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6346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公司二一年十二月报告名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委托单位:#*承担单位:*公司编 写:项目负责:审 核:总工程师:大 队 长:提交单位:*公司提交时间: 2010年12月资质等级:*证书编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审专家组人员名单评审职务姓 名职 称签 名组 长高级工程师成 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目 录1 前 言11.1任务由来11.2评估的依据11.3目的任务21.3.1评估目的21.3.2评估的主要任务22 评估工作概述32.1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32.2以往工作程度32.3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42.3.1评估方法

2、42.3.2完成工作量52.4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72.4.1评估范围的确定72.4.2评估级别的确定73 地质环境条件93.1交通位置、气象、水文93.1.1交通位置93.1.2气象93.1.2、水文103.2地质环境条件113.2.1地形地貌113.2.2地层岩性113.2.3地质构造与地震113.2.4水文地质条件143.2.5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53.2.6人类工程经济活动15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64.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16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84.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84.3.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84.3.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

3、险性评估194.3.3小结20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建议20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05.1.1评估原则205.1.2评估方法215.1.3 分区评估215.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225.2.1 评价原则与方法225.2.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225.3防治措施建议225.3.1 防治原则225.3.2 防治措施建议236 结论及建议236.1结论236.2 建议24附图: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 1张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 3张1 前 言1.1任务由来#改扩建,将占用附近村民房屋。为满足房屋被占用村民住宿等问题,*拟在#&。根据国土资发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

4、性评估工作的通知200469号、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及国土资发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2008168号文的要求,为有效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带来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受#*的委托,*公司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2评估的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11.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4)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

5、发2004240 号);(5)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51167号文);(6)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8号文);1.3目的任务1.3.1评估目的我公司受#*的委托,承担*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拟建项目用地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析,做出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建设用地的适

6、宜性进行评价。1.3.2评估的主要任务本次评估的具体任务为:(1)在充分搜集利用区内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查明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规模,并对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2)对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3)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场址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并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4)针对拟建工程可能遭受、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和进一步工作建议。2 评估工作概述2.1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建设用地地块位于&,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拟征地面积53

7、333.00m2,用地性质为集体用地。2.2以往工作程度评估区前人已作过区域性地质测量、水文地质普查、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多项地质工作。在本评估主要参考资料有:(1)由石油地质调查部门(50年代)完成的石油普查及构造细则报告,主要反映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等内容。(2)由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调队(7080年代)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主要反映了区内的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等内容。(3)由解放军00939部队、南江水文队、成都水文队(80年代)共同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主要反映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迳、排特征等内容。(

8、4)由省地质环境总站于1995年完成的南充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1:50万),主要反映了区内的工程、水文和环境地质条件,并初步查明了区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及危害特征。(5)由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队于1999年完成的四川省南充市红层集镇供水及农户分散供水区划报告,查明了区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6)由四川省地调院于2002年完成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报告,查明了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迳、排特征等内容。(7)由四川省地质局于1980年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H

9、48(11)南充幅。(8)由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于1980年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H48(11)南充幅。上述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以区域性基础地质研究为主,全面地反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时代与层序、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地下水类型与富水性及其补给、迳流和排泄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方面的内容,以及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等,其成果资料可以参考利用,作为本次工作的区域性基础资料且对本次工作有导向作用。但由于上述工作所处的小区域和目的任务不同,上述灾害地质工作均未对拟建工程场地区域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方面的评估工作,因此开展本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2.3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2.3.1

10、评估方法本次对评估工作遵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具体工作流程见图2-2。(1)充分搜集、利用区内已有资料,通过现场踏勘,初步确定地质灾害评估区范围和级别;(2)在调查区内开展详细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3)对上述成果综合整理、系统分析研究后,进行拟建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做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4)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2.3.2完成工作量(1) 搜集已有的地形测绘资料(1:10000)、区域地质测绘(1:5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成果(1:20万)、南充市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报告等

11、共计11份(表2-1)。(2)野外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面积0.10km2,调查路线1.56Km,地质剖面1180m/3条,拍摄照片34张。(3)成果整理:编制成果报告一份,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评估区剖面图及相关图件共计4张。本次工作于2010年12月11日开始于2010年12月14日止,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开展工作(具体见图2-2),工作方法得当,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人,人员配备较合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完成的工作量满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需要。表2-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单位工作量资料搜集套11工程地质测绘km20.10调查路线Km1

