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4762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湘雅医院老病栋改造方案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病栋楼群(红楼)位于湘雅医院老区北面,为近代保护建筑,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老病栋楼群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结构为砖混,木屋架琉璃瓦仿古大屋顶,外墙为清水红砖墙。建筑群自西向东分别建设于1935年、1915年、1955年,原中心供应室建于1992年,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二、设计目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素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老病栋楼不仅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湘雅医院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因此,本次改造对该建筑的外貌在设计中完全保留,室内改造则充分考虑现代医院特点,做到布局合理,流线清晰,环境舒适和结

2、构安全。其中:老病栋楼的西栋改造为老年病房楼,中栋改造为内科病房和医技用房,东栋改造为感染(传染)病科门急诊,病房、临床实验用房;三栋病床数总共计625床;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三、 建筑设计3.1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6年征求意见稿)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4年征求意见稿)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50333-200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 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3.2 根据甲方要求,老病栋建筑群分为三大部分。其中,西栋为老年病房楼,中栋为内科病房及医技用房,东栋为传染病房楼,三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3.3 老年病房楼(西栋):西栋北向东西入口高差达2.3米,为达到医患分流,本栋将医生入口设在负一层西侧,病人入口设在一层东侧,结合室外改造加设无障碍坡道。医护人员工作区(清洁区)设置在本栋每层拐角处及东侧端头,经由专用医院楼梯到达。病房和两个护理单元尽量布置在南北向房间及东向房间,保证良好的通风,面对绿化庭院,争取最好的景观和朝向。不仅做到了尽量缩短医护人员工作流线,并能做到洁污分区

4、明确分流明晰。通过建筑手段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并使医护人员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3.4 内科病房楼(中栋):中栋改造包含部分内科医技和内科病房。保留现存入口并根据任务书要求打开北向西侧门恢复建筑原貌,供步行人流通过主楼两端电梯及步行梯。一层东西向入口间的大面积房间用作医技用房及出入院管理用房,U形两端外侧靠北布置配套医护用房,其余布置内科病房,形成两个对称的20床护理单元。出于消防要求考虑,南端设门及楼梯,对外疏散。二至四层相同位置布置医护用房,其余房间布置配卫生间的3-6床病房,为两个45床的护理单元。3.5 感染病科楼(东栋):东栋为单独的感染病科楼。一层北侧设普通传染病房,东侧设发热门

5、诊,南向尽端设出入院中心及探望病人管理处,原中心供应室设4间3床的ICU,与发热门诊紧密相连;二层北侧为感染病科临床实验室及人工肝治疗中心,东侧为GCP用房,南向尽端单独设陪护家属休息区,原中心供应室二层设呼吸道传染病和严格隔离病房,两者间隔缓冲区由防火门相连,平时关闭,紧急状况时供严格隔离病房的病人通过住院梯疏散逃生;三四层北侧西段布置医护用房,转角处布置公共服务用房,东侧设单廊病房。普通传染病人从本栋北门入,发热病人从靠近新医疗区的东侧入,在转角处进行预诊挂号后分别到各专科病区进行二次候诊,重症患者则可由留观室直接进入ICU病房。住院病人从南端入口进入,办理出入院手续后通过专用电梯直达病房

6、层。住院入口设可视对话区,探望病人家属可在首层通过可视电话对讲系统与病人交流,对于需进入病区探视的家属须在探望病人管理处登记更衣后至各层家属等候区,再经过刷卡门禁系统进入病区。陪护人员在二层单独的休息区休息等候。医护人员及清洁物品平时通过中栋东侧电梯到达各层医护办公区,紧急状态下病人也可由此疏散;医护人员也可由原中心供应室的缓冲区进入重点监护病房,再经由卫生通过室进入专用监护办公室,此布置保证了两诊治办公区联系紧密,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方便管理及会诊。平面布局均采用“双廊三区”布置,即采用平行通道,外侧为病人通道(污染区),供病人出入、活动及污物处理消毒等,内侧为医护人员通道(半污染区),医

