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9916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关心、合作、分享、助人与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是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组织幼儿通过“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扮演以及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来有效促进幼儿感恩、分享、合作、关心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角色体验 亲社会行为 一、课题的提出目前,从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属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

2、弊病: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和娇宠的环境中,加上现代的居住环境让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社会环境,使孩子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心理学定势更加牢固。另外不少家长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因此教育孩子万事抢在前头,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在我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幼儿个性化很强,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不会关心他人,而且攻击性行为倾向较严重,缺乏亲社会行为。显然,这是不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发展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幼儿消退幼儿自我中心的心态,学会感恩、学会“

3、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等亲社会行为,为其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由于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往往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角”的能力,即缺乏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角色体验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使幼儿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思想上尽量地摆脱自我,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看待周围事物,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能准确认识角色的义务、职责和角色规范,不断演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可以说,角色体验在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方面有着尤其重

4、要的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行为必然增多,其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因此,要培养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我们必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积极探索运用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主要包括关心、助人、分享、合作、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2角色体验:本课

5、题中的“角色体验”是指教师创设特定的环境,以一定的角色为参照,让幼儿通过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扮演一些相关的角色,并把自己情感融入到活动中而进行的角色体验活动。从而增进其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是组织幼儿在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中对一些“特定的角色”进行模拟、扮演、体验、迁移,以拓展幼儿对各角色所处的地位、身份、角色规范的认知,从而丰富幼儿社会情绪感染,消退自我中心而建立亲社会行为。让幼儿真正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2.研究内容本课

6、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角色体验中各年龄段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标准等这三个方面内容而进行研究的。内容选择探索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内容,即依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内容。组织实施探索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多元化“通道”。如通过文学作品的角色体验、角色对换体验和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实施方法。评价标准探索运用情景测验法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方法。设置合理的亲社会行为情景,建立亲社会行为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以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进行探索、研究。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本课题

7、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2.行动研究法:根据亲社会行为所界定的内涵,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各年龄段有关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并在多元化通道中探索角色体验的方法,策略的研究,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3.经验总结法:对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梳理,形成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方案集。三、实践操作(一)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分年龄段确定亲社会行为主题幼儿的关爱、分享、合作、助人和感恩是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心理特点,我们有所侧重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年龄段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小班爱与感恩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

8、识,学会感恩父母、长辈、老师及身边息息相关的人,为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中班分享与关心行为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同伴,并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大班合作与助人行为在角色体验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并乐意帮助父母、老师和同伴养成助人行为,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小班幼儿年龄小,因而在亲社会行为内容主要定位于爱与感恩的教育,让幼儿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始,来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中班幼儿角色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定位于幼儿关爱与分享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幼儿体验中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学着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设身处地为他

9、人着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芽阶段,也逐渐从个性人向社会人过渡。因而随之的亲社会行为层次会更高些,主要定位于合作与助人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是作为该年龄段培养的侧重点,作为参考依据,也不是绝对的。在角色体验中,我们也会囊括亲社会行为中的其他内容。(二)角色体验的组织实施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1.“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设计专门的亲社会行为体验活动,安排幼儿承担工作任务即真实的角色,来达成对自己角色的体味感知,对自身角色的反省,以增进幼儿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原有角色的理解。活动内容扮演角色年龄段亲社会行

10、为母亲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妈妈的情感体验。父亲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爸爸的情感体验。重阳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人的情感体验。玩具/食物分享日我自己小中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分享意识。教师节活动我自己小中大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师的情感体验。小小值日生我自己小中大班体验值日生的职责,强化自身行为。三八妇女节活动我自己中大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关爱妇女的情感体验。我是小老师我自己中大班体验教师的角色,强化幼儿自身的行为。一天小班长我自己中大班体验班长的职责与任务,强化自身行为。2.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幼儿与

