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探讨.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找幸福的源泉。”“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g)山。”“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ch)立云中间,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选自羌族史诗羌戈大战,羌族,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又是最为年轻的一个民族。说它古老,是因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说其年轻,则是因为羌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确定下来,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这是一个拥有着顽强的民族精神的民族,哪怕是面
2、对如此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依然坚强地像碉楼一样,挺起民族的脊梁。,羌人说:“做人要像碉楼一样,有脊梁。”,羌族的历史,羌古族名。最早见于甲骨卜辞。“羌”族群的出现更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部落时代之前,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羌族历史在我国民族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据说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她的若干分支逐渐演变成藏缅语族的各民族。因此,研究藏、彝、白、哈尼、纳西、傈(l)傈、拉祜、景颇、土家等族的历史,都必须探索其与羌族的关系。,“羌”字甲骨文三种写法,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羌人就十分活跃,他们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包括黄河上游、湟(hung)水、洮(to)水地区及岷
3、江上游一代,主要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自秦献公时始,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的到达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及大渡河、安宁河流域,有的则去向青藏高原。,汉代,西北羌人来到岷江上游地区。而隋唐时河湟地区的羌人内迁,其中一部分到达岷江上游的茂州一代,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随后又在秦汉间的迁徙过程中,曾遇到一支当地土著“戈基人”的顽强抵抗。羌人用白石头做武器并以白石头为引路石,打败戈基人后,才得以安居乐业于岷江上游,从此便敬奉白石为最高天神,至今广泛与建筑上堆砌白石已成宗教习俗。这段民间传说与考古资料吻合,说明到汉代羌人就在岷江上游定居了。,隋唐以来,羌人处于中原汉族和青藏高原吐蕃人之间,成为两者之
4、间的纽带。中原的物资、商品与边区的特产相互交易发展。这种亲密关系,促使羌人要求“入籍”成为唐朝管辖之地。其中一部分则处在吐蕃政权制约之中,此就是长期定居岷江上游的羌人。这部分羌人以自己勤劳、勇敢、善良的秉性与当地土著民族和睦相处,渐自融合而成今日之羌民族。,我国境内的羌族,除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尚还分布大大小小的聚居村寨,继续保持沿袭下来的基本特点外,其他地区羌人均发展成藏缅语族各族或同化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所以,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是远古以来保持羌人古风最纯正的区域,这一区域是研究羌族历史、建筑的活标本。,羌族文化、建筑的多样性,羌族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迁移和不断与其他各民族融合的过程。古羌人在迁
5、移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分支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也不断的有其他民族融合到羌族中来。最后,他们定居于岷江上游地区,并于当地土著民族互相融合而形成了现在的羌民族,集中分布在北川、汶川、茂县、理县四区域。虽然都同为羌族,即便是集中在这样一个相对较小范围的区域,也因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汉藏语系人群的起源及迁移示意图,根据是否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将羌族聚居区域划分为原生羌文化区和次生羌文化区。其中,次生羌文化区又可根据其所受外来文化的不同类型而划分为藏羌、汉羌、汉藏羌三种。,原生羌文化区原生羌文化区泛指茂县大部分地区、汶川县北部和理县东部地区。因其地处羌族聚居
6、区中心位置,受外族文化影响较小,羌族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能够突出的体现出纯粹的羌族文化特色。在建筑上建筑材料都是石片和黄泥土,建筑大部分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藏羌次生羌文化区在汶川西北,由于地理位置紧靠藏族居住地区,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大,因此被划分为藏羌次生羌文化区。他们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居住、穿著上与附近的藏族相似。在建筑的形式上也大量的引进了藏族的建筑元素。如当地的窗户就多采用藏族传统建筑特点之一的U型窗形式,在女儿墙的处理上也使用了当地藏族在墙角上翘成角状的做法。,受藏文
7、化影响的窗,女儿墙上翘做法,汉羌次生羌文化区在茂县的东部以及北川的西部地区,是属于羌族与汉族聚居区交界的区域。该区域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羌族聚居区。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时期历代政府强制进行的汉化所造成,同时也有羌族人民自身因地制宜、对外来先进文化的主动学习和模仿的意识而形成。因此在该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汉羌文化。无论是建筑文化、生活方式、还是语言文化,均存在着与其他羌族聚居区与截然不同的特点。,汉藏羌次生羌文化区汶川县中南部处于汉、羌、藏、三族的交界的边缘区域,受汉文化影响,但同时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地区汉藏文化都得到了不同成度的吸纳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汉藏羌文化,在地区的建筑形式上也流
