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ppt.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讲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性格与外貌:身材矮小、头颅硕大、面目丑陋、衣着朴素,生性纯朴。不修边幅、一年四季光着脚、披着破旧的衣服与人讨论各种问题,或者仰面朝天思考哲学问题。家庭:与臧蒂普结婚,有三个儿子。其妻是个当时家喻户晓的恶妇。,苏格拉底之生,辩论与沉思 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思及与人辩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关于他的思想,我们
2、只能通过他的学生克塞诺封、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来了解。,辩 论,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行对话、辩论,以寻找他所要找的真理,他的身边经常围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中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的是未来的将军,有的是穷光蛋,还有的是像柏拉图一样的阔少。这群人把苏格拉底当做老师,把他的每一句话铭记在心。苏格拉底经常带着他这群学生各处兜风,让他们听听他如何把将军、贵人、执政官们弄得下不了台,只有承认自己是笨蛋。,沉 思,除了辩论,苏格拉底做得最多的另一件事就是沉思,他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忘却了整个世界。,苏格拉底之
3、死:有人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项罪名对他提出指控,被判死刑。他拒绝了朋友们的救助,最终以身殉道。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可能没有哪个人的死会比苏格拉底更具有理性的光辉,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法庭宣判时,苏格拉底从容地说:“我将服从上帝,而不是你们。”也就是说,他尊重的是更高的原则,而不是错误的审判。这种更高的原则是什么呢?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在追寻。在苏格拉底的心中,法律的尊严、人的尊严都要比个人的生死重要得多。也许,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独善其身,但在客观上,他的死唤起了雅典人关于往昔光荣与崇高的记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欧洲的精神传统。两千年后,我们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反对
4、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中,仍然能感受到这种对于理性和尊严的敬重。,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黄昏时分,狱卒走了进来,他将这个话题告一段落,接过了那杯毒芹汁,像喝水一样地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床上,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1、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哲学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研究的对象:人(
5、由自然转向人事)研究的途径: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因为苏格拉底把哲学关心的重点从自然转向人本身,转移到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只是爱智慧。自然界是神的智慧对象,人无法认识。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问题,发现人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质,而不是去认识自然。因此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2、德性就是知识(美德论、伦理学)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
6、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意追求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是恶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3、方法论(助
7、产术、辩证法)苏格拉底“接生”的方式很特别。开始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等人说完了,他会像个一无所知的小孩一样,问别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当对方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他又会问出第二个同样简单的问题。就这样,几个回合之后,装呆扮傻的苏格拉底就会把对手逼进一个无言以对或自相矛盾的窘境,使对方的无知暴露无遗。人们把这种“精神助产术”总结为逻辑学上的归纳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法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发现,它教会了人们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8、,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
9、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4、爱情观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
10、不知道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评价: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方法已经触及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成为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归纳推论的先声。苏格拉底与释迦牟尼、孔子和耶酥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苏格拉底 释迦牟尼 孔子 耶酥,柏拉图 生平和著作: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中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见他肩宽背阔,就给他起了个绰号“柏拉图”,意思是身体宽阔。这个绰号流传很广,以至于他的原
11、名“阿里斯托克勒”反倒鲜为人知。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学习达8年之久。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创办了一所学院,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这是欧洲文明史上的第一所固定(名牌)学校。柏拉图在学校中一面著述,一面讲学,在学院中工作达41年之久,他去世后,学院继续办下去,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为东罗马皇帝尤士丁尼所封闭。,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都被保留下来了。柏拉图留下来的都是以对话体形式写的著作。对话
12、原有40多篇,经现代科学考证,确定其中的24篇是柏拉图原作,其余均是伪作。这些主要对话是:申辩篇、伊安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美诺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会饮篇、巴门尼德篇、斐德若篇、智者篇、政治篇、斐利普篇、蒂迈欧篇、国家篇、法律篇等。,一、理念论 1、什么是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当我们给许多个别的事物加上同一的名称,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例如,所有的桌子都有“桌子”这样的共
13、性,所有的个别的人,都有“人”的共性,所有的善的事物,都有“善”的共性。柏拉图把用“桌子”、“人”、“善”的名称所标识的同类个别事物的共性的东西,叫做理念,以表示他对个别事物和共性的关系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解。,红苹果的理念是什么?,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2、理念的特征:第一,本原性。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存在的根据)。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第二,超感性。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念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