11、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体差异、家庭、经历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理解造成一定偏差。通过场景、事件、人物的置换而达成的真实角色转换的体验活动,会淡化原有的权威,使我变成你,你变成我,从而经历对方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和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两种角色体验活动。(1)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的角色体验。真实、自然的场景是幼儿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发生的关于助人、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为基本素材而创设的场景,使幼儿在真实的场景式体验中引发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和拒绝性亲社会行为场景两种。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论是分享行为还是关爱、合作行为,他们的产

12、生和具体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指导和具有明确提示性的情境。在日常活动或区域活动时,当发现幼儿表现出较好的亲社会行为时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即抓住时机对幼儿自发产生的一些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创设场景进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及时摄下场景镜头,播放这些的照片,展开交流、讨论:“这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这样的做法对吗?你能做到吗?”等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树立亲社会行为榜样,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做出正面确认。而且我们的表扬和激励尽可能地从精神激励出发,如:“XX做得很棒,我们都向他学习!”“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等等。拒绝

13、性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幼儿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发生拒绝亲社会行为的场面,我们也会及时捕捉幼儿的拒绝亲社会行为作为教育场景进行体验。如在一次中班“玩具分享日”的社会中,孩子们把自己的带来的玩具与同伴进行分享。有部分始终不肯把玩具与大家分享玩。教师就将计就计,设计了第二次“玩具分享日”活动场景:事先与家长沟通,故意不让这些幼儿带玩具来。在分享玩具玩时,教师特意引导幼儿:“上次XX的玩具不要我们去分享,我们也不让她分享我们大家的玩具,同意吗?”结果,孩子们都没去与这些幼儿分享玩具玩,没带玩具的幼儿都很难受,可见,这些小朋友已强烈地体验到了自己拒绝分享后的孤独感、失落感,教师不必说教,就达到了教育的

14、效果,因为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2)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角色体验。针对性场景体验是专门针对关爱、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而设计的场景式角色体验活动。其主要采用情境分析扮演和角色互换表演两种。情境分析扮演情境分析扮演具体说可以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是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情绪,提高幼儿对他人设身处地想象的能力,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合理的、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在中班“关爱”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

15、假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是奶奶的生日,你会怎样做,让奶奶高兴?”全班幼儿集体讨论分析,可以做哪些事情帮助奶奶庆祝生日让奶奶高兴,然后再按不同角色把幼儿的想法表演出来。通过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面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角色互换表演角色互换表演具体说是在亲社会行为场景中进行移情的体验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反应。让一个幼儿在一个表演中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

16、情绪反应,可以先演成功角色,再演失败的角色;先演快乐的角色,再演悲伤的角色;先演妈妈,再演孩子等等。如中班建构活动时,天天小朋友缺了一扇“门”,他推倒了东东搭的 “楼房”,从中拿走了 一块积木。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就地取材,编排了情境表演“搭积木”,让天天和东东担任主角,第一次表演是情境的再现,第二次表演就各自互换了角色。通过情境的再现,角色的换位,天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幼儿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3.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扮演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对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模仿,使幼儿暂时置身于文学作品中角色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

17、态度行事,以增进幼儿对该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让幼儿在模拟中产生相应的亲社会行为。(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移情。文学作品以其语言优美、情节简单生动、想象丰富、人物形象可爱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文学作品来对幼儿进行社会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于是我精心收集了关于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文学作品,如文学作品好朋友夹心饼干小铃铛和聚宝盆等关于分享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热闹的小院、微笑、七彩虾和刺猬树等关于关心他人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拔萝卜等关于合作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大乌龟”和“小绒球”和房顶上的大蘑菇等关于帮助他人的角色体验。在