7、护人员由此进入病房,诊治病人或送餐。医护人员通道尽头经由消毒室进入办公区(清洁区),自成一区,避免被病区污染,在各区之间设消毒通过间隔。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等流程互不交叉,达到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顺畅便捷。 3.6 建筑群负一层: 三栋建筑负一层全部连通,部分房间作为设备用房和远期发展用房。每个病区的污物均通过污梯垂直运输至负一层污物处理间后再集中打包,通过地下通道进入新医疗区污物流线统一处理。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本栋和新医疗区之间的绿化带可作为应急抢救场地。3.7 室内装修设计:室内结合现代医院特点,以人为本,以暖色调为主,力求室内空间环境简洁大方,营造出宁静、和谐、亲切的就诊空间

8、。 3.8 无障碍设计3.8.1设计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8.2总体设计:院内道路设盲道,停车场设无障碍车位,建筑入口处设无障碍坡道。3.8.3单体设计。各楼主出入口均设有无障碍坡道和扶手,建筑内部凡是有病人到达的走廊两侧均设扶手。 各楼内均设有无障碍电梯和楼梯。无障碍楼梯的栏杆、扶手、踏步安全挡台及盲道的做法都应符合规范的要求:无障碍电梯候梯厅内设电梯运行显示和抵达音响装置,电梯入口处设提示盲道,电梯轿箱设施与配件均应符规范的要求。公共部分均设无障碍卫生间,挂号、收费、发药及检验科等处均设无障碍服务窗口。3.9病床数量统计表四、结构设计说明4.1工程概

9、述湘雅医院内科楼病栋现存建筑群为1915年-1935年间建设,后期进行过大型加层改造过,是中美友好往来的象征,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已列入湖南省重点古建筑群保护计划。目前,整个建筑群主要由三栋病栋组成,分别始建于1915年(中间病栋)、1935年(西病栋)和1955年(东病栋)。该建筑群以1915年病栋为中心,先后在其西边于1935年加建西病栋,在其东边于1955年加建东病栋。三栋建筑物沿东西方向摆放,建造在东高西低的缓坡地形上。三栋建筑物均为南北朝向,主建筑立面为北立面,总建筑面积达20400m2,1915年病栋建筑平面布置为“”形,建筑面积约9200 m2;1935年病栋建筑面积平面

10、布置为“”形,建筑面积约6400 m2;1955年病栋建筑平面布置为“”形,建筑面积约4800 m2。三栋建筑物由于层高不一致和地形高差,采用后建连接走廊相通。整个建筑群的结构体均为砖混结构,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局部现浇板),屋面结构为木屋架,无圈梁构造柱。由于建造年代久远,部分构件的承载能力不满足,整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2003年院方分别委托湖南中大检测有限公司和湖南中大设计院有限公司做了安全鉴定和加固设计。但当时场地条件有限,未做抗震加固设计,且部分需加固的构件未进行补强。主体结构抗震检测鉴定结果表明:191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

11、抗震鉴定要求。具体表现在:房屋最大横墙间距不满足A类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要求;各层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混凝土构造柱;房屋3层部分内墙墙体为空斗墙;1-3层个别纵横墙交接处、楼面梁处墙肢受压承载力的抗力与作用效应之比小于1,不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部分楼面板底受力钢筋、混凝土梁型钢锈蚀严重,混凝土构件碳化严重;个别木构件严重开裂、腐朽。193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具体表现在:各层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混凝土构造柱;个别纵横墙交接处、楼面梁处墙肢受压承载力的抗力与作用效应之比小于1,不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部分楼面板底受力钢筋、混凝土梁型钢锈蚀严重,混凝土构件碳化严重;个别木

12、构件严重开裂、腐朽。195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具体表现在:房屋最大横墙间距不满足A类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要求;各层均未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混凝土构造柱;房屋3、4层内墙墙体为空斗墙;多处门窗间墙受压承载力的抗力与作用效应之比小于1,不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部分门窗间墙间距小于规范要求。原中心供应室的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具体表现在:除个别楼板存在裂缝现象外,未发现房屋其它承重构件有开裂或破损现象;混凝土构件、墙柱之间节点连接情况良好;各层墙体高厚比均满足规范要求;各层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各层墙体受压承载力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4.2设计规范和技术

13、标准4.2.1设计规范(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1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14、(11)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图集));(1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14)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03SG611(图集); (15)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内科楼主体结构抗震检测鉴定报告;(16)甲方提供的功能改造设计要点。4.2.2 技术标准(1)抗震设防类别:乙类;(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3)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4)结构设计基准期:加固完后30年。(5)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5)设计荷载:楼面活载:2.5kN/m2;楼梯:3.5kN

