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668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库恩的“范式”与管理科学革命,尹贻林 博士、教授天津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yinyilin,一种提升研究水平的工具一种分析临界问题的框架,一、范式的定义、主体、结构和层次、功能 1.范式的定义: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而范式概念在理 论分析中的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库恩(K.S.Kuhn)在1962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在此书中,库恩创造性地引入“范式”概念,其意在于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但是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2、一书中并未对它作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二十一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看待世界的运用科学的不同方式”、“盛极一时的科 学理论”、“专业教育所规定的思想框架”、“科学实验活动中 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 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基本原则”。,2、范式的主体:为了消除人们对范式含意的误解,库恩在再论范式中进一步指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库思把“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引进范式,从而给范式注入了活力。范式的产

3、生、形成、发展直至危机、转换,无一不与科学共同体成员创造、拥护、怀疑以及叛离活动相联系。,3、范式的结构和层次 在范式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世界观和价值。库恩认为,“范式的中心是它的哲学方面”,没有它就没有范式。因此,在库恩的理论中,形而上学(世界观)不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而是被纳入了科学的范式中,并作为范式的深层结构起到了中心的作用。此外,范式之得到承认,还因为科学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在范式系统中处于第二层次的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特定领域中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它们构成范式的特定恩想内容,库恩列举了历史上科学范式的一些例子,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等,这些理论都在一定时期内为某一学科的发

4、展思想定了方向,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或范例。在范式中处于第三层次的是模式、方法和技术,它们是把基 本的定律、定理和假设应用于各种场合的中介。,4、范式的功能(1)规范功能“范式”亦译作“规范”。在库恩看来,范式并不仅是纯粹认识论上的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的社会形式,即一定社会集团的信念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在一定历史时期,科学家集团的成员们由于接受共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共同的信心,认为这种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是该学科解决一切疑难的钥匙,从而成为该学科的规范

5、。范式一旦形成,便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一门学科自出现统一的范式以后,就进入了渐进性发展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对范式坚信不疑,在范式所规定的思想框架里从事解难题的活动。,(2)纲领功能 库恩认为,范式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因此,范式对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有定向作用。这种定向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科学工作的范围。正因为有了这种限制,科学工作才能做得细致而深入。范式在留下问题之时,也隐含着选择问题的标准,即哪些问

6、题值得研究,哪些问题不值得研究,从而使科学工作成为有目的的活动。(3)认识功能 库恩指出,一个人要成为他所属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这个科学共同体范式,必须通过做习题,这种习题就是范例共同体的典型事例。通过范例,他不仅学会解类似问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共同体的范式,并在对范式的把握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定向或视觉定向,这种定向使他获得了类似感,从而使新题得到了解。因此,一个科学工作者,他掌握了范式就能识别应该解决的科学问题,也就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库恩所提出的范式的认识功能。,二、范式转换 范式的演绎框架主要是“常态科学”和“反常危机”。所谓常态科 学,实际上就是那些构成科学革命的背景支持

7、系统。它是前一种范 式演绎框架理性突破的区集;而反常危机则指常态科学的量变积累到前一范式框架的临界值后的质变结果。库恩指出,一门学科自有了统一的范式以后,就进入了常态科学时期。常态科学就是在范式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范式给科学工作者提出了难题,又指出了解这些难题的途径。当按照范式解题得不到解时,就出现了反常,即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的现象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们对这类反常现象的存在和继续出现并不过分介意,因为范式本身是有弹性韧性的结构,可以设法同化反常,使之成为预期现象。但是,当有些反常非常顽固,既不能排除,又不能同化,甚至有些反常打击了范式的基本原则时,就会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开始对范式本身产生怀疑

8、,因而范式的权威也就开始动摇了,接着范式将日益陷入“危机”。这时,一场创造新范式、更换旧范式,的科学革命就要到来了。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如果说,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埋头具体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那么,在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研究领域中的谜的工具”。其次,科学革命还表现为旧范式中的概念网被重新定义和划定了范围,其意义和指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库恩认为科学革命通常是无形的,“科学家和医生两者都从权威的来源获得了他们对创造性科学活动的许多印象,部分出于重要的功能方面的理由,故意隐蔽科学革命的存在和意义。只有当那个权威的本质已被认识和分析时,

