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9056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知识点1、学习组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各种基本方法。知识点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原则。知识点3、能灵活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不同内容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 有的是运用观察的方法,以认识事物的特征为目的;有的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事物的规律;有的是动手制作某个物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有的是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凸显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的特点,在此,我们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实验

2、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其活动设计及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有很大差别,我们将在本章分别介绍前四种类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数学类教育将在第五章介绍。这里所举出的五种类型仅是较为典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这五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活动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例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实际活动中,除了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之外,可以将观察和分类、测量等方法相结合,使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精确。此外,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也

3、可以和其他四种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实验操作类和动手制作类等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要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有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也是在儿童观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实验探索和发现某种科学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来巩固和运用儿童的科学发现。总之,我们这里所提供的是典型性的活动类型,而具体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第一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观察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

4、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1、 1、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2、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慧的发展3、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什么是观察力?观察力是关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是人在观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具体是指观察的目的性、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概括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能按预定

5、的目的进行观察,想办法达到目的,不偏离目的;持续性是指能自始至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是指既能观察到事物的整体和全面,又能观察到事物的细枝末节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概括性是指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般的性质。从构成观察力的各要素看,它们与智力结构中的各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必备的条件。(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一般分为: 一般性观察、比较性观察和长期系统性观察三大类。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1、准备工作要充分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观察的结果,决定观察的

6、成败。组织者要按纲要的要求,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计划、季节和地区的情况、儿童的发展水平,确定观察的内容、要求、地点与形式,拟定观察计划。考虑如何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何提启发性问题及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等。2、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特征典型、明显,并力求美观的观察对象,掌握其有关知识,熟悉其特征、习性等,以便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观察对象的数量,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观察的要求而定。可以是全班儿童共同观察一个对象;也可每个儿童一份或一个小组一份。观察对象所在的位置与儿童的座位均要作适当的安排,以保证全体儿童都能顺利地进行观察。3、观察方法很重要观察活动的有效开展应遵循观察的基本方法。观

7、察应有顺序地开展,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并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用图画、数字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观察方法中顺序观察是指对任何事物都按一定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认识,这才能保证认识的全面、完整,同时也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是指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应该用相应的感官去感知,如认识苹果,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用手摸苹果是什么形状,是光滑还是粗糙,捏一捏是硬或软,用鼻子闻闻气味,用舌头尝尝味道。事物的各种属性只有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才能认识得全面而且印象深刻。用比较的方法是指将观察对象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对象本身各部分之间的比较,相同事物相比找不同点;不

8、同事物相比找相同点等等,通过比较能加深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也便于更好地进行概括。(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教育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而所有过程都为了落实目标设计的,目标决定过程,而过程指向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遵循科学教育领域的总目标,具体落实知识、情感、能力、意识、行为方面的发展目标。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以及智力发展水平,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目标。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即是通过某种具体的观察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启蒙科学方法培养幼儿的表达技能,促进合作意识的养成;获取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

9、学情感,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一般教育活动过程由四部分构成:导入,即开始部分。应激发兴趣,交代清楚本次观察活动的观察任务。进行,即目标落实、活动展开部分。要根据观察的类型,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活动目标有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那么活动过程也应有相应的活动环节。在一般性观察活动过程中,应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动用多种感官观察。在比较性观察活动过程中,应引导幼儿比较性地观察,比较观察对象的异与同。在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应预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引导幼儿养成定时、定点长期系统地观察某一事物或现象变化的习惯,

10、并作好观察记录。最后,都应有幼儿交流观察结果的交流过程。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图画,可以是动作表演等。结束,即活动小结部分。注意保留兴趣。延伸,即目标进一步延展,活动扩展到集中教育活动之外。1、一般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间或性观察)一般性观察指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特定的观察。可以是认识事物的某些特点,也可以是对其整体全面的认识,即对同一对象进行短时间的观察。设计时一般是每次观察一种特征或习性或用途,经过多次观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认识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或生活习性及用途等。使幼儿对此事物有较完整的、全面的认识。如观察认识某一动物,对某种水果、蔬菜或花卉的认识等

