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5592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城市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温州城市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温州城市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温州城市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温州城市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城市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城市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城市设计整体架构2.0指导思想以“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适应温州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与强化温州城市中心的功能与布局,促进漫州在其经济幅射圈内中心职能的提升,疏解旧城,带动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续承与发扬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与山水城市景观优势,面向新世纪,高标准、高起点,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组织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施先进、营运高效具有温州特色的城市中心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现代化的生态山水城市为城市设计目标,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布局与环境,促成生态、文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宏观控制与微观引导结合,力求具

2、兼弹性与可操作性。2.1设计理念生态型山水城市环境的塑造自然赋于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灵性,人徜徉于城市之中,城市亲融在自然之间。对城市生态的注重就是对人类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的尊重。回归水乡,温州的山与水养活了这片热土,赋于期个性与亲情。现代城市空间的营造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积演应重现温州古城文明的灿烂。现代经济与科技进步将营造二十一世纪新温州城市形象的辉煌。中心区的多重复合多重复合不仅是功能齐备,更反映出物质环境的集约化,功能活动的多元化和整体高效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意象强化空间形态意象特征的强化,不只是一种个性和魅力的展现,更体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历史性与世界性。2.2设计目标多元的功能复

3、合中心区是全市公共活动的集聚中心。在包含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金融商贸与会展多种功能的同时,介入居住与旅游休憩,强化市民公共生活活动功能。促使多元功能之间的互动,增强城市活力,使中心区人气旺盛、商业繁荣、文化气息浓郁。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以营造高品质的环境为目标,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城市建筑群体与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滨水环境,安排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场所,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氛,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高需求。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建立合理的中心区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保障中心区的交通便捷与安全,特别是步行系统、公共交通的组织和静态交通的安排。独具特色的

4、城市形象根据温州山水城市和中心区地形环境特征,结合温州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国内外城市中心建设的优秀经验,塑造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市中心形象。2.3功能定位温州市城市中心区是温州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市中心,其功能定位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金融商贸、商务会展及生活居住五大功能为主导,其它相关功能配伍的多功能、多中心、复合型的城市中心。 中心区主要集中全市的六大中心职能,即: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会展中心、金贸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2.4规划结构温州城市中心区的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二轴、三街、四点、四片”,其中三街、四点、四片环绕一心二轴布局,构成清晰、有机的整体(图1-5

5、)2.4.1一心指以市政府大楼为主体的行政办公建筑群体形成的行政中心和由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等文化建筑群组成的文化中心,围绕世纪广场形成的市民公共活动核心。2.4.2二轴即相交于世纪广场之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东西向城市功能建筑景观轴:沿市府大道(划龙桥路)集中布置中心区主导功能的建筑群与系列开放空间,成为城市街道建筑景观轴线。南北向生态绿化景观轴:以世纪广场为中心,北起绣山公园,南至休闲绿化园区的以绿化开放空间为主的城市生态绿化景轴线。2.4.3三街即在两轴的东、西、南侧布局三条繁华的商业街。2.4.4四点商业金融中心在东西轴的西侧,集中布置全市大型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步行商业街

6、。商务会展中心布置在东西轴的东侧,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主体,辅以商务办公、宾馆及其它设施所形成的建筑群体。绣山公园位于南北轴北端,以大片绿地、水面、广场及高雅的休闲娱乐街构成高品位的开放型城市绿化休闲区。2.4.5四片中心区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布置四个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设施完善的居住片区,使中心区更集聚人气,充满活力与生机。2.5城市设计框架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框架以规划结构为基础,以人、自然与城市建筑、空间有机融合为主旨进行建构,通过地标、节点、轴线、区域等城市意象要素的精心组织,塑造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空间景观序列(图1-6)。2.5.1世纪广场是中心区最重要的城市节点,由广场、滨

7、水环境及周边行政办公、文化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间环境,将成为温州市中心区最有标志性并体现温州城市形象特征的核心。2.5.2中心区的三幢地标建筑以其重要的位置及制高点控制着中心区的建筑群整体形态,既是世纪广场的视觉焦点和市府大道的对景,又是俯瞰中心区全景的最佳视点。2.5.3划龙桥路作为林荫景观大道,以其流畅的“弓”形平面线型东西横贯中心区,串联商业中心、水心殿、世纪广场、会展中心及东部桥头绿化广场等五个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城市节点,通过商贸、文化、会展是三个不同的建筑景观风貌区,形成步移景异、生动多变的建筑空间景观,是中心区重要的城市意象轴线。2.5.4纵贯中心区南北的生态绿化轴是另一条城市意象轴