12、.56地质剖面m/条1180/3拍摄数码照片张34报告份1相关图件张4接受评估委托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工作大纲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提交评估报告图2-2 评估工作程序图2.4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2.4.1评估范围的确定评估范围主要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特点、委托书,结合区域环境地质条件,评估调查范围在施工区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主要详细调查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灾害。根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工程建设自身特点确定

13、评估范围为:评估范围边界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扩50100m范围,评估面积约:0.10Km2。2.4.2评估级别的确定(1)建设项目重要性该项目为*建设用地工程建设项目,评估区属居民安置点。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该工程属较重要建设项目(见表2-2)。表2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项目类型项目类别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

14、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一般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区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评估区地貌属于山前冲沟地貌,地形与地貌类型简单,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小,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综合评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简单(表2-3)。 表2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复 杂中 等简 单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2地形简单

15、,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3)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该工程属较重要建设项目,最后综合确定建设用地地质

16、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属三级评估(见表2-4)。表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复杂程度评估分级项目重要性复 杂中 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3 地质环境条件3.1交通位置、气象、水文3.1.1交通位置评估区位于&,距*区城区约5公里,直线距离约3公里。评估区紧邻成南高速与南广高速交界处,有一条国道道(G318)与城区相连,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3.1)。评估区图3.1 交通位置图3.1.2气象评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节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日光少、风速小、云量大、温差大、降雨量较多、气温日变化小,介于盆地西部

17、春夏常旱区与东部伏旱区之间。受大气环流的控制,降雨分配季节不均,降雨高峰集中在六、七、八月这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降雨量的61.1%,其中以七月份最高,月降雨量一般在176 mm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962.9mm,枯水期13月份。降雨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有从西北向东南增加趋势见图3.2。相对湿度77.5%,多年平均气温17.5C。图3.2 各月降雨量分布图南充地区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11.60m/s,最大风速25.3m/s,极大风速为27.8m/s,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2pa,最大风压力为253pa。3.1.2、水文南充市境内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6条,其中流

18、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有8条。境内嘉陵江、西溪河等是主要河流。其特点是,源近流短,流域面积不大,河道平均比较陡,河床与两岸耕地高差大,径流随雨季变化,陡涨陡落。评估区地表水主要为两个人工鱼塘和一条小溪,鱼塘位于场地西北侧,调查期间水面面积约3589m2,水深约0.81.5m,小溪贯穿整个评估区,调查期间小溪沟深约1.02.5m,水深0.20.5m。鱼塘和小溪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补给,蓄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3.2地质环境条件3.2.1地形地貌南充市地形以浅丘为主,全市地势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貌由北向南缓倾,海拔高度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中

19、谷、高丘低山类型地貌各占三分之一。 北部低山区大致范围是阆中市的北部、南部县的西北部、仪陇县大部分、营山县境、仪陇河以东区域和蓬安县的北部。海拔一般为500800米。北部低山区以嘉陵江为界,江西为剑门山支脉,江东属大巴山余脉。东西两部分的地貌差异较大。评估区位于&,属浅丘区山前冲沟地貌,沟宽150m200m,场地东南侧斜坡坡向约为30,坡度约为35,西北侧斜坡坡向约为320,坡度约为1560。评估区地形标高在311.20345.50,相对高差约34.30m,地形变化较大。3.2.2地层岩性评估区域内地层较为简单,除主要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外,侏罗系地层仅零星出露。1、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

20、)零星出露于场区沟谷两侧地形陡峻的斜坡地段,为中厚层状紫红色泥岩,岩相稳定,厚度巨大。该层与下伏沙溪庙组(J2s)地层呈整合接触,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2+3fgl)广布于场区,二元结构明显。上部为淡黄色粉质粘土、含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厚1.0米4.5米;下部为含泥砾卵石层,结构稍密中密,砾卵石含量60%左右,砾径一般2.0厘米6.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分选性差。该层总厚1.5米7.8米。3、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pl)分布于区内斜坡下部及槽谷地形中,由粉质粘土、粉土夹少许砾卵石组成,结构松散稍密,厚2.1米3.7米。3.2.3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