11、。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先后观察两个对象,它们之间没什么联系,也不要求将二者进行比较认识。一般性观察是科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普遍采用的观察形式。学前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一般性观察,这种观察伴随人的一生。2、比较性观察比较性观察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比较是人的思维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分开,认识本质特征,形成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认识。设计比较性观察重在培养幼儿掌握比较的技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比较性观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3岁左右的幼儿可以开展这种观察活动。3、长期系统性观察长

12、期系统性观察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有计划地观察某一自然物体和现象的发展变化,使幼儿对其发展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同时还可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因果关系。设计此类观察活动要注意培养幼儿逐渐习惯于从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现象。例如,观察向日葵或玉米、蚕豆、牵牛花等的生长发展过程;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对各个季节特征的观察等。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一) 一般性观察的组织指导第一步,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也可用儿歌、谜语、讲故事、提问题和启发性谈话等方式开始。第二步,尽量让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

13、,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教幼儿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从根茎叶花果实;也可以从花叶茎根。观察动物可从头身尾四肢。观察水果可从外到里。观察顺序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但不能杂乱无章地观察。教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可提供对比物将观察对象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如认识水是无色的,可将水与豆浆比较。可将眼前的事物与过去认识的事物进行比较,如观察鹅时,可与曾认识过的鸭、鸡进行比较,也可从观察对象自身找对比物,例如,通过比较观察兔子的前腿与后腿长短的差异,从而知道兔子走路是一蹦一跳的。观察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描述语言。要在观察认识

14、事物的同时教给相应的词汇,如观察对象的名称、各种特征等。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态度。教师应提出有质量的问题(1)根据观察目的,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幼儿对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线索十分清楚。那种在观察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只提一个问题,却又包罗许多观察内容,都会使幼儿不知从何观察,造成观察中的混乱。(2)提问题应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提“是什么”、“什么样”一类问题,可使幼儿将观察到和记忆中的事物描述出来。提“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可促使幼儿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动脑筋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是具有启发性的。而“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问题只要求幼儿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甚至有

15、些暗示了答案(如问“小白兔的眼睛是不是红的”),这些问题幼儿可不假思索,或随声附和地回答,不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应尽量避免。(3)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适当地讲解,以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但不能对幼儿的观察急于求成,将教师的认识讲给幼儿听,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儿童的观察。应该明确的是,一切结论都应该是儿童观察的结果。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幼儿所获得的印象。可由教师作小结;可请能力强的幼儿小结(中、大班);或朗诵儿歌、诗歌、谜语或唱歌、舞蹈;或做有关的游戏及绘画所观察的动植物的方式结束。(二) 比较性观察的组织指导比较性观察一般是从事物的不同点开始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再比较事物

16、的相同点。因为事物的不同点易被观察到,而事物相同点却是要经过比较、概括才能找到。观察仍应是对事物各个相应部分按顺序进行。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幼儿比较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要纠缠在一些非本质的特征上。还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三) 长期系统性观察的组织指导观察对象是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四季特征和轮换顺序。此类型观察是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时组织的一系列观察。在组织每一次观察时,应引导幼儿将眼前的现象与前一次观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观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可引导幼儿找出变化的原因,从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组织长期系统的观察,有的可以采用上课的形式进行,也可在课外其他时间如晨间活

17、动、散步、户外活动中进行。可让幼儿把观察中见到的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巩固认识,又可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四、 活动案例及评析活动设计一活动名称: 认识西红柿 (小班)活动目标一、 知道西红柿的名称,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和生长特点。二、知道西红柿的用途。三、丰富词汇: 又酸又甜,光滑,清香可口。活动准备: 西红柿的生长资料片,西红柿一株(带有根、茎、叶、花、果实),西红柿多个。活动过程一、 认识西红柿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1、出示西红柿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西红柿是什么颜色的?”“西红柿的外形像什么?”“表面怎样?”小结: 成熟的西红柿有鲜红的、橙黄色的,

