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央生活区研究报告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中央生活区研究报告1.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莞中央生活区研究报告.doc东莞中央生活区研究报告(上)东莞,一个比肩世界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拥有诸多为之骄傲的城市美誉。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中国25大典范品牌城市 中国卫生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世界玩具之都 世界鞋业之都 世界IT之都 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东莞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东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呼唤东莞城市核心的出现,中央生活区是东莞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点,随着东莞南城区政府对中央生活区内2300多亩土地的征回,中央生活区的开发建设开始浮出水面,成为房地产业界、东莞市民乃至东莞整个城市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对东莞城市规划、东莞房地产发展及中央生活区的未
2、来建设及发展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借以希望能为东莞房地产行业及各位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缘起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表明,全国有1/5的服装是东莞制造,而全世界有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超过20的玩具在东莞生产,每5部电脑就有1部来自东莞!东莞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拥有外资企业近1.5万家,其中在东莞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有43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有800多家。此外,东莞还遍布了2万家私营企业和22万个个体经营户 20多年来,东莞国民经济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增幅连续多年居广东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30强行列。“东莞制造”世界闻名,东莞已
3、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和创汇基地。 勿容置疑,在经济发展上,东莞有着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比较而言,东莞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城市,东莞缺乏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面貌。东莞城市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同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建设同国际的接轨,真正建设成为南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 日前,东莞市对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城镇体系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化,独立编制了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并于2006年8月启动了中央生活区2324亩土地征回工作,9月东莞市在广东省建设厅的组织下召开了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
4、划(20052020)评审会,由此可见,东莞的城市建设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东莞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接轨工作正式启动并全面铺开! 城市的崛起,呼唤中央生活区的建设 一、东莞城市规划及进程 1、远景目标,2020年东莞城市化程度达到85 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东莞2010年人口规模为8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0%;2020年人口规模为1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5%左右;2030年人口规模在1000万1200万人之间浮动。同时,确定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总量约为950平方公里;202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总量约为1000平方公里;2020年后,用地以
5、结构调整为主;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50平方公里以内。 规划明确提出,东莞市未来发展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珠三角核心地区的重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今后将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轻工纺织业和临港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重点培育专业性技术创新与信息服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商贸流通、专业会展、休闲旅游等服务职能。 2、空间发展形成四大复合中心 按照规划要求,东莞将形成“复合中心、五大片区、生态型”的空间发展结构。按照城市功能确立具有区域性的四大专业中心,以“城区、松山湖、虎门一厚街、常平一樟木头”形成复合型的中心,共同承担区域与市域的服务职能。此外,按照区位、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和历