15、/m2;屋面:0.5kN/m2; 雪荷载:0.7kN/m2。4.3主要材料4.3.1混凝土1、混凝土板墙、原有梁加固及不需更换现浇板位置的新加圈梁:自密实混凝土C30;2、新增梁、柱及基础:普通混凝土C30;3、混凝土现浇板:普通混凝土C30;4、钢筋网砂浆:M10;5、新增墙体多孔砖:MU7.5,砌筑砂浆:M10;6、其他未注明混凝土强度为C30;7、植筋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或乙烯基甲基丙烯酸酯等锚固用A级结构胶。8、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分别为:梁和柱为30mm,板为25mm。4.3.2普通钢筋HPB235钢筋:,HRB335钢筋:。4.3.3 钢材采用Q345C和Q235C钢板,钢材焊

16、接应采用符合要求的焊条或焊丝。4.4结构加固设计4.4.1总体原则1、加固改造设计按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正常维修条件下服役30年的目标进行。2、加固改造设计保持原建筑物的历史风貌,总加固方案采用内加固法。3、加固改造设计根据现场实际检测结果,分年代、分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及使用环境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案加以区别对待,以达到科学、合理、可靠、经济的目的。4、加固改造设计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要求。鉴于长沙市为6度抗震设防区且该建筑群为乙类建筑,故必须进行建筑物抗震加固设计,以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5、加固改造尽量采用耐久和耐火性能好的材料及相应的加固技术,以延长建筑物的服役期,减少特定灾害发生时的经

17、济损失,防止发生毁灭性破坏。6、加固改造设计结合新的使用功能,综合考虑屋顶改造、管道改造、使用功能变化和使用期间多次维修引起的荷载变化。4.4.2加固方案1、砌体a. 局部风化外墙外侧采用抗紫外线、耐风化的防水涂料,颜色为砖红色,白色勾缝,以达到清水墙的效果。b.墙体依据可靠性等级不同在室内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加固改造:砖砌体可靠性评定等级为d级的墙体,采用内墙单面或双面钢筋网+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加固法;对砖砌体可靠性评定等级为c级的墙体(如料理室、盥洗室、房间墙等),采用高强复合砂浆加固法;对砖砌体可靠性评定等级为b的墙体,采用砂浆粉刷维修法。c.对于空空斗墙采用单面或双面钢筋网+自密实高性能

18、混凝土加固法或灌注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方法加固。d.对部分承载墙拆除的位置,采用新增托梁的加固方法进行托换。2、钢筋混凝土梁a.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d级者,视工作条件和经济性采用更换梁或钢混凝土组合梁增大截面加固法。b.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c级者,采用高强钢丝网混凝土加固法。c.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b级者,采用高强复合砂浆粉刷加固法,并达到阻止钢筋锈蚀的目的。d.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a级者,采取防水砂浆表面封闭法,达到阻止钢筋锈蚀的目的。3、钢筋混凝土柱a.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d级者,视工作条件和经济性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b.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c级者,采用高强钢丝网混凝土加固法。c

19、.对构件可靠性评定等级为b级者,采用高强复合砂浆粉刷加固法,并达到阻止钢筋锈蚀的目的。4、钢筋混凝土楼板a.原现浇楼板可靠性评定等级为d级的楼板和荷载变化较大的楼板,采用楼板替换技术加固处理。b.原现浇楼板可靠性评定等级为c级的楼板,可按计算,局部采用高强钢丝网混凝土加固法(如条带形或井字形布置),并采取相应的钢筋防锈配套措施。c. 原现浇楼板可靠性评定等级为b级的楼板,采取高强复合砂浆粉刷加固法,以达到钢筋防锈的目的。d.对于预制空心楼板和过厚的楼板采用楼板替换技术加固处理。5、建筑物抗震加固a.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全面的抗震加固设计。b.抗震墙优先内墙设置钢筋网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抗震板

