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666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地点广东省中山市环评报告.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报告表编号 年编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 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盖章): 中山市黄圃镇自来水公司编制日期:2016年2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

2、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本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中山市黄圃镇自来水公司法人代表许俊明联系人陈工通讯地址中山市黄圃镇鸿发中路11号联系电话15913360045传真23216259邮政编码528429建设地点中山市黄圃镇团范村立项审批部

3、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搬迁行业类别及代码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C4724用地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6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4%评价经费(万元)1.0预期施工时间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建设的意义黄圃镇自来水厂位于观仙中路1号石岭山,是黄圃镇的主要给水源,现黄圃自来水厂日给水能力8万吨,刚刚能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由于黄圃镇团范村给水管网使用年限较长,管道老化损坏严重,加上以前安装的管道管径偏小,造成水压偏低、漏耗严重,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及消防用水的需要,因此黄圃镇自来水厂拟投入600万元,重新对团范村

4、现有管网重新规划布置,并设置户外分户水表实行抄表到户,本工程涉及改表总居民户数约1500户。该项目有利于提高黄圃镇自来水厂的给水能力,为满足黄圃镇团范村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要求,提高给水安全可靠性做铺垫,有利于城镇的生产生活的发展稳定。二、工程地理位置本次工程主要是将团范村范围内约1500户居民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长度(DN15DN300)约30公里。工程改造主要沿团范村片区内所有巷道铺设,所有管网直接铺设重新接驳项目附近旧有管道,无需拆除旧有管道。本工程均沿现有道路敷设。建设项目所在地不属于生态保护区,工程用地均为道路,无占用农田、水体等,道路结构不涉及植被。不需占用农用地、居民用地和基

5、本农田等,且不涉及拆迁等。本项目不涉及取水泵站的建设。三、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的工程内容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为600万元,管道工程总长度为30km,管径DN15DN219,具体工程内容见表1所示。表1 主要工程内容工程名称工程长度(m)管径材料施工方式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30000DN15DN219钢管、P钢塑管、PE 管、管开挖管网主要的施工方式有沟槽开挖、土方回填;主要施工设备有定向铺管钻机、挖土机、抽水机以及卡车等。项目采用开挖式施工,管线埋深 0.5 米1米(到管底),覆土厚度 0.30.8米,作业带宽度为 1米,不设防渗工程,不进行围敝施工,当天开挖当天

6、安装回填。表 2 土石方工程数量表挖方量填方量弃方量1180011472328四、施工情况等1、项目主要设备有: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抽水机、顶管设备、拖管设备等。2、项目的施工期约为6个月(约120天)。平均每天在场的施工人数约100人,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不在项目内食宿。施工人员依靠附近的生活设施。项目没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3、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土方量大部分可用作回填,工程总挖方量约 11800 立方米,回填土方约 11472 立方米,拉管土方量全部作为弃土,弃土量约 328 立方米,弃土以及建筑垃圾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相应的消纳场所,施工现场不设置临时弃土场;施工地表按原

7、有路况,恢复为水泥路面等,恢复过程中使用商品混凝土等,无需设置混泥土搅拌站等。地面恢复使用的材料依据开挖前路面的材料而定主要为水泥混凝土。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污水管网沿线周围主要为居民楼。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交通道路污染源以及农田面源污染。本项目收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区废水,经处理后纳污河道为黄沙沥水道。由于沿岸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黄圃镇河涌的水质产生影响。要使黄沙沥水道的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取得将其列为纳污河段的排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所有排污单位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还要实行总量控制措施,将排污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

8、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纹状况、土壤、植被等):1、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此坳陷中增城至台山隆断束的西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

9、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2、气候、气象:中山市地处低纬,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市境太阳高度角大,全年境内各地均有2次太阳直射,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总辐射量以7月最多,达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5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55.8小时(1961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终年气温较高,历年平均为21.8,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7月最高,达28.4。极