8、,它连接绣山公园世纪广场及休闲娱乐绿园三个绿化、山、水及系列广场为主体的城市节点,穿越行政办公、文化和居住三个建筑景观风貌区,以其优美、闲静的绿色空间景观意象同东西轴形成强烈的对比。2.5.5滨水景观绿环的构思是基于对温州市中心突出水乡风貌的思考。以环状水系为主体的“滨水景观绿环”,尤如“绿色项链”镶嵌在市中心区。滨水绿环串连商业中心、水心殿、世纪广场、东部桥头绿化广场以及休闲娱乐绿园五个城市节点,沿河经过文化、办公、居住会展各个建筑景观风貌区,与步行系统、水上游览线紧密结合,构筑起水乡特有的城市风光特色。2.5.6区内以一条环状道路穿过商业中心、绣山公园、会展中心、休闲娱乐绿园等四个城市节点

9、,连系四个居住建筑景观风貌区,成为另一条城市景观环。2.5.7中心区内七个城市节点由不同形态尺度的建筑广场、绿化、水体建构的城市形象,生动多样,由五类不同的建筑景观风貌区产生的景观特征丰富多姿,它们通过两条景观轴与两个景观环与三个地标的组织,形成令人目不暇接而又特色鲜明的城市意象系统。第三部分 土地使用与系统设计3.0土地使用3.0.1土地使用原则符合中心区规划结构与城市设计框架的要求;土地的主导功能分区与复合使用的结合;非营利性公共设施用地、广场、绿地的计划控制;充分考虑用地现状与开发的可操作性。3.0.2用地主导功能分区划龙河以北、上田路及锈山路两侧为市行政办公区;世纪广场东、西、南三侧为

10、文化建筑区;由市府大道、上陡门路、车站大道及商城路围合的地段为市级商贸区。上田路、市府大道、双龙路及东部河道围合的地段为商务会展区。中心区西北、东北及南部则为居住区用地。相应为居住区服务的教育、商业、行政管理等配套设施按温州市有关规定综合配置(图1-3)。3.0.3已征未建土地的使用新城公司及其他建设单位的已征未建用地及各村留的建设用地,均应根据中心区城市设计的要求,对其地块划分、归属及使用功能作出新的调整。3.0.4全市性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会展及广场、公共绿地不得随意改变其土地使用性质。3.0.5土地使用应考虑街坊开发的整体性。3.0.6规划容量规划总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

11、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7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10人,规划毛容积率1 .30。3.0.7规划用地平衡表3.1道路交通系统3.1.1设计原则满足中心区功能活动需求与方便区内外交通联系;路网结构、道路线型与断面设计考虑城市设计要求,有利于塑造优美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组织步行交通系统,并与绿地、水系结合联系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合理安排静态交通、设置足够的停车场地与车库。3.1.2道路系统路网结构中心区路网结构可概括为“一横二纵,内外双环”。一横二纵指市府大道(划龙桥路)和上陡门路、上田路三条区内主干道,联系区内外交通。中心区处围的城市干道作为环境解决过境交通,使中心区不受外部交通穿越

12、干扰。由站东路、双龙路、万源路和温迪路组成的内环使区内交通联系灵活自如(图1-8)。道路分级中心区主干道:市府大道(划龙桥路)、上田路及上陡门路,红线宽度4056米,其中市府大道为林荫景观道路。中心区次干道:温迪路、站东部、绣山路、万源路与双龙路,红线宽度2430米。支路,红线宽18米。步行街:商城路,红线宽度22米小区、街坊道路:红线宽12米道路线型中心区道路走向与线型符合交通要求外,主要考虑现有道路基础,与河道的合理关系,减少动迁量以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其中市府大道(划龙桥路)、上田路及绣山路设计成大曲率平面曲线型,除了考虑尽可能与河道正交,保证路网密度均匀之外,着意为城市街道创造更多丰富的

13、对景和街景。道路断面市府大道:6车道,四块板,断面中央绿岛宽8米上陡门路、上田路:6车道,三块板断面。一次干道及支路均为一块板断面(图1-7)路网密度与道路面积率中心区道路网密度为6 .77KM/KM2道路面积率18.78%3.1.2交通组织加强人车交通分离强化步行系统设计,形成与水体结合,联系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网络。放宽人行道并完善人行道地面铺装及各种设施,进行盲道及无障碍设计。主要干道交叉口及人流密集过街处,设地下通道或安装步行交通信号灯。商城路设计成步行街,布置二层步行系统。商业中心的步行入地,地面仅允许工程、消防、救护、清洁车辆进入,货运车辆可在夜间从地面进入步行