20、墙加固法或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法。c.抗震构造柱、圈梁及连接构造均在建筑物内侧进行,采用暗构法或植筋外粘法。6、由使用功能变化引起的局部结构加固a.预应力加固法b.钢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法c.增大截面加固法d.托换技术7、屋顶加固方案a.在屋顶层增设混凝土现浇层,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b.对于需要更换的屋加采用预制装配式仿木结构技术重新翻修改造,对于不需要更换的屋架采用钢结构加固技术。8、基础加固方案a.根据抗震鉴定的检测结果,对需要进行加固的基础采用增大基础截面面积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b.增设地基圈梁,增强基础的整体性能。 4.4.3各个病栋的主要加固范围根据主体结构抗震检测鉴定结果,各个病栋加固范

21、围如下:由于191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各层均增设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由于原楼板自身恒载过大且板底钢筋腐蚀严重,对原楼板(非上次加固部分)结合新加构造柱和圈梁进行更换;墙体为空斗墙的部分采用分层灌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加固;对外墙采用单面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内墙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对混凝土碳化严重的构件进行加固;对木构件严重开裂、腐朽的进行更换。由于193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各层均增设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由于原楼板自身恒载过大且板底钢筋腐蚀严重,对原楼板(非上次加固部分

22、)结合新加构造柱和圈梁进行更换;对外墙采用单面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内墙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对混凝土碳化严重的构件进行加固;对木构件严重开裂、腐朽的进行更换。由于1955年病栋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各层均增设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由于原楼板自身恒载过大且板底钢筋腐蚀严重,对原楼板(非上次加固部分)结合新加构造柱和圈梁进行更换;墙体为空斗墙的部分采用分层灌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加固;对外墙采用单面混凝土板墙进行加固,内墙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对混凝土碳化严重的构件进行加固。由于原中心供应室的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仅对部分破损

23、构件和裂缝进行修复,并结合新的使用功能对隔墙进行变动。4.5施工工艺要点4.5.1钢筋网砂浆面层施工要点a.做面层前,应将墙面抹灰层清除干净,对油漆或瓷砖等光滑装饰表层应铲除,以保证加固面层与原墙体的可靠粘结,原墙面碱蚀严重或有松散部分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水泥砂浆抹面,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清除,做面层前,原墙的墙面应用水充分湿润。b.在墙面钻孔时,应先按设计要求画线标出锚筋或穿墙位置,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筋直径大2mm,锚筋孔直径采用锚筋的直径的1.5倍,其孔深为100mm,锚筋插入孔洞后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水泥砂浆等填实,墙体或楼板钻孔时不得伤及原有钢筋。c.铺

24、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起,钢筋网在墙面的固定应平整牢固。d.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再分层抹灰,且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5mm。e.面层施工完成后应洒水养护,以防干裂或原墙面脱开;门窗洞口处,若门窗离墙面的缝隙过小,u形筋无法穿过,可通过钻孔穿过。f.钢筋网与原墙面、周边构件的拉结筋应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4.5.2筋混凝土板墙施工要点a.板墙混凝土不得手工抹制,并采取措施使墙顶与楼板交界处混凝土密实,浇筑后应加强养护。b.其他的要求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4.5.3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要求a.浇注混凝土之前,应将原构件表面冲洗干净。b.需植筋部位用电锤钻孔

25、,钻孔部位用吸尘设备清理干净,除去表面杂物。c.为保证混凝土浇注密实,在柱模板上开窗,窗口布置在每层中部,混凝土通过窗口灌入模板内,在浇注同时使用橡皮锤敲击模板振动密实混凝土。4.5.4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施工技术要求a.对原混凝土构件的结合面进行打磨并凿毛,除去 2-3mm厚表层及浮皮后,用压缩空气除去粉尘,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表面。b.将界面剂胶按产品说明书配制好后,用滚筒或毛刷,在旧混凝土表面均匀涂刷二道,表面上厚度 12mm。c.在25C时,4060分钟内,浇新混凝土;温度高于25C时,时间相应缩短。 4.5.5裂缝修复施工要点a.墙体上有部分裂缝已深入砌块内,但深度小于50mm,宽度小于5

