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 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利用农业秸秆制备的轻质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隔热、隔音、保温等特点,提出了轻质墙体材料在农村推广应用的措施,即:打破传统墙材情结,排除
2、思想障碍;树立长远效益观点,排除价格障碍;共享时代科技成果,排除质量障碍;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排除技术障碍。关键词 轻质墙体材料;农业秸秆;推广应用;措施中图分类号 TU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46-0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出大量的农业剩余物秸秆。如麦秸、稻草、玉米、高粱、棉花秸秆等。根据最新的资料统计,全国农作物副产的秸秆每年有7亿吨,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目前对这些秸秆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大量的秸秆在田间焚烧,既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重视,新型建材对取代黏砖,节约土地,保护子孙后
3、代的生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秸秆作为轻质墙体材料是完全可行的。笔者主要从新型轻质墙体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村实地考察,提出了观点。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新型轻质墙体材料(以下简称新型墙材)在向新农村推进过程中,必须排除以下几方面的障碍。1打破传统墙材情结,排除思想障碍黏土类传统墙材自“秦砖汉瓦” 始,就成为我国城乡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主要墙材。经过2 000多年的应用实践,在人们心目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所有建筑物的首选材。由于社会科技发展缓慢,缺乏对新型墙材的研究,没有其他墙材替代品,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黏土类传统墙材产生了唯一性和依赖性。这种唯一性和依赖性,历
4、经漫长岁月,使人们对黏土类传统墙材产生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从而导致人们在墙材应用方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如果说人类将黏土烧制成墙材是第1次革命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的新型墙材研究和推广应用,就是墙材史上的第2次革命。墙材的第2次革命与第1次革命不同,它是以节约土地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的革命,在引发人们思想观念大变革的同时,在人们灵魂深处产生了深层次的撞击,动摇了人们依赖黏土类传统墙材的情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由于有知识、有文化已成为新农村的主人公,他们对新技术应用已经有了质的进步。虽然如此,由于十几年来对新型墙材的宣传仅局限于城市,还没有深入到
5、农村的千家万户,农民对新型墙材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到位,思想观念上对传统墙材还有恋旧,严重阻碍着新型墙材向农村推广应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农民宣传新型墙材,让他们摒弃黏土类传统墙材情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科研成果。彻底排除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才能使新型墙材迅速推进到农村。2树立长远效益观念,排除价格障碍新型墙材要替代黏土类传统墙材主导农村住宅建设市场,不可能一役毕其功,一蹴而就。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农民的家庭实际收入也不一样,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新型墙材的推进阻力可能较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墙材推进阻力相对较大,其焦点是新型墙材和黏土类传统墙材的价
6、格问题。这不仅是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也是新型墙材能否向新农村住宅建设顺利推进的问题。我们为新型墙材和黏土类传统墙材的价格算了一笔账:以砌筑1m2墙体积为计算单位,使用实心黏土砖需164块(240mm115 mm53mm),每块实心黏土砖约需0.25元,共需41元/hm2,使用农业秸秆制备的墙材,仅35元/m2,节约6元/hm2。同时,新型墙材是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可节约能源。单实心砖的重量达200kg/m2以上(不算砂浆等重量),而新型墙材60 kg/m2。使用新型墙材节约建设费用,我国规定建筑寿命为5070周年,如果按60年计,一个家庭将节约不少费用。另外,使
7、用新型墙材建造住宅还有许多黏土类传统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尽可能地向农民推荐使用新型墙材。只有让农民树立长远的效益观念,自觉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使用新型墙材,才是比较完美的结果。3共享时代科技成果,排除质量障碍墙材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寿命的长与短,一般来说,黏土类传统墙材的质量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特别是被农民所认可,这是人们长期使用黏土类传统墙材得出的结论。因为黏土类传统墙材90%以上的原材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黄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土地。还有使用黏土类传统墙材建造的几百年后仍然完美无缺存在的古老建筑,这些都是人们对黏土类传统墙材质量青睐的依据,也是人们不愿意放弃使用黏
8、土类传统墙材的理由之一。由于人们对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认识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因此对非黏土类新型墙材的质量产生怀疑,特别是对承重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心存疑虑。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20多万个聚集村庄,居住生活着2亿多户、9亿农民,每年有700万户左右的农民家庭在建造新房,约有8亿多平方米农村建筑投入使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如何打消人们对新型墙材质量的怀疑,大胆使用新型墙体建造舒适的住宅,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新型墙材建造示范住宅小区,典型引路,循序渐进,把高科技成果变成摸得着、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再是纸上
9、谈兵、海市蜃楼,让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型墙材的质量、相信新型墙材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实惠。新型墙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优良品质,足以替代黏土类传统墙材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筑的主要墙材。对于农民来说,只有排除质量障碍,才能与社会一起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4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排除技术障碍在农村,农民为了降低建房造价,98%的人不肯使用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而是聘请农村的能工巧匠,用一些没有经过正规业务技术培训的农民或是亲朋好友组成施工队进行施工。这样的施工队伍对于用黏土类传统墙材建造房屋经验丰富,而对于新型墙材则不能适应。使用新型墙材出现建筑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可分为2个方面:一方
10、面是新型墙材的自身因素,比如新型墙材在没有达到28d龄期就提前出厂,产品性能还没有稳定就使用,造成住宅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施工技术方面的因素,把新型墙材当作一般的黏土类传统墙材来操作。比如在未施工前,给新型墙体浇水,使之受潮含水量大;砌筑或粉刷中浇水过多、砌筑时砂浆灰缝不饱满、粉刷时砂浆稠度较大、粉刷收浆时间不当等,都会影响到住宅的质量与功能。也就是说有了新型墙材,农村施工队也不会使用。因此,在新型墙材向新农村推广过程中,县级主管部门需大力开展农村施工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把农村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为他们系统地讲解新型墙材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将新农村住宅建筑集中起来组成小区开发工
11、程项目,参与市场招投标,让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新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排除施工技术障碍,为新型墙材打开通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绿色之门。5参考文献1 胡敏,陈先海,沈继维,等.农业秸秆制备轻质墙体导热系数的确定J.安徽化工,2007(6):36-37.2 李廷云.农作物秸秆饮料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3 邢廷铣.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与应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4 孟海波,韩鲁佳.秸秆物料的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6):38-41.5 尹连庆,刘静.农业固废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90-2
12、9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
13、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14、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