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911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英文):Study on Population Decentralization of Central Districts of Big City?Take the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as The Example作 者: 王莹指导教师: 段成荣2007年5 月17 日 论文题目:(中文)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外文) Study on Population Decentra

2、lization of Central Districts of Big City ?Take the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as The Example所在院、系、所 :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研究所专 专 业 、 名 、 称 : 人口学指专导专教专师姓专名、职专称 : 段成荣 教授论文主题词: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学专习专期专限 : 2005 年 9 月至 2007 年 7 月 论文提交时间: 2007 年 5 月 18 日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3、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王莹 日期: 2007 年 5 月 17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签名: 王莹 导师签名:段成荣 日期:2007 年 5 月 17 日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日趋庞大,功能日趋集中

4、。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大。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共有常住人口 1581 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达到 963 人/平方公里。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中心城区所辖面积只占全市面积0.56%,但是容纳了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的 13.34%,人口密度达 22210 人/平方公里。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和文化、政治中心,曾经产生了很强的集聚效应,推动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发展,但是目前北京的中心城区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不经济”现象。城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区人口过度集中是造成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政府及各区政府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心城区人口集中现

5、状所带来的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人口疏解的要求和目标,人口疏解已成为北京市调整人口布局的重要主题,但是直到目前,北京市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认为人口布局与资源格局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人口分布的格局与资源分布的格局应当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和谐发展。调整人口分布格局应当辅之以资源配置格局的合理调整。因此本文选定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资源分布差异为分析的要点,重点分析在现实条件下,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资源分布是否符合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的要求。由此来理清人口疏解措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这对于在下一阶段推动人口布局的合理化具有很强的政策

6、依据作用。本文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的代表,选取昌平区和通州区作为郊县的代表,这两个区同时也是目前西城区人口疏解的目标区域。本文在分析中将资源分为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两个种类,分别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额、住宅竣工面积、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基础教育条件、医疗条件、文化娱乐设施等指标,对西城区和昌平区、通州区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在经济资源方面,西城区在绝对数量上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虽然近年来而位于郊区的昌平区和通州区的发展速度稍高于西城区,但是增长的幅度仍然1 较小,不能与人口疏解的要求相适应。在社会资源方面,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上,西城区的水平都远在昌平区和通州区之

7、上,这些对于居民的居住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心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资源存量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优势,直到 2005年,这种存量上的差异并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缩减。如果政策继续这样的投入方向,那么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社会资源上的差异将无法改变。 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包括西城区在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需要疏解,也可以疏解,但是如何进行疏解需要深入的研究。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关键是调整社会经济资源布局的格局。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受到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决策的影响,不是单纯的疏解地区所能左右的。因此,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更多地需要整个城市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用资源配置的杠杆来调整人口分布。关键词:中心

8、城区;人口疏解;资源布局2 Abstract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is speeding upthe size of urban population is getting bigger. Take Beijing for example, in 2006, there are 15.81 million residents living in Beijing,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963 persons /square kilometers. But ma

9、ssiv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urban center areaThe central districts surface only occupies the entire city by 0.56%, but accommodated 13.34% of the Beijing whole city resident population of Beijing, population density is 22,210 person /square kilometers. At present, multi- population has created

10、 the enormous strength upon developing of Beijings economy and societyNow Beijing government have paid attentions on this problem, and also begin to solve this problem by decentralize population from central districts to suburban areaHowever, by now, population of Beijing are still centralizing, thi

11、s thesis is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should be balanc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So I choose 5 indexes of economical resources and 3 indexes of social resourc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central districts and suburban area. This thesis took the Beijing

12、Xicheng district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of central districts , and took Changping and Tongzhou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of suburb district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s districts on economica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I find that: Xicheng district holds superiorly compared t

13、o Changping and Tongzhou districts on economical resources. And also, the similar situation happens on social resources. If policy investment direction remains the same, the differences on economical and social resources would not be changed,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can not come

14、 trueThis thesis obtains: Including Xicheng district,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central districts needs to be decentralized, also can be decentralized, but how to decentralize3 needs to penetrate and research. The key step of decentralization is to entire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al and social re

15、sources Key words: Central Districts of Urban;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4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理论框架. 3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选取 4 1.4 研究意义. 5 1.5 研究框架. 6 1.6 文献回顾. 6 1.6.1 国外关于城市人口布局发展理论6 1.6.2 国际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7 1.6.3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研究 8 第 2 章 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及近年来趋势.12 2.1 北京市人口总量及分布

16、12 2.1.1 北京市人口总量近年来的发展趋势12 2.1.2 北京市中心城区与郊区人口密度对比. 13 2.2 西城区和通州区、昌平区的人口密度与发展速度对比. 14 2.2.1 西城区和通州区、昌平区的人口密度对比14 2.2.1 西城区和通州区、昌平区的人口发展速度对比 15 2.3 小结. 19 第 3 章 西城区与昌平区、通州区经济资源对比.20 3.1 固定资产投资额20 3.1.1 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20 3.1.2 平均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 22 3.1.3 各区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对比. 23 3.1.4 西城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24 3.2 房地产投资额 2