26、mm的裂缝修复:凿除裂缝四周已松动部分并适当延展清除墙体内的灰缝裂缝清理干净被凿除部分在墙体裂缝部位上灌注水泥浆在面层上涂刷一遍水泥浆粉刷与原粉刷层同等厚度1:2水泥砂浆用同等面层材料和颜色按常规方法粉刷面层。b.墙体上有较长贯穿裂缝,但裂缝长度一般未超过墙体相应方向尺度的1/2,墙体整体性遭受的破坏较轻,承载能力基本上维持原有状态;非承重墙体,局部区域的砌体有砌块松动甚至掉落或存在掉落危险的部位修复:凿除裂缝四周已松动部分并使被凿除部分的宽度和沿裂缝两端的延长度均不小于500mm清除墙体裂缝内的粉灰等杂物表面凿毛压力水清洗在裂缝内压力灌注水泥浆在墙体两侧布置钢丝网植250mm250mm 呈梅

27、花点状分布的锚固钉涂刷一遍水泥浆分两次压力抹20mm厚M10水泥砂浆养护用同等面层材料和颜色按常规方法粉刷面层。c.墙体上贯穿裂缝的宽度较大、长度贯通墙体相应方向尺度的1/2以上,其整体性遭受破坏且原有承载能力被降低的裂缝修复:凿除墙体两侧挂钢筋网区域(高度宜取整个楼层高度,长度在裂缝投影长度的基础上每边延长600mm或至墙边)内的粉饰层并适度凿入灰缝清除墙体裂缝内和墙表面的粉灰等杂物压力水清洗在裂缝内压力灌注水泥浆在墙体两侧布置%1306200双向钢筋网(水平钢筋尽量嵌入砖缝内)钻孔,并穿480mm480mm呈梅花点状分布的拉结筋钢筋焊接或绑扎涂刷一遍水泥浆或界面剂分两次压力抹30mm厚M2

28、0水泥砂浆(或M25高性能复合砂浆)养护用同等面层材料和颜色按常规方法粉刷面层。4.5.6植筋施工技术要求a.钢筋栽埋孔的开取:开孔深度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确定且不小于15d,d为所植钢筋的直径。b.钢筋栽埋孔的干燥处理及清理:用干燥棒将钢筋栽埋孔充分干燥,冷却(低于+35C后待用)。将孔壁上的浮灰用丙酮清擦干净,以免影响结构胶与混凝土的的有效粘结。c.将钢筋表面浮尘清理干净,如钢筋表面有油污,则需使用高效洗涤剂对其进行清理,清理工作完成后将钢筋表面干燥待用。d.钢筋栽埋后应保证在胶体固化期及强度增长期内不受扰动,环境温度大于+5C(采用加温或保温措施),栽埋3天后即可受力使用。e.现场

29、取样试验数量每批次不少于1%,且不少于3根。4.5.7新增混凝土梁、柱施工技术要求a.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均匀布置,箍筋应根据纵筋的位置来制作。b.主次梁相交处若无特殊情况,则次梁上下纵向钢筋应分别放在主梁上下纵向筋的上方。c.图中未注明时,对于腹板高度大于450mm的梁,当梁宽不大于300mm时,每侧配置直径10200的纵向构造钢筋。d.当梁宽大于300mm且不大于450mm时,每侧配置直径12200的纵向构造钢筋。4.5.8现浇楼板施工技术要求a.现浇板支座面筋的分布钢筋,除图中注明者外,楼面为直径6250。屋面及各种外露构件均为直径6200。b.双向板的底部钢筋:短跨筋应置于下排,长跨筋

30、放于其上。板负筋:短跨筋应置于上网上侧,长跨筋应置于其下。c.板负筋应弯直钩。当板底与梁底平时,板的下部钢筋伸入梁内,须置于梁下部纵筋之上。d.屋面、卫生间等有找坡要求的部位,在现浇楼板或铺放预制构件时应按建筑设计要求设置排水坡度。e.上下水管道及设备孔洞必须按各专业施工图要求予留,不得后凿以免降低板的承载能力。f.楼板开洞小于300mm时,若图中未特别注明,板的钢筋可从洞边绕过,不另设附加钢筋。4.5.9钢筋的接头和现场绑扎施工技术要求a.柱、梁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按国标 03G101-1的相应要求执行。b.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直径25的短钢筋,以保持