9、人们才能希望做出充分有效的历史事例。”,库恩认为“只要一种规范曾经取得胜利,它就必须得到一些最初的支持者,这些人会把它推进到能产生和增加精确而实际的论据的地步。即使那些论据,当它们出现时,也不是各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科学家们是有理性的人,这样那样的理由最终会说服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能够或应当说服他们全体。与其说一个集体的转变,不如说发生的是专业人员的忠诚分布状态中有日益增长的转变。规范的新的候补者一开始可以有少数支持者,有时这种支持者的动机也许是可以怀疑的。可是,只要他们是有能力的,他们就会改进它,探索它的可能性,并证明它将属于由它引导的团体。照这样继续下去,只要这种规范是一种

10、注定要获胜的,对它有利的有说服力的论据的数量和力量就会增加。于是更多的科学家们就会转变,对新规范的探索就会继续。以这种规范为基础的实验、仪器、论文和书籍的数量就会逐渐增加。还有更多的人们相信这种新观点不会有成果,就会采取新的方式去检验常规科学,直到最后只有几个比较老的坚持者留下来。即使是他们,我们也不能说,是错误的。”,科学共同体用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指导科学研究,标志着科学认识的进步,“必须把规范的改变看成是进步的。”然而库恩认为,不同范式有不同的标准,新旧范式是不可比的。科学共同体之所以放弃旧范式选择新范式,仅仅是因为新范式能成为更好的解题工具。因此,科学共同体在新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并不是

11、趋向绝对真理,而仅仅是有更高的解决难题的能力,科学认识的进步只能有实用、方便、效用等意义。范式转化的动态模式可以用如下形式来表达:前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形成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科学知识历史发展的逻辑因素,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上 升为新范式的公理性理论规范,蕴涵的逻辑空间不仅比旧范式宽 阔,而且也较其它与之竞争的理论和观点更优越。简单地说,新 范式的逻辑系统必须能够覆盖更加宽阔的现实内容。,2、范式形成或转换时期该学科以外的知识或思想形态的状况。范式的形成和转换发生于该学科思想体系的开放性逻辑层次,因此这一过程受该学科以外的知识和思想形态的作用。

12、这些产生影响的观念形态主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关于经济过程总体所达到的一般哲学观念;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知识在其他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情况:包括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理念。3、范式形成和范式转换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得利益格局。既得利益格局对范式形成和范式转换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是社会经济的既得利益格局;另一是学术圈内的既得利益格局。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较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实际上因旧范式而获得学术和实际利益的学者总是要保卫旧范式,而伴随着新范式蓬勃而起的新人则竭力鼓吹新学说。由于成为新范式的理论是获得大多数人拥护的理论,所以在该学科

13、的知识逻辑之外,经济利益和学术圈利益的社会生活内容在范式的形成和转换过程中也有其一席之地。,三、库恩的范式在科学认识的作用 有一点是库恩所始料不及的,他所创立的“范式”的概念,不仅在科学哲学(科学史)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还广泛地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及自然科学领域。(一)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杨震研究员1994年6阅在中国环境科学Vol.14,No.3上撰文“环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的建立。”该文的目录是:1.范式的概念 2.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建立 3.环境科学范式建立的必要性 4.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其大意是: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人类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诞生是各科学

14、部门的重新分化、重新组合的过程。本世纪70年代以前,是环境科学的前科学时期,因为在这一阶段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式尚未建立。70年代至90年代,是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建立时期,环境科学也随之从前科学一跃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90年代以后,可以预计环境科学将进入常态科学时期,即在现有的研究范式框架内进行常态科学时期。更有作者预测,环境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二)在公共管理学中的应用 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论纲中论述了该学科的“范式”转换,从而理清了该学科发展脉络。为建立他一直倡导的“公共管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887年,美国学者W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著名的行政(学)之