17、51 3.2.1 房地产投资额对比 25 3.2.2 平均每平方公里房地产投资额对比27 3.2.3 各区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对比 28 3.3 住宅竣工面积 28 3.4 社会从业人员 30 3.4.1 社会从业人员数量对比. 31 3.4.2 从业人员构成对比 32 3.5 小结. 33 第 4 章 西城区与昌平区、通州区社会资源对比.34 4.1 基础教育质量 34 4.1.1 生师比及教师质量对比. 34 4.1.2 学校硬件水平35 4.1.3 经费投入. 37 4.2 卫生医疗条件 38 4.3 文化娱乐设施 40 4.4 小结. 43 第 5 章 结论和建议.44 5.1 结论.

18、 44 5.1.1 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必要性44 5.1.2 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可能性45 5.2 政策建议45 5.2.1 统筹调整,定向疏解的宏观疏解措施. 45 5.2.2 针对西城区的政策建议. 47 第 6 章 创新与不足.49 6.1 创新. 49 6.2 不足. 49 参考文献.50 致 谢.512 图表索引 图 1 20012006年北京市人口总量规模. 13 图 2 20012005年西城区人口规模 15 图 3 20012005年昌平区人口规模 16 图 4 20002004年通州区户籍人口规模. 16 图 5 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户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

19、17 图 6 20012005年西城区和昌平区总人口密度对比18 图 7 2000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固定资产投资额. 21 图 8 2000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22 图 9 2000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3 图 10 2005 年西城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比重(%). 24 图 11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房地产投资额 25 图 12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累计房地产投资额. 26 图 13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比重28 图 14 20012005

20、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住宅竣工面积对比. 29 图 15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累计住宅竣工面积对比30 图 16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社会从业人员数量. 31 图 17 20012005年西城区从业人员构成32 图 18 20022005年昌平区社会从业人员构成 32 图 19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生均固定资产总值. 36 图 20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中小学生均藏书36 图 21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生均全年经费投入. 38 图 22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医生. 39 图 23

21、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1 图 24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41 图 25 2005 年西城区、昌平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 3 表 1 北京市四个功能区人口密度. 2 表 2 北京市分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14 表 3 2005年北京市各区人口密度对比14 表 4 2000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23 表 5 2001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房地产投资额(亿元). 27 表 6 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州区基础教育生师比. 35 表 7 2005年西城区、昌平区、通

22、州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35 4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第 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日趋庞大,功能日趋集中。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大。以 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共有常住人口 1581 万人,其中外来人口 383.4 万人,全市常住人口1密度达到 963人/平方公里 。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中心城区所辖面积只占全市面积 0.56%,但是容纳了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的 13.34%,人口密度达 22210人/平方公里。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

23、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曾经产生了很强的集聚效应,推动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发展,但是目前北京的中心城区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不经济”现象。北京市中心区已集中了全市 50%以上的商业与交通,而目前市区的核心?明清古城内,商业性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成片成片的胡同、四合院,正在被一栋栋大型建筑取代,中心的“聚焦”作用越来越高,其承受的人口、就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城市交通为例,据北京市公安管理局 2001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城区 400多个主干道路口,严重中拥堵的有 99个。由于交通拥

24、堵行驶在三环路的 300路公共汽车正常行驶一圈应该市 110?120分钟,而现在经常要花 160分钟。与交通拥堵相伴而生的是中心区环境质量的恶化,研究表明,北京三环路以内的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比 20 世纪 80 年代末翻了一倍。作为一个单中心的城市,北京的中心区一直高强度开发,高层建筑不断增多,阻碍大气流通,导致局部大气恶化,污染物浓度增高。城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区人口过度集中是造成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 1数据来源:北京市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国际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对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方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学者在对于国家大

25、城市的人口分布进行研究后认为“从人口分布看,国际大都市2人口分布一般比较均衡。例如:内外城人口密度比不超过 2.5 倍。” “纽约、伦敦、巴黎、孟买等大城市,其内城区人口密度昀高,一般都是外城区人口密度的 2 倍以上。其中以巴黎市中心地区人口集中程度昀高,内城区人口密3度为外城区的人口密度的 3.2倍。”而对比北京的情况,从表 1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首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将近 4 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34倍。与国外城市内外城人口密度之比差距非常大。表 1 北京市四个功能区人口密度 功能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首都功能核心区 22210.20 城市功能拓展区 5862.39 城市

