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9601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可编辑).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的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新型居住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武汉百步亭社区为例姓名:高艳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黄涛2010-05-06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型居住社区有成功的经验,但有的也存在一些设计的缺失。很多新建的住区仅仅满足了居民居住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居民们的精神需求,居们拥了有自己的“家”, 却找不到“家园”的感觉。如今的居住社区很少能看到居民交往活动的热闹场面,居民缺乏沟通,人际关系淡漠,老人孤独,儿童缺少玩伴

2、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居民交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新的居住社区中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有什么特点?交往状况又如何?居民对新的居住环境有什么新要求?新型社区又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很多高档社区对于景观环境的设计非常考究,然而这是否就是人们追求的美好家园?这些都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笔者希望通过对一个交往状况较好的居住社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明晰居民的交往特点,以及居民交往和新的社区空间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对居民交往的长期观察和对交往空间的分析,总结交往与空间互动的规律,探讨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

3、相关概念及技术框架做了概括性介绍。 第二章综述了居民交往和交往空间的相关内容及特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具体制定了本文的调研计划,明晰了论文需要获得的数据和资料。 第四、五、六章是对实例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观察居民日常生活交往,分析空间特点及性质,再结合调查问卷和居民访谈的内容,总结交往与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第七章基于调研的分析结果,将调研中总结出的规律用于指导设计,探讨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为了方便归纳,本章将交往空间分为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类型进行探讨。 第八章结语部分写了笔者在进行论文研究时的一些感悟,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关键词:社区,交往空间,交往行为,交往类型,I华 中

4、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living and habitation condition of residents has great improvement.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have man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but still have some deletion of the design. Many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just meet th

5、e residents material needs, but neglect the spiritual demand. The residents have the house, but they dont have the feeling of homeland. Today we can seldom see liveliness spectacle of residents contact. The residential lack of communication. The old people are lonely. The childen are lack of playmat

6、e. Because of these social problems, residentscontact has became the attentione of whith people focus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sidents daily contact and activity in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what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What is the new requirements that residents request to

7、the new living environment? What is the new problem that the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must face to? These have aroused the author very big interest. The author want to investigation a community in which the residents contact condition is good, then we can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sident

8、sconta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ts contact and the community spac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residentscon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space. Then we can summary the interactive rule between the contact and the space, and discus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co

9、mmunication space. This paper include eight chapters: At the start , it is exordium. It introduces the papers origin, research objective,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method, related concepts and technical frameworkIn the first chapter, it reviews the related conten

10、ts and properties of the residents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It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makes the plan of investigation and clarity the data and the information which the research needs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11、it investigats and analysises on the example. Observe the residents daily contact, analysi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idents, then summarise the interaction rules of contact and spaceIn the sixth chapter, it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ervey and analyses. Then formu

12、lat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For convenience induction, theII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communication space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typesThe seventh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it is the residentscomprehending when researching. And it is put forwa

13、rd some deficiency of this paper Key Words: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communication action, communication typeI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14、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月日 日期: 年月日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 1.1 缘起 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突飞猛进,平均每年都会诞生一个面积超过 100k?的“超级卧城”,住区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然而住户们之间的联系

15、却越来越少,居民们搬入了新居住区,拥有自己的“家”,但他们往往找不到“家园”的感觉,这里缺乏归属感。 为了追求营利,有些开发商不顾空间环境质量,只注重高容积率,而忽视了居民的需求,致使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设计时对必要的交流场所考虑不周,即便是很多高档小区中设计了一些奢华的景观,仍然没有切实考虑居民的需求,也没有真正考虑交往空间与居民交往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形同虚设。在国内,很多居住区中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居住区中现存问题 1、缺乏空间领域划分与空间层次性。大部分居住社区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私密空间,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各个空间层级模糊。只是将住宅进行简单的均质排列,缺乏领域划分,且过渡

16、空间不明确,不能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加上某些空间缺乏必要的功能暗示,使得整个空间系统结构含糊不清的,因而不能很好的诱导交往活动。这样的空间必然是消极冷僻的,容易造成治安和管理问题。 2、缺乏对居民行为心理的剖析。许多为交往活动设计的空间却无法为人感知和很好的使用,小区中的中心庭园,景观设计的非常优美,却没有给人提供合理的设施,居民无法在其中停留,致使空间没有场所感。设计中对人的需求关注不够。 3、空间缺乏系统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一些居住社区中的空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活动设施也比较丰富,但是整个居住社区的交往空间整体性与系统性较弱。 4、家园感的丧失。社区生活气息不浓,居民之间缺乏