10、端最高气温36.7(1980.2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748.3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和暴雨。常年主导风向东北偏北,静风频率27%。3、水文状况:中山地区河网较为密布,河流流向基本为西北-东南向,呈扇形网状分布,河网密度达0.91.1 km/km2。主要河道有横门水道、上沙角涌、洪奇沥水道、黄沙沥水道、鸡鸦水道等,潮汐类型属于混合型不规则半日潮,其月变化是每月潮,望潮差最大约为2米。河床高程低,坡降小。4、土壤、植被:区域土壤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运积土和

11、自成土。运积土主要分布在平原阶地上;自成土是在当地基岩和变质岩上直接发育而成的,为赤红壤。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沙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沙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

12、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项目选址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见下表2:表2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表编号项 目内 容1水环境功能区黄沙沥水道,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功能区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3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4是否农田基本保护区否5是否风景保护区否6是否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否7是否水库库区否8是否环境敏感区否9

13、是否污水处理厂集水区否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黄圃镇位于中山市境北部,面积8834.81公顷,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常住人口12.73万人,户籍人口8.53万人。水陆交通便利,南靠鸡鸦水道,北倚洪奇沥水道,1000吨位船只常年通航,南三公路横贯全镇。有1万千瓦火力发电厂1座,110千伏输变电站3座。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是广式腊味发源地,拥有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家电产业配套创新基地。近年来,黄圃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15年黄圃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聚精会神谋发展,坚定不移调结构,全力以赴惠

14、民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亿元,比增5.7%;规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比增3.7%;服务业增加值50.2亿元,比增8.1%;农业总产值7.7亿元,比增2.8%;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比增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比增12.8%;国地税收入12.9亿元,比增5.7%;财政收入5.6亿元,比增14.7%;外贸进出口10.7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74元。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1100多家,上规模企业189家(年产值2000万以上),超亿元企业39家。经过几年发展,黄圃镇明确以“家电制造为主导产业、以腊味食品为特色产业,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15、协调发展”的产业定位。建立马新、食品、大雁、大岑、临港等工业基地,汇集格兰仕电器、诺而达铜业、联塑华通复合管、欧意电器、广重铸轧机械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黄圃,目前正在筹建的中山黄圃港临港创新产业集聚区将以承托黄圃港重点发展低碳循环型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临港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送春联下乡、醒狮比赛、元宵灯迷会、新春醒狮大赛、庆国庆飘色文化艺术节、“新老中山人新春祈福暨元宵桃花游赏活动”、新老黄圃人迎中秋庆国庆暨文体修身展演、全民修身公益活动夜、“和美黄圃杯粤曲大赛”、“感动黄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黄圃端午龙舟赛”、全镇健身舞展演等30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

16、化设施阵地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室16个、楼盘小区文化活动阵地8个、修身学堂100多个、镇休闲体育公园3个、村级文化广场20多个、社区健身苑80多个,把这200多个全民修身活动场所,发展成为黄圃镇群众开展修身活动的常态化阵地。2015年,黄圃镇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加快优质教育发展。全镇有技师学院1所(由市人社局管辖),高中1所(由市教育局管辖),初中2所,小学13所,幼儿园20所。拥有在职教师900多人,学生近2万人。镇政府设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设10个奖项奖励高考、中考表现突出的师生、名师、名校长等。全镇15所中小学全部完成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有

17、6所市一级幼儿园,1所省一级幼儿园。全年镇、村两级共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完成新沙小学、大岑小学新教学楼建设,改造马新中学运动场,启动大雁小学的运动场建设,新建蓝天金地幼儿园、艺海幼儿园、灵古幼儿园,扩建了大岑幼儿园。对所有学校的教学计算机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大岑小学、新沙小学新建实验室投入使用。大力开展精品课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全镇中小学共有14项精品课程获市入选奖和提名奖,共有30个微课获市一、二等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大力打造“一校一品牌”、“一班一特色”。如培红小学的民间艺术,对圃小学的“德育银行”管理模式,新地小学的“悦读”修身行动,马安小学的“校园舞蹈”文化