14、第四,绝对性。具体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不纯粹的、不完全的而美的理念则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2、理念的特征(续)第五,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第六,真实性。他认为,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然是可感知的,但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理念虽然是不可感知的,但却同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是唯一真实的。第七、目的性。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总之,柏拉图认为,和多变的、相对的、感性的事物不同,理念乃是不变的、绝对的存在。现实的具体事物是虚幻的,理念才是真实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二、知识论(认识论)1、“洞穴
15、”比喻:“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洞穴”比喻出现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
16、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洞穴”比喻
17、说了什么?(1)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两个世界。即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2)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努力使所有的人都走出“洞穴”,即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3)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把哲学研究引深入。(4)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3、两个世界
18、的学说: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学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两个世界是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假相的世界,后者是真实的世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4、回忆学:柏拉图还提出了“认识就是回忆”的学说,可称为西哲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永恒不朽。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居于理念世界中,对理念有了认识。然而,当灵魂进入肉体后,就忘记了原有的知识,它只有重新“学习”,才能获得原有知识。所谓学习,就是把生前已知道而现在忘记了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5、知识等级说 他首先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可见世界为
19、对象的感性知识,即“意见”;一种是以永恒不变的可知世界(理念世界)为对象的理性知识,也即“真理”。他意见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实际事物的常识;一部分是摹仿实际事物的想象,如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在他看来,常识高于想象。他也把理性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和科学知识(知性知识);一部分是哲学或辩证法(最高的知识)。,真理,知性知识,理性知识,意见,常识,想象,可知世界,可见世界,6、对知识等级说的评价: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开始对知识进行分类,把认识过程明确地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并把理性阶段又划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环节,这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对后来欧洲认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20、但是,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是以唯心主义理念论为基础的。他贬低感性认识,片面地抬高理性认识,似乎认识离开个别事物越远就越真实,这显然是错误的。,三、理想国 柏拉图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的结合。他把理念论理论应用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提出了以反对现存国家政治为目的的理想国家的方案。这个理想国的方案主要表现在他的同名著作理想国里。,1、理想国公民的等级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统治阶级又称为哲学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者和武士是神用金、银做成的,劳动阶级是神用铜、铁做成的。,2、正义是国家的根本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根本原则是
21、正义,只有实现了正义,国家才能得到和谐,各个等级的人才能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平稳安定。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以寻找正义为宗旨的。怎样才能实现正义呢?由此引出了他的四德学说。,3、四德学说(伦理学)所谓四德,是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统治者应具有智慧这种品德,凭知识和智慧进行统治。武士应具有勇敢这种品德,以履行保卫国家的职责。节制是第三等级(劳动者)的品德。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劳动者才为感情、欲望所驱使,因此需要节制。而正义就是三种品德和三个等级的和谐。,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等级是所谓谋划者和监护者,也叫做哲学王,是用智慧去进行谋划的最高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才能成为正义
22、和免于动乱的国家。,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他还第一次提出了所谓“共产”和公共婚姻方面的内容。所谓“共产”,就是在第一、第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柏拉图认为,财产公有的制度不适合劳动者阶级,劳动者必需在劳动中赢得自己的财产。他们只要懂得节制就行了。而在统治者当中必须实行公有制,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统治者中间铲除争端、倾轧、仇恨、贪婪和接受贿赂,以实现理想政治。,他认为在理想国里,没有私人家庭生活,青年男女在一定年龄之内集体生活在一起,男女结合有官方分配的性质(或依抽签方式结合)。结合要符合优生的原则,最好的男子与最好的女子结合,或者男人共同占有一些女人。所生子女都不认识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
23、,他们由集体喂养成人。对畸形和低能儿及早加以处理。孩子们必须接受各种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最优秀的培养成哲学王,其次是武士。,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男女之间没有多少私人感情,也没有什么羞耻之感和愚蠢的嘲弄,男女平等,同校而学,同场而练,甚至赤身裸体,毫无羞色。正如柏拉图所说,他们有“美德的衣服就足够穿了”。附带谈一个话题: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指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4、对理想国的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从原则出发来规范国家的唯心史观。在政治上则反映了他所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派反对奴隶主民主派的倾向和复辟要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等级划分、道德规范、哲学王统治、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公产”,都集中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观念,是贵族城邦的斯巴达贵族政治制度的升华。,希腊,“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K.R.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