14、街及商业中心为中心及步行街进货。减少货运交通干扰中心区客运交通密集,区内干道应尽可能避免过境的货运车辆穿越。市府大道禁止货运车辆行驶。鼓励公共交通除周边城市干道外,中心区内共安排12条公交路线,联系区内外,其中在科技馆、博物馆的东西侧各设始末站一处。上陡门路西侧预留建设轻轨交通用地,并在商路附近设站,解决中区心大量人流集散的需求(图1-9)。妥善安排静态交通区内公共建筑及居住区建设按规定要求建设各自的停车泊位外,中心区共安排户外公共机动车停车场12处,地下车库4处,计划可泊车位4500个。在主要街道人行道断面设计中安排自行车停车场地。3.2绿地、水系与步行系统3.2.1设计原则尽可能利用自然地

15、形、地貌、山水资源,塑造生态型绿色水乡城市风貌;建立多层次的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地与步行系统、水系紧官结合,创造宜人的步行休憩环境和步移景异的滨水绿地景观;绿化建设与周边建筑空间协调,与提高周边地段开发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结合。主要的步行系统便捷连系中心区各公共活动空间,并提供商品中质的步行环境与设施。3.2.2系统布局绿地系统以城市设计整体框架为依据,重点加强一心、二轴和滨水绿环的设计,形成以公园、街道广场绿化、滨水绿化以及居住区绿化与其它专用绿地结合的绿地网络系统(图1-10)。河道系统疏理水系,调整河道局部线型,填塞河汊,沟通和拓宽局部河道水面宽度,形成中心区环状河网系统和有特征

16、的水面形态。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布局的基础是城市中心的两条轴线,即划龙桥路与南北生态绿化轴以及区内环状河道系统。步行系统通过过街地道、天桥、步行街同车行交通分离,与每个公共活动中心、广场紧密联系,形成有机的步行网络(图1-11)。3.2.3设计引导提高全区与地块的绿地率;绿地强调功能、生态与景观的结合,关注街道、广场的遮荫;绿化植物配置要求四季有花,长年显绿;滨水绿地根据建筑功能布局分段进行不同的设计,两岸建筑退离兰线15-30米;步行系统考虑行走、休憩、健身、骑车、轮椅、游览、观景、交往等各种要求,重视遮荫、避雨、电话联络、饮水、停自行车等设施的布置。3.3开放空间系统3.3.1中心区城市设计关

17、注的开放空间,重点是以世纪广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由主要街道、绿地、河流和广场步行街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系统。它能表现中心区特有的城市空间品质和个性,为市民提供最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场所。3.3.2广场开放空间系列包括世纪广场、文化广场、行政广场、会展广场、商城广场、水广场以及东部桥头绿化广场及西、南两端的入口广场,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尺度、形态、铺地、绿化、建筑界面和活动能尤如一颗颗明珠串联在带状的街道河流与绿地上,成为市民游览、观光、节庆、休憩、健身、交往、自娱的最佳场所。3.3.3街道开放空间的重点是市府大道以及上田路、绣山路上陡门路和双龙路的局部路估商城路步行街。宽度线型、断面、绿化、铺地和两旁建

18、筑形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街景体现城市的形象特色,是市民交通购物、观光使用的最频繁的空间。3.3.4绿化及河道开放空间,除了环向绿带外,包括绣山公园和南部休闲绿园,它是最能体现水乡特征和反映城市自然环境品质的开放空间,是市民进行休憩、漫步、交往、健身、游览、自娱最相宜的地方(图1-12,1-13)。3.4城市竖向形态组织为避免中心区开发建设中高层建筑布局无序,城市天际线单调,第五位面俯瞰面杂乱的问题出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筑群竖向形态进行有机组织。3.4.1将城市竖向形态分作五个不同层面进行组织:以广场、街道、河流、大片绿地作为第一层面,多层建筑作为第二层面,小高层建筑为第三层面,高度在100米

19、以下的高层建筑为第四层面,而100米高度以上的少数超高层地标建筑为第五层面,共同构筑起高低错落、蔬密有致的中心区城市竖向形态与城市肌理(图1-15)。3.4.2除沿车站大道与城南大道已建、在建的高层建筑外,中心区的高层建筑主要沿市府大道及南北轴线的南部作字状布置,形成中心区起伏有序、优美丰富的天际线与世纪广场良好的背景景观(图1-14)。3.4.3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作为地标与中心区高空最佳景观俯瞰点,分别布置在市府大道东、西与中部,成为东西轴上的对景与中心区的视觉焦点。3.4.4小高层建筑结合开发要求,适当提高开发强度,成组布置,为塑造多层次的竖向空间形态与留出更大的绿地空间创造条件。3.