26、发展新区 653.79 生态涵养发展区 198.02北京市政府及各区政府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心城区人口集中现状所带来的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但是这个措施并没有产生非常明显的调控效果。2003,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再次提出: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争取旧城居住人口疏散 55万人,控制在 110 万人左右,明确提出了人口疏解的定量目标。 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把 18个区县分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27、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功能区。 1、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这个区域是集中展现古老特色,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2高炜宇,刘建萍.从国际对比看上海合理人口规模与布局.上海统计 2003-8 3王桂新,王丽.国外大城市人口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市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 2005年增刊2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中心功能的区域,也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昀主要载体。 2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这个区域是实现和拓展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重要区域。要成为拓展首都城市功能、特别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生产者创新的

28、重要基地,为提升首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3、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这个区域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要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营造环境,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首都城市新的增长极。4、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这个区域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的理想空间。其中城

29、市发展新区承担了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任务,从城市功能定位上更加明确了中心人口的疏解方向。 人口疏解已成为北京市调整人口布局的重要主题,但是直到目前,北京市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理清人口疏解措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对于在下一阶段推动人口布局的合理化具有很强的政策依据作用,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2 理论框架 人口分布与资源配置格局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关联的。首先,资源是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活动的基础。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人们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工资收入、以及可以居住的房屋等“硬件

30、条件”;而社会资源的积累为人口提供了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化娱乐等服务。同时人是理智的,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具有追求更好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的愿望。因此,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会影响人口对于居住地点、工作地点的选择,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资源的差异会对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城市人口3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的地域布局。 另一方面,人口又是经济、社会资源的创造者。人具有改造外部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由人类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人口的聚集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资源的积累和建设。 第三,人口又是资源的使用者和消耗者。人口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

31、既创造资源又消耗资源。如果人口的分布不合理,那么将会对资源造成过度的压力。不仅限制了人口各种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人口布局与资源格局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人口分布的格局与资源分布的格局应当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和谐发展。本文延续这一思路,认为调整人口分布格局应当辅之以资源配置格局的合理调整。因此本文选定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资源分布差异为分析的要点,重点分析在现实条件下,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资源分布是否符合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的要求。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的代表,西城区是首都核心功能

32、区中面积昀大、人口规模昀大的城区,集中 了众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商业场所。西城区人口密度高达 26235人/平方公里,是北京市全市平均人口密度的 27倍,远远超过了许多国家大城市的内城平均居住人口密度,面临着很严重的人口疏解的需要。同时本文选取了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昌平区和通州区作为郊区的代表。这两个区同时也是目前西城区人口疏解的目标区域。 本文在分析中将资源分类为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两个种类,这种分类基本涵盖了资源的范畴,并且由于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指标体系不同,并且对于人口的分布产生的吸引力不同,分开分析能够更加明确的进行不同区域的差异对比。本文选择了经济、社会资源的若干个代表指标来比较西城区

33、和昌平区以及通州区的差异。在经济资源方面,本文选择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住宅竣工面积、社会从业人员数量。在社会资源方面,本文选取了基础教育条件、医疗条件、文化娱乐设施这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经济资4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源方面,本文着重考察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 2003北京市明确提出人口疏解的目标之后,主要选择了增量作为分析指标。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年的变化更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吸纳能力。而对于社会资源,本文着重对现有的存量进行分析比对。由于社会资源本身的性质原因,现存社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多年积累的结果,如果考察增量,则不能准确反映不同区

34、域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差异。 本文主要运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西城区 2000 年人口普查、及 2005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北京市以及各区县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关综合经济、房地产开发、教育、卫生等统计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的数据无法获得,造成了了一些指标在地区、年份上的不系统,或是不匹配。但是总体来说,现有数据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本文采用了将人口变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运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经济资源方面,主要运用的比较方式是从分年份总量、近 5年来累计总量、每平方公里均量、各区占全市比重等几个方面比较;而对于社会资源主要从现有存量以及人均占有量等方

35、面比较。 1.4 研究意义 目前对于中国大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多停留在城市整体人口规模的阶段,并没有对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趋势做深入的分析。本文着力于分析城市内中心地区人口集中趋势产生的原因和疏解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我国目前的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的现实,这个问题引起了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有些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措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大城市中心人口集中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人口疏解的对策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更为现实的是,自 2003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要求和目标之后,北京市中心城区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试图疏解本区域

36、的过于集中的人口,但是效果甚微,甚至一些地区还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反效果” ,如人户分离人口增多,户籍人口密度增加等。可以说近年来人口疏解的目标并没5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有如预期般达成,本文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解释为什么近年的人口疏解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下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1.5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状况和近年来发展趋势作描述性分析。第二部分考察中心城区与郊区在经济资源分布上的差距,对西城区和昌平区、通州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住宅竣工面积、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作比较分析;第三部分考察中心城区与郊区在社会资源分布上的差距,从基础

