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221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案例背景分析:“凝结”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教科书首先给出了“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三幅图片使学生由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产生疑问:“物体表面的小水珠

2、是怎么来的呢?”提出本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材料准备指向:小镜子、火柴、玻璃、小瓷盘、酒精灯、烧杯等。本课的探究活动由一个问题引出,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教材出现了三幅情境图:一是两个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哈气后小镜子上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相应的假设;二是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三是一幅学生讨论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分析探究结果,得出正确认识。同时教科书以简练的文字给出了谁凝结现象的科学概念,旨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自由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给出了导向性的语言“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由于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例

3、,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因此我将自由活动改为让学生说一说凝结现象的成因。学以致用,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有有科学道理的。拓展活动主要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描述:一、以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见到的凝结现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学生举例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总,由代表一起汇报。在以小组

4、为单位给于补充,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使汇报更全面。】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提问比较宽泛,老师要进行引导和梳理,明确这节课的主要探究问题: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小水珠的成因吧!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认识凝结现象(一)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1. 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洁净、光亮的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后,都会发现洁净、光亮的镜子变得模糊了,有的可能会出现小水珠。】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镜面,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通过我们做的小实验并结合刚才举的实例,同学们猜想小水珠是由什么变来的呢?(学生猜想与交

5、流)【在这一环节,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小水珠的形成都与水蒸气有关】2. 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我们往烧杯里倒入半杯温水,盖上一个玻璃片,你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给学生每组半杯温水,盖上玻璃片。学生观察现象并汇报)【这一活动大约需要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明显的看到玻璃片上有许多小水珠。】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玻璃片上去的?(学生讨论并汇报)启发他们猜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玻璃片上去。小结: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板书:水蒸气 水)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学生分组讨论、交

6、流)【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可能会想到水蒸气遇到物体就会变成小水珠;但不容易想到是遇冷的条件下才形成的。这里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归纳总结。二是如果学生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为什么?学生就会想到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二)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1.设计实验方案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动手之前先动脑,我们现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器材每组一份: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教材提供的材料指向是瓷盘,在这里,我选用的是玻璃片,因为考虑到玻璃片是透明的,观

7、察起来比较方便。】(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案。【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实验方案:一是把加热的和不加热的玻璃片分别盖在两杯同样的热水杯上,二是用一杯热水,一杯凉水分别盖上不加热的玻璃片,进行比较。】(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完善。)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余同学注意听,和你们组的方案比较,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不足之处应该怎样改进?【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明确对比试验的要点:控制变量,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8、的到进一步提高。】做这个实验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提出实验时除了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外,还要注意安全,要正确使用酒精灯等注意事项。)为了使同学们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实验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发放实验记录表,并简单说明填写方法。)我的探究记录: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确定实验方案的开始实验,实验中小组同学们要互相合作,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学生实验时,教师到各组巡视。)3学生汇报与交流。(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以便与

9、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每一小组在汇报时,都要提醒学生重点说清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看到的实验现象。老师并随机把一些重点内容记录在黑板旁边。4.分析探究成果,形成正确认识根据我们刚才的实验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汇报,你认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同时板书课题:凝结】三、自由活动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凝结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你能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释我们上课时举得实例吗?像夏天水管外面的水珠、浴室顶上的水珠、冬天的早晨房间里玻璃上的水珠的成因吗

10、?2.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云、露、雾、雨是怎样形成的?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呢?(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以致用,这样也解答了课前的疑问“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也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可能会遇到了一些困难,老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四、拓展活动凝结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拓展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像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的视线;冬天戴眼镜的人刚进入到温暖的屋子里

11、,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看不清东西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你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现象,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吗。(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活动内容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为学生创设了“想办法防止冬天玻璃内壁上的水珠的出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更多因凝结现象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让学生自选一个问题解决,是学生的研究内容更丰富,更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改造世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下课铃声而终止,将

12、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板书设计: 凝 结水蒸气遇冷 水体会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实例和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探究活动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通过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疑问

13、“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猜想贯穿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提出的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猜想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它建立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假设。即使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在探究“小水珠是由什么变成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的问题时,充分的运用了猜想这一“催化剂”,先让学生猜一猜,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有效提高学生投入的程度,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通过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观察、表达、交流等活动,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4、本节课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这节课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对比实验,然后在全班交流实验方案,这时时我做了重点指导,让学生说一说对比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的条件,并让其余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对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在设计实验时,有的小组选择水的温度作对比,有的同学选择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也有的选择水量的多少作对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确定将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这个实验,如果找到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但如果老师把方法告诉学生,就失去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意义,学生只是被

15、动地接受,并没有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会对比实验,是这课实验设计的目的所在吧。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充分的时间进行了解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使探究活动

16、有序进行,分析探究结果,并把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经过归纳总结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获得科学的结论和解释。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思维分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中,首先从生活实例引出学生的问题“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在学生认识了凝结现象,知道了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后,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的,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却研究、可以做出科学的解释的;再让学生分析凝结对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事物存在着两面性,通过解决凝结现象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