20、4.5设计建议对中心区建筑的屋顶设计提出控制要求,减少取消平屋顶,增加屋顶花园,居住分区各自统一坡顶色彩基调,除地标建筑外,作为一组高层建筑群的屋顶形式,强调相互协调,不提倡各自标新立异。3.5地下空间系统3.5.1鉴于中心区被河道分割的特点,地下空间的组织要求分成若干独立的子系统进行,分别以商业中心、世纪广场、市府大楼与会议中心、会展中心等四片设置(图1-16)。3.5.2各片地下空间系统的功能有所不同。商业中心的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地下商场、停车库、汽车通道、仓库及设备用房;世纪广场的地下空间主要为商场、停车库及市政用房;市府大楼及会议中心的地下空间除车库外,主要为库房、设备用房及战备指挥用房

21、。3.5.3每个地下空间子系统都要求用地下通道连成整体,单幢建筑在设计地下室时,均应予留与系统连接的通道口。第四部分 局部城市设计概念与开发控制引导为了适应中心区开发管理的迫切需求,本次城市设计对区内重点地段、节点进行深化的概念设计,并作出开发控制引导的图则。4.0划龙桥路划龙桥路又名市府大道,它是中心区东西的景观主轴,也是全市最优美状观的林荫景观大道。其道路部分的城市设计重点放在对中央绿带及人行道的设计概念构思与准则的制定上。4.0.1道路中央绿化带(图则2-6)划龙桥路红线宽56米,其中央绿化带宽8米,除了分隔双向车行交通外,是美化街道景观,塑造城市形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绿化带设计追

22、求整体的节奏、韵律效果,适宜于汽车交通速度或行人视距15米以上的视觉印象。绿化带以草坪、图案式花境、修剪低绿篱和灌木及少量景观乔木配置,不遮挡行车视线和影响沿街建筑景观。为使街道空间有所变化,中央绿化带在局部路段选用树冠高大,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作郁闭式林植,郁闭段每段长度不适宜超过40米。建议在商业中心、电讯大楼、会展中心及东部桥头的中央绿化带上,布置宜于远观的现代抽象雕塑,可以“崛起”、“展望”、“友爱”等主题进行创作。此外,绿化带上还可以布置成组花钵,但不宜设计吸引人近观的艺术品和种植单棵观赏花卉、花木。4.0.2人行道划龙桥路人行道每侧宽8.5米,它是行人步行、观赏街景、购物与作短暂逗留

23、的重要场所;它需要布置适于各种步行、休憩活动的空间,提供优美、舒适的地面铺装、绿化和各种设施。人行道地面铺装图案应注意与邻接的建筑入口、门廊、柱网相互作良好的配合协调。人行道的地面铺装材料、图案、色彩、标高要保持同一路段和统一和红线内、外的良好衔接。人行道设计要按无障碍设计要求,并布置盲道。划龙桥路人行道按其所在路段的建筑群性质及空间形态意象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全路从西向东分成A、B、C、D、E五段。A段(车站大道至划龙桥,图则2-1)人行道应适应现代商业购物服务功能,展现繁华的城市形象。人行道断面由绿化及设施带、步行通行带、休息带及购物空间带组成。红线的部位,方便行人漫步观赏橱窗,出入商店

24、购物。绿化设施带宽2米,布置行道树,自行车停车场地,消防栓、路灯、邮箱等设施。休息带宽6米,部分占用后退红线的用地,布置花坛、街灯、座椅、公用电话亭、自动售货机、露天咖啡座、游戏场地、垃圾箱及雕塑等艺术品。B段(划龙桥面,图则2-2)人行道设计为适合人驻足俯视观赏滨水城市景色,布置了外挑的小平台。注意人行道与桥头阶梯、路面及栏杆的连接。绿化带宽3米,种植低绿篱,布置路灯、垃圾箱、少量座凳,步行通行带宽5米。C段(上陡门路至上田路,图则2-3)人行道应与世纪广场及文化建筑功能协调,体现详和、壮观的市中心形象。人行道的绿化、地面铺装图案应与广场的绿化、地面统一协调,并良好衔接成为整体。布置行人停留

