。许多人对家庭或婚姻只知机械式地付出,不然就是完全不懂得付出;这可能正由于他们从不了解拥有自我的意义,缺乏对自我的认同,而且自我评价低。所以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以充分的耐心,培养他们拥有的感觉,同时以足够的智慧,教导他们“乐善好施”的价值,并且经常以身作则。问题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个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他们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结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但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够立竿见影、立收解决自身难
44、题的方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这类答案的人。有时候速成的办法还颇管用,可暂时消除一些表象的问题。只是真正的症结依旧存在,久而久之问题又会浮现。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章刚开始所提到的几个例子。我上过无数教导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希望维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可是总觉得员工不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终日无所事事闲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立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这种员工?对急于想约束员工却束手无策的那位经理,个人魅力论建议他采取激烈的手段,大事整顿一番,逼得员工兢兢业业。或
45、者让员工接受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工作热忱,甚至另聘更称职的外来和尚。但阳奉阴违的员工,私底下可能正质疑着老板究竟有没有为他们着想,有没有把他们当作机器看待。员工的想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老板心中的确如此看待他们,而主管态度偏差或许就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觉得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时间管理研讨会,也尝试过不下6种规划时间的办法,虽然不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仍觉得无法过上理想中的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对于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人,个人魅力论保证一定有解决之道,例如各种时间管理的计划与讲座,便是针对需要而设计的。但你是否想过,提高效率也许并不能解
46、决问题。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难道真的如此重要,抑或反而会使你对周遭的人与事更为轻忽草率?是否有些事情才是真正值得你深入认识与体会,包括某些思维足以影响你对时间、生命与自我本质的看法?我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许多办法,可是仿佛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情火花。对于婚姻已进入平淡期的人,个人魅力论会指点你,某本书或某种课程有助于表达能力,可以增进夫妻感情。或者,就干脆认为这桩婚姻既然已经这样,还不如另起炉灶,以重新享受爱的感觉。然而也许问题并不出在另一半,是你助长了对方的缺点,间接导致所遭受的待遇。你对配偶、婚姻
47、、爱情的基本观念,可能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由以上的例子,你是否已察觉个人魅力论如何深入人心,彻底左右着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寻求解答的途径?不论一般人觉悟与否,总之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对这些空洞的承诺不再存有幻想。我曾与全美各类组织合作,发现目光远大的主管,对只会以动人的故事或空唱高调,来振奋人心、激励成就的作风,都敬而远之。他们要的是实际而循序渐进的办法,不是阿斯匹灵与急救箱式的建议。他们希望解决长久的根本问题,并且把重心放在有长远未来的原则上。反求诸己,由内而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准往往无法解决。当我们环顾四周、审视内心,发现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制造了许多问题之后,才会了解,有些根本的问题不能以肤浅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标准,也就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引导我们解决根本的问题、追求圆满的人生。这种新的思想标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内而外”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