8、露出三族混合特点。,即便如此,在羌族文化核心区内,原生羌族文化依然存在多种有着明显文化差异的文化类型,各文化类型包括的村寨从一个到数十个不等,分布或集中或交错。村寨的布局和建筑形态也呈现出多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出羌族的文化乃至建筑形式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存在多样性。由于地区的不同,文化交流的不同,自身发展的不同,从而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羌族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地震前北川的县城形象,震前的北川县县城位于曲山镇,幅员面积约122平方公里。作为北川县这个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曲山镇的城镇形象是整个北川羌族文化形象对外展示的第一道窗口。县城的城市建设也一直是历届北川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一大中
9、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界政府和群众的努力,北川县城的建设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弊端。在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误区下,产生了对于本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的浮躁的理解甚至是忽略的现象,仅仅是表皮的符号运用形成的“仿羌式”建筑在县城中比比皆是,整个县城建筑风格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现代风格、仿羌式风格、甚至是欧陆风式的建筑对县城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整个县城形象和全国各地其他同等规模的县城相比,并没有太多的自身特点,北川县城的建筑,完全无法代表“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应有的城市形象。,对于一个意图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产业
10、的山区县城而言,不甚理想的城市形象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虽然在地震前北川县城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已有的旅游产业中,基本上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方式,而非独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地震中,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又被彻底毁灭。因此,利用独有的羌族传统文化发展独具北川特色的羌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了北川旅游产业灾后发展最佳选择。这样一来,一个统一风格、整体规划、科学设计、羌风神韵的新北川县城的建设便成为了第一要点。,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里,羌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的交融中,依然保留着“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建筑特点,现今北川的羌族建筑群落依旧是依山而建,传承
11、着古老的垒石砌墙技术。但是在其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相邻区域的文化的融合下,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语言。通过我们综合分析,北川地区的羌族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是整个羌族聚居区内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因此,我们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北川羌族建筑其与众不同的特质。,1、村寨布局变化特点长期以来,“因受耕地、日照、交通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羌寨的寨址是相当稳定的。但“由于地震、战乱、疾病、饥荒等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合、废、迁的变化”。历史上,北川羌族的村寨也是这种特点。,北川青片羌族古老的石砌碉房都建在高山,河谷台
12、地都是时代晚近的木构吊脚楼,反映出山寨由坡地移向河谷的特征。这里山坡坡度非常大,很多甚至大于50度,一般没有坡度较缓和开阔的山原。,在距河谷相对高度约300米左右的陡坡上,是明清时期及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聚居之地,其山间的河谷小坝反而不是当时这个民族居地环境的首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川羌族聚居区传统文化保存较多的地方,即北川青片乡的村寨布局的变化比较显著。特别是近二三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对外交通和联系的需要,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进程进一步加快,总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山寨由坡地移到河谷,住户由分散转向集中,人口由山寨流向城镇的特征。,2、建筑风格特点在北川,羌族古老的传统住宅就是石砌碉房。但是,在历
