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990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课件】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篇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案例一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一、背景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市域陆地面积9413平方公里,人口546万。市区1536平方公里是本研究的主要范围,由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位核心构成,空间上呈三足之势,现状市区城镇户籍人口65.7万。台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台风和洪涝灾害频繁。区域内有丰富的山林景观,三个建成区围绕的绿心是台州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境内大小河流有700多条,河塘水网密布,湿地丰富。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因为其对农耕环境的生态意义,这个山林与水网景观系统一直得到良好的呵护并被编织入乡土景观之中。台州文化景观丰富,包括宗教文化

2、景观、海塘水闸等工程设施景观、历史建筑和街区等。黄岩蜜桔是独特自然条件和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大片的柑橘园成为一大乡土景观特色。八十年代以来,台州经济快速增长,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扩张基本上由单一经济发展所推动,混乱的城市扩张使大地景观丧失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图2-11-1)。论“反规划”一文中提到得有关城市和环境问题,在台州都有充分的反映。因此,以台州作为 “反规划”案例,具有典型意义。二、目标和方法通过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EI),来保障关键的自然和文化过程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大地景观的生态完整性和地域特色,

3、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这个EI将作为区域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并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格局。生态基础设施通过三个尺度来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一)宏观尺度通过整合下列过程的安全格局,来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1.非生物过程:洪水和雨洪管理;2.生物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3.文化过程:包括乡土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和游憩过程。(二)中观尺度对构成E1的关键性元素,特别是对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具有关键意义的廊道制定设计和管理导则。(三)微观尺度针对特定地段,设计多种可能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和空间布局,使区域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能被导入城市肌体,并检验基于生态基础

4、设施的城市可行性。这三个尺度上的EI规划和设计分别与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正规划”)的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阶段、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阶段、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相对应(表2-11-1),并分别成为各个建设规划阶段的基础。表2-11-1“反规划”与“正规划”的空间关系尺 度反规划(区域和城市EI规划)正规划(城乡建设物质空间规划)宏 观(100平方公里)区域EI总体规划:在什么地方不可建设。引导和框限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什么地方建设什么中 观(10平方公里)如何控制不建设区域和景观元素,包括:(1)城市分区EI;(2)主要EI元素,如生态廊道的控制性规划。作为建立

5、城市内部结构和进行形态控制的基础。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进行建设微 观(10平方公里)地段EI修建性规划和设计: 包括(1)通过地段城市综合设计,使区域和城市EI的服务功能导入城市机体内部;(2)进行EI的局部设计以最大发挥EI的服务功能,作为地段城市土地利用的基础城市地段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成什么样子(引自俞孔坚,2005)三、基于EI的台州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一)宏观:EI总体规划及基于EI的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格局这一阶段对应“正规划”的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阶段。主要内容是在区域尺度上,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 简称SP)的判别

6、(Yu, 1996;俞孔坚,1998,1999),综合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建立区域EI。形态上呈现为完整、连续的景观网络,它们在整体上维护着多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服务,包括免受洪涝灾害、保障多样化的生物和生命过程、可持续的遗产保护和游憩体验以及良好的视觉体验。具体步骤包括:第一步、确定主要的景观过程; 第二步、针对以上各种过程,建立景观安全格局(SP);第三步、宏观区域EI的整合;第四步、基于不同水平的EI,进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情景模拟;第五步、比较评价多种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效益和可行性,并选择适宜格局。1.确定主要的景观过程,它们是区域EI所要保障目标根据台

7、州的自然和人文过程的特点,区域EI的建立,主要考虑维护下列过程的安全:(1) 非生物过程:洪水和雨洪管理;(2) 生物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3)文化过程:包括乡土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和游憩过程。2.建立景观安全格局(1)洪水安全格局洪涝在台州平繁发生,水泥高坝通常被作为防洪的工事。依赖工程途经的治水传统在国际上已经受到了普遍质疑,开放式的防洪和雨洪管理途经正在被各国所尝试(Mitsch,1995;Tilley and Brown,1998;Petersen,1999;Islam,2001;戴昌达,唐伶俐,等,1998,刘志民,2000;董哲仁,2004;金卫斌,雷慰慈,2000)。本工作强