25、带,宽度10米,供行人驻足观光、休憩、等候,停留带在广场段可改为绿化草坪,以避免过多的乔木林带使观赏广场视线受到遮挡。D段(上田路至万源路东,图则2-4)人行道要适应现代商贸会展服务功能,体现气势宏大的会展区形象。布置遮荫乔木林休息带,下部为大片硬质铺装地面,以适应人均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和夏日人行道遮荫的要求,密林与空地相间布置。E段(万源路东至汤家桥路,图则2-5)人行道应符合现代城市办公服务功能,体现高效、简洁的城市形象。设置休闲绿化带,带宽10米,安排行人漫步及休息逗留场地,适当布置水泵,环境艺术小品,种植观赏植物。4.0.3照明(图2-9)划龙桥路车行道照明灯造型要求简洁、新颖,灯高

26、8-9米,灯杆上不允许设置广告,但要注意节日安装彩旗的要求;人行道使用简洁有装饰强的灯具、灯柱,灯高2-2.5米;沿街建筑照明要求整体和谐和连续,突出世纪广场、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三个泛光照明重点地段。泛光照明装置应隐蔽,单幢建筑泛光照明色彩不得超过三种。4.0.4行道树与隔离带绿化行道树布置在行道及车行道机、非隔离带上,树距6-8米。选用树干高大、树荫浓密、叶色丰富、抗风力强之常绿、落叶乔木(如香樟、悬铃木)间植。车行道机非隔离带也可以分段只种植高度不超过一米的低绿篱。4.0.5公交战点沿街公共交通站点作港湾式布置(图则2-7)。公交候车廊及站牌应统一设计。4.0.6广告、标识要求建筑设计同时

27、考虑标识及广告的合适位置,避免标识、广告破坏建筑立面造型。严格按广告、标识设计准则管理沿街标识广告,使之不损害街景的完整。4.1滨水环境回归水乡,重新营造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构筑温州市中心区环境景观特色是本次城市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4.1.1设计目标整治河道水质,恢复水清、树绿、鱼跃的生态水体。调整局部河网,形成合理的环状水系网络。再现并提升水乡滨水空间环境质量与景观特色,形成水、绿结合,水、街交融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与景观。4.1.2设计概念根据滨水地段的功能环境特征,将重点滨水地段分为五段,分别确定不同的设计控制目标与类型,提出滨水建筑界面、环境绿化、设施、岸线的设计意向与控制引导要求

28、(图则3-2,3-3,3-4,3-5,3-6)。控制兰线(设计岸线)及建筑后退线,建筑后退兰线距离一般为15-30米,重要滨水环境根据设计还可适应放宽。滨水绿带基本断面组织分成:滨水休憩、漫步带包括漫步道、亲水平台、休憩场地、埠头等,要求有良好的绿化遮荫和座椅、垃圾箱等设施;滨水不设或只设简洁通透的低栏杆。景观绿化带布置草坪、花坛、树丛植物配置要求采用自然式,不宜过于图案化。设施带布置为休憩、漫步游人服务的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停车带照明灯、垃圾箱、自动售货机等设施。自行车道供骑自行车慢速骑行,路面铺装要有减速措施,人流密集地段,要迫使骑行者下车推行。休憩绿化带由草坪、游戏、健身、休憩场地,绿化树

29、丛等组成,设有售货亭、座椅、公厕等设施,要求有良好的遮荫,滨水商业街的绿化休憩带内可设露天茶座。商业购物步行带滨水商业街前布置供人们观看橱窗,出入商店用,要求有优美的地面铺装。滨水要求砌筑石质驳岸,滨水休憩带的标高控制在不低于三年期洪水位,高出河道常水位50cm以内为佳。滨水绿化配置以自然式草坪,林植、群植为主。每个滨水地段应有2-3种主导景观树。可选用叶色、花色和树形优美的乔、灌木,如枫香、乌桕、无患子、槭树、水杉、垂柳、红叶李等。成片、成带、成林种植。重点地段点缀孤植大榕树,强化温州滨水绿化特征。滨水建筑界面,除个别地标建筑外,高度不宜超过建筑后退兰线距离的1倍,并尽量向水体空间跌落,建筑