13、史上,北川地区羌族的汉化程度是相当高的。据乾隆版石泉县志记载,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境内的少数民族,就是要使这一番、汉结合部成为“藩蓠”,以保蜀地安全。从唐到明,强制的汉化从未停止过,加速了北川羌族的汉化。在建筑形式上,寨房、碉楼引入了吊脚楼、四合院等建筑形式,呈现出石砌碉房与吊脚楼并存的格局,而且有石砌碉房逐渐减少,木楼逐渐增多的趋势。,北川羌族的吊脚楼尚有古代碉房的遗风,木石结合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北川羌族木楼大多数屋基、堡坎和底层墙壁等处都是用片石或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有的甚至一面整壁都是石块砌成。这种作法“既利于底层的防潮和防腐,也可以看作是对羌族
14、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保留和展示”;在建筑的其他构成元素上,也较多的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比如垂花门、泰山石敢当、木构花窗.同时对于这些汉文化建筑语言的运用,羌族建筑又展现出其本身自由灵活的特性,不刻意照搬,不受约束,使其与石砌墙体的结合显得刚柔并济,别具风采。,3、地域气候的影响及板坡屋面的运用寰宇记中载:“威茂古冉駹(mng)地,亦有板屋土屋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汶川以东是指绵虒(s)羌锋一带,这一带是年降雨量1300毫米的温湿气候带和年降雨量仅500毫米的干旱河谷地带的过渡地区。北川羌族也正是在这一范围之类,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因此任何砂石铺作的屋面,仅1%-2%的散水坡
15、度,都是经不起大雨、多雨冲刷的,唯倾斜度较大的坡顶方可适应这一气候特点。故北川自古以来就有板坡屋面的建筑(板坡屋顶覆小青瓦或是石片材料,内以穿斗木构支撑,周围护以木板,下圈是石砌墙体,以土石墙体支撑木构屋体,形成土石带木这一木石结合的建筑特色)。,新北川建筑风格定位的必要性,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进行新北川建设,“要把北川新县城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标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标志和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作为全国仅有的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为数不多一些古老羌寨的在这场灾难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传承了几千年的羌族民族文化传统也面临
16、着严重的影响。新北川的重建工作,担负着挖掘、传承保护羌族独特的文化,使其能继续传承发展下去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北川自治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承了千年的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需要通过羌风城市的新建来满足他们对羌文化的精神需求。对新县城建筑风格定位,既要突出他的包容,又要彰显他的个性,只有这样,在与其他羌居城市相比,北川才能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新北川建筑风貌定位的方向,北川县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建县历史。自治县内拥有大量的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想对新北川县城的建筑风格进行定位,首当其冲的,是要对北川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并运用到建筑风格的确立上去。,羌族
17、风情北川是羌族人民四个主要聚居区域之一,县城的近六成人口均为羌族,自古以来就是羌族人民的美好家园。与汶川、茂县、理县三地所不同的是,北川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川羌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最高。与汶川等地的羌族建筑相比,北川的建筑也有着迥异的建筑风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传承条件,我们认为,与众不同的羌族风情应从始至终的贯穿于新北川县城和场镇建设过程中,新北川的建筑均应体现出独特的羌族特色。将新北川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羌族自治县势在必行。,大禹文化北川是大禹的故里,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所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中华民族由此从原始社会步入了奴隶制社会,从洪
18、荒进入了文明。而大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源与正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着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历久弥新。,在经过学术界多年的研究、论证,北川作为大禹故里这一认识逐渐得到普遍认同。自古以来北川就有着浓厚的崇禹风。到现代,北川的大禹纪念活动融入了民间庙会、广场民族歌舞等多种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与全国其它禹迹景点,尤其是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所取得的关注与成功相比,北川作为大禹故里,对大禹品牌的打造与转化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古老的大禹文化是北川拥有的一个极其优秀和宝贵的资源,但是受多方面制约,地震前北川的大禹故里、大禹文化并没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宣传。我们认为,利用新北川建设这个机遇,将大禹
19、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去,结合全面的更有力的旅游开发,必定成为新北川的又一个闪光点而受世人瞩目。,新北川建筑风格的分类,1、传统纯羌式风格(保护性质的传统羌式建筑),2、新古典羌式风格(新建的低层羌式建筑),3、现代羌式风格(新建的多层羌式建筑),4、体现羌风神韵的新羌式风格(抽象羌式风格的现代建筑),建筑可以表达一定的精神含义,也可以体现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表达的方式上,却存在着种种的误区。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有新建的,也有原有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的。其表达手法不外乎是将一些传统民族符号、和仅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毫无道理的放大,生硬