17、联系,并对社区内生活场所缺乏认同,因此社区中无法形成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导致居住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感的缺失。 5、人际关系的淡漠。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居民们的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居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往和沟通,日常生活中缺少了邻里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甚至有些邻居形同陌人。 6、空间环境的设计缺乏细致思考。居住社区户外空间环境只是一些简单的水体和绿化,对街道设计、绿化搭配、交往空间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1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没有较为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考虑的不够充分。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居住区家园感缺失

18、,无法促进居民间的交往,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很多老人终日“蜗居室内”,这给他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少年儿童总是闷在家中,沉迷电脑,不参加户外活动,也很少结识伙伴,出现了所谓的宅男腐女,他们身心健康令人忧虑。 这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到社区交往空间及社区氛围营造上来,我们期盼通过研究一些交往氛围较好的新建社区交往空间,将人与人的交往与社区交往空间联系在一起考虑,并得到一些有益的设计策略,让交往空间真正为大多数居民所用,让社区成为居民理想中构想的家园。 1.2 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的对象 从 1991年至 2002年底,武汉市 7个中心城区共批准拆迁项目 25

19、20个,动迁户数超过 14.73 万户,近 60 万居民从旧房搬进了新居,城市面貌和城区环境也“旧貌换新颜”。 2002年 10月,武汉市“社区建设 883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 883 个社区共划分为五种类型:老城区型、新建住宅区型、单位型、混合型、城郊结合型。在全部完成武汉社区的划分、组织建设后,针对改善这 883 个社区居住环境的“社区建设 883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以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 为重点推进社区建设,希望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20、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武汉这座历史悠久老城也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加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的目标,武汉老城区的居住社区都向着设施更齐全的新社区迈进,破旧的住区被拆除,大批居民乔迁新居,数以百计的老住区也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旧的生活结构、旧的住区文化皆被打破,然而这些新的居住社区是否真的是人们追求的美好家园?离开了旧的社区,居民们在新的环境中日常的交往、活动又呈现出什么特点?居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会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新的社区又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这些都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经过初步的调研,我发现武汉的居民非常乐于进行参与户外活动,如果居住区没有供他们休闲娱乐的场

21、地,哪怕是街角的一隅都可以看到集体交谊舞群、以及街2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头卡拉 OK 等丰富多彩的市民活动,人们渴望交流;然而新社区中也存在着很多没有从居民的角度出发的空间设计,由于设计者的一厢情愿,从而导致社区感部分缺失,社区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缺憾。武汉的居民有交流的需求,基于人性化理念建成的新建社区有成功的经验并且也存在一些设计的缺失,最重要的是新社区考虑了社区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的设计,这里必备了发生交往的场所,这些客观因素恰恰为社区主体交往与空间互动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由于武汉其地理位置的九省通衢,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故可以作为一

22、般城市的代表,所以该调查成果具有典型性。武汉新建的居住社区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和景观特色,而且是形成未来社区文化的物质基础,然而目前对于武汉社区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老城区的旧居住社区,因此本文将以武汉的新建住宅区型社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武汉百步亭社区是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是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唯一社区,曾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等 60多项国家级奖项。社区地处汉口江岸区,占地 25 平方公里,入住 10 万人。规划将建成一个占地 7 平方公里,入住 30万人的百步亭新城。本文将选取百步亭社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居民交往情况,探讨交往与空间的互动。万科集团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开

23、发企业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社区营造的探索,同时万科也非常注重对空间和交往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因此本文还将品牌楼盘万科四季花城和城市花园作为辅助研究对象进行调研,研究其成功的空间设计理念。希望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得出指导社区设计的有利结论。 为何选择百步亭社区: 1、百步亭社区是武汉社区的代表,同时也是展示武汉市民精神风貌的窗口。 2、社区管理完善,环境较好,配套设施齐全,居民活动丰富,为研究居民交往提供了必备条件,这样就排除了由于社区建设不足,客观条件缺失,导致居民无法交往,从而制约研究的现象。 3、社区发展十几年,一直都是以安居家园、样板社区来打造的,由于居民的长期居住,社区形成了一定的社区