8、调:在不设防洪堤坝的前提下,如何避免洪水灾害和进行雨洪管理。通过水文过程的模拟,判别洪水安全格局,它们由关键性的低洼地、湿地、河流网络和湖泊、潜在的湿地和滞洪区构成。基于不同的安全水平,形成三种防洪安全格局(图2-11-2):低安全水平洪水SP,1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中安全水平洪水SP,2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高安全水平洪水SP,5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2)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通过选择指示物种,基于地形和地物图,进行适宜性分析,判别现状和潜在的栖息地。同时,利用GIS模型和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规划一个景观生态网路,这便是一个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安全格

9、局 (Yu,1996;俞孔坚,1998,1999)。在这一景观安全格局中,标明战略点、关键性的区域和通道,它们将是管理和设计所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特别是在一些市政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相交叉或重叠的地方,则需要特别的景观设计,如建立穿越高速道路的动物绿色通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景观生态学,特别是道路生态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Forman,1995;Forman,et al,2002)。基于不同的生物保护安全水平,形成三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安全格局(图2-11-3,2-11-4):低安全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SP,保护最基本的指示物种栖息地;中安全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SP,保护现有栖息地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

10、;高安全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SP,同时保护现有和潜在栖息地,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 (3)文化遗产景观安全格局 通过遗产廊道和遗产景观网络、以及建立线形文化线路方式来进行遗产点的保护对维护和利用乡土景观具有高效性,目前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前沿领域(Fabos,1995;Searns, 1995; Zube,1995;王志芳 孙鹏,2001;俞孔坚,2005)。在台州案例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没有被列为保护单位的乡土文化景观都应成为遗产保护的对象(源)。基于空间阻力(与地形和地物有关),建立遗产地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成一个以游憩和教育为目的的文化遗产网络(俞孔坚,李伟等,2005)。基于

11、不同的遗产保护安全水平,形成三种遗产保护安全格局(图2-11-5):低安全水平遗产保护SP,使每个孤立的遗产点都能得到最低限度的保护;中安全水平遗产保护SP,保护每个遗产点,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遗产景观网路;高安全水平遗产保护SP,保护每个遗产点,并建立足够的缓冲地带,同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遗产景观网路。(4)游憩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中,游憩被当作人在景观中需要克服阻力的一个过程,湿地、森林、水体和文化景观是游憩活动的源或吸引物。基于这些景观元素的游憩价值评价和可达性、以及游憩源之间的空间联系,建立游憩景观安全格局。基于不同的游憩资源保护目标和游憩环境水平(安全水平),形成三种游憩景

12、观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游憩网络(图2-11-6):低安全游憩SP,每个孤立的游憩源都能得到保护,并能到达;中安全游憩SP,每个孤立的游憩源都能得到保护,并能到达,同时建立相互之间的连续通道,形成一个游憩景观网络;高安全游憩SP,将所有游憩源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建立更大范围的缓冲区,形成一个更为理想的游憩景观网络。3.宏观区域EI的整合区域EI是通过将洪水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以及游憩景观安全格局叠加整合而成的。根据安全水平的不同,形成低、中、高三种质量的EI方案。它们将指导城市空间扩展并成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框限(图2-11-7)。4.基于EI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13、情景模拟以三种不同水平的EI作为不可建设的刚性框架,定义出城市发展建设的“答案空间”,借助GIS 技术对城市的空间扩张进行模拟,得到三种模式:(1)蔓延改良式(图2-11-8):这是相对于没有EI框限下的城市空间蔓延模式而言的(图-2-11-1),是建立在低安全水平EI上的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基本形态为在城市建筑和硬地基底上,镶嵌着一个绿色的、连续的生态网络。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可建设空间足以容纳500万人口,也就是说,只要能保护好基本的EI,即使台州市从目前的65.7万城镇人口扩大到500万人(接近目前547万的市域总人口),台州市区域景观的生态完整性和地域特色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维持,每个市民能

14、持续获得较低限度的生态服务。(2)组团式(图2-11-9):建立在中等安全水平EI上的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基本形态为在城市建筑和硬地基底上,镶嵌着一个绿色的、连续的、更为完整的生态网络;建成区被绿色切割成黄岩和椒江路桥两大组团,以及一些小组团。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是300万,仍然远远高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的估计2010年的90万,2020的130万和2030年的150万。所以,建立在中等EI基础上的城市不但能够完全满足长远的城市发展需求,而且内能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区域EI,给每个城市居民提供持续的、良好的生态服务。 (3)分散式(图2-11-10): 基于高质量EI的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基