15、研究一文,这成了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作为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行政学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到新公共行政学(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再到(新)公共管理学(new public management)的三次重大突破。,1.公共行政学传统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基础是由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等人所奠定的。正如由的西方学者所说,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的主流,是上个世纪末从欧洲大陆的公法和政治科学中发展而来的,最典型的体现是W威尔逊1887年的那篇关于行政研究的著名论文;德国学者

16、M韦伯最初写于1911年的那篇关于官僚政治的论文具有同样的声誉,该文40年代译成英文之后在美国很有影响。公共行政学传统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是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这个学派的创立者泰勒(Frederick W.Taylor)在科学管理原理(1911)中提出管理的四类责任或条件:(1)认真细致地收集由工头和工人多年积累起来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技巧。,(2)对工人的科学挑选及其后的进一步开发;(3)将管理科学于科学地挑选与培训工人结合起来;(4)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公平地划分实际的工作职责。科学管理运动的另一代表人物、法国的法约尔(M.Faya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一书中确定勒

17、工业企业的六大类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政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行政活动)。他认为行政管理活动包含了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职责,纪律、命令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权力线,秩序,公平,人员任期稳定,首创精神和集体精神等)。,2.新公共行政学的兴起“新公共行政学”以及政策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传统的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范式的形成。1968年,由公共行政学评论的主编沃尔多所发起,一群青年行政学学者在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明诺布鲁克(Minnowbrook

18、)会场举行研讨会,会议的目标是弄清公共行政学的相关问题以及这个学科如何改变以迎接70年代的挑战。会议论文于197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为书名结集出版,该书可以说是“新公共行政学”的宣言。其中弗里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的走向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一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次会议的总结,集中地表述了“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该文有三个目的:一是综合明诺布鲁克会议上关于新公共行政学的观点;二是探讨新公共行政学与更广泛的行政思想与实践世界的关系;三是解释新公共行政学与组织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3.公共管理学的诞生 从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公共管理

19、(政府管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了全面的干预,导致了以高失业、高通胀和低增长为特征的“滞胀”现象的出现;政府管理也危机四伏:政府扩张、机构臃肿、效益低下、政策失效乃至政府失灵。这在客观上引发了70至80年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无论是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还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都无法解释政府管理所面临的这些新问题,更无法为当代政府管理实践尤其是政府 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各

20、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大量的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开始围绕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的推动以及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力的推动下,80年代种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各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组织与管理理论(管理学)等各个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

21、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运动或思潮,(新)公共管理学者并没有“一致”的理论立场,更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公认“范式”。,(三)工程造价的“新范式”1.以计划经济政府管制价格为特征的工程概预算制度 的“旧范式”(1950年代1980年代)实行定额制度(标准消耗量、费用定额等)消耗量与单价长期固定不变 概预算是计划价格的基础 工程项目分派制度 不承认项目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2.计划与商品经济二元格局时的“过渡范式”工程造价确定 与控制(1980年代)实际上不应存在着过渡范式,那一阶段的特征是:实行政府指导价:标底依据定额和政府公布的市场信息价编制,投标不许超越标底一个固定幅度。

22、这种变化是由于在旧范式指导下,许多“反常”出现,它已无法用旧范式来容纳或“同化”。因此,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范式诞生。根据“范式”理论,新、旧范式之间是不相容的。因此,不能说“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是过渡范式,只能说是“旧范式的张力所致的同化现象”。,3.“工程造价”学科的“新范式”即将诞生“新范式”规定的学科内容是:经济学中的市场与价格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激励理论、公共投资理论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理论、标准化理论、成本理论、财务 及评价理论、公共管理、风险管理理论等。“新范式”的研究工具与方法是:信息技术的方法不对称信息的博弈论方法模糊算法全寿命周期的视角“新范式”的科学共同体 一批献身于工程造