6、史传统,将市域划为“西北部片区、中部片区、西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东南部片区”,五大片区,片区内部突出功能整合,片区之间由生态绿地相分隔,片区中心之间由轨道交通相连。(图一为东莞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3、东莞市内交通路网初具形态 东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环形放射式的路网格局,基本骨架是以旧城区为中心,沿莞太大道、莞龙路、莞樟路、莞深高速路等主要对外道路呈放射形发展。根据市区总体规划,东莞市确定了十项道路改造工程项目,贯通东江大道、鸿福路改造东城中路,与在建的东莞大道共同形成新的城市中外环线;拓宽、改善运河路、二环路,形成城市中心内线;整治莞龙路、莞樟路、旗峰路和四环路,以改善市四大出入口的城市景
7、观。目前二环路、四环路、旗峰路、莞太路、莞樟路、红川路、东城中路的设计方案已经敲定,正在加紧施工设计,预计莞樟路、二环路的施工设计图将于九月完成。东江大道、鸿福路、运河路设计方案将于九月中旬完成,并尽快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4、城建重点:转向市域 2006年9月规划评审会上,梁国英副市长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东莞市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指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健全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今后东莞市将从由财政直接投入向公共政策引导转变、城建重点地区由市区向市域统筹转变、城建内容由搭建框架向功能整合转变、新区建设向旧区改造转变等四个方面积极转变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8、。 5、中心区渐成“聚宝盆” 2004年6月,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落成;2005年9月28日,图书馆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启用;2005年12月28日,玉兰大剧院竣工,科学技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不仅仅是中心广场,从2001年开始,五年来,东莞市按照“一网两区三张牌”战略思路,主要在市区推进市属重点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工程投资约120多亿元,建设了中心广场、玉兰大剧院、滨江体育公园、环城路等数十个重点工程,为提升东莞形象、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保证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目标的实现。 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也带动了各类社会资源往中心区和主城区集中,使新城市中心发挥越
9、来越强有力的聚集和辐射作用,更发挥强有力的聚才作用,吸引中产和白领这支城市重要的建设队伍来东莞置业扎根。总之,中心区成为带动东莞城市发展的“聚宝盆”。 6、综述:东莞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初步架构及路网格局已显成效,核心区域中央生活区的建设将会全面展开。 二、东莞市房地产发展概述 2003年是东莞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元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2002年有了跳跃式的增长,增幅为153%左右。2004年在2003年的市场泻洪之后出现了12%降幅,但相对于2002年仍有123%左右的增长,2005年与2004年基本持平。而2006年仅上半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就达到了2005年全年的58
10、%。从2003以来,东莞市商品房销售基本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平台。 1、近年东莞市房地产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东莞房管局) 结论:从图表分析来看,东莞市房地产投资从2002年开始飞速增长,投资幅度增长明显,时间上与东莞市城市发展进程保持一致。 2、近年东莞整体施工面积及竣工面积比较(1998-2005年) 结论:施工面积增速明显,竣工面积与施工面积之比逐年下降,施工面积大幅上升,竣工面积大幅下降。 3、东莞市历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分析 结论:市场需求量呈小幅下降,需求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出整体需求旺盛。 4、近年东莞全市房地产价格的走势 结论:销售金额及均价整体呈上升趋势;价格仍是珠三角城市的洼地
11、;虽然相对价格上涨不明显,但上涨幅度仍然达7%以上;最新资料表明,截止到2006年8月,东莞市商品房住宅的均价已突破3600元/平方米。 5、综述:东莞房地产市场随着东莞市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快速发展;东莞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整个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比较珠三角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东莞的房地产发展从量和价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东莞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局面。整体发展将接近或达到珠三角其他同等经济发达城市水平。 三、东莞城市建设大事记(20012006) 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目标; 2001年9月,东莞大道建成通车,有效地提高了
12、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新区的发展; 2003年9月,鸿福西路、东江大道建成通车,东莞主城区东西框架拉开; 2004年1月,东莞提出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建设中央生活区等十大成熟社区,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2004年1月,东莞中心广场建成开放; 2004年6月,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落成; 2004年,华凯大厦、鸿福广场、金盈大厦、联通大厦、第一国际等高尚写字楼(住宅楼)拔地而起; 2004年,以体育路、四环路、东莞大道为界,以行政文化中心区(龙头)为中心,东南西北全面开花,东向新世纪豪园、景湖春天等楼盘相继开发,西向“江南世家”、滨江体育公园初步建成,南向海关大厦、石竹新花园等先后拔地而起,北向则通过拆