31、其位置的准确。c.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d.跨度不小于4米的梁、板及跨度大于2米的悬挑梁,支模时按跨度的1/500起拱。4.5.10其它施工技术要求a.用于增强砖墙的钢筋网片在顶端应植入原有圈梁或锚入新浇圈梁;其余位置的锚固、构造措施详见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b.新加构造柱的基础开挖时应用人工开挖到设计标高不得超挖,将地基夯实同时避免扰动原有地基,并将原有基础清洗干净。c.钢材的焊接连接应满足钢结构设计规程GB50017-2003、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等规程的要求。未注明的钢筋在混凝土中

32、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有关规定。d.施工时,应遵循待先加固竖向构件再加固横向构件,下层加固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拆除上层原有构件进行上层加固施工。4.6其他事项4.6.1该工程加固施工必须由具有专业施工资质及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企业承担。4.6.2由于该结构实际结构尺寸与设计可能不尽相符,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原结构的主要尺寸进行复核,然后下料施工。4.6.3施工中如发现实际结构尺寸与设计有较大出入以及结构存在破损等隐患时,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4.6.4原有结构的钢筋能利用的尽量利用,不得切断;如楼板面需开浇注孔,浇注孔直径宜为100mm,间距不超过0.

33、8m。4.6.5梁、板、柱等构件加固前周边应设置支撑,支撑下设置钢板、木契,对原有加固构件进行卸荷。保证新旧构件成为整体,使新增部分能充分发挥其承载力。4.6.6施工时剔凿注意事项:剔凿前应根据受力情况确定是否应加支撑系统;剔凿时应重锤轻敲;剔凿过程中不得损伤需保留的原有构件;剔凿或切割时应注意保留图中注明保留的钢筋或构件。4.6.7在墙、板、梁上开洞时,应采用无振动切割,并在须保留钢筋处留出小部分采用人工凿除,避免对原结构的扰动破坏。预应力板上预应力筋束不得切断,如需开小洞(直径不大于150mm),其净保护层不应小于20mm。4.6.8悬挑构件的负筋、轴心受拉构件的主筋、拉杆的埋件如采用植筋

34、时,其植入深度应乘以放大系数1.5。4.6.9其它施工应遵照国家相应规范规定要求。加固工程所采用的结构胶等材料须有无毒检测、鉴定,符合符合GB18583-2001有害物质限量的指标要求;4.6.10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进行。4.6.11需定期对该建筑主体结构及维护结构进行维护和修缮。注:考虑该建筑群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结合本次难得的大修机会,建议该建筑群的结构设计基准期考虑为加固完后50年,特别是建筑物的外墙等不能破坏的结构。五、给排水设计说明 5.1设计依据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1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

35、计规范 GB500084-200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001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CECS 07:88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GBJ 48-83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49-88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19-95 七氟丙烷(HFC-227e)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DBJ15-23-1999 5.2设计构思5.2.1供水网本建筑室外给水环管网采用生活,室外消防共用系统。室外生活给水及室外消防给水由市政自来水源供给。5.2.2室外消防给水 室外消防给水由室外生活、消防共用低压管网供给

36、,在管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每个消火栓的距离不超过120米。室外消火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按2小时计算。5.2.3生活供水1、生活饮用水管避开污染区,当条件限制不能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室外给水管应埋地敷设,室内给水管应暗装。2、室内外给水干、支管的检修阀门应设在清洁区域。3、给水管应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经省级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合格的其他卫生给水管材。4、除上述要求外,给水设计应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试行)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相关规定执行。5.2.4排水1、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内排水采用污粪水分流制,再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粪便污水

37、经管逍收集后进入化粪池,化粪池出水进入污水处理站。2、排出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水,应与生活污水及其他废水分开,二级,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经处理后,污水应符合现行的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规定。3、各治疗室污水,污水由专用管道收集到污水处理间,经过沉淀,生物,二沉,消毒等二级处理流程,出水水质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及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GJ18-86)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4、卫生器具不得共用存水弯。5、房间内不得以设置吸气阀代替通气管。6、应防止不同功能房间排水系统的窜气,排水系统不宜共用通气管。7、应优先选用离心铸造排水铸铁管,ABS管等优质排水管