23、价新范式的研究人员;一批乐于为新范式领导而勇于实践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了工程造价学科“新范式”的科学共同体。,四、管理科学革命(1)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佛里德里克W泰勒,189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德国城一个清教徒家庭。他的父母一直希望泰勒能子承父业,做一名律师。后来,泰勒通过了哈佛法学院的入学考试,但令人不太置信的眼疾使他退出了律师生涯。1874年到1878年期间,泰勒在费城一家水泵制造公司工作,学习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在这期间,他开始注意并观察到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工厂中特有的人员低效,即“磨洋工”现象较为普遍;其次是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劳资关系。1878年,泰勒进入位于费城的M

24、idvale钢铁公司任职。1883年,依靠在Stevens学院上夜校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上夜 校期间,泰勒开始参加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活动。学会创始,人RH瑟斯顿(Robert Henry Thurston)博士开创性地把科学知识运用于车间实践,极大地影响了泰勒以后的理论概括。1885年泰勒成为该协会正式会员,开始出席学会的正式会议和专题讨论。1895年,泰勒向ASME提交“计件制度”(Piece rate system)的论文。1903年,他又提交“车间管理”(shop management)文章。在Midvale钢铁公司日复一日地工作期间,泰勒开始概括他在上述提交的论文中描述的

25、管理技术,并将其称为“任务制度”(task system)。这种管理制度就是后来著名的“泰勒制度”,又称“泰勒制”或者“科学管理”。1893年,泰勒创办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他宣称,应用他的管理技术和车间基层管理经验,能够使“车间基层管理系统化”。,1893年,泰勒在Bethlehem钢铁公司任职时,他开始构思、完善和发展他的科学管理理念。1901年,他从上述公司辞职,回到费城,把余生全部奉献给他宗教般的对科学管理制度的宣传话动中。1906年,泰勒任ASME会长。1910年,为了实际应用泰勒的工作,美国成立了科学管理促进会,该学会的宗旨是把全世界的工程师和实业家汇聚一堂。1915年泰勒去世后,该

26、学会更名为泰勒学会。泰勒在实践中归纳、检验并大力宣传的科学管理,基本内 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问题。这种基础由 人的行为方式来奠定。在泰勒讨论工人的基本属性时,它由众 所周知的“经济人”假设表现出来。,第二、科学管理突出表现任务管理制度。这种任务管理制度由于是从剖析工人的人性开始的,因此,通常表现为对科学管理的制度提升。在总结这种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泰勒着重分析了当时在企业的工人中普遍存在的“磨洋工”现象。因此,泰勒指出,抵消企业劣势,增加优势的有效办法,首先是指定工作任务,然后进行分解;而为了提高分解工作的效率,必须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时间研究”,工作分解的方式是

27、和工人的合作,把工作解析成简单、基本的要素,然后记时并加以记载,最后为每项工作制订出标准的时间。,第三、着重刻画了新型的劳资关系。在泰勒所处的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期,企业制度呈现非常明显的业主制制度,企业的生产大多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直接雇佣上,资方和劳方的目标函数是截然不同的,两者通常表现为对立的关系。泰勒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发现,在那个时代的企业制度框架中,要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必须在观念上洞察到时代的劳资关系发生的微妙变化。为此,泰勒提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支持条件,是重新构建新的劳资关系,即互利的劳资关系,雇主和员工前景的同时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管理的两

28、大主要目标。从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和平相处。换句话说,新型的时代劳资关系是劳资双方的相互依存性。泰勒认为,这是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包含的真正含义之一。为此,他在1911年诠释科学管理时,认为这种管理制度为未来国家的繁荣提供了一把钥匙。,第四、科学管理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许多教科书中没有仔细讨论的问题。在1912年的国会听证会上,泰勒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管理是一种“心智革命”(mental revolution)的论断。我们认为,“心智革命”就是泰勒科学管理的思维本质。在他那实际上并无定论的关于“科学管理是什么”的答辩中,泰勒对于实践中那些对其科学管理思想的现象理解颇为