18、西红柿的外形近似圆形,表面光滑。2、切开西红柿让幼儿观察:“西红柿表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籽是什么样?”小结: 西红柿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皮,皮下是红红的肉,里面有三四个“小房子”,每个“小房子”里面都有好多的水和圆圆的籽。3、品尝西红柿: 尝尝西红柿是什么味道。小结: 西红柿吃起来又酸又甜,用西红柿做的汤味道更鲜美。4、提问:“西红柿的别名叫什么?”“是什么植物?”小结: 西红柿的别名称番茄或毛拉果等,它是茄科一年生植物。5、出示一株西红柿,让幼儿观察其根、茎、叶、花、果实。小结: 西红柿根系发达,茎部也易生不定根,移栽易成活。茎为半直立,分枝力很强,需设支架扶持。叶是深绿色,花朵黄色,

19、果实圆润光滑,呈红色或橙黄色。二、 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让每个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评析:该活动是小班开展的一般性观察活动,西红柿颜色鲜艳、味道鲜美,更利于幼儿观察。幼儿可以动用各种感官,看、嗅、摸、尝等方式感知,获取对西红柿的整体认识,并用语言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交流观察过程。通过对西红柿植株的观察,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活动设计二活动名称: 多种多样的根 (中班)活动目标:一、 让幼儿知道植物都有根,根是多种多样的。二、 使幼儿知道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兴趣。活动准备: 带根的葱、小青菜及萝卜、红薯

20、等若干,每组一份,榕树的图片一张,操作卡片“哪里是根”若干(小树、萝卜、吊兰、玉米等根部的图片),吊兰一盆。 活动过程:一、 认识多种多样的根。1、让幼儿观察桌上的葱、青菜、萝卜、红薯,教师提问: 桌上有什么?请仔细看看、摸摸,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出有根的植物。萝卜、红薯是根吗?它们的根与大葱、青菜的根一样吗?小结: 植物的根一般有直根、须根、块根,另外还有一些变态根。葱的根是须根,青菜的根有一根主根,旁边有须根。萝卜是肉质根,红薯是块根,它们都是变态根。2、观察实物吊兰。提问: 这是一棵什么花?它的根在哪里?除了泥土中的根,它的基节上生长的小条条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根?小结: 吊

21、兰是一种观赏花卉,那些茎节上生长的小条条也是它的根,叫气生根,气生根碰到泥土就会钻入土中,又长出一颗小吊兰。所有的植物都有根。二、 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根。1、教师出示实物青菜、吊兰、红薯、萝卜、榕树根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它们的特征。小结(几种有代表性的根见教学资料)。2、了解根的作用。“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根长在哪儿?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小结: 根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长在泥土里。有的根很有趣,长在植物的茎节上,有的长在别的植物身体上等。我们平时可不要去摇小树,要是摇断了它的根,小树就不能活了。3、找一找,根在哪里。幼儿根据教师提问,操作植物的卡片,找出植物的根在哪儿,并完整地用语言表达

22、。 活动延伸: 将各种植物,养在玻璃瓶内,让幼儿观察;用红薯的块根制作玩具。活动评析:该活动是大班开展的比较性观察活动。形象生动的植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对多种多样的根的比较异同,形成对根的正确理解,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提供适合03岁婴幼儿进行的观察活动的参考资料:童年工作室编著: 婴幼儿多元智慧培养101法,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年版,( 01岁分册)第127页、128页。(13岁分册)第151页。)第二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一、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一)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实验操作类活动,按照儿童年龄划分为03岁和36

23、岁两段来进行。在03岁段,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包括手把手地帮助幼儿操作),对发展儿童手的控制能力,眼手协调能力和智力,让儿童建立起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感受,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类的操作活动普遍地存在于儿童生活当中。例如,小勺和筷子的使用、怎样操作笔来涂画、打开和盖上瓶盖、搭积木、操作塑料小刀切蛋糕、玩胶泥、玩水、玩沙、玩各种玩具等等,都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操作活动。下面主要谈36岁幼儿的实验操作类活动。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实验操作中所发生的现象与自然条