21、料,南充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内川中浅丘区,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四川沉降带川中褶皱带,在南充及邻近地区为呈东西向的一系列短轴背、向斜构造,褶曲宽缓,轴部舒展,两翼岩层平缓,倾角13,局部为510,区域内挽近期构造活动微弱,无断裂构造。区域地质构造见图3.3:区内主要构造简述如下:南充背斜:从黄金乡由北西至东南,经过共兴乡、潆溪镇,由荆溪镇出境,在区内展布范围内,西段地层为遂宁组,东段为上沙溪庙组地层。北翼倾角12,南翼13。西山向斜:从南部华风镇、新建镇穿过,为一平缓穹窿构造,轴向北西至南东向,地层为遂宁组(J3sn),倾角13。凤仪场向斜:位于桂花乡、灯台乡、渔溪乡一带,轴线呈向南突的弧形,长15公

22、里。地层为遂宁组(J3sn),南翼倾角13,北翼1。图3.3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拟建场地位于西山向斜北翼南充背斜南翼,岩层倾角平缓,近于水平。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有记载的最大震级为3.5级,地震活动性弱。邻近地区1973-1974年宣汉、达县、渠县一带有震级2.74.3级地震发生;1846年(清道光26年),阆中发生地震(距顺庆区87公里), 震级达5.5级,汶川“5.12”8.0级地震,南充市震感较强烈,但未造成大的震害。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弱,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岩体内构造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综上,工作区就区域地壳稳定

23、性来说,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产状2383,近于水平,区内构造简单,未见明显的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体出露。(2)地震区内无大的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较弱,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岩体内构造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国家标准GB18306-2001第1号修改单(国标委服务函200857号),区内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抗震设防烈度小于度。3.2.4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地表水主要为二个人工鱼塘和一条小溪,鱼塘位于

24、场地西北侧,调查期间水面面积约3589m2,水深约0.81.5m,小溪贯穿整个评估区,调查期间小溪沟深约1.02.5m,水深0.20.5m。鱼塘和小溪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补给,蓄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2)地下水区内分布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类。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斜坡表层,无统一地下水位,枯水期基本无水,主要接收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为粉砂质粘土,土质较松散,空隙较发育,大气降水多沿空隙渗透,直接向下入渗基岩裂隙之中或在地形低洼处渗出地表,富水性弱。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裂隙之中,受到构造裂隙、构造部位、岩性、微地貌及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

25、基岩裂隙运移,在地形低洼处泄出。地下水以山脊为分水岭从山脊向山脚及沟谷流动,区内浅部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因此富水性较强,随深度的增加,岩体趋于完整,富水性较弱。3.2.5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岩土体成因和工程地质性质,评估区岩土体可分为松散土类、层状半坚硬碎屑岩岩组。(1)松散土类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表层,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及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粉质粘土层,本身工程地质性质较差,遇水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特别是形成临空面以后自稳能力较差,易产生边坡失稳问题。(2)层状半坚硬碎屑岩岩组分布于评估区表层土体以下,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紫红色泥岩,泥岩在水的作用下易风化碎裂和软化。3.2.6人类工程经济活

26、动评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耕种:评估区周围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较稠密,调查期间场地范围内为耕地,人类工程活动以农业耕种为主,总体上对原始的地质环境条件改造较小。因此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一般。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属山前冲沟地貌,地形变化较大,地质构造简单,属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通过,基底稳定,在调查中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危岩、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图4.1图4.3)征地范围图4.1 征地范围及地质灾害点分布图(一)征地范围征地范围图4.2 征地范围及地质灾害点分布图(二)图4.3 征地

27、范围及地质灾害点分布图(三)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调查显示,场地内及周边整体地质环境良好,现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原则上无危害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故其危险性小。4.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4.3.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灾害点预测调查显示,场地内及周边整体地质环境良好,现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因此工程建设中不会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故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故其危险性小。(2)边坡开挖及平整场地预测拟建场地为山前冲沟地貌,沟宽150m200m,场地东南侧斜坡坡向约为30,坡度约为35,西北侧斜坡坡向约为320,坡度约为1560