29、不满。他 疾呼到,科学管理“不是什么效率装置”,也“不是任何一种确保效 率的装置”,“它涉及到一种置身于任何产业发展的劳资双方彻底 的心智革命没有这种劳资双方的心智革命,就无所谓科学管 理的存在。”,他认为,自己心目中的科学管理,至少包含如下与从前管理实践活动不同的地方。其一,是他的“科学观”。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相对于从前管理实践的个人经验而言的。他的科学,本质上是对现象分解或研究的概括。而来自工人的个体经验判断,只是对事物表象的把握,难以满足生产的规模化需求。其二,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他的科学管理的感性认识,主要是他倡议提高效率水平的具体方法,这就是生产技术手段的专家知识、时间研究和经济激励等。

30、其三,在他所谓的管理和经营生产的分离思想中,管理阶层不是从前那种业主的忠实利益维护者或工头,或被动地接受业主的现场监工,而是一种新型的按照泰勒管理制度培养出来的技术精英,或“效率工程师”。因此,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试图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取代经验判断;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和开发;加强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互利的合作关系。,(2)泰勒科学管理的范式诠释:透视前面的问题和内涵分佩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的确有着一些我们从一般教科书中没有认识到的思想。以下,我们引用库恩的范式思想,来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张力。首先,让我们略微概括泰勒之前的管理学思想范式。不难 理解,在泰勒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学说以前

31、,管理学的存 在状态是管理实践的堆积。称得上有启发性的管理思想的,恐 怕只有数学家巴贝奇对工人工资分配制度的感性认识以及空想 社会主义者欧文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实践和一些真知灼见。而真 正对管理实践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肯定来自于经济学奠基人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专门论述的劳动分工的原理及其深远意 义。斯密的劳动分工为经济活动的规模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形成一种思维范式。在专业化范 式的框架中,经济学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不断进行范式的替代,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经济学理论,一个又一个学派。,泰勒科学管理作为一种范式,最明显地体现在泰勒本人对科学管理的解释,“心智革命”有着极其丰富的认知

32、意义。从范式递进的基本特征来看,范式之间是不能相互兼容的。显然,泰勒的时间研究以及对工人的科学选拔,是对斯密的劳动分工范式的具体化,但又形成了和斯密劳动分工范式全然不同的新范式,我们称之为管理活动范式。斯密的经济活动范式,培育出著名的基于分工的专业化思维。在这种范式的无形引导下,经济学的常态科学急剧增加,学科边界不断明晰,又不断模糊,如小的生产劳动形式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行为。斯密范式的劳动分工说,在对外贸易中又递进到 绝对优势学说呈现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作为一种思想的范式,斯密的劳动分工对管理活动也产生了理性的驱动力。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内涵可以基本看出,泰勒在对车间内部,或广义地说,对企

33、业内部生产活动的重新认识,是以劳动分工的思想为基础的,只是泰勒的分工思想并不完全和斯密的劳动分工重合。从论述对象和范围看,泰勒的劳动分工比斯密的劳动分工更具体。实际上,泰勒关注的劳动,是生产活动中那种思考和行动有望分离的内容,属于管理劳动的范畴,而斯密关注的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组织意义上的劳动,范畴要广大的多。斯密范式,是要把经济活动纳入全社会如何提高财富积累效 率的体系;而泰勒范式,是要把企业的生产活动纳入企业劳动双 方如何实现前景并且共同最大化的体系。很明显,泰勒的目的,是希望他的那种管理思想能对未来工厂甚至国家的繁荣提供高度 渗透性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在分工这种理念层次上,斯密范式是

34、泰勒范式得以形成的基础,斯密范式在工厂中的延伸成为泰勒范式形成过程中的常态科学。泰勒的管理思想比斯密的经济思想更具体,但两者又在相当程度上不兼容,即是说,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斯密范式并不能得到唯一的完全正确的全称性结论。事实上,今天我们也发现,单就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而言,并不完全是经济理论的解释结果。实践证明,泰勒范式强调管理劳动的分离,的确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有实质性推动作用,因而才出现今天所谓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这样的观念。泰勒范式的一个重大思想定论,是标准化的生产准则。和 斯密范式提供的专业化思想定论有所不同的是,泰勒的标准化 直接是管理劳动和生产劳动的直接结合,而且这种对生产过