13、迁重建,降低民居对周边景观的破坏性; 2005年9月,图书馆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启用; 2005年12月,玉兰大剧院竣工,科学技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2006年,东莞市政府确定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中央生活区,这一建设规划将写入2006年东莞的政府工作报告,截止2006年3月份,位于南城区办事处内的“中央生活区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已经收拾妥当,抽调自城建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于近日内正式到岗; 2006年8月份,南城区打算征回中央生活区内2300多亩土地,并或将对其中约2095亩土地进行整体拍卖。 2006年9月份,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评审会在
14、省建设厅的组织下召开,开始了东莞市城市建设新的篇章。 四、东莞中央生活区(CLD)概况 1、东莞市中央生活区规划总面积2.1平方公里,平均容积率达到1.2,总建筑面积264.64万平方米 中央生活区详细规划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自2001年11月开始,2002年9月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审批,10月获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 中央生活区位于东莞市南城区内,东临东莞大道,西临宏图路(原南城科技路),北临三元路(原四环路),南临环城路(原五环路),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在纳入规划的214.28公顷范围内,平均容积率达到1.2,总建筑面积264.64万平方米。其中,外围城市道路及区域内非居住区用
15、地面积约56公顷,居住区用地约158.28公顷,纯住宅用地大约为77.13公顷,平均容积率为2.4,总建筑面积约185.50万平方米,1.55万户(120平方米户),4.65万人(3人户)。中央生活区将在区域内规划建设教育、体育文化、商业、环卫等配套设施,同时建有5大不同主题公园。在景观建设方面,将以中央休闲绿化带为主体,建筑高度将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升高。 根据规划,中央生活区是东莞城市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规划建设成一个为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区服务的、具有完备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充足的绿地休闲空间、社区活动场所及开放度较高的新型社区。 2、中央生活区道路交通体系规划高起点,公共交通便利快捷,能够快
16、速通达市区及市外,凸显东莞城市作为珠三角商务中心的地位; 与四环路和五环路接驳,承接市内市外的便利:中央生活区正位于四环路与五环路之间,从而和市域内的各条主干道形成衔接,方便到达市域和市外的任何地方; 未来轻轨线的开通将会使中央生活区实现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未来轻轨线的开通和第一国际站的建成,将使中央生活区的对外交通更为便利,加强东莞同深圳、广州、惠州的联系,为广深人士来莞投资或自住提供了更为优越的交通条件。 城建1号5号路实现中心区内的通畅迅捷:中央生活区内城建1号4号路东西横穿,实现和东莞大道和科技大道的衔接,通过城建5号路的南北贯通,使1号4号路又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城建1号5号路有
17、效的纵横交叉,从而实现中心区内的道路通畅便利。(截止2006年8月,规划1路和规划2路正在进行施工,预计年底完工,3路、4路和5路施工尚未开始) 增设多条公交线路实现中心区公共交通的便利快捷:中央生活区及附近地区将设置3个公交始末站,10个公共停车场,2个公共加油站,一个位于四环路,一个位于雅园路与五环路接口处,从而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的便利快捷; 3、中央生活区公建配套设施齐备,全力打造东莞城市名片核心区 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配套,优化区域内的教育环境:中央生活区内未来将开办高、初中分离的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新石竹花园附设不完全小学1所,各居住街坊根据规模设置幼儿园。 完善的体育文化设施
18、,营造区域内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氛围:中央生活区内将来除利用中、小学运动场地外,还规划了专门的体育公园,包括公共游泳池、室内健身室、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场等。同时,利用中央公园良好的滨水环境,设置文化娱乐中心、露天剧场、雕塑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 完善的商业配套,在满足社区内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强区域的商业氛围:小区规划了集中、多功能的购物广场、购物公园,在林荫大道西侧设置西餐、酒吧街,购物公园内部设置美食街,在居住街坊附近设置菜场等便利性商业服务设施。 环卫设施的完善,保持整个区域环境的清洁整齐:结合菜场等便利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 4、中央生活区主体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相互
19、交融,引入五大主题公园,营造社区整体舒适宜居环境和和谐温馨氛围 公共空间延续北部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轴绿地,引入五大主题公园:中央生活区延续北部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轴绿地,南部充分考虑与东南部生态型用地的衔接,形成平行于东莞大道的中央绿化休闲带,构筑该地区结构性的主体公共空间,促进中央生活区与周围地区的空间、景观沟通和联系,成为城市级别的南北向空间通廊。 将社区化服务的概念引入主体公共空间,使中央绿化休闲带成为社区的“大会所”,安排一系列的居住区服务功能和大尺度的园林绿地景观,沿线安排林荫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雕塑公园、生态公园5个不同主题的公园,强调社区服务的公共性,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