18、教学中,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提问来发展幼儿对作品中的角色认知,使之产生共鸣,从而移情到幼儿的身上引发亲社会行为,移情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做好了铺垫。 (2)提供操作材料,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角色扮演是通过再现或模仿故事角色的体验活动。可以说,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幼儿在收悉了故事中的情节,了解故事中人物情感及行为动机结果后,我们会给孩子创造一个演的环境,如提供头饰、道具或参与其中,让幼儿担当角色、扮演角色、走入角色,在角色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加深角色的印象,逐渐把这演引向深入。演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他人感受、行为经验的过程,也是模仿、强化故事中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更是内化“移情

19、”后那种情感共鸣的过程。如中班故事表演哗哗哗,下雨了。幼儿戴上头饰在“哗哗哗”的雨声伴奏下一个个出场了:平时攻击性行为较多的XX、XX戴上鸡妈妈、鸡爸爸的头饰,用动作、语调、语气表现着对他人关心时的那份着急:“小猫小猫,快快进来躲一躲”。“小兔小兔,快快进来躲一躲”。小猫、小兔用表情、语气表现着对他俩的感激,青蛙、小鸭用表情、语气表现着雨中的自在,小姑娘打着伞手舞足蹈表现着雨中的欢快。孩子们还增加了一些角色,小羊、小狗、小草、小鸟大树。每个孩子都通过角色扮演表现着对鸡妈妈、鸡爸爸的感谢,体验着故事中的那份浓浓的情。细细品来,在别人关心、帮助下成长的孩子,哪怕是模仿或再现故事中这样的情景,孩子们

20、的行为会更接近故事中的行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在这种情景下还会少吗?攻击性行为还会多吗?可以说,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幼儿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形式良好的亲社会行为。(3)有效指导幼儿表演,加深角色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角色扮演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可以说,有效的教师指导能帮助幼儿加深角色的情感体验,能更好地增进幼儿对角色所呈现的亲社会行为体味感知。其主要包括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指导和以观众的身份参与指导两种。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故事表演,在引导中实现指导作用。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故事表演,是对幼儿

21、故事表演指导的重要形式。有了老师的参与,幼儿在表演时会特别的认真、兴奋,这也是将内容表演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在故事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能把整个表演组织起来的角色,或者是幼儿还不是很熟悉、扮演起来有困难的角色。在表演游戏过程中,通过和幼儿一起商量表演形式、位置,选择、使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更换、怎样更换等一系列活动,给幼儿以一定的启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表现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以观众身份欣赏幼儿的故事表演,在表演外实现指导作用。幼儿喜欢我们看他们进行故事表演,他们会以最大热情和最好的表演来向我们汇报,因此观众的身份给我们的指导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但既然作为观众,我们的指导就

22、必须符合观众的身份。首先,在欣赏幼儿表演时要做到认真、全神贯注,因为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幼儿表演的支持与鼓励,更是为幼儿提供如何以正确态度对待别人表演的一种示范。其次,我们可以以观众身份,用提问、建议等方式指导幼儿顺利表演,并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如有一次看见小班两个幼儿在“表演区”戴着手偶在玩,他们像是在表演,但又各自在玩自己的手偶,再看看台下,观众一个都没有。于是,我提问道:“你们在表演什么故事啊?我想来观看你们的表演。”一听我要来看,他们立即高兴地说:“我们表演小铃铛的故事。”于是我鼓励他们表演给我看,并以极大兴趣看他们的表演。活动中我以观众身份对他们的表演进行提问、建议,使

23、他们的表演获得了成功。在表演结束后,我还对他们的表演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并激发了他们再次创编故事内容和表演的欲望。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体验是社会性情感的积聚,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反复、多次、多维度进行相应角色体验以后形成的。因而我们要让幼儿反复在表演中练习、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4.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练习。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对社会、历史角色的模仿,即让幼儿通过对所设定的学习榜样(角色)的模拟,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在模拟中产生相应的亲