24、文化与社区认同感,排除了新的商品社区由于居民不相互熟悉交往贫乏,社区感缺失的问题。 4、百步亭社区一直在发展与扩建,后期也增加不少新区,入住居民多样化,各个阶层都有,避免了高档品牌社区住户都是有钱人的片面性 5、由于是试点社区,它的一些管理规定及发展模式作为范本向大家展示,因此在调研中,这里的资料相对比较容易获得3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2 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内容上侧重于社区内居民交往以及交往与空间环境互动的研究。通过观察居民日常的交往行为,并对居民活动的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居民交往与空间之间互相影响的规律,并用于指导设计,以期为营造利于居民交往的空间提供依据。

25、 1、对居民交往的研究。通过观察居民的日常交往,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场所的感知等情况,并对居民不同交往类型的特点及需求分别进行归纳。 2、对交往与空间互动的研究。人的日常活动和交往都在空间中发生,所以通过研究社区居民的交往活动,归纳居民交往的规律及特点,并得出居民交往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两者关系具体化,由此可以发现一些极有价值的行为空间规律,并从中掌握日常生活蕴藏的人的交往与空间环境互动的普遍规律。所以交往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也成为本文必须讨论的内容之一。只有掌握了居民交往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并能够对空间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进而促进居民间的交往,增加社区融

26、洽温馨的氛围。 3、对场所精神诠释。人在社区中生活,这里发生了同时发生着一些事情,使得社区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这时社区的空间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它成为具有社会、文化等环境氛围的场所,是含有社会约定的空间形式,这个场所便形成了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就是人们居住在空间中的一种总体气氛,维持和强化社区空间本来即具有的场所精神,是营造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对社区的场所进行研究,也就是在居住空间创作中,将居住空间的营造放在人类活动与存在意义的高度上进行阐释,而往日对居住空间的营造缺乏如此具体、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少把目光投入平凡的生活细节和生活场景中去,本文对场所精神进行研究将

27、会恢复社区空间的个性与生命力,使社区更具归属感。 4、对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的探讨。通过研究居民交往及交往和空间的关系,并将有益的结论,运用于交往空间的设计,探讨充分体现居民需求的社区交往空间设计策略。在研究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时,需要明确社区领域界定的问题,将社区这个庞大的研究对象化整为零,确定每个领域的范围,在研究时不会使概念混淆。具体操作时需要将组成社区的单位划分成几个等级,研究这些等级的界定方式,同时对这些组成要素的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例如:组团、邻里等,从细处着手研究设计策略。对社区空间构成设计的研究还包括广场、庭院、街道的设计,对私密性空间、公共性空间、独立空间的处理安排,以及与各种交往类型

28、分别适应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例如:聊天空间、游戏空间、散步空间等。4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3 研究的目的 通过调研,以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主要视角,观察居民间的日常交往,分析居民交往现象,并将居民“交往”进行系统的调研与分类,了解不同交往类型、不同年龄人群对空间的需求,总结居民交往与空间环境互动的内在规律,营造社区空间的生活化、人性化与文化特色。 在研究中将社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结合起来考虑,以此弥补以往偏重于个人行为心理与环境认知关系的研究。 探讨吸引居民交往的空间设计策略,达到建立居民对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目的,解决目前社区生活

29、中交往精神缺失和社区活力萎靡等问题。 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建筑学的问题,体现和保证建筑学社会性,同时也融入了环境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确定切实可行的设计依据,目的是尝试让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丰富我们日常学习的建筑理论,并通过实例的分析研究,寻找能更有效促进交往的空间设计。 从社区到组团,从广场到座椅,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息息相关,无论是哪个级别的交往空间,都发生着居民不同特点的交流行为。所以本文将系统分析社区交往空间,把交往空间分为不同层次,先从整体把握,再深入到小的交往环境,逐层递进分析,探讨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重视交往空间每个层次的设计,从细处着手,一改居

30、住区设计“重布局,轻细部”的现状,做到精致设计。 对新建社区,尤其是样板社区的休闲交往空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新居住条件下的居民交往与社区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商品住区的规划提出了有价值的背景材料。 对居民的生活规律及行为活动轨迹进行深入调查,系统研究人们的交往活动,为社区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体系做基础储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社区研究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依托并着眼于以社区的发展来谋求社会发展,将社区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形成新的趋势,随着20 世纪后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新格局的形成,西方在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呈