18、,大岑小学的“三棋”文化等得到较好推广。醒狮、麒麟、舞龙、剪纸、飘色、高跷等民间艺术及武术、球类、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在各中小学校得到传承,参加市以上各项比赛均得到较好成绩。文物古迹有:百龄流芳坊、黎氏大宗祠、王氏大宗祠、黄圃古码头遗址及古石径、北约观音大庙、黄圃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为了了解建设区环境质量现状,环评单位委托中山市环境监测站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了现状监测。1. 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中山市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府200896号)中的中山市水功能区划,纳污水体黄沙沥水道执行国家地表水环

19、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2016年1月10日对纳污河道黄沙沥水道进行监测分析,选取pH值、溶解氧、BOD5、CODcr、氨氮等指标作为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如下表: 表3 地表水环境质量结果 单位:mg/L(pH值:无量纲)监测项目pH溶解氧BOD5CODcr氨氮标准6-954201.0监测数据6.85-6.936.03-6.212.3-2.411.8-12.81.35-1.42结果表明,氨氮出现超标,其余各评价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其污染型应为群众日常生活排水所致。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

20、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2016年1月10日对项目所在地附近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如下表: 表4 项目周围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单位:mg/m3监测项目PM10监测结果0.104评价标准0.30(日平均)该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标。3、声环境质量现状 给水管网区域声环境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昼间噪声值标准为60dB(A)、夜间噪声值标准为50dB(A)。在管网起点和终点布设噪声监测点位2个,分别进行昼间噪声监测。2016年1月10日监测结果如下表:表5 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 单位:等效声级LeqdB(A)监测点位及编号1黄圃技

21、师学院附近2#平洲大桥附近3团范村委会附近昼间53.257.957.2夜间48.046.844.1标准限值昼间60 dB(A),夜间50 dB(A)根据建设项目周围声环境监测结果:昼间:53.2-57.9dB(A),夜间:44.1-48.0dB(A),均达标。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水环境保护目标:在项目建成中确保地表水体黄沙沥水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影响周围大气环境质量,保护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标准。3、声环境保护目标:继续保持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

2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4、项目环境敏感点项目沿线居民区敏感点主要是团范村当地居民等,集中分布在项目周边5-100米范围内,总涉及人数逾千。详见下表:表6 项目沿线环境敏感点情况一览敏感目标规模方位距离m执行标准团范村约10000人管道沿线两侧5-100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评价使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3)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

23、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1) 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三级标准(第二时段);(2) 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72001)二级标准(第二时段);(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总量控制指标无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供水管道的施工流程:扬尘、噪声机械尾气扬尘、噪声施工废水、机械尾气扬尘、噪声开挖(破路)恢复绿化/修复地面回填土安装管道等11472m11800m外运回填余土主要污染工序:一、施工期1、废 气开挖、回填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使用中产生的扬尘,过往车辆引起的扬尘;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主要

24、污染物为CO、HC、NO2、PM10等。2、废 水开挖地面后形成的少量渗水或汇集的少量雨水等;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开挖和钻孔时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行的冷却水和洗涤水等。3、噪 声各类施工机械(如挖掘机、泵等)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大多数施工机械5m处的声级在8090dB之间,运输车辆7.5m处的声级在8086dB之间。4、固废废物整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共产生约72吨的建筑垃圾;开挖过程产生的弃方,产生量约328立方米。二、营运期项目建设完成投入营运后,并没有废气、废水以及相关固废产生。施工期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排放浓