20、的添加到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上,形成了大量的“四不像”建筑,这种建筑的存在,和我们当前整个社会所体现出的过于追求效率、思想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我们认为,新北川的建筑要体现出北川城市的两大特质羌族风情和大禹文化。但是在表达方式上避免粗俗的表皮化符号处理,而是应当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羌族建筑甚至是其他非物质文化例如信仰、传统、服饰中挖掘和提炼出独特的羌族元素,对其进行抽象化处理,将这些羌族元素转变成建筑语素,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文脉上的勾连。,除了在建筑形式和装饰符号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之外,羌族建筑独具特色的还有其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一提起羌寨,大家不一例外的会在脑海中
21、浮现出片石砌筑的碉楼,以及极富质感的石木混合结构。这是羌族风格的根源所在,也是能够极好表达城市羌风神韵的方式之一。,羌族建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科学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羌族建筑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一方面,我们需要整个城市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羌族风情,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城又需要能够实现新功能的新型建筑。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只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控制和设计技巧,完全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这里,我们根据不同的适用功能、体量,将北川新县城的建筑根据传统羌化程度的多少,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建筑类型。,1、传统纯羌式风格(保护性质的传统羌式
22、建筑)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纯羌式,使指那些严格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建造的传统羌式建筑。在地震中,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羌寨被毁于一旦。因此,有计划地对那些在地震中严重损毁的传统羌寨进行统计,将部分已经丧失了原址重建可能的羌寨建筑材料进行收集和清理,结合新北川县城的规划,科学地实施异地重建保护。一方面可以为新县城增添一些具体历史传统建筑,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亲切感,避免新城居民普遍容易产生的失落感和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效的保护了为数不多宝贵的羌族古建筑,有利于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北川的羌族因为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其羌族文化是一个不断吸纳汉文化的过程。在建筑方
23、面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从板石铺筑的平屋顶到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面的转变。因此我们设想中的纯羌式建筑根据屋顶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类,通过两种形式的传统羌族建筑的共存,从建筑形式上表达出羌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平屋顶,开始局部出现坡屋顶,全寨均采用坡屋顶,采用石板平屋顶的传统羌寨,受汉文化影响,采用坡屋顶的传统羌寨,传统羌寨,传统羌寨,传统羌寨,传统羌寨,2、新古典羌式风格(新建的低层羌式建筑)传统羌族建筑除少量的碉楼和官寨之外,建筑体量多为2-3层,同时依靠地势的变化形成退台的建筑形象。在新北川规划中的核心区,规划了大量4层以下的建筑物,建筑类别包含了住宅、商业等。这一类低层建筑在体量上和传统的羌族建
24、筑较近似,因此我们按照传统羌族建筑的要求对其进行设计、修建,包括传统的造型方式、外立面材料等。唯一不同的是赋予了建筑空间更新、更现代的使用功能,例如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在核心区内,大量的低层新建传统羌式建筑聚合成一个或多个街区,与保护性的传统羌式建筑一起,形成新北川县城内的民族特色风情旅游区。,对于此类建筑,我们在建筑设计中首先从体量上进行控制,增加建筑外立面的凹凸感和高低错落感;材质方面大量使用石木结构凸现地方建筑特色;同时屋顶采用坡屋面和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体现因区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对羌族建筑所造成的影响。当然,如果能和建筑材料生产厂商合作,研制出能较好模仿羌族片石墙体的外墙砖
25、的话,此类建筑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修建。在不损害建筑效果的前提下,相比片石砌筑法,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方面可以节省造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产石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增加。,控制体量,增加屋顶轮廓的高低错落,同时立面上产生凹凸变化。,坡屋顶与平屋顶结合,木材与石头,木石混合结构,碉楼增强识别感,阳台改善立面关系,简水槽的细节处理,在建筑细部方面,适当采用垂花门、雕花窗等传统建筑语言进行修饰。造价增加不多,但却能很容易地体现出北川羌族的汉羌型建筑文化和羌风神韵。,汉式雕花窗,垂花门,木雕栏杆,3、现代羌式风格(新建的多层羌式建筑)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而言,受规