24、社会行为。这种模拟练习推进了幼儿与榜样之间的人格互动,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能起到实际锻炼的作用。我们着重针对“雷锋”和“环卫工人”等两个典型的亲社会角色进行模拟练习。(1)“雷锋”角色的模拟练习。雷锋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物,他永远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雷锋,我们让幼儿观看电影雷锋,给孩子们讲述“雷锋叔叔做好事”的故事;教孩子们学习演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利用晨间谈话的活动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要向雷锋学习?”“什么样的事情是好事?”“在生活中,怎样做好事?”等等。让孩子们知道了雷锋叔叔是一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叔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雷锋”角色的

25、模拟练习。让孩子置身于“雷锋”的角色,开展“雷锋”关心帮助他人的角色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人好事。如看到伙伴或弟弟妹妹摔倒了要马上把他扶起来;看到小伙伴不开心要给予安慰等等。小班开展了关心我的朋友的角色模拟练习,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好朋友;中班开展了关心弟弟妹妹的角色模拟练习,通过班级与班级结对,让中班的哥哥姐姐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穿衣服、穿鞋子、叠棉被等活动;大班开展了关心身边的人等角色模拟练习,让大班的孩子收集家中的玩具、图书,并把这些玩具、图书赠送给农村的孩子们。(2)“环卫工人”角色的模拟学习。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我们着重组织幼儿采访了“环卫工人”,了解环

26、卫工人的工作及工作意义。并组织幼儿进行了实践模拟练习,让幼儿扮演“环卫工人”,把自己置身于“环卫工人”的角色中。小班开展了我给垃圾找家、捡落叶、捡垃圾、我给小树浇浇水等劳动模拟练习;中班进行了擦桌子、抹椅子、擦滑滑梯等爱护幼儿园系列劳动模拟练习;大班进行了爱护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等系列劳动模拟练习。让幼儿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重要,从而产生尊敬环卫工人的情感体验。(3)“Do都城”角色模拟体验活动 杭州“Do都城”城里就是一个生活体验馆,各种商店和部门应有尽有:医院、报社、画廊、冰激凌屋、西点屋、照相馆、消防局,这个小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我们组织了大班的幼儿参加杭州“Do城”角色模拟体验

27、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兴趣扮演各种角色亲身参与其中,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职业:消防员、宇航员、考古学家、记者、医生、机长、设计师、主播、驾驶员、建筑工人既体验了真实的社会活动,还熟悉了每个角色的、职责与规范。(三)亲社会行为的评价运用情景测验法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如果教师给幼儿贴上了“助人为乐”的标签,那么幼儿就会在这种评价的驱使下做出亲社会行为。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在评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幼儿的精神奖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角色体验游戏中获得亲社会行为的愉悦体验,使有过真正亲社会行为经验

28、的幼儿在日后的困境中继续发扬光大,得以巩固。那么,如何衡量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达成,我们尝试运用情景测验法来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与实际情况下,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并制定了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指标。年龄段亲社会行为情景设置评价指标小班爱与感恩情景1:阿姨当着孩子们的面站着高处做事。A.会主动地关心阿姨:“阿姨,您小心点!”B.不关心。情景2:提供小任务每天说一句爸爸、妈妈的话。A.会拥抱、亲吻父母,不乱发脾气。B.经常发脾气。中班分享情景1:部分孩子

29、有许多糖果,部分孩子没有糖果。A.会主动把糖果分给没有糖果的小朋友。B.只顾自己吃,不愿分享。情景2:玩具分享日,只有部分幼儿带玩具来玩。A.会主动与同伴分享或轮流玩玩具。B. 只顾自己玩,不愿分享。关心情景1:早上来园有小朋友哭闹。A.会主动关心小朋友,并给他拿纸巾擦眼泪。B.不关心或嘲笑。情景2:教师当着孩子的面不停地打喷嚏。A.会关心老师,给老师拿纸巾。B.嘲笑。大班合作情景1:在公共区搭积木。A.会主动与同伴合作、商量搭积木,不争抢。B.独揽喜欢需要的积木,不给其他小朋友玩。情景2:请孩子看书,提供的书本数是孩子人数一半。A.会主动与没有书的同伴合作看书。B.不愿与同伴合作看书。助人情