37、教育条件、医疗条件、文化娱乐设施这三个方面对西城区和昌平区、通州区进行比较分析。昀后一部 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 文献回顾 1.6.1 国外关于城市人口布局发展理论 西方国家的大城市经历的多年的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也趋于成熟。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型城市已经进入了“郊区化”阶段,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扩散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西方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受到两个方向的力的交替影响,一个是向心力,一个是离心力。 “大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在形成初期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进而产生集聚?规模效应,但这种集聚是有限度的,当达

38、到某一程度时,继续向城市中心区的集聚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指中心区出现)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资源短缺、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等),城市增长开始由原来以集聚力为4主导的极化阶段转向以扩散力为主导的扩散阶段。” “近年来,对城市增长和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探讨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基于城市人口或就业人口分布的多核心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城市扩散形态更成为4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 2003-46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研究的重点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西方城市人口和就业空间扩散以及郊区化的发展, 边缘城市 郊区磁力

39、中心 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等不断兴起,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多核心特点,在这种所谓“新郊区化”过程中5充分体现了大都市区空间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西方的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存在集中和扩散两种趋势。“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推6动。这两种力量的互相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现阶段性。 (Hall 1984)” 学者根据研究结果将城市发展具体划分为几个阶段。高向东总结了比较典型的两种观点: “人口郊区化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根据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范登博格等人(Van den Bergetal)把整个城市化过程分为 4个阶段,即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0、。在 1984年,彼得 霍尔(Peter Hall)提出了著名的城市演变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城市演变分为 6个阶段,依次是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和流失中7的分散。” 。 1.6.2 国际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郊区化是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的发展趋势。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自 50 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掀起了郊区化的浪潮,陶希东、刘君德2003将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

41、展阶段;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昀后是服务业和办公场所郊区化?边缘城市阶段,这是城市郊区化的成熟阶段。针对城市人口分布发展进程,高向东(2004)将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和郊区化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走向高密度时代。2人口向郊外扩散,但人员雇佣与事务机构集中于城市,超高层大厦迅速兴起。3人口进一步向郊外扩散。造成中心城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同时一部分大都市圈内的人口也开始减少。” 5冯健、周一星.近 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地理学报 2003-6 6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 1998-

42、3 7高向东.中外大城市人口郊区化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10 增刊7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陶希东、刘君德(2003)进一步分析了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他们认为内外因共同引起城市郊区化,内因是城市中心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而外因主要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政府的引导等。并且郊区化过程各种经济活动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公共设施和服务产业同时跟进,使新型郊区城镇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1.6.3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研究 目前,对于我国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对城市人口总体规模的研究、探讨和估算等,而对于城市人口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涉及许多研究领域,这

43、项课题也吸引了来自人口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资源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人口的分布现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疏解措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产生了许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而这些城市人口分布现状、发展和问题成为了学者研究城市人口分布的动力,也为研究提供了分析的例子。因此,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多选择某一大型城市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如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等。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达程度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昀高的城市之一,对于上海 市人口分布以及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研究自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就受到学者的关注。 张善余(19

44、99)分析了上海市从 1982 年到 1997 年的人口分布的变化,认为上海的中心城区范围在扩大,而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具体来说,19901997年,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超过 6.00万人的高密度区的范围和所居住的人口都减少了将近一般,每平方公里不足 1.15万人的低密度区减少四成,而每平方公里 1.156.00 万人的中等密度区则得到了显著的扩张。并且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这个人口再分布过程还将持续进行。高向东、江取珍(2002)对上海市 1990 年到 1999 年的人口分布同样做出了分析,得出相同的

45、结论。并且他们分析认为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1、经济飞速发展为市民大搬迁提供了物质基础;2、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推动了市民8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研究 搬迁;3、工业企业的外迁带动了人口的外迁;4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5住区空间分布变化和居民住房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市民搬迁。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人口布局变动带来了人户分离、交通压力增大、社会资源布局需要重新规划调整等新问题。张善余(2001)着重分析了产业调整对于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的作用,他认为上海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资讯服务业的比重显著增大,工业分布的重心已完成了时区至郊

46、区的大转移,这对城市人口在分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张善余、高向东(2001)在分析了上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后,认为房地产开发与城市人口再分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强劲的非中心化态势,是通过达规模的土地披租、产业调整、市政建设、老城区改造和新住宅基地的辟建实现的,由此带动的物质资料和人口的重新分布,其强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彭震伟、陆建普(2002)分析了上海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不同层次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上海市的中心区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仍然过高,需要进行疏解,同时中心区的边缘人口密度也需控制。应当采取跳跃式疏解的策略,实施沿交通线的轴线式人口疏解方式,利用轨道交通这一昀有效支撑人口疏解的方 式来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由内向外的疏解。伍理(2001)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上。他提出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生产布局、商业、服务业的网络分布、道路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都需要考虑人口分布和变动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