26、模要求制约,城市内必定会出现6-7层的多层建筑甚至是7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但是,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在传统羌族建筑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而这类型的建筑,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恰恰是我们城市建筑群体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因而只有做好了这一类建筑的羌式设计,才能实现将北川新县城建成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这个宏远目标。,对于此类多层建筑,其体量决定了不可能按照常规的羌族建筑做法进行设计。因此,首先在体型上,根据建筑具体功能的不同,尽可能的实现灵活多变、高低错落的体块关系;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放大处理手法,例如提高外墙卵石、片石的分界线,放大碉楼上外挑木柱的尺寸等,确保整个建筑外观尺度上的协调感。在建筑结构上
27、采用常规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确保建筑物的可实施性和安全性。,根据项目投资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其外墙的材质,灵活运用片石砌筑、贴仿片石外墙砖、仿真涂料(即仿片石、卵石、白石机理的涂料)和普通粉刷涂料等多种外墙处理手法,在大的关系上确定一个羌式的基调。将处理的重心,放在窗花、栏杆、坡屋顶、女儿墙等建筑细部部位。适当的采用一些装饰性的处理手法,加入一些木梁、木制平台、白石、羊头等装饰符号对建筑的羌式风格进行有必要的补充。在片区的规划上,尽可能的实现灵活自然的布置方式,并且选取一两幢建筑形成碉楼或官寨的形象,更加突出的表现出一种羌寨聚落的建筑形象。,混合使用多种外墙材质,白石的使用,片石压顶木梁装饰,顺应地
28、势、灵活的规划布局。同时整体考虑,设计官寨、碉楼的建筑形象,形成规划区域的中心。,碉楼,官寨,官寨,4、体现羌风神韵的新羌式风格(抽象羌式风格的现代建筑)此类建筑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代表,在建筑类型上多以公共建筑出现。这类建筑的功能复杂多样,结构柱距大,建筑体量也相当庞大。其本身完全是现代建筑科技发展的成果,很难找到它们和传统的羌族建筑在建筑风格方面的共同点。如果说前面三种建筑都还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一种形似的话,那么对于这类建筑,我们更多强调的就是神似了。,对于这些在建筑形体上很难和传统羌族建筑产生关联的现代建筑,我们采取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羌族建筑的特征元素加以提炼、简化、抽象、变异等
29、,然后再运用到这些现代化的新建筑物上。首先,在整个建筑外墙材质大量采用和片石较相近的外墙面材料,形成一种羌式风情的大基调。然后,将抽象出来的传统羌族建筑语素适当的在建筑上加以体现。最后,在局部进行一些进行过简化并且放大的窗花处理,点缀性的使用一些类坡屋顶的建筑形式,以及极少的民族化装饰构件。综合形成一种体现羌风神韵的现代建筑形象。也只有这种建筑形象,才能在确保复杂、复合、多样的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依然散发着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洋溢出浓浓的羌族风情。,现代处理的窗花,羌式风格的外墙材质,抽象化的坡屋面,抽象了的碉楼符号,现代与传统材料的对话,色彩规划为了更好的控制城市建筑的整体风貌,避免突兀、
30、唐突、与周围环境难以融合的建筑出现。在建筑的色彩方面还应有一个整体的控制要求。我们认为,整个城市的主要色调应为以下几种:当地产片石、卵石石材的浅褐灰色当地林区所产原木本色特制小青瓦(非筒瓦)的青灰色,浅褐灰色,原木色,青灰色,总结我们希望,在新北川的建设过程中,应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用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各个区域内的建筑类型、高度、色彩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体现出不同程度的羌式风情,要将羌族风情和大禹文化贯穿于整个城镇建设之中,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出现空洞的、毫无内涵的伪古建,设计出具有时代内涵,蕴藏民族传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新型羌族建筑。只有这样,新北川才能
31、成为一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现代化新型羌城。,后记,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一场大灾难中,我们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失去了家园和土地。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羌族人还在,就能再让羌族的灿烂文化不断的发展、延续下去,只要羌族人还在,羌族文化的根,就不会断。在灾难中,我们遭遇了重创。但是,也获得一个发扬羌族文化的大好机会。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用生命和痛苦为代价获得的机遇,为保护和发扬羌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告慰我们那些逝去的亲人。,其他设计单位前期方案,成都蓝马景观装饰公司方案,省城镇规划院白石方案,省规划院韩华工作室方案,猫儿石吉娜羌寨鸟瞰图一,猫儿石吉娜羌寨鸟瞰图二,西南民
32、大方案,法院审判庭透视图,老年活动中心透视图,政府新办公楼透视图,淄博方案,办公楼,场镇立面图,场镇鸟瞰图,敬老院,商业,文体中心,乡政府,沿永通路立面,医院,黄江中学教学楼,济南方案,小学鸟瞰,小学透视图一,小学透视图二,幼儿园鸟瞰图,幼儿园透视图,卫生院透视图,潍坊方案,贯岭文化站及卫生站鸟瞰图一,贯岭文化站正立面图,贯岭卫生院北立面图,贯岭小学鸟瞰图,贯岭小学透视图,贯岭小学立面图一,贯岭小学立面图二,贯岭小学立面图三,桂溪文化站透视图,桂溪文化站南立面图,桂溪文化站东立面图,桂溪医院透视图,桂溪医院正立面图,桂溪医院侧立面图,桂溪中学鸟瞰图,桂溪中学透视图一,桂溪中学透视图二,桂溪中学立面图,桂溪中学东立面图,桂溪中学西立面图,汇报完毕,请与会领导和专家斧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