31、现以下特点: 1、多门学科参与了社区研究。从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方面丰富了社区规划研究的内容、创新了研究方法,并形成一些交叉性新学科如人类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等。 2、研究内容多元化。对社区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到日常生活的城市社会空间系统5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上,不仅要研究社区物化空间因素,还包括社区乃至城市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中的非物质空间因素。重视探究居住社会空间的结构与模式,具体表现为研究居民意识与行为交往、社区内社会场所感知、居住的分化与社会区域、社区组织与生活领域、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等等。相关研究多从人类

32、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日益关注人类日常生活的城市社会?空间系统。 3、居民社区参与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强调居民和社区组织的全过程参与和居民、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4、创造归属感与凝聚力强、注重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可持续社区规划理念将成为今后社区研究的主导。 我国社区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1、我国关于社区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借鉴西方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涉及人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多领域。 2、随着大量以居住区理论为指导的居住区建设实践的展开和国家试点小区的推广和成熟,产生了混合居住结构模式,因此目前对社区的研究更加注重社区的综合功能和服务设施的配置。 3、我国积

33、极探索新型社会生活组织方式,推广文明小区、社区建设试验区,并提出共建“和谐社区”的主题。 4、有关住区的交往、安全、领域、家园、归属等概念正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5、我国对社区的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较少。目前,对社区规划的跟踪研究很少,导致对一些重要社区问题的剖析难以深入。 6、旧城改造和新社区的开发使得我国社区建设突飞猛进,新建居住社区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和景观特色,而且是形成未来社区文化的物质基础,然而目前的研究对象大多仍是老社区而对新建的居住小区的实例调研工作却是微乎其微。 7、城市居民居住模式由原先单一的“单位邻里”型逐渐向新的“社会邻里”型转变。住区交往空间也呈现发展变化的态势。总的

34、看来,国内对交往空间的专著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这一时期新住区中居民日常交往的研究较少。 8、缺乏从人文价值观的角度去关注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营造,对于居住环境以及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生活实态等的研究不系统,尚且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9、忽视居民活动与环境的互动。讨论人性化设计,往往只注重居民个体对环境的需求,武断地将居住空间的成因完全归结为满足个体的需求序列。而忽视了作为社区生态系统另外两个组成部分一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身的作用规律及其对社区居住环境的影响。没有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着手进行分析。6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对居民的生活规律及行为活动轨迹尚缺乏深入研究

35、。 1.4 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彻理论?调研?策略的研究步骤。以理论奠定研究的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规律,同时在文献资料中补充调研的不足,最后总结普遍现象的规律,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对研究课题提出具有适应性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注重一手资料的获得,着力于通过真实见闻归纳出普遍规律,调研与其他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共同整合在课题研究中。 运用文献研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国外对该方面的经验和所作的研究。明晰本文的相关概念,并总结出影响居民交往与交往空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提出居民交往受居民年龄

36、、性别、交往类型、交往空间的形式影响,根据居民交往的情况又可以总结出有利于居民交往的空间设计。 运用观察法以图示的方法记录居民的交往类型、交往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交往集中发生的地点。观察少量多次,以排除观察结果的偶然性。 运用访谈法了解居民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他们理想中的家园,以及他们认为目前社区的不足等主观问题,同时也通过对社区相关组织、管理部门进行访谈,同社区管理者直接对话,透视社区运营的具体过程,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全面剖析。 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居民交往的方式、对不同交往空间的选择、对交往空间的满意和认可程度,以及居民对社区交往空间的期望。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不同案例的环境特质进

37、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交往与空间的互动规律,并最终得出有益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区 1、社区的概念 英国学者 H?S?梅因(1871 年)在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community”一词。而较为有影响的理解则是德国社会学家 F?腾尼斯(1887 年)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中的论述?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中国,20世纪 30年代由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首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后由众多学者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将“community”译成“社区”。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社区”的解释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7华 中 科 技 大

38、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在维基百科全书中“社区”的解释是“广义上指人群集中居住的区域,或同一人群构成的社会、或指同一人群居住的地区。” 根据世界著名社区研究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杨方?统计,社区的定义至少有 140 多种。社区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说法不一,在此,借鉴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对社区的阐释,即: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形成的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全社会就是由一个个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社区所组成的。

39、作为一个概念, “社区”可以解释为归属感、生活方式,或者是有共同点且富有变化的群体。作为建筑学意义上空间存在的社区应该是能够提供并且促进群体生活及其整体意向生成的地点与空间的集合。它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多层次的空间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基本细胞,它不仅包含内部空间,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和交往的空间的意义。 2、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社区是地域性社会,是处在一定地理位置、一定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中的社会。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具体的空间。 (2)、人口社区是以一定数量人口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生活共同体。人口是社区活动的主体,没有一定