20、流空间;利用大规模的主体公共空间作为结构的骨架系统,将居住组团或街坊规模化,并通过设置街坊内的视觉通廊,与主体公共空间相联系,使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区。 通过建筑实现围合中央休闲景观带,展示东莞城市形象:中央生活区以结构性的中央休闲绿化带为主体,以规模化的居住街坊为实体两侧围合,建筑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升高,这是宏观的景观思路。同时,通过中央休闲绿化带向五环路东莞大道路口的开敞,通过该开口北侧建筑景观的塑造,为人们在从南向北进入东莞新城区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对景景观,展示东莞城市形象。 道路景观丰富,富有韵律,使每个建筑都有较好的展示空间:中央生活区通过东西向绿地公共空间的设置,中央生活
21、区沿东莞大道的总体轮廓被分为三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街坊布局,通过对建筑密度和高度的局部调整,重复表现“高低开敞绿地低高”的起伏韵律。 四环路作为行政文化中心区与中央生活区之间的一条重要道路,也是东西向景观大道。在设计中,将东莞日报报业大厦、外经贸大厦、工商大厦、东莞海关等高层建筑尽量沿街布置,为创造具有一定高度的沿街公建带创造条件;结合道路和中央绿化休闲带的设置,将沿街建筑分化为三组,使每个建筑都有较好的展示空间。对于南城科技路和五环路,主要通过各街坊沿街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变化,体现一定的高低起伏和节奏变化。 5、中央生活区板块土地现状分类及规划总指标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一大
22、步,五年见新城”的目标; 2001年9月,东莞大道建成通车,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新区的发展; 2003年9月,鸿福西路、东江大道建成通车,东莞主城区东西框架拉开; 2004年1月,东莞提出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建设中央生活区等十大成熟社区,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2004年1月,东莞中心广场建成开放; 2004年6月,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落成; 2004年,华凯大厦、鸿福广场、金盈大厦、联通大厦、第一国际等高尚写字楼(住宅楼)拔地而起; 2004年,以体育路、四环路、东莞大道为界,以行政文化中心区(龙头)为中心,东南西北全面开花,东向新世纪豪园、景湖春天等楼盘相继开发,西向“江南世家”、滨
23、江体育公园初步建成,南向海关大厦、石竹新花园等先后拔地而起,北向则通过拆迁重建,降低民居对周边景观的破坏性; 2005年9月,图书馆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启用; 2005年12月,玉兰大剧院竣工,科学技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2006年,东莞市政府确定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中央生活区,这一建设规划将写入2006年东莞的政府工作报告,截止2006年3月份,位于南城区办事处内的“中央生活区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已经收拾妥当,抽调自城建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于近日内正式到岗; 2006年8月份,南城区打算征回中央生活区内2300多亩土地,并或将对其中约2095亩土地进行整体拍
24、卖。 2006年9月份,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评审会在省建设厅的组织下召开,开始了东莞市城市建设新的篇章。 东莞中央生活区(CLD)概况 1、东莞市中央生活区规划总面积2.1平方公里,平均容积率达到1.2,总建筑面积264.64万平方米; 中央生活区详细规划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自2001年11月开始,2002年9月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审批,10月获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 中央生活区位于东莞市南城区内,东临东莞大道,西临宏图路(原南城科技路),北临三元路(原四环路),南临环城路(原五环路),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在纳入规划的214.28公顷范围内,平均容积率达到1.2
25、,总建筑面积264.64万平方米。其中,外围城市道路及区域内非居住区用地面积约56公顷,居住区用地约158.28公顷,纯住宅用地大约为77.13公顷,平均容积率为2.4,总建筑面积约185.50万平方米,1.55万户(120平方米户),4.65万人(3人户)。中央生活区将在区域内规划建设教育、体育文化、商业、环卫等配套设施,同时建有5大不同主题公园。在景观建设方面,将以中央休闲绿化带为主体,建筑高度将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升高。 根据规划,中央生活区是东莞城市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规划建设成一个为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区服务的、具有完备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充足的绿地休闲空间、社区活动场所及开放度较高的新型
26、社区。 2、中央生活区道路交通体系规划高起点,公共交通便利快捷,能够快速通达市区及市外,凸显东莞城市作为珠三角商务中心的地位; 与四环路和五环路接驳,承接市内市外的便利 中央生活区正位于四环路与五环路之间,从而和市域内的各条主干道形成衔接,方便到达市域和市外的任何地方; 未来轻轨线的开通将会使中央生活区实现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 未来轻轨线的开通和第一国际站的建成,将使中央生活区的对外交通更为便利,加强东莞同深圳、广州、惠州的联系,为广深人士来莞投资或自住提供了更为优越的交通条件。 城建1号5号路实现中心区内的通畅迅捷 中央生活区内城建1号4号路东西横穿,实现和东莞大道和科技大道的衔接,通过
27、城建5号路的南北贯通,使1号4号路又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城建1号5号路有效的纵横交叉,从而实现中心区内的道路通畅便利。(截止2006年8月,规划1路和规划2路正在进行施工,预计年底完工,3路、4路和5路施工尚未开始) 增设多条公交线路实现中心区公共交通的便利快捷 中央生活区及附近地区将设置3个公交始末站,10个公共停车场,2个公共加油站,一个位于四环路,一个位于雅园路与五环路接口处,从而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的便利快捷; 3、中央生活区公建配套设施齐备,全力打造东莞城市名片核心区 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配套,优化区域内的教育环境 中央生活区内未来将开办高、初中分离的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新石竹花园