30、造型及色彩要求轻巧通透、淡雅,建筑群天际线起伏变化,有韵律、节奏感。在居住区的滨水区,布置水埠、步行石拱桥及桥头小广场,大榕树,设置石凳、石桌,重建水乡居民的公共活动氛围。建议进行滨水环境的专用照明设计,对重点地段的滨水节日照明进行研究,提出方案。4.2商业中心4.2.1功能由车站大道以划龙河进入中心区的西入口;展现水乡风貌特色与现代商业金融建筑景观最重要的节点;吸引大量人流进行购物、餐饮、观光、游憩及宗教活动的场所。4.2.2组成划龙桥路入口广场及划龙河码头广场;商城路商业步行街与温州商城;划龙桥路金融建筑群;以水心展示为中心,由双桥及商桥围成的水面、绿化空间。4.2.3设计概念与意向入口广

31、场及建筑布局兼顾作为划龙桥路和商业街入口形象,西南敞向车站大道交叉口,具有标示和导向作用(图4-1);划龙河码头广场作为中心区滨水步行入口,重视与车站大道的连接和布置良好的绿化,码头建筑要轻巧通透,具有江南水乡建特征;温州高城分作两组建筑布局开发,中间以步道广场绿化分隔,使步行商业街与划龙桥路空间上得以联系,商城滨水部分设有餐饮、娱乐内容;商城建筑要求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组织、中庭系统及室内外空间交融的手法进行设计,外型新颖,具有现代感。建筑应向滨水空间跌落,开放,并安排户外饮食与休憩空间;商城路步行街应建立二层步行廊道系统,形成立体的繁华购物空间,步行街设施带作曲线形,布置露天休憩、售货、电

32、话停、花坛等各种场地及设施小品。街灯及遮荫乔木作成组布置,步行街应考虑遮荫、避雨的要求。商城及步行街道地面白天禁止一般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及车库安排在地下层。夜里允许运货车辆进入地面步行街区,为商店供货;步行街及商城范围均要求按无障碍设计;商城与水心殿及轻轨站用步行桥及步行空中廊道连通;站东路与划龙桥路之间的超高层地标建筑金融大厦高48层,应用为车站大道向东,划龙桥路向西以及站东路向南各方向的对景来考虑其形体与立面设计,造型应具有个性,并与站北的商城形成对比;以水心殿为中心的水面绿化空间是一个景观极有个性特色的空间,必须处理好建筑与桥梁、建筑与水面、水面与绿化、大体理现代建筑与小巧的传统建筑的

33、协调关系,兼顾水面、地面观景与桥上、建筑俯瞰的不同视觉要求。不同桥梁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划龙桥作为商城与水心殿水域空间的南界面以及划龙桥路进入中心区最重要的桥梁,造型应新型状观,以中承式拱桥为宜;上陡门桥离水心殿较近,宜采用轻巧的梁式桥,从商业步行街、商城跨河的步行桥,可建造带有传统水乡桥梁特征的步行石拱桥或廊桥。入口广场、步行街、商城、金融大厦及主要桥梁的设计均必须邀请高资质设计人员通过招标或竞赛设计结合城市设计意向择优选用。4.2.4开发控制引导有关城市设计开发控制引导要求见图则4-2。4.3世纪广场与行政文化中心4.3.1功能中心区的核心表现城市广场、建筑群、绿化、水面综合形象最重要的空间

34、节点;市民进行庆典、观光、观演、健身、休憩、交往等公共活动最丰富多彩的场所;4.3.2组成世纪广场以市府大楼、会议中心为主体的行政办公中心建筑群及市府广场围绕世纪广场东、南、西三面的文化中心建筑群及文化广场4.3.3设计概念与意向广场布局应与中心区南北轴线及周围建筑道路布置协调,做到既雄伟壮观又亲切宜人(图4-3);综合考虑广场使用功能与观赏的要求,提供庆典、观演、休憩、健身各种活动的需要的场所;广场绿地率应在50%以上,兼顾遮荫与观赏要求。广场南侧宜留出大片草坪,东西侧布置乔木林带,以适当围合广场空间;滨河布置步行亲水休憩观光平台;组织广场立体开发,设置下沉广场与地下商场、停车库;在轴线的适

35、当位置可布置有时代意义的世纪鼎或表现城市地域特征的城雕;与南部文化广场通过地下过街道联系;广场与北部行政中心联系的两座步行桥应同广场作整体设计,成为观赏、使用功能兼备的有特色的艺术构筑物,两座车行桥则应设计成相似的轻巧、新型、简洁的桥身,桥面上不宜有上承拱架或悬索;文化广场设计应与世纪广场及南部休闲绿化有很好的衔接关系,成为组织博物馆、科技馆建筑的重要空间。广场可容纳市民进行室内文艺表演、健身与观光集散活动,要反映温州历史文化内涵;博物馆、科技馆作为世纪广场南部最重要的景观界面,要通过招标、竞赛选定,要求二者之间造型不同而又能总体协调,其南边的商办建筑作为二者的背景,造型简洁、高度不得超过二馆