24、件下的现象不同,它的特点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可以设置同一条件反复同一实验,多次出现同一现象验证同一理论和假设。(二)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1、 1、 实验操作对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于真正的引导幼儿亲身经历和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并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升华为爱科学的情感,这比获取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更为本质。3、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4、这种活动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让儿童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帮助儿童理解科学现象,亲历探索科学

25、的全过程,获取初步的感性认识,使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探究和思维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三)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大致分为三类: 演示探究类;引导探究类;验证探究类。二、 实验操作类科学活动的设计(一)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1、内容的选择(1) 教师在选择科学实验操作内容时首先应参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需求和幼儿的经验水平,把教育目标中的各部分、各方面转换成幼儿实验操作的具体内容。(2) 活动内容有利于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体现活动的启蒙性和生活化。(3) 活动所需材料

26、易于组织,幼儿容易操作,实验过程中现象明显,幼儿容易观察。(4) 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2、材料的选择(1) 材料选择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选择幼儿常见、常能接触到的材料,提倡就地取材,讲究经济实用,多利用自然物、废旧物以及幼儿玩具和常见生活用品,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材料提供要充分,保障每个幼儿有充足的材料可供探索使用。(2) 材料具有多重功能。材料应具备物化的教育功能,应包含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教育内容所要反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幼儿的学习需求。材料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材料过于简单,幼

27、儿容易失去操作兴趣,材料过难,幼儿不知所措,难于下手操作。(3) 材料的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能反映所探究问题的现象特征,在它们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间的关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和可利用性。准备的材料结构和对材料的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创造和获得有关的各种经验,同时还要考虑同一种材料既服务于预期目标,又可为幼儿提供多层次选择机会和引发幼儿的创造性使用。(4) 材料使用的安全性。在幼儿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要特别考虑材料对于幼儿的安全性,避免幼儿在使用操作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锋利、尖锐、易碎的玻璃器皿、高温、有毒和超过人体安全电

28、压的电源等器材不能选用。(二)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1、核心目标科学好奇心: 注意到新异的事物或现象;愿意探究新异的事物或现象;对新异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科学探究能力: 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获取发现;能对问题作出假设并用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检验;能根据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结论;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2、具体目标要求(1) 目标的制订必须具体,让人一看便知,幼儿通过活动能获得什么,使活动目标具有可操作性。(2) 目标的制订要有针对性,活动目标是依靠具体活动来实现,要能体现本活动的特点。(3) 活动目标的制订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心

29、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活动目标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发展水平、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以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4) 目标的制订要凸显实验操作性活动的特点,重视幼儿亲历自主的探索过程,学习探索方法,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一般不宜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5) 目标制订要体现综合性,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三)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1、设计思路活动过程的设计是活动设计的主要环节,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能取得较好的贯彻和实现。它是教师运用教学建议对活动内容具体展开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设计。幼儿实验操作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

30、态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设计环节中,不可能把幼儿实验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囊括其中,教师的设计只能是尽可能周密的预设性设计,有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即兴生成。预设性实验操作活动的设计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活动的引发和导入;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和延伸。第一类活动: 演示探究。即教师演示,然后幼儿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这种设计幼儿实验探究的目的性较强,但对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会有一定的限制。第二类活动: 引导探究。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幼儿,让其先行自由探究,然后再组织幼儿交流,引起幼儿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

31、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类活动: 验证探究。即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先猜想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让幼儿进行实际探索活动来验证先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这种方式适合于幼儿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的情况,如果验证探究的问题幼儿不熟悉,难理解,这种设计就失去了意义。2、过程设计(1) 活动的导入活动的导入是活动开始的引子,将幼儿活动的内容亲切地、自然地、趣味性地引发出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幼儿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来。一般地讲,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方法导入幼儿实验操作活动: 以摆放在幼儿面前的操作材料导入;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通过幼儿生活中的某一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通过谜语、儿歌、故事