35、程 的统一性结果还是劳资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科学原理的物化。,泰勒范式形成的判断性事件应该说是1911年8月在美国麻省水城的陆军兵工厂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直接进行生产活动的试验。这次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平分秋色,最终引出了泰勒范式的国会听证会事件。国会听证会迫使泰勒下决心对那些他未曾料及的、引起劳资双方纠纷的科学管理进行理性提升。在总共四天,十二小时的慷慨陈述中,他那多个“不是”的试图诠释科学管理定义的排比句,让人觉得他仅仅是在纠正世人对他的管理思想的某种误解和庸俗应用。不得已,泰勒终于进发出,“科学管理”是一种从根本上而言,需要企业劳资双方在经营观念上彻底转变的“心智革命”。因此说,泰勒科学管理思想

36、范式,是以企业为范围,以劳 资双方的经营态度为条件,以人员的科学选拔和发展为手段,以标准化的产品提供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形成的“心智革 命”的企业思考模式。泰勒本人更相信,科学管理如果应用得当,在企业中又真正被全面接受的话,将会创造一种信任、和谐和 相互繁荣的氛围。,(3)泰勒范式的应用扩展的张力 范式演化的机理说明,科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在方法论上看成 是新旧范式之间不可通约性的演变,轨迹是间断性范式和连续性 常态科学的统一。应用范式这种对科学思想演化机理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从科学方法论视野比较清楚地透视科学思想的形成轨迹。管理学虽然主要脱胎于实践活动,但自泰勒范式的形成起,可以 说进入管理

37、学体系的起点。我们称范式内部常态科学思想的积累 为范式的扩展张力,因为这是一个积累知识存量,逼近判断性实 践,引发反常危机,导致不可通约的新范式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应用范式的递进机制,简要描述一些管理学思想的形成。,首先,泰勒范式为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直接提供了思路。由于人员(工人和管理者)的选择和发展是以科学而不是经验积累为基础,因此,在企业范围中,这种格局势必引发企业组织的结构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和泰勒差不多同时代的法约尔是否受泰勒范式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重大成就之一,是以管理制度权力的等级链为基础形成的等级或层级制(hierachy)组织结构。泰勒范式中虽

38、然没有明确提出企业的等级制结构,但它的产品标准化是推崇工作分解的产物,通过分离计划和生产的劳动过程,提高生产率水平。这种思想隐含着这样的价值供给,即,企业内部车间这样的劳动分工,可以在一种等级制或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中,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增加。,其次,泰勒范式很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研究纲领。从这种范式中可以看出,泰勒的工人概念,是有先决条件的,这就是事先进行科学的选拔和发展,能够贯彻这种范式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人,是他称之的“一级工人”,而并非全体范围的工人,这意味着,在范式中其他先决条件或中心观念,如劳资双方利益应该最大化一致的作用下,如果企业真的要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话,企业对员工有

39、着培训和开发的义务。因此,泰勒范式实际上扩大了一般意义上对“经济人”的理解,而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的本意。此外,泰勒范式中关于劳资双方的陈述,也昭示一种动态的理解空间。毫无疑问,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业主制势必面临合伙制与股份制的挑战与替代,这样,劳资双方的含义扩大,企业的影响变量由二元变为多元。今天,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进而形成专门的针对公司各方利益的治理机制研究。,第三,泰勒范式对任务管理的无形重视,也为后来企业管理的计划职能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视野。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与计划职能相关的目标管理(MB0)。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

40、系。泰勒范式对任务管理,是以分解非常具体的工作为先决条件的,工作分解以后,是通过时间研究,记录科学的有助于提高劳动动作 效率的数据,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德鲁克的MB0,是以对 任务目标进行分解为条件和起点,目标分解以后,是通过上下级的 共同讨论,在可行性基础上实施这些子目标,达到完成目标,提高 组织盈利水平的目的。两者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为企业组织服务 的,都是通过个体的努力水平,实现集体的目标。主要的区别在于,泰勒范式更加突出思想和行动的分离度,更加依赖于任务实现的激 励因素,即泰勒范式突出了任务管理过程中的“经济人”思想,而 MB0实际上间接突出了一种以全员参与为表现特征的“组织人”