36、。博物馆、科技馆及南部商办楼要处理好车辆通道及停车场库和东西两侧的公交起始站布置。行政中心以市府大楼中心组织建筑群,南侧留出开放广场与滨水空间,便利市民接近市政府。该建筑群造型要求既雄伟壮观,又比较亲切近人。行政中心的建筑群作南北轴向布局,两条放射的纵向道路,留出了通向绣山公园的视线走廊,使世纪广场与绣山公园形成有机联系。绣山路西的商办建筑要求滨水部分低层作为休闲型商业设施,结合滨水步道安排露天咖啡座、工艺品、书店,留出游船码头。美术馆及图书馆作为世纪广场西侧的景观界面和有个性的文化建筑,利用其东、北两面临水的特点,造型要求具有现代感和南方水乡建筑特征,并作为一组建筑群进行招标、竞赛设计。世纪

37、广场、行政中心、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及中心区最高地标建筑68层的办公楼要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进行投标,要求布局新颖造型别致、个性鲜明,室内外环境俱佳,成为温州二十一世纪的经典广场与建筑。4.3.4开发控制引导有关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引导要求见图则4-4。4.4会展中心4.4.1功能现代大型商务会展建筑群景观集中体现的空间举办大型、多样的会展活动人流集散的场所4.4.2 组成大型展馆及会展广场商务办公建筑群高层宾馆4.4.3设计概念及意向以会展中心展馆为核心,由会展广场、绿地、停车场组成的绿化空间与周围的商务及商住高层建筑群围合,形成绿化空间包围建筑,建筑又围绕绿化广场的空间形态(图4-5)。中心

38、展馆及其东西两侧的宾馆与超高层办公大楼设计应有个性,是整个建筑群的主角。需通过招标竞赛选定。划龙桥路北的商办楼,万源路东的商办楼及双龙路北的商住楼三组建筑群的设计作为配角,必须强调每一组群体的统一协调性、节奏感,在型体、高度、色彩、材料诸方面,不应喧宾夺主,标新立异,破坏建筑群的整体效果。4.4.4开发控制引导有关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引导要求见图则4-6。4.3东部商务区4.5.1功能中心区东部入口划龙桥路东部展现滨水绿化空间景观及商务建筑群风采的空间4.5.2组成五路环交入口及桥头滨水绿地沿划龙桥路商务办公建筑群4.5.3设计概念及意向五路交入口是中心区的东门户,两幢建筑均应后退,留出大片绿地

39、广场,路北24层楼应作为机场大道对景和中心区门户标志建筑进行设计(图4-7)。沿划龙桥路商办建筑群应保持界面的连续性,建筑形态力求协调。桥头南北建筑向水体弧形布局,相互呼应,形成半圆形滨水绿化广场,通过桥下可以步行联系。4.5.4开发引导控制有关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引导要求见图则4-8。4.6休闲娱乐综合区4.6.1功能南北轴线南入口,生态绿轴的南部景观节点展示现代开放型滨水绿化公园及步行休闲街道和高品位住区景观的空间市民休闲、交往、观光、健身、娱乐、漫步与高品位的居住场所4.6.2组成滨水休闲绿园与休闲街两侧高级住宅区4.6.3设计概念及意向滨水休闲绿园强调开放型,由广场、草坪、规则的水面,自

40、然的植物群落组合配置。塑造开放、简洁、生动、有特点的现代生态滨水绿地(图4-9)。绿园北部以现代造型的步行拱桥连接文化中心,并在休闲广场北部滨水处建造世纪塔或城标奔腾的白鹿。绿园西侧的步行休闲街,由带形二层休闲娱乐餐饮建筑单面布置,形成设有酒吧、音乐吧、陶吧、茶艺馆、棋吧、网吧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建筑形式统一,色彩及细部富有变化。两旁高层住宅滨水布局,小高层住宅作庭院式布置,留出通向滨水的绿化空间,成为休闲绿园东、西、北三面的空间界面。4.6.4开发控制引导有关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引导要求见图则4-10。4.7其他地块规划控制除了编制主要节点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引导图则外,对于其他地段也进行了规划