32、、影像资料导入等。(2) 活动的展开活动展开的设计是活动过程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整个活动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这一环节,占去总活动时间的左右。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通过教师缜密的思考,要求教师把握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明白知识点,清楚重点、难点。从科学性和幼儿的特点出发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遵循事化的科学规律层层递进。 组织形式、活动方法实验操作类活动多采用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时也用集体、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中、大班的幼儿可积极鼓励合作探索。在活动方法的设计上应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材

33、料的投放幼儿实验操作所需的材料可根据活动需要一次投放也可分次投放。分次投放材料,可突出教师的指导意图,使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都大有好处。 问题的设计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究活动。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和现有的经验,从引起幼儿兴趣入手,以引发幼儿探究欲望,同时应注意到所设计问题的启蒙性与科学性。(3) 活动的结束和延伸活动结束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使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同时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所经历的过程、掌握的方法、了解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后得以延伸。它对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落实有着重要

34、作用。活动结束,没有固定格式和规定,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 幼儿对活动进行自我小结和评价,并着重对过程、方法和现象观察的小结评价。 提出要求,让幼儿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生活,或提出生活中某种相关联的现象,让幼儿去继续探索,使活动得到延伸。 提出类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使用所获得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和巩固幼儿新学的知识经验。这一环节中,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过高地要求实验操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些教师在总结时,一方面为了追求过程的严密和知识的准确,一方面要面对幼儿,把自己推向两难的境地。三、 实验操作类活动的组织指导(一) 为幼儿创设

35、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赞扬和尊重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自信,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动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创造力,使之有所新发现。相反,教师的批评和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幼儿心理紧张,情绪不安,幼儿只顾关心教师的态度而不去关注操作活动本身,完全丧失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自发的探究和认识的需要,尊重他们独特的认识特点,欣赏他们独特的发现,采用具体的激励引导评价方式来激发他们内在的探究动机。包容幼儿的“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当前的“错误”代

36、表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在成人看来幼儿那些“错误”的东西,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却是“合理”的、“正确”的。在幼儿实验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会使幼儿感到放松、安全。教师应重视每一位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感受到他们在探索中所发挥的作用。(二) 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实验操作类活动是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所以,为幼儿提供多少材料,提供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提供,对幼儿的操作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实验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都具一定的结构性。作为教师,只有认真研究

37、某些材料集合在一起的结构及其所蕴涵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幼儿通过操作这些物体和材料发现潜在的关系,获得相关经验。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获得材料的特性、材料的变化和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三方面的体验与经验。材料的特性指的是材料的物理性(轻重、软硬、冷热、颜色等),化学特性(溶解、燃烧等)和功能特性(主要用途)。材料的变化是指材料在某种条件下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弯曲、熔化、变冷、断裂、溶解等)。相互关系是指不同材料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沉浮、磁力、摩擦起电等)。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按性质划分,可分为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按作用来划分,则可分为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和

38、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材料两部分。材料的投放方式因实验活动方式的要求和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开放式投放材料有利于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操作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当然,“开放”并不是随意投放材料,同样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根据活动的主题或任务以及幼儿的需要和探究水平,科学地、有效地组织好材料。教师指导下的幼儿实验操作活动,采用分层投放材料是更为常见的方法。材料的分层投放指的是教师根据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究的不断深入或扩展,适时分批分层投放新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把幼儿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分层投放材料使得幼儿的操作活动条理

39、清楚,层次分明,对探究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剥离,这对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操作的条理性大有益处。(三) 引导每一个幼儿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动建构认识在幼儿实验操作类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活动引入过程占用时间不可太长,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传递给幼儿,也不是让幼儿依样画葫芦地重复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是引导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活动过程。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针对实验操作类活动的组织指导策略上必须认真考虑的。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操作除安全方面的考虑外不应做过多的限制(要求幼儿必须使用什么材料,必须按什么程序操