15、本形态为在绿色的自然系统基底上,分散着城市建筑群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最大人口容量是200多万,仍然高于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人口数。所以,建立在高标准EI基础上的城市仍然具有可能性,是一个自然基质中的理想城市但这并不是说这种城市模式是最好的,因为,它必须同时受到社会经济标准的检验。表2-11-2多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情景比较 常规蔓延式未考虑EI蔓延改良式基于低标准EI组团式基于中标准EI分散式基于高标准EI防洪安全洪水威胁频繁,成本最高防洪标准较低,成本较高防洪标准较高,成本较低防洪标准最高,成本最低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最低限度保障了区域和城市内的生物栖息地和迁徙网络较好地维护了关

16、键性的栖息地和迁徙网络,是生物多样性能逐年提高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内得到很好的保护,但在同样城市规模下,区域景观的破碎化加强,从而不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景观特色只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点得到孤立地保护,几乎完全丧失地域景观特色较全面地保护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乡土文化景观,并在有限范围内建立遗产保护和利用网络,地域景观特色得到较低限度的保护全面地保护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乡土文化景观,并在较大范围内建立一个遗产保护和利用网络,地域景观特色得到较好的保护全面地保护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乡土文化景观,并在很大范围内建立一个遗产保护和利用网络, 地域景观特色得到最好的保护游憩功能

17、城区游憩资源破坏殆尽,城郊游憩景观可达性差城区游憩资源得到最低限度的保护和利用,并与城郊游憩景观建立基本的联系城区游憩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利用,并与城郊游憩景观形成完整的、连续的网络将城区和区域的游憩观融入区域的区域景观基质,具有最好的可达性和最好的保护和可利用状态交通功能1.交通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脊粱,三区联系最为紧密; 2.全市同区域的交通网络连通接口便于设置1.主城区之间联系较弱。2.各自具有对外联系接口,不容易统一1.较为独立的黄岩,和椒江路桥区利用各自优势组织交通,但两片间联系相对比较弱; 2.各自具有对外联系接口1.各小组团之间会形成大量相互的交通联系。但主城区之间联系相对较弱;

18、2.区域尺度上难以安排统一的对外联系接口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和效益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效率最高,工程投资少见效快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椒江-路桥区基础设施容易统一和协调。黄岩基础设施相对自我完善。基础设施配置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工程投资少见效快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相对最低,建设工程量比较大,成本最高近远期城市开发的经济效益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和城市地价规律。近期建设和运营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但长远来看,随着居民对环境质量和居住要求的提高,城市的经济性也将随之下降,可持续性差与常规蔓延式相比,近期城市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同时能较好地维持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具有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

19、环境试图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近期有利于经济的整合与提升,总体上较为经济,同时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单个组团规模不足,城区分散使土地利用效率相对最低,维持城市生活方式的成本也相对最高。近期总体最不经济,但随着居民对环境质量和居住要求的提高,经济性也将会随之有一定的上升(引自俞孔坚,2005)5.比较多种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效益和可行性,并选择适宜格局对上述三种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行多目标的比较,除了检验其对“反规划”所优先考虑的四种过程的保障程度外,还需检验城市空间格局对交通和其他它市政基础设施的经济性,以及城市运转的经济性等关键方面进行比较评价(表2-11-

20、2)。评价通过组织专家和决策者进行,即所谓的德尔菲法(Field and MacGregor,1987; Georgantzas and Acar, 1995;Pease and Coughlin,1996)。最后,基于综合的评价和可行性比较,选择基于中标准EI的组团式。 这是一个具有良好EI、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中标准EI因此也将作为一个绿线控制的“负规划”,体现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区域EI的绿线进入立法程序(目前正在报请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时,进一步的技术工作是制定规划管理导则来使区域EI付诸实施。(二)中观:EI的控制性规划在中观尺度上制定EI的控制性规划,它们将作

21、为城市建设分区规划和城市地段控制性规划的先决条件,主要内容分为两种情况:(1)在城市或城市分区尺度上(10平方公里以上),在总体EI基础上,对EI的分布作进一步的明确,包括明确EI的具体位置、控制范围(划定绿线)、各个EI局部的主要功能、可干预的程度及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导则以指导地段的保护和建设设计。(2)对总体EI的构成元素,特别是EI廊道(包括生态廊道、遗产廊道、游憩廊道)或斑块,根据其总体功能和结构要求进行控制性规划,以明确具体位置、控制范围和可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导则以指导地段的设计。在台州案例中,分别对三个城市分区制定了分区EI控制性规划和导则;并制定了四条典型廊道