25、度及排放量(单位)大气污染物施工场地扬尘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施工机械、车辆CO、HC、NO2、PM10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水污染物渗水或雨水SS约300mg/L、60mg/L、施工废水SS石油类2000mg/L10mg/L不外排,循环使用或洒水降尘固体废物开挖等弃土方约328约328施工人员建筑垃圾约72t约72t噪声施工设备产生约8090dB(A)的噪声;各类车辆的进出产生8086dB(A)的交通噪声。主要生态影响:建设项目所在地不属于生态保护区,工程用地均为道路,无占用农田、水体等,道路结构不涉及植被。不需占用农用地、居民用地和基本农田等,且不涉及拆迁等。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26、水土流失。工程临时性堆土将导致土壤流失,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等。但上述影响是暂时性的,在施工结束后通过绿化和景观建设,其影响基本消除。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由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一、大气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扬尘和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根据类比调查,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开挖过程中土壤翻动产生的扬尘;施工通道路面差,车辆碾压产生扬尘;回填材料运输以及弃土、废料等运输装卸,产生扬尘;散落在施工现场、施工便道及周围的尘土,在车辆通过时或刮风时,形成二次扬尘;原料堆场和松散土壤的工作面,受风吹产生粉尘

27、。上述方面中车辆引起的道路扬尘影响最大、其与施工场地路面泥土裸露程度,车速、车重、出入频率、地面风速有关。这些大气污染物对周边的大气环境质量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施工期间应对大气污染物采取防治措施,建议如下: 在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保持一定湿度,在各个施工工地的出入口设置水槽,并派专人进行洒水和清扫控制扬尘; 运输砂石、石灰等车辆用苫布等盖住,装车时不要太满,以防运输过程中撒落引起扬尘; 场地内土堆、料堆要加遮盖或喷洒覆盖剂 ,防止扬尘的扩散。采用预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施工车辆进入现场应当限制车速,运输车辆路线设置合理化,保障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减少怠速时间,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

28、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实施环境监理制度,5级以上风禁止产生扬尘工序施工作业。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下,施工期所产生的扬尘基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产生的泥浆及含有废油的污水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施工设备产生的清洗水可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场地洒水降尘。运输车辆在离开工地前需在固定的洗车点进行冲洗,车辆冲洗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少量的石油类,其可经过沉淀隔油后循环使用或洒水降尘。开挖地面后形成的少量渗水或汇集的少量雨水等,主要是泥浆水,其不但夹带大量泥沙,还会携带石油类等污染物,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场地附近合理设置隔油池、截水沟、沉淀池等污水临时处理设

29、施,对泥沙等进行沉淀,砂浆和石灰浆等废液应集中沉淀处理,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洒水降尘,这样就避免对河道的影响。3、噪声影响分析施工期间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会产一定的噪声,大多数施工机械5m处的声级在85100dB之间,运输车辆7.5m处的声级在8086dB之间。下表为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表7 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单位:dB) 噪声源源强dB(A)声级衰减预测噪声值dB(A)5m10m15 m25m50m100200300输送泵、排水用水泵1008680767266605450挖掘机1008680767266605450空压机857165615751453935载重车8571

30、65615751453935小型打桩机1008680767266605450振动棒1008680767266605450当多台不同机械同时作业时,声级将叠加。由上表可知施工阶段一般施工噪声的达标距离在昼间约需100m,而在夜间则需300m,甚至更远,部分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超出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的规定。且建设项目沿线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区存在敏感点,主要的敏感点包括团范村居民区,分布在项目周边 5100 米范围内,总涉及人数逾千。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若不采取治理措施,必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减轻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措施

31、有: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禁高噪声设备在夜间作业。 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对空压机等采取隔声和消声处理。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加强车辆管理,运输车辆严禁超载运行,降低运输车辆和搅拌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对于必须使用的高噪声设备,要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综合治理;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噪声会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四、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建筑垃圾、弃土方。建筑垃圾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的消纳场所,尽可能废物资源化,不得任意堆放和丢弃,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弃土量约328立方米,要及时运出、余土的临时堆放要尽量压实,