40、数量的人口,社区就不能担负起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职能。 (3)、生产生活设施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单位。因此,必须具有一套为社区主体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文化、服务等的系统、设施,以及一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体系。 (4)、组织制度社区是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体系,内部由各种组织和群体构成,从而构成组织管理网络,以保证社区成员有秩序的生活。社区组织制度的内容,不仅包括生活、生产组织,还包括各种社会群体组织、管理组织等及其相应的制度。 (5)、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社区中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环境中,相互依赖的生活和频繁的交往促使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点、信仰、归属感、风俗习惯,即共同的社区意

41、识。 3、本文社区的范畴 社区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具有多重的研究角度,可以研究社群性也可研究地域性。同时, “社区”的功能作用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广义的社区指居住、教育、生产、商业等社会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居住社区、学校社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等社会共8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同体,也可制综合性社会活动的城市社区、郊区社区、乡村社区。狭义的社区是指以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和整合纽带的社区,其内涵与居住社区较接近,社区的地域空间、区内的服务设施主要为居民的居住生活服务,居民通过共享居住生活而逐渐形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由于社区研究的多重性,本文必须对社区的概念进行严格的限定,否则会使

42、研究的对象边界模糊,并难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在建筑学领域对社区的研究往往会引入社群性的研究,并结合空间形态研究,也就是注重社区中空间与人群需求之间的互动,所以生活和交往的空间环境、居民需求以及从居民心理出发的社区意识,包括认同感、归属感等就成为在建筑学领域中研究社区的要点,同时上述要素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社区的范围界定为居住社区。若本文无特别说明,“社区” 便直接指代“居住社区”。 根据建筑学的学科性要求本文研究的居住社区界定为: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域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他们互为邻里,共享一套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同一地域和共同的生活活动使他们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以及成员的归属感、认

43、同感、定居意愿。 “居住社区”是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交流、讲究社会生活公共参与、讲究社会生活有机整合的概念。 “居住社区”是建立在个人维系于地域与整体成员的归属感之上。 居住社区具有物质形态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它既有地域性又有社群性。居住社区的范围比较大,是一个一定地域的范围,它通常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本文的研究室对居住社区的研究,所以并不局限于居住区空间形态及规划的范围,对居住区内的社群性探讨较多,主要是通过了解居民间的交往活动,以及心理需求等对社区的设计进行指导。 1.5.2 居住社区 1、概念 “居住社区”是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交流、讲究社会生活公共参与、社会生活有机整合

44、的概念。“居住社区”是建立在个人维系于地域与整体成员的归属感之上。 居住社区的地域和生产生活设施要素共同构成了社区的物质基础或载体,它们共同决定了居住社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空间环境特征,也是传统建筑学科领域所关注的核心内容。 2、基本要素 相对于“社区”的地域、人口、生产生活设施、组织制度、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五要素来说,居住社区的基本要素针对性更强,同时也是通过对“社区”要素9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进行比较与归纳得来。 特定的地域: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并有一定界限的地域,包括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居民:以居住社区所在地域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共同生活

45、居住的人群。对社区居民的数量、构成、分布以及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进行客观分 析,有利于研究和指导社区的设计,形成有序的、美好的、有归属感的温馨社区。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生产、居住生活设施的规模和范围随社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包括社区内的住宅、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 组织结构:适应居住社区运营的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社群组织以及社区成员居住生活、交往等活动构成的社区网络。比如邻里、家庭、学校及各类生产或服务部门,甚至各种性质的社团组织,并且这些组织间总是以某种关系维系和发展着。 社区意识:由于社区成员个体的价值观、心态和行为受到群体共同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以及社区的发展满足了不同

46、居民各方面的需求,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甚至在历史传统的文化及社会体系影响下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 空间:设计师对居住社区的设计往往归结于对居住社区空间的缔造,然而居民怎样具体使用这些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无疑是提高社区质量的增加居民互动的重要手段。 上述的六项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对现在冰冷的社区进行重构从而提升社区的归属感,建设美好、温馨的社区必须要从各要素入手,并处理好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辨析 居住社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有什么区别呢?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明确规定: 居住区泛指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人口:30000-50000 人,户数:10000-15000 户,用地:50-100公顷)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居民区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为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所围合,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并与居住人口规模(人10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口:7000-15000 人,户数:2000-4000 户,用地:10-35 公顷)相对应,配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