41、地块划分与规划控制指标的制订(图5-1,5-2,5-3,5-4,5-5,5-6)。全区根据城市道路划分为A、B、C、D、E、F六个区,包括现状及城市小区不划成小地块开发,以不影响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灵活性。地块上的虚线道路仅供规划设计时参考。除现状地块外,规划地块均制订编号以及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制高度、机动车出入口、汽车泊车位等八项控制指标,某些地块还规定了必须的配套设施项目。关于房屋间距、用地适建性等其他规划建筑管理规定应参照温州市有关规定执行。第五部分 城市设计准则5.0目标与内容5.0.1目标城市设计致力于保持与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品质,形

42、成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优雅、秩序,具有历史感和现代化,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设计准则在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立构成城市空间环境主导要素的建设指导原则,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其它城市建设领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协调有序的视觉环境建设。5.0.2内容城市设计准则是指导中心区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通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设计准则。从建筑的尺度、形式、材料、色彩、交通等设计要素着手,规定共同遵守的准则,以保证建筑的彼此协调,强化地区总体意象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准则。通过规定街道断面、地面铺设,沿街建筑、交叉口等街道空间构成要素诸方面设计准则,创造舒适宜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街道

43、景观。步行系统设计准则。规定区内步行系统各组成部分及设施的相关设计准则。室外广告标识设计准则。对各种室外广告物、标识的布局和设计规定相应的准则。确定道路、人行道、广场、公园、建筑等不同对象的照明设计准则,以形成有特色的夜间城市形象。 街道设施与家俱设计准则。为创造有秩序的街道环境,对各类街道设施、家俱的位置、色彩、形式等提出设计准则。5.1建筑设计准则5.1.1建筑尺度、体量 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应依照城市设计有关控制要求执行,以保证正常的土地开发秩序,形成协调的建筑物群全空间形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建筑物近人尺度部分的设计,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质地、建筑的纹理和韵律表现、建筑细部等处理手段。

44、保证步行层面具有亲切的空间感受沿街多层建筑临街面宽不得小于50米,高层建筑主体平面对角线长度最大不宜超过70米。5.1.2建筑形式在鼓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同时,强调建筑之间形式的协调与对话,重点关注建筑的裙房(基座)、主体与屋顶三部分。利用特色、易识别的裙房,增强城市肌理和地面空间利用。为保证建筑之间彼此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裙房和主楼的立面处理,必须考虑相邻建筑的协调关系。裙房以上的建筑后退,在满足设计构图和使用功能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光线遮挡。建筑柱顶壁缘的凹凸线脚、装饰、材料、质地与色彩上的相似将有助于建筑形式的统一。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形式应突出强化其个性特征,一般建筑在相邻地块之间应具有相

45、似性。中心区整体建筑风格应与温州山水城市,南方水乡的具体条件相吻合,“明快、秀丽、细腻、丰富、有序”。建筑裙房要强调体现城市“街墙”景观,相邻建筑裙房应在高度、色彩、材质、雨棚、标识等方面取得统一或协调。建筑主楼形体要与裙房及环境协调。主楼的后退要以设计图则为依据,避免高层主楼的巨大体量,给街道行人带来压抑感。建筑的后退可用以处理建筑与道路之间的衔接,避免街道空间的拥挤。不允许建筑随意退让,重要地段商业建筑有贴线要求,以保障街道空间界面的完整与连续。连接建筑与建筑或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廊子应与建筑作整体设计,并允许综合开发。二、三层搭建与建筑连在一起设计,其形式应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5.1.3外

46、墙材料建筑外墙材料原则上不作限制。除标志性建筑外,一般建筑主体外墙装修材料应与毗邻建筑相协调,同时,注重与自身裙房的配合关系。公共建筑裙房建议采用稳重的石材或石材料和透明或浅色的玻璃。建筑主体不家大面积使用镜面玻璃幕墙,以减少光污染,如使用须经规划部门审查核定。鼓励使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如运用装饰性金属材料以强调装饰效果。5.1.4建筑色彩中心区建筑总体基调以淡雅的暖色为主,四个居住区可以各自选定一、二种不同的主导色调。不要大面积使用明亮耀眼或沉闷的颜色。石料和砖石块宜保持自然的色彩。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如透明的窗玻璃、古铜色、灰色、绿色和蓝色的材料,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5.1.5屋顶除地标建筑外,高层建筑群中相邻建筑的屋顶形式应考虑协调、呼应,反对各自标新立异。住宅区鼓励建设坡顶住宅。提倡设计屋顶花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