41、思想。这样,泰勒范式进一步引发出管理与激励的思想。,如前所述,泰勒范式实际上并不是纯粹以经济理性人为出发点的,泰勒范式中事前的人性论,意味着这一界定在未来势必被打破,事实正是这样向前发展的。泰勒范式在实践中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论点,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碰到了挑战,这就是凹世纪凹年代末至30年代初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一试验的历史意义,可以看着是泰勒范式的反常危机的出现。因为霍桑试验的原因,在于探究泰勒范式引发的生产实践神话,为什么会出现失灵?结果表明,工人的“社会人”和组织行为倾向,是对泰勒范式的挑战,这样,霍桑试验可以说既打破了泰勒范式的生产力神话,又使泰勒范式的递进发生关键性的反常危机,从而

42、,泰勒范式有望被其他管理范式所取代。于是,我们可以在后来看到著名的Y理论、超Y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如此,以范式为基础,我们不难理解科学管理为什么在提出之初受到劳资双方的抵制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以专业技术知识、时间研究和经济激励手段进行表现的,但它的本质是想形成一种推动企业各方人员观念转变的心智革命,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向量变化,是一种思维观念的彻底转型。而当时的劳资双方仅仅是从利益,而且还是短期的角度认识这一范式。由于这一范式几乎完全来自管理实践,因此,对范式缺乏思想性认识就不足为奇了。,当我们从泰勒范式的车间范围扩大,就看到一条明晰的说明企业内部关系和企业间关系中管理如

43、何提高生产力(价值增加)的线索,如表1所示:从表1不难看出,基于泰勒范式的其他管理思想范式及其价值供给是不同的,价值空间越来越大,价值形式和制度安排也由简单到复杂。至于这一线索的形成机制,不在本文进一步讨论之列。,(4)结论与启示 管理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实践活动的积累,也不 是那些著名的管理思想学说凌乱的堆积或罗列。本文试图阐明,管理科学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向量式发展,是一系列 以思维模式为核心的范式的演进过程。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种 管理模式,是管理思想史的第一个范式,特征是思考和行动的 分离。泰勒范式具有强大的思想张力,不断为后来的管理学发 展提供形成新范式的常态科学,并积累新

44、的反常危机。从而,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成为范式更替的连接体。泰勒范式为企业管 理研究提供着某种科学方法论的平台。这个平台赋予我们整体 性的研究思维和清楚的逻辑线索,从而基于这个平台,有望深 入整理出可供研究和探索的内容。,谢谢!,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企业管理因为要素的加速流动性和其质量异乎寻常地提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企业经营条件的非线性变化,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进步使得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市场结构由泰勒时代的需求无限牵引的供给无限的规模生产转向需求不足且个性化的规模定制,这无论是对企业组织形式还是企业战略都形成重大影响。但是,对照泰勒范式的结构,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新的研

45、究问题,例如员工的要素地位问题,激励问题,以及上表中企业在社会经济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行为模式问题,都是丰富的研究缺口。对员工要素地位的深入讨论,将有助于在新的经营条件下劳动作为主流经济学中的投入品开始形成企业成长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问题,以及其他过去传统上资源的再认识,这就引发出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论(RBV)和知识基础论(KBV)的研究纲领,从而丰富企业管理理论。,第二部分,新经济范式经济研究所2001级博士生 任国强前言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引入科学哲学中的“范式”和“范式转换”的概念,通过和传统经济的比较分析,证明了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新经济范式”,并进一步说明了新经

46、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新经济 现在,无论在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新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初见端倪。新经典源于美国,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经济持续增长(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

47、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新经济之所以

48、“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49、,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2新经济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起来,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1)经济稳步、温和、适应地增长 既无生产停滞,又无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稳三低(经济稳步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利率)的经济现象一般被确认为是新经济的明显特征。(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朴实的真理在新经济时代得到了

50、充分的印证,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使信息产业迅速地成长、壮大,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4)竞争日趋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以迅速跨越国界传递信息,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与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在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跨国经济日趋普遍。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相伴,公司兼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浪潮。(5)与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