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初稿).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广东紫金奥鹏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学 生 古 昌 辉 学 号 0916780133042 专 业 0903教育学 层 次 专升本 通讯地址 广东省紫金县广播电视大学邮政编码 517400 指导教师 范 蔚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学生姓名古 昌 辉学号0916780133042入学年级0903专业教育学所属学习中心名称广东紫金奥鹏学习中心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指导教师意见:评分: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评审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 月 日备注农村留
2、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农民工不得不长年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这样在农村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农村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状况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相关问题也日渐突出。文章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个体及社会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重点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阐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目 录 一、引言5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5(一)、存在问题51
3、、“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5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53、“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64、“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65、“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6(二)、形成原因61、家庭教育的缺失6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73、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7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7(一)加强管理,多教育8(二)、用爱激励孩子8(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8(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9(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9四、参考文献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古 昌 辉 一、引言“留守儿童
4、”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正常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自闭、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
5、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完成中华民族的巨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注重。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
6、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问题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
7、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3、“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
8、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4、“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5、“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
9、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二)、形成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
10、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
11、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
12、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
13、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3、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
14、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
15、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中培养和提高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如今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无疑也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这种辩证联系观,对我们开展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确有借鉴价值。那么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农村小学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教
16、育呢?针对以上现状, 可以知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只要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了,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有的孩子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规守纪,调皮捣蛋;在社会寻衅滋事,小偷小摸。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
17、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还有在教育实践中不但要教育一般家庭的孩子关爱“留守儿童”,更要充分发
18、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是小大人”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大拇指在行动”等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和团队的关怀作用巨大,孩子有了集体归属感,会忘掉自己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之处,在集体中,他们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
19、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另一位刚
20、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这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
21、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
22、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当然,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
23、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再则要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
24、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最后,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不重视的一块,学校教育应该高度重视“留
25、守儿童”的教育,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许多地方已出现了“代理家长”“知心爸爸”“知心妈妈”。我相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农村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12.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5(1O).4、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5、冯建.“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6、张艳萍.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 7、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9.8、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 .教育探索,2005(12)9、陈子雷,乔卫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J .甘肃农业,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