28、,地层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为2833。根据已有的规划设计资料,工程建设中会对评估区东南侧、西侧及北侧坡脚附近形成一定的开挖,最大开挖高度约为10米(图4.4)。坡脚处土层的开挖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滑塌,开挖所形成的岩质边坡整体性较好,但是泥岩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风化及卸荷裂隙,引起崩塌现象,威胁下方施工人员、机械及拟建物的安全。建议临时开挖的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1.01:1.25,岩质边坡坡率采用1:0.11:0.35,并对土质边坡采用坡脚墙等支护措施,对岩质边坡采取网喷等支护措施,对地表水及基岩裂隙水进行输排,防止由于降雨、地震等引起的滑塌现象及由于风化等引起的崩塌现象。故边坡开挖

29、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中等(1050万),故其危险性小。预计开挖区小溪图4.4 预计东南侧坡脚开挖边坡(3)不良地基土预测场地内存在两个5年以上的池塘及一条小溪,池底、小溪及附近可能存在淤泥质土,其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可能发生较大的沉降,致使拟建物倾斜、拉裂,有一定的危害性,建议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消除其影响(如换填等)。故由淤泥质土引起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性小,故其危险性小。4.3.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场地内及周边整体地质环境良好,现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原则上无危害性。工程建设自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10万),故其危险性小。工程开挖所形成的高陡边

30、坡最大高度约为10米,在风化作用下可能形成崩塌、滑塌等地质灾害,威胁拟建物及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故场地边坡开挖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中等(1050万),故其危险性小。在工程运营期间,两个池塘池底、小溪及附近的可能存在的淤泥质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可能致使拟建物倾斜、拉裂,拟建物可能失稳。故由淤泥质土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性小(10万),故其危险性小。4.3.3小结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现状无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建议5.1地质

31、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考虑所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工程特点,综合反映所有地质灾害的致灾程度。5.1.1评估原则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和规模大小,确定判别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5.1.2评估方法本次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评估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结合区内地质灾害

32、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等指标,并根据预测评估确定的危险性大小,定性与半定量结合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表5-1),根据表5-1先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分区,再进行灾种调查及危险性等级划分,最终确定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表5-1 危险性分级表 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5.1.3 分区评估按上述评估原则和方法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分区,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特征如下:分布面积0.10Km2,微地貌为山前冲沟,斜坡坡度1560,斜坡上分布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坡脚及冲沟内分布第四系耕土及坡

33、洪积粉质粘土,区内及附近无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现状条件下无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规模小。综上,工程建设不会加剧地质灾害,诱发该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将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5.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5.2.1 评价原则与方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基础上,结合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进行,主要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评价(表5-2)。表5-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

34、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5.2.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上述分析评估,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拟建场地位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因此,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5.3防治措施建议5.3.1 防治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害设防,各种防治技术相结合,达到减灾

35、的目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而若致灾地质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也造不成损失,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阻止地质灾害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即避绕,二是对致灾地质作用的防治。5.3.2 防治措施建议(1)完善建设用地范围的排水措施。(2)场地周边部分地段的边坡开挖深度较大,建议可采用分级开挖并及时采取支护措施。(3)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及不可预见性,建议制定长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以防止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人员及拟建物造成危害。6 结论及建议6.1结论(1)本次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地质灾害危

36、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执行,通过搜集多项相关资料和野外地面测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达到了工作目的和评估要求,并提交了评估报告。(2)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场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拟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该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划分为三级。(3)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的评价结果,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4)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基础上,结合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最后将场址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适宜。(5)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不能替代建设工程勘察和各种地质灾害治理的勘察工作,可作为工

37、程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之一。6.2 建议(1)建议建设场地规划设计时,拟建(构)筑物应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可适当调整拟建物的平面布置情况,尽量减少工程开挖切坡深度。(2)工程建设中和设置基础设施时,应避免大开挖,开挖应注意对基坑的支护和排水工作等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基坑开挖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发生失稳破坏等。(3)在进行场区工程建设用水排放设计和生活用水排放设计时,应作好排水设施规划和设计工作。(4)按国家规定:若要具体的工程建设活动,应进行下一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供准确合理的地质参数供设计使用,以避免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及遭受由此造成的损失。(5)近几年降雨量逐年增大,受暴雨影响,容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加强观测,建议做好相应的监测、监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