22、(椒江、永宁江、西江和洪家场浦)的控制性规划和性导则。本文着重展示其中的永宁江廊道的控制性规划。这是一条兼有防洪、生物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廊道。廊道的控制以沿江的景观分类为基础,根据每一地段的地形、植被、农业及文化遗产、城市未来发展的关系以及功能需要为目标,分别制定规划导则,这一导则将作为微观城市土地开发和EI管理的前提条件(图2-11-11)。表2-11-3微观尺度上基于EI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和城市形态 方 案 特 色出 发 点 和 目 标片层模式1.片层结构,梳理和导引生态服务功能;人工与自然系统如“三明治”结构交替变化,和谐共生;2.模式单元,便于土地市场化开发和混合型城市地

23、段的形成;3.动态递进,便于分期开发.完善和充分利用永宁江廊道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将其导入城市肌体;检验“反规划”途径与市场化、混合型的城市开发过程的兼容性网格模式1.“负”格网结构,即以EI引导和框限城市开发,而非传统的道路网为先导的城市开发;2.清晰的“绿干、枝、叶”EI,铸就明晰的城市格局;3.模数化的开发系统,简洁而不失多样性1.通过EI网格方式,将EI导入城市肌理;2.检验“反规划”和EI途径与传统网格模式的相容性水乡模式1.化整为零的过洪断面;通过将一条大河分流为十条小水巷,化解雨洪为清流,并成为健康的生态服务,流入城市肌理,而非通常的裁弯取直和高坝防洪;2.新江南水巷, 在现代城市

24、的高密度和高强度开发条件下和现代生活方式下,重现水乡景观和生活检验在城市地段上如何使“反规划”与防洪功能、江南水乡城市格局相兼容(引自俞孔坚,2005)(三)微观EI及基于EI的地段城市设计探讨如何将区域和中观尺度上EI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引到城市肌理内部,让EI的各种服务功能惠及每一个城市居民,并检验“反规划”途径的可行性及其与现行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兼容性。微观EI将作为城市建设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范围一般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具体地段或EI的局部(表2-11-1)。局部EI的详细设计案例见已建成的永宁江生态恢复工程(俞孔坚 等,2005),本文只介绍基于EI的城市地段土地开发模式。所选的特

25、定地段位于永宁江两岸的城市边缘带(图2-11-2), 永宁江是主要一条的区域EI廊道。遵循中观尺度上关于该廊道的管理和设计导则,探讨“反规划”理念下,在该地段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的多种可能性,得出三种可能的模式:片层模式,网格模式,水乡模式(表2-11-3)。 片层模式通过三明治式的绿带,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通过廊道导引入社区和城市肌体。网格模式通过绿色格网,采用绿干(区域EI廊道)、绿枝(与区域EI廊道相连接的绿带)、绿脉(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导入城市肌体)和绿叶(公园绿地斑块配送和滞留生态服务功能),将区域EI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入城市肌体。水乡模式通过水的分而不是渠化和高坝来防洪和雨洪

26、管理,将一条大河分流为十条小水巷,化解雨洪为清流,并使小溪成为配送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使区域EI的生态服务功能能进入每家每户。每个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EI之上的,它们从微观尺度上注解了基于“反规划”和EI定义城市空间形态的多种可能性。它们将提供给决策者和开发商参考。四、结论与讨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台州案例表明,地球上有足够的地方

27、进行城市建设,我们没有必要与洪水过程争空间,也完全可以给生物、文化遗产以及游憩活动以更多的空间;我们甚至可以不用盲目的牺牲更多的土地来地保护这些自然和人文过程及遗产,我们更需要通过解读土地,精明地为这些过程和资源建立综合的、安全高效的格局或战略性的结构(EI),然后在这些EI定义的答案空间里进行城市开发;我们也完全可以谨慎地使用,甚至不用工程措施(如河流的裁弯曲直、水泥堤岸防洪工程),来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人文理想的城市,有赖于科学和道义的结合。规划的科学性源于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的把握,而道义则体现在对生命土地的关怀,包括对土地上的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地域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关怀。

