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0043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的让学生自己去“自主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必然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

2、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提倡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自由地奔跑,哪怕摔倒了,哪怕跑错了方向,也不要紧,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脚步。 一、课前预习,既要求明确,又独立寻疑,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前预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

3、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布置预习时往往是笼而统之,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对待预习,大多停留在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典、词典,没有明确的目的。我认为,预习不仅仅是要扫除文字障碍,更重要的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尽相同的要求。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燕子一文时,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1)自学生字、词;(2)把课文读通,读顺,理解课文含意;(3)文章告诉我们关于燕子的什么;(4)把精美的词句摘抄在自己读书笔记上;(5)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上课时,

4、通过检查发现,学生不但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和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提出许多有深度的问题:“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一句里赶集一词说明了什么?”“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为什么不说增添美,而说生趣?”“有几对燕子飞倦,落在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上。为什么说几痕而不说几根?” 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寻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奔跑。 自

5、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篇课文学习之前, 应该把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但是,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桂花雨,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 桂花雨真是太美了,要是也能摇一摇桂花,看一看桂花雨的美就好了”,“文中爸爸吟诵的诗写出了琦君一家摇桂花的快乐

6、”,“真希望也能像琦君一样享受到摇桂花的快乐” ,等等。于是,我就激发学生:“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兴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其实,还没有等到老师的命令下达,同学们就早已急不可耐的“出发” 了。三、开展“问题教学”, 鼓励学生质疑,促进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智慧发展清朝著名学者张载说:“学贵有疑。”提不出问题,学生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难以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逆向设疑、想象设问、传知激问课堂上,只有“问”才能刮起师生之间的“头脑风暴”,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用提

7、问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拒绝“沉闷”。鼓励学生进行“愚蠢”的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提问,而且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应在学生心中渗透提问意识,或旁敲侧击,或以问引问,提出认知水平较高、富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才有可能最终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谜底“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引导学生在“谜底”上下功夫,可提问:(1)山谷中究竟有什么迷?(2)谜底是什么?(3

8、)解开没有?谁解开的?(4)从这个谜底中,明白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四、注重品读感悟,读思集合,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在教学生命的壮歌生命桥时,要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提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激活学

9、生思维的火花,“如果你是狩猎人,你会想起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约定的?老羚羊和小羚羊可能是什么关系?”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欢乐的同时,感悟文字背后的东西。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地在阅读中获取。在教学印度洋上的生死夜时,要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学生通过“找一找,皮埃尔作了几次生与死的抉择?想一想,他面对的是怎能样的生死抉择?”“此时即将耗尽的信号中,两个抽搐是什意思?”等训练题的个性化思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还要引导学生“

10、心动”: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习者都自主地走进文本。是啊,当孩子们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他们一定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一定会收获阅读的快乐!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主办.3小学语文教学.(作者单位:江苏涟水县军民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

11、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

12、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

13、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