40、作等),应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变化使用多种材料,尝试多种实验方法,包括学习他人的方法。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认同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解释实验现象。积极热情地对待幼儿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幼儿的“问题”可能是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可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应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其渡过这一难关,使其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操作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采用适当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观察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异同、事物的变化,根据需要可选择系统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运用多种感官联合观察的方法。 讨论、交流是实验操作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

41、历实验操作过程后,幼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所经历的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告诉给同伴,让小朋友们一起来分享。此过程教师应引导幼儿按活动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对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后得出结果,并与预先的猜测进行比较,深化原有的经验和认识或调整原来的认识,建立新的经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以表象的形式重现实验操作的过程。通过交流,幼儿们的不同实验操作方法,不同的实验现象会引起幼儿从不同的视野角度,以不同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同一事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同一活动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四、 活动案例及评析活动设计一活动名称: 沉和浮 (中班)活动目标:一、 使幼儿知道哪些东

42、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二、 让幼儿学习分类的方法。三、 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一、 每人小筐两只,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金属钥匙等。二、 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活动过程:一、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看一看,你的小筐里有些什么?”“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导幼儿把东西放在水中,看看怎样了,再拿起来,告诉大家。二、 引导幼儿探索沉浮现象。“刚才有的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请你们再试一试,看看哪些是沉在水里的,哪些是浮在水上的。要把每一样东西

43、都试一试。”幼儿操作并讲述,如讲述有错误,可让其当场再试。三、 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巩固所学知识。“现在请你们把筐里所有的东西分一下,把沉的放在一个筐里,把浮的放在另一个筐里。如果你不知道,就把它放到水里再试试。等会儿老师来看你们分得对不对。”幼儿实验、分类,教师个别指导,请幼儿讲述是怎么分的。四、 小结,扩展幼儿经验。“今天我们发现了东西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活动评析: 以幼儿动手操作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幼儿作进一步探索。整个活动过程紧扣活动目标,层次清楚,以幼儿

44、自主操作为主,突出幼儿亲历活动过程。由幼儿自我讨论、交流和小结,深化了幼儿有关沉浮的经验。活动设计二活动名称: 会变的影子 (大班)活动目标:一、 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验。二、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三、 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活动准备:一、 一只灯或手电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戏用)二、 幼儿用书画面“这些手影像什么?”活动过程:一、 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

45、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二、 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再找一找、看一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便会改变,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三、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玩手影游戏。“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你们猜测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我们变了这么多手影,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手影吗?”(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动延伸: 一、 玩踩影子游戏“怎样使别人

46、踩不到自己的影子”。二、 早晨在一个物体的影子上做好记号,观察整个上午它会有什么变化。 活动评析:该活动选题于幼儿的生活,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进一步的探索,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扩展和深化了幼儿关于影子的概念,通过玩手影这一活动环节,强化了活动的趣味性。第三节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一、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一)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以真实的科学本质为基础,以试验性的步骤,逐渐让学前儿童获得对科学技术的基础认识,了解技术的转化和中介作用,从而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理解和掌握这个现代化世界的窗口。同时,以学前儿童的最大参与为目的,让孩子们充分感受

47、和操作使用简单的科技产品,学习使用工具;设计并开展小制作,把自己投入到对科技的探究之中,学习在操作使用中发现问题,在设计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对所看见的和所做的事情进行思考,它是一项独立于科学理论的、连续的、不断完善的技能。(二)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无论从身体和心理,还是智力、道德和美育等方面,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身体角度来说,学前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可操作物体和材料,能促使其在材料的选择、摆弄和小制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促进了手眼协调。从心理角度来说,有良好素质的人,既能自我了解,又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种能力只能从小培养,操作活动的过程和成败的体会能促使儿童提高自控力和增强自信心。从智力角度来说,当儿童在从事那些不断面对问题的工作和活动时,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在手脑并用中其思维能力和智力得以较大发展。从道德角度来说,此类活动中儿童的合作操作过程和交流讨论过程,能促使学前儿童逐渐懂得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