28、图2-11-1 问题:台州城市的扩张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丧失(据俞孔坚,2005)图2-11-2 宏观:洪水安全格局(据俞孔坚,2005)图2-11-3 宏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据俞孔坚,2005)图2-11-4 宏观:规划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据俞孔坚,2005)图2-11-5 宏观: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据俞孔坚,2005)图2-11-6 宏观:游憩景观安全格局(据俞孔坚,2005)图2-11-7 宏观: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据俞孔坚,2005)图2-11-8 城市增长情景:蔓延改良式, 基于低安全水平EI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能最大容纳500万人口,并能保障关键

29、的景观格局并使城市获得基本的生态服务(据俞孔坚,2005)图2-11-9 城市增长情景:组团式,基于中等安全水平的EI图2-11-10 城市增长情景:分散式,基于高安全水平的EI图2-11-11 中观: EI廊道设计导则注研究参与人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韩西丽、张蕾、李伟、李春波、裴丹、黄刚、方琬丽、姜斌、朱强、郭凌云、王建武、杨江妮、王潇潇。台州市规划局: 程进、吴志恒、陈桂秋、顾群、沈磊。 资料来源: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 城市规划,2005(9):7680.案例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

30、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一、前言格网型城市形态最早出现在3000-4000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印度,之后也应用在许多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城镇中。在欧洲殖民者肆虐的16-18世纪的美洲,这种形式的城市布局因为能够提高效率而被广泛运用。从19世纪开始,在亚非的一些殖民城市也开始具有上格网型城市的特征,如中国的上海、汉口、青岛和大连等。格网型城市是建立在交通格网基础上的城市形态,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布局僵化、空间单调雷同、只考虑平面构图、与自然地形不易结合;城市结构松散。但这些看法的产生多是由于对格网型城市缺乏深入认识和客观分析。事实上,格网型城市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城市规模的弹性化,土地再分

31、的标准化,土地买卖批租的公平性,临界街面比例的增加,交通的可达性,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市政施工和规划管理的整齐化一等(梁江等,2003)。格网型城市虽然产生于马车时代,是资本主义应付工业与人口集中的应策略(沈玉麟,1989; Yokohari,etc.,2000),但仍然适用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I)从本质上讲是指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通过“反规划”的手段建设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反规划”即指城市规划和设计首先应该从规划

32、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EI,并应用EI来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定义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俞孔坚等,2001,2002, 2003,2004,2005)。 本文以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为例,应用“反规划”或“负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在宏观区域及中观河流廊道生态基础设施基础上,提出以绿网为基础而非交通格网为基础,来建立城市形态。 二、描述模型与过程模型对现状信息的认识和分析理解(一)概况此次设计地段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部与黄岩旧城中心区隔永宁江相望,北面与郊野自然山体交接,总用地面积约为790公顷(图2-11-12)。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中,此地段定位为未来城市的新区,主要用地

33、性质为居住、公共建筑用地。(二)用地场地现有建筑、果园、水塘、农田等多种用地类型。其中建筑类型为不同时期建筑类型组成,既有传统的村落民居建筑,也有近年来开发新建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商业楼等建筑类型。目前沿江部分布置了大量污染型工业,对永宁江造成极大的危害。现有的桔林、池塘等生态用地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期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总体上看,设计场地内用地类型混杂,建筑形式缺乏统一规划指导。(三)交通设计地段西部与一条过境高速公路相邻,交通条件便利。区内现有一条城市级主干道解决区内外联系,但同时由于缺乏分流,引入了大量不必要的过境交通,对该地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其余道路多为该地段长期发展形成的街道,其中有

34、些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地段场所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四)生态环境信息场地内水系、池塘密布,本是重要的可供利用的景观元素,但目前水体污染严重,洪涝灾害爆发频繁。另外,场地内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植被为主,有经济林和稻田等,其中大面积的桔林成了该地重要的生态景观元素,同时也是黄岩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五)人文景观信息黄岩是台州市建制最早的地区,区内旧城护城河至今依稀可见。另外,有大量零星分布于区内的大小佛塔寺院以及传统民居、祠堂,为场地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信息。但从目前区内的建设情况来看,缺乏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筑群体空间混乱,建筑单体毫无特色可言。 三、评价模型对相关信息的比较研

35、究在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中,设计师考虑到未来该城市及设计地段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并考虑如何通过规划与设计的途径来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对现场及相关资料的详细分析之后,首先认到本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图2-11-13)。(一)设计面临的挑战1.生态基础条件不容乐观 设计场地内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大多数水质差,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态效益。同时,整体生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各生态元素间缺少应有的联系。另外,原规划出于泄洪考虑,提出将流经设计地段的河道进行截弯取直的做法会增加对现有生态元素的破坏,也会对原有城市意象空间产生消积的影响。2.空间结构无序 蜿蜒而过的永宁江本身已形成该地

