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2832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压力 能否变成动力,取决于心态;能否拿出办法,取决于智慧。,引子,10年试题特点10年试题的启示,一、2010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特点,1全面考查,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更趋合理。2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三维目标。3关注现实热点与社会发展。4突出基础和主干,注重教材,打破常规。5卷面呈现及试题设置稳中有变,更趋合理。,二、两年新课程历史试题对复习备考的启示,1 尊纲据本,明确内容和方向。2注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3打破习惯或旧规,把握主干和重点。4重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5准确审题,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对已经类型化的成熟题型要强化训练。,

2、谢谢!,谢 谢!,2010年10月15日,1、全面考查,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更趋合理。,两年来,试题分布比例分布相对均衡,基本上是以必修模块为主,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该以必修模块内容为主。选修模块比重不多,但2010年有增长趋势。从题目来看:2009年,17题尼布楚条约(4分),22题一战对欧洲的影响(4分),共计8分。2010年,19题康熙帝、20题孙中山、22恩格斯属于人物评说(12分),23题第二次中东战争涉及战争与和平(4分),选修部分比重有所增加,共计20分。,2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呈现。,试卷遵循了以学科知识为根本,以学科能力为核心,以学科的素养为主导的原则。试题特别

3、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阐释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12、13、15、17、18、21、38、39题。试题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合理考查,如38题(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答案要求答出“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39题(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等,都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文明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的考查。试题对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较

4、高。如第12题“文论的关键词”、15题对“古诗”的理解、18题对明朝“海禁”政策的理解、21题“中国外交状况”、23题“中东战争的影响”、38题(3)“法币的购买力”、39题(2)“三权在实践中被限制”表现等,都考查考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历史材料的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合理解读和历史逻辑判断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特点,较好的诠释了学科能力。,3关注现实热点与社会发展。,试题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历史学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回避时段热点,避免投机获利,如世博会、朝鲜危机、金融危机、低碳生活、抗震救灾等。采取情景切入、迂回或隐性方式进

5、行命题考查常态热点。试题这种微观切入,从而冷中藏热,小中见大命题设问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让人去感受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4突出重点和主干,注重教材,打破常规。,追求平稳扎实,注重基础。,如选择题:12亚里士多德、13“道家思想”、14(东汉犁耕)、16“科举制度”、17“宋明理学”、20“孙中山革命言论”、21中国外交状况、23中东战争;问答题:3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39“美国三权分力”等。,题型活泼,灵活多变,但所涉及的内容都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上。分数比重接近90%。

6、如,选择题:12、13、14、16、17、19、20、21、22、23;材料题:38、39题。,4突出基础和主干,注重教材,打破常规。,在把握主干基础上,打破常规。,一般认为高考试题“三年不重复”,但两年试题对一些重点和主干知识连续进行考查。如09、10年都考查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切口,考查人物评说中的康熙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马克思、恩格斯;09年13题涉及了犁耕技术的发展过程,10年14题又考查东汉的一人一牛犁耕法等。只是考查角度的变化而已。,都涉及康熙帝,考查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问题,09年: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

7、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 B.C.D.,10年: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都考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恩,09年: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B共产党宣言

8、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10年:22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图9A物种起源 B国家与革命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考查农业上犁耕技术的发展,如09年: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

9、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如10年: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图8(1)图8(2),4突出重点和主干,注重教材,打破常规。,把教材作为命题重要资源,试题的教材印记明显。,A.重视教材资料在命制试题中的呈现,一些试题中的语句甚至答案都是教材的原话。如选择题第17题的“支离”和“发明本心”;B.关注考生对教材知识表述的识记的准确度。如22题史前史研究,23题的中东战争的影响;C.有些试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教材的原话或者浓缩改写。如主观题38题(1)、(3)和39题(1)

10、等。这一特点在09年试题中就有明确的体现。如第13(指南针传入阿拉伯的时间)、21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表述),主观题39题(1)(3)等。,2010年38题(1)8分,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2010年38题(3)9分,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2010年39题(1)7分,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

11、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2009年39题(1)9分,(3)13分,39(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39(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

12、,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材资源已经更多的纳入命题者的“法眼”。,如,20题孙中山革命进程中的言论的先后顺序中的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出自于教材“历史纵横”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出自于教材课后的“阅读与思考”。,5卷面呈现及试题设置稳中有变,更趋合理。,历史部分卷面阅读量减小,由09年的2714个字符,减为2320个字符。两年来,材料题保持每小题3问的模式,每题26分。试题呈现的材料多样,情景丰富,构思新颖。材料题提供的材料都经过了重新整合,短小精悍;材料阅读简单,主观题的材料语言表述简约明

13、确,而且主观题的设问精简都仅有3问,没有人为地增加学生的阅读和解题难度,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两年来选择题还有下列特点,组合类选择题数量减少,09年的3个,10年减少为2个,难度有所降低。,如:运用思想家言论、古诗、古画像石、表格、地图、图示、文献材料等,或创设情境,或提供思考方向。,打破习惯或旧规,把握主干和重点。,如09年: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如10年: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图8(1)图8(2),依据此思路我们可以对两年来试题涉及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拓展或适度的延伸,以期强化对重点和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如:前面示例的牛耕技术问题,我们还可以思考东汉出现的一人一牛的直犁耕作技术有何优势和不足,犁的结构在唐代又有什么改进,唐以后农业耕作技术为何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等。,(2010年天津)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