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9636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 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1 建筑节能的内容和重要性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以便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能耗,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省能源的目标。建筑节能

2、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节能。建筑节能涉及的内容广泛、工作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建筑技术看,建筑节能包括了众多技术。如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照明节能技术、新型供冷供热技术等。从建设程序看,建筑节能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过程都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从建筑材料看,建筑节能包含了节能型门窗、节能玻璃、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世界上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中国都存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相对匮乏,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

3、。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用掉12万亩良田。物耗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 kg,污水回用率仅为25%。能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行建筑节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筑采暖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素,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业耗能量巨大,建筑节能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的建筑热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的需要。建造节能环保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 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4、2.1 建筑节能政策现状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建筑节能事业已取得多方面的发展。如加强了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层面上,我国已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这些法律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依据,但法律条文难以对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建设做出详尽的规定,没有以法的形式明确确定建筑节能中各方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在建筑节能中的行为,制定节能建筑建设税收优惠政策,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此外,由于建筑节能设计行业范围广,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要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按照

5、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不按规定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保证建筑节能落到实处。(1)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和配套的建筑节能法规建筑节能管理涉及建筑T程项目立项、设计审查、开工许可、施工管理、竣工验收、房屋销售许可核准等多个监督环节。大多数地区比较重视施工图节能设计审查环忽视其他环节,容易造成节能设计审查和施工许可后,开发商在施工中擅自变更设计图纸,不采用节能设计。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国内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此未予以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决策者、政策制定者、组织管理者、设计及施工人

6、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在政府监管层面和大多数设计、施-、监理、物管人员中,建筑节能知识缺乏,培训工作跟不上,以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难以全面推广。(2)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建筑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但国家及地方政府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大力度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我国现有房屋建筑面积430亿m2其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的改造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的努力是难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建筑节能是一种以外部经济特征为主的需求,而目前尚未形成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约束,这是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工作不成功的根

7、本原因。2.2建筑节能技术现状虽然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成分含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 000万t。建筑业是产生垃圾的大户,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被再生利用,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的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等进行处理,而这些处理方法已不能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建筑垃圾排放问题。拥有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是推行建筑节能的必要前提,但由于以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创

8、新的支持力度不够,加之节能产品价格高,致使建筑节能技术进步缓慢。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支持。(1)墙体节能技术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加气混凝土墙体;外墙抹保温砂浆;保温复合外墙。在建筑施工中,为达到墙体节能效果,采用了保温复合墙的做法,目前所建造的保温复合外墙从构造形式上分为3种:内保温复合墙;夹心复合墙;外保温墙。(2)屋面节能技术屋面节能问题不仅与外界气候环境有关,还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构造有关。顶层房间耗热量较大,热环境条件差,从节能和改善热环境来看都有必要加强屋顶的热工性能。目前采用以下几种屋面技术:高效保温材料;保

9、温隔热通风屋顶;屋面铺PIB型预制板;岩棉复合屋顶隔热保温板。(3)门窗节能技术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与墙体和屋面相比,门窗的保温隔热能力要差得多,门窗还是冷风渗透的主要通道,因而改善窗户和门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约能源、提高热舒适性的一个重点。(4)太阳能节能应用技术 目前许多地区都在开发利用太阳能进行住宅建筑节能。在居住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的主要作用有: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发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耗能更加突出,一是建筑房屋建筑面积增加导致建筑耗能增加;二是已建的城乡房屋建筑,由于强调降低一次性建设投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和门窗气密性差等原因,普遍冬季居室温度低于16、夏季超

10、过30,居住热环境很差,迫切要求改善,这定将增加客观的能源消费;三是近年来由于空调使用大量增加,城市空调高峰用电量迅速增长,某些城市甚至达到25%—40%。建筑耗能年平均递增率将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年增长率。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民用能源消费越多。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对能源需要的危机感也是近年才有,对建筑节能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导致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面积计算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要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很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其3.5 4.5倍,外窗是其23倍,屋

11、面和门窗的空气渗透等是其36倍。在我国,达到节能标准5070的建筑,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12.5公斤,约为欧洲发达国家的1.5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地处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的房屋约有50亿m2。这些地区的房屋绝大部分还是按传统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建造:外墙采用实心黏土砖围护结构,门窗用木质或少量单层塑钢门窗,屋顶比较单薄,室内大多采用火炉和火坑供暖。由于建筑保温性能恶劣以及采暖效果不佳,造成农村房屋冬季采暖消耗大量能源,既导致了能源浪费又污染了环境。3 建筑 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

12、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建筑节能的现状及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节能的措施(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墙体采用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传热系数;门窗采用增加窗玻璃层数、加装门窗密封条、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封装玻璃和绝热性能好的塑料窗等措施,通过改善窗绝热性能,可以有效阻挡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屋面采用高效保湿材料保湿屋面、浮石沙保温屋面、架空型保温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等节能屋面。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遮阳、自

13、然采光等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2)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的30%40%。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少20%左右。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3)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力‘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味可再生冷热源的情况下,这种末端方式可直

14、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4)建筑热电冷联产技术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制然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一次能源消耗可降低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5)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它是当前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推广建筑节能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支持。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我国才颁布了建筑节能的行业法规JGJ

15、262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30%。1995年颁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JCJ262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50%。1993年颁布了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CB50189293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建筑节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建造节能房屋。节能房屋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和模式,其推广、普及和实现的过程,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文化素质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广大建筑业同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广节能房屋建筑新技术、新材料,使

16、人们切身体会到节能房屋带来的好处。另外,推行新的建筑能耗评估方法也是提高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以整座建筑物的每家每户建筑能耗为出发点来评价建筑物的热性能。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各种传热方式、建筑物的朝向、墙体材料的性能、门窗性能、建筑物的热惰性、各相邻房间耦合传热、通风要求、用户的作息情况,以及采暖空调等各种建筑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的能耗需求进行评估。采用全年情况下逐时动态分析方法,在开发、购买和使用节能建筑和建筑没备时为房地产商和用户提供节能信息服务。同时,应当鼓励人们采用节能产品,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照明器具、风机、水泵等,降低建筑物能耗。建

17、筑节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节能设计水平,增强人民的建筑节能意识,才能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向更高的目标前进。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18、.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20、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