30、景1:玩脚踏车(提示请会骑的幼儿去扶不会骑的幼儿)A.在提醒下,会主动帮助不会骑的幼儿。B.不肯帮忙,喜欢自己玩。情景2:小朋友走路不小心滑到了。A.会主动把他扶起来,并给予安慰。B.不关心或嘲笑。通过以上情景的设置,我们分别对各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指标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如下(见附件三):年龄段亲社会行为达标百分比(前)达标百分比(后)小班爱与感恩13%92%中班分享19%97%关心6%83%大班合作23%90%助人23%89%我们的设置的情景、制定的评价指标不是很成熟,但在这些达标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四、研究成效可以说,角色体验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有效

31、手段。在角色体验中对幼儿进行社会行为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它克服了空洞单调的口头说教形式,以直观、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方式为幼儿所接受。一学年下来,我们发现,幼儿的认识、情感、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幼儿在角色体验中其潜在的领会、观察和模仿能力被开启了:他们真正了解了关爱与被爱的关系;知道帮助和关心别人;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感恩(一)幼儿关爱意识的焕发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比以前更有爱心了,他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并时时唤发出耐人寻味的关爱情绪。在家里,孩子们知道怎么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会主动给奶奶捶捶背;还很乐意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里,幼儿懂得了去主动

32、关心朋友、老师和阿姨。遇到同伴不开心时,还会主动地安慰、关心她,还给她拿餐巾纸等等。如一次小一班的小乐乐从卫生间里出来不小心摔了一跤马上哭了起来,丰丰听到了马上跑过边扶边对她说:“不要哭,我哥哥来扶你!”(二)幼儿感恩意识的唤醒感恩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回报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我们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快乐的大石头、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和谢谢你等进行作品中的角色体验,体验帮助与被帮助都是快乐,知道受别人帮助别忘了感谢活动后我们发现幼儿从刚开始说不出别人帮助过自己的事到会发现同伴、老师、家人等周围人帮助自己的小事,并知道去感恩。得到同伴、老师的帮助,会主动说“谢谢

33、”;看到阿姨在高高的窗户擦玻璃,孩子们会关心地说:“阿姨,你小心点!”当看到食堂阿姨送饭来时,孩子们会热情地“拥”上去说:“阿姨,您辛苦了!”阿姨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都欣慰地笑了。(三)幼儿分享意识的增强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分享意识开始焕发,也变得更友爱了。能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与同伴一起分享;喜欢把家里好吃的糖果带来与大家分享。当玩具或材料缺少时,幼儿也能够分享或轮流着玩。(四)幼儿助人意识的激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与生俱来的自我为中心明显减弱了,大大地激活了幼儿的助人意识。在家里,能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儿园里,能主动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同伴,还乐意老师、阿姨

34、擦桌子、扫地等等。(五)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在角色体验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合作看一本书、合作、分享玩玩具;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合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商量、分配任务,能按大家规定好的任务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喜欢与小伙伴合作完成一件作品等。(六)自我角色定位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进行了“自我”角色的体验,在活动中能自觉完成自己的职责。幼儿在扮演这些角色过程中非常投入,而且逐步明确了角色意识,了解、人之社会中个角色本身的特殊性,同时充分体验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感染了获得帮助的愉快情绪。总之,幼儿与同伴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有显

35、著的提高,学会关心同伴、爱护同伴了,孩子间的冲突也少了,能积极遵守班级常规制度,形成了较好的班风。当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家庭、幼儿园要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把亲社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让亲社会行为植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中,使幼儿亲社会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1999,2.3赖新元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上)台海出版社,2000版.4彭华茂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5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附件(一)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活动照片附件(二)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的部分教学案例附件(三)运用情景测验测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统计表(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