32、如条件允许可以加盖雨布等减少扬尘及随雨流失,余土运输要密封进行,防护沿途洒落,可外售给附近建筑工地或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的弃土场处理,弃土场应严格按照规范设计,须采取植被恢复、设置挡渣墙、边坡治理等措施进行治理,以防治水土流失。在严格实施上述措施,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五、生态影响分析本工程管线敷设作业属于短期的临时性占地,而且施工地段大多属城市道路,项目施工期的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线施工过程中会对沿途部分植被造成破坏、地面裸露,使场内开挖土因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项目工程开挖土方基本用于工程完工后的回填土、路面修复、边坡治理。为防止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防治

33、措施有:(1)合理进行施工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工程施工区控制在直接受影响的范围内。(2)在管线走向方案设计和施工中,尽可能避开树木、果园等地段。(3)在管道施工中执行“分层开挖原则”,施工后进行地貌、植被恢复,以植被护土,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4)对绿化区域土壤、植被的恢复,遵循破坏多少,恢复多少的原则。(5)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内外的植被、作物。在对管道敷设组焊时,防止因施工焊接的火星引发火灾。(6)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开挖量,回填应按原有的土层顺序进行;施工地表按原有路况,恢复为水泥路面等,恢复过程中使用商品水泥等,无需设置混泥土搅

34、拌站等。通过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六、社会影响施工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项目建设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主要为工程施工造成污水管网沿线小区居民生活的出行不便以及施工噪声粉尘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开挖以及围护可能会使当地居民在穿过施工区的时候受到意外伤害。工程施工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以及对管网沿线周围居民生活可能带来的干扰。管网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比较显著,虽然可以采取阶段施工方法,但管网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比较显著,虽然可以采取阶段施工方法,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总有部分土方需要临时堆置,对管道施工沿线道路的交通产生

35、影响。由于项目施工期较长,管线分布在现有城市道路上,难以避免地对交通和市民出行产生不利的影响。管道施工过程中,开挖土方、堆放材料、施工组织和机械的使用,均会不同程度地占用机动车道路和周边的人行道,现场应做好封闭围护和组织。本项目在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管网施工破路阻碍交通;土方的堆置和道路的开挖阻碍交通; 运输车辆的增加使道路上的车流量增大;土、石、砂料运输撒落,影响交通安全,路面损坏。以上各种影响随着工程的结束而消失。社会环境减缓措施:管线工程分段施工,尽快完成开挖、回填。材料运输应避免交通高峰期,减轻城市车流压力。加强对管理、施工人员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据现场

36、勘查资料显示,在项目区域内目前未发现任何文物古迹,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古迹,应立即通知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并及时保护好现场,待文物部门妥善处理后再继续施工。建筑材料及废弃土石方的运输应避开交通高峰期,或在夜间进行,以减少交通堵塞,降低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加强司机教育,严禁超载,以免物料撒出影响其他车辆行驶甚至破坏路面及时清理撒落物料。设置临时便道和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行驶安全。七、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影响水土

37、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就本项目而言,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动土。开挖、填方、平整都会使土层松动,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降雨是发生水土流失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项目所在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暴雨频率高,强度大,易引起水土流失。开挖弃土如果无组织堆放、倒弃,如遇暴雨冲刷,会直接涌入河床,堆土还可能塌方堵塞河道,因此,项目在施工期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降低水土流失量,通过布设水土保持工程,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恢复和保护原有水土保持设施。施工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

38、大雨天,施工单位应合理制定施工计划,以便在下雨前及时将填铺的松土压实,用沙袋、稻草或草席等遮盖裸露地面或边坡,减缓暴雨对裸地的剧烈冲刷,使土方工程和管道工程同步进行;2. 护坡措施对土方工程和管道工程形成的坡体应采取加固防护措施;3. 排水措施遇到暴雨会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因此,在土地平整及土方施工中,应加强施工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并建立沉砂池等,有效控制雨水对土壤的侵蚀;4临时堆土场所的防护施工过程中临时弃土应堆放于合理的场地,弃土要分层排土、压实,以减少弃土堆的坡面,场地有需要回填的地方及时回填、压实;5. 按施工技术要求的规定施工挡土墙背后土方填筑要用轻(小)型压实机械或人工夯