38、材。8、雨水按重现期P=5年设计。9、排水管道均采用UPVC塑料排水管,为保证室外污水密闭输送,室外污水管道采用加强筋埋地塑料排水管10、除上述要求外,排水设计应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试行)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中相关规定执行。六、电气设计说明6.1设计依据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 (2000版)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3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0045-95(2001年版)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6.2电气负荷6.2.1保证双路电源供电。如受条件限制,应设自备应急电源保证为以下负荷供电:ICU(监护病房);急诊部及必须持续供电的场所;培养箱、冰箱、恒温箱及必须持续供电的医疗设备;消防用电负荷;动力中心空压钻。6.2.2配电线路按照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等划分的区域设置配电回路、分设在不同区域内的设备由不同配电回路供电,采用放射式。进入各区的主配电线路,均设置切断装置,并设在各区内相对安全区域便于操作管理的地方。如切断装置必须设在污染区

40、时,则其操作应采用遥控方式。各病房楼层主要配电设备、EPS应急电源安装在各病房楼相对安全区域,使检修人员尽量少接触病人及病房。病房的供配电形式采用分区分散放射式,供电单元小到每一个病房,各病房设专用配电箱,分别向照明、医疗设备、空调、插座供电。6.2.3呼吸科传染病病房的通风设备宜采用专线供电,且在护士站集中控制。通风系统的配电线路,根据不同防火分区及污染等级分别设置。6.2.4医院的诊室、治疗室、检查化验室和病房等场所照明应采用高显色性光源。病房及护理单元走道照明灯的设置应避免对卧床病人产生眩光。隔离区以装设洁净灯具为主,所有照明灯具加PE线,照度标准执行综合医院设计规范有关标准。6.2.5

41、应急照明应采用双路电源末端互投自动控制,应急照明系统应配置蓄电池,且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或采用自发光材料作为出口指示和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除满足消防要求外,尚应维持医疗场所适当的照度。6.2.6特殊场所用声控、红外开关,减少人员接触。污染走廊、污洗间、候诊室、治疗室、ICU均设置固定式杀菌设施(如紫外线灯),单独控制加延时自动关断,且与其它用途照明灯加以区别。病房应设置插座用于移动式杀菌设施(如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6.2.7配线的保护管、母线槽或桥架穿越隔墙处应做可靠的密封处理,防止交叉感染。6.2.8宜采用TN-C-S或TN-S系统,低压总配电屏(箱)以后的PE线与N线应严格分开。6

42、.2.9应采取总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电阻小于1。ICU、治疗室、淋浴间或有洗浴功能的卫生间等应采取局部等电位联结。6.2.10在需要的场所设置医用隔离变压器(IT系统),并加设绝缘监视装置,如ICU、特需病房、病员可能接触的用电设备等。医用安全超低电压,交流不超过25V,直流不超过60V。七、弱电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弱电系统设计解决方案遵循安全、稳定、合理、经济、先进、成熟、开放以及人性化的原则。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本项目的系统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提供整套综合解决方案;为医务人员、病患人员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打造丰富的、快捷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科学、安全

43、的应用平台。7.1设计依据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58-200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95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6-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

44、-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2000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53-200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5-20087.2设计内容智能化系统配置智能化系统综合性医院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扩声系统时钟系统计时记分系统信息应用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排队叫号系统探视系统视频示教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

45、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汽车库(场)管理系统机房工程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设备机房通信系统总配线设备机房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通信接入设备机房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弱电间(电信间)其他智能化系统设备机房注:需配置;宜配置。注:具体配置系统待中标后由业主进行明确。7.3系统规划弱电系统设计既要满足统一管理的要求,又要为各单体建筑的独立运营管理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在本建筑群设置独立的弱电机房,管理本单体弱电设施。建议在地下一层设置弱电(消防)总控中心,从而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7.3.1固定通信设计门诊综合楼固定通信中心机房作为整个区域的通讯中心机房,外线经双路引入固定通信中心机房,系统为容量型全分散结构,系统可扩展性好,可实现平滑扩容,做到网络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7.3.2计算机网络设计网络系统建设,依据业务承载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数据网络和控制网络两部分,两者将实现完全的物理隔离从而避免业务及线路的相互干扰。数据网络又分为内网和外网。内外网在物理线路上完全分开,内网主要满足医院数字影像传输和内部业务及管理使用,外网主要满足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对外信息沟通使用。控制网络主要承载业务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该网络主要实现各弱电系统数据的可靠传输,对各分系统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