28、附设不完全小学1所,各居住街坊根据规模设置幼儿园。 完善的体育文化设施,营造区域内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中央生活区内将来除利用中、小学运动场地外,还规划了专门的体育公园,包括公共游泳池、室内健身室、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场等。同时,利用中央公园良好的滨水环境,设置文化娱乐中心、露天剧场、雕塑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 完善的商业配套,在满足社区内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强区域的商业氛围 小区规划了集中、多功能的购物广场、购物公园,在林荫大道西侧设置西餐、酒吧街,购物公园内部设置美食街,在居住街坊附近设置菜场等便利性商业服务设施。 环卫设施的完善,保持整个区域环境的清洁整齐 结合菜场等便利性商业服务设施
29、设置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 东莞中央生活区(CLD)概况 4、中央生活区主体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相互交融,引入五大主题公园,营造社区整体舒适宜居环境和和谐温馨氛围 公共空间延续北部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轴绿地,引入五大主题公园; 中央生活区延续北部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轴绿地,南部充分考虑与东南部生态型用地的衔接,形成平行于东莞大道的中央绿化休闲带,构筑该地区结构性的主体公共空间,促进中央生活区与周围地区的空间、景观沟通和联系,成为城市级别的南北向空间通廊。 将社区化服务的概念引入主体公共空间,使中央绿化休闲带成为社区的“大会所”,安排一系列的居住区服务功能和大尺度的园林绿地景观,沿线安排林荫公园
30、、体育公园、文化公园、雕塑公园、生态公园5个不同主题的公园,强调社区服务的公共性,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空间;利用大规模的主体公共空间作为结构的骨架系统,将居住组团或街坊规模化,并通过设置街坊内的视觉通廊,与主体公共空间相联系,使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区。 通过建筑实现围合中央休闲景观带,展示东莞城市形象 中央生活区以结构性的中央休闲绿化带为主体,以规模化的居住街坊为实体两侧围合,建筑高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升高,这是宏观的景观思路。同时,通过中央休闲绿化带向五环路东莞大道路口的开敞,通过该开口北侧建筑景观的塑造,为人们在从南向北进入东莞新城区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对景景观,展示东莞城市形象。
31、道路景观丰富,富有韵律,使每个建筑都有较好的展示空间 中央生活区通过东西向绿地公共空间的设置,中央生活区沿东莞大道的总体轮廓被分为三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街坊布局,通过对建筑密度和高度的局部调整,重复表现“高低开敞绿地低高”的起伏韵律。 四环路作为行政文化中心区与中央生活区之间的一条重要道路,也是东西向景观大道。在设计中,将东莞日报报业大厦、外经贸大厦、工商大厦、东莞海关等高层建筑尽量沿街布置,为创造具有一定高度的沿街公建带创造条件;结合道路和中央绿化休闲带的设置,将沿街建筑分化为三组,使每个建筑都有较好的展示空间。对于南城科技路和五环路,主要通过各街坊沿街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变化,体现一定的高低
32、起伏和节奏变化。 5、中央生活区板块土地现状分类及规划总指标 土地种类 面积 有证空地 1475.6亩 未办证空地 198.24亩 居民公寓 61.83亩 旧村用地 265.88亩 已建厂区用地 93.61亩 合计 2095.16亩 规划总指标 总用地面积 214.28公顷 其中:居住区用地面积 158.28公顷 外围城市道路及区域内非居住区用地面积(包括北部商业办公区、中部山体和宾馆及南部办公区) 56.00公顷 总建筑面积 264.64万平方米 平均容积率 1.2 居住相关指标 住宅用地面积 77.13公顷 住宅建筑面积 185.50万平方米 住宅平均容积率 2.4 居住户数 15496户
33、 居住人数 46487人 中央生活区浮出水面,困惑和机遇都是挑战 2006年9月底,东莞市出台的东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 2010)(以下简称住房规划),对中央生活区的开发建设排出了时间表,2006年、2007年东莞市住房建设的重点区域中央生活区。至此,中央生活区浮出水面,可以看到的是,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不管是困惑还是机遇。 开发模式的困惑一枝独秀还是群芳争艳 中央生活区的启动,首先给人一个悬念,有消息报道说中央生活区的土地或将整体出让,整片开发! 中央生活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64万平方米,这样一个体量,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东莞超级体量的大盘,中央生活区地段的价值不同一般地段
34、,故而整体出让的价格初步估计至少超过30个亿,即使是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开发企业启动的资金量保守估计也要超过50亿!这样的超大额土地交易及开发,在整个国内都是引人瞩目。 回顾过去,东莞的城市进程及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项目很值得深味的,一个在南城中心区,一个在旗峰山下,规模都接近百万,占有绝好的城市及自然资源,历经多年开发,到如今,依然是不温不火。虽然这个结果有着多方面原因,很显然,中央生活区的开发建设是不能重蹈覆辙的。 对于企业而言,年开发规模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区域市场的开发上,会受到政策扶持力度、企业开发能力、开发团队资源及市场消化力的多重因素的制约,对于类似中央生活区这样的超级大盘,5年时间开发建设周期,能否顺利实现,可以说,整个国内鲜有成功的典范。 当然,无容置疑的是,整个地块归拢一个或几个企业来开发,相关配套资源的统筹安排、中央生活区的整体统一性必将大大优于群芳斗艳的局面。而且,在政府相关调度管理上也更具有优势。对于开发企业而言,也可以利用相关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