39、实,避免塌方,挡土墙基础施工安排在低潮时段。施工期建设项目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场地扬尘洒水降尘等措施遮盖运输、清洗车辆等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机械、车辆CO、HC、NO2、PM10加强管理、维护水污染物渗水或雨水SS隔油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会对施工纳污河水质造大的影响施工废水SS石油类固体废物开挖等弃土方妥善运至指定的弃土场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建筑垃圾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的消纳场所噪声加强施工管理,选用低噪声低振动设备,加强机械、车辆的保养、维修,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采用各种隔声、消声、减震等措施降低各

40、类施工机械的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2011)其他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1、施工前应作详细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施工时尽量按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尽量减少开挖面,以减少植被的破坏;平整场地和道路时尽量做到挖填方平衡,对于多余土应合理布置堆放场地。避免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变化。2、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如开挖弃方的合理处置,避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以控制工程涉及团范村片区的环境污染。对工程涉及区域内的施工人员,应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文明施工,达到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41、。4、但其影响是暂时的,在施工结束后通过恢复道路,其影响基本消除。若项目在建设中按规划方案要求进行,就会将造成的生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结论与建议1.项目概况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是本次工程主要是将团范村范围内约1500户居民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长度(DN15DN219)约30公里。工程改造主要沿团范村片区内所有巷道铺设,所有管网直接铺设重新接驳项目附近旧有管道,无需拆除旧有管道。本工程均沿现有道路敷设。建设项目所在地不属于生态保护区,工程用地均为道路,无占用农田、水体等,路结构不涉及植被。不需占用农用地、居民用地和基本农田等,且不涉及拆迁等。本项目不涉及取水泵站的建设。2.环境质量

42、现状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评价区环境空气指标就等PM10而言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黄沙沥水道除氨氮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的要求。噪声现场监测昼夜间声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声环境质量达标。3.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大 气 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扬尘和施工机械、车辆尾气。在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下可以大大减小施工场地扬尘的产生,施工是短暂的,随着施工的结束,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施工期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基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地表水施工场地产生的清洗水经沉淀后循环使

43、用或用于场地洒水降尘,渗水和雨水等经截水沟或沉淀池沉淀后循环使用或洒水降尘。施工期废水按上述方式处理不会对纳污水体黄沙沥水道产生大的影响。 施工噪声在施工期间,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设备,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保养、维修,对强噪声源要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治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在落实上述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声环境影响不大。 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的消纳场所,尽可能废物资源化;弃方可外售给附近建筑工地或运送至环保行政部门指定的弃土场处理,固体废物等对环境及市容卫生等影响不大。生态影响及水土流失项目在施工期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文明施工、合理布局

44、、水土保持措施等,后期对生态破坏进行合理的恢复,可使新增水土流失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情况得到恢复和改善,属于短期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逐渐降低消失。4. 建议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即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施工前申报环保主管部门,办理相关环保手续。 为有效控制施工期环境影响,建设单位应制订施工工期环境监理方案,并提交环保部门,在施工指标文件、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环境责任,将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定期向环保部门提交工程监理报告; 项目应按施工技术要求的规定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将挡土墙基础施工安排在低潮时段,避免围堰施工; 对临时施工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迅速恢复原有功能,对河渠护坡等加大绿化资金投入; 严格工程质量管理,使公用工程惠之于民。5综合评价结论综上所述,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黄圃镇自来水厂的给水能力,更加有效的服务社会。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建设单位若能切实落实本评价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生态保护措施,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前提下,本评价认为黄圃镇团范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的建设在环保角度分析是可行的。建设单位意见:情况属实,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