36、区重要的空间认知要素,但场地内的现有城市结构却极其混乱,这是由于该地区发展历史较早,各时期建筑及其用地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3.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场地内缺乏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永宁江两岸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区内考虑到防洪的需要,许多地方以硬质堤岸为主,剥夺了城市居也与水体亲近的权力。4.场所感消失 场所的意义随着城市的混乱无序建设正在一步步消散,事实上许多原来富有意义的场所空间都已经或正在被现在该地区内的城市建设所破坏:原有的池塘在房地产开发中逐渐被蚕食,场地内幸存的文化遗迹已彻底失去了往日的意义,成为城市中一个个被混凝土与玻璃所包围着的孤岛,就连对场地场所感有重要影响的永宁江也

37、面临着被亵渎的危险。(二)设计的机遇 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本方案的设计也充满了机遇。这些机遇既包括场所的客观基础,也包含着经济、社会与政策的因素,这里仅讨论物质的因素。 1.与旧中心的关系 与黄岩原有市政文化中心隔江相对是本场地的又一大特点。在规划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中心区的集聚效应,增强此地区的总体城市空间意象。原有旧城市区有明显的格网型城市结构,因此,如何延伸原有的城市结构并在该区域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是本方案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方案构思的来源。 2.原有的文化遗迹、街道、大片的桔林 黄岩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虽然近些年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对文化遗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目前在设

38、计地块范围内仍存在较多的文化遗迹和古街。另外,代表黄岩区农业文化的大片桔林仍然成片出现在设计地块内。因此,如何充分认识、理解场地原有的文化景观,在设计中加以提炼、利用则是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 3.与郊外自然山体的联系 设计地块在整个城市大环境中背山面水,区域生态基础条件好。如何在方案中加强设计地块的生态要素与郊外自然景观基质的联系也是本方案的重点。 4.自然水体及原有的水渠、池塘等 台州市具有典型江南城市的特点,滨水区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因此,对场地内现有的水体进行利用开发是增强城市意象,发杨城市水文化的重要基础。防洪功能与景观的功能并不矛盾,处理得当的滨水景观即能很好的解决河流的

39、防洪与美化功能,也能满足滨水区自然过程的需要。四、改变模型设计方案的提出(一)方案核心理念本方案的主要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 1.“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思想 本方案以“反规划”或“负规划”的思想以及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和战略(俞孔坚等,2001,2003,2004)为核心指导思想,在宏观区域及中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条件,预先设计出规划地段微观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绿廊、绿色斑块、滨水绿带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建设用地规划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同时又根据场地特点,对EI进行微调,以使EI更加合理,更能满足生态、游憩、生活、娱乐、

40、文化等综合功能的需要。2.原有城市结构的延伸 本方案的道路系统和建筑空间结构系统以希腊古典城市结构原理为范例而设计为网络结构,以作为对黄岩旧城区原有格网型城市结构的延伸。整个规划地段由单元格为150150m的用地模块与模数化的建筑组合构成特殊的网络结构与模数系统(图2-11-14)。格网单元尺寸参考国外城市街区尺寸及格网尺度,但比一般一个街区尺度(国外一般作法为60m至150m不等,见世界建筑导报,2003(1))略大。这样一方面可与该区作为中小城市中心区的用地性质相适应,另外也可以降低区内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院落式绿色开放空间。 3.创新的格网结构 传统格网结构的作法多是快速城

41、市建设的产物且很容易产生单调、交通阻塞、光照条件差、绿化不足等问题。本方案在总体格网结构的基础上作了较明显的创新:若干个单元地块事实上组合成了更大的整体性地块,而并不像以往每个格网单元格周围都有城市干道通过。这种将主要机动交通置于更大地块外部并将建筑物沿格网边缘布置的处理手法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心区建筑物的层数与密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心区形成更大面积且更利用城市居民利用的绿色步行开放空间(图2-11-15)。在中心区天际线的处理上局部地段采用传统作法,以增加空间的变化。 4.组织结构的条理性 现代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该依赖于一个有条理的空间结构的组织原则。在每个建筑单体及地块和整个地区建立起一种关

42、联性。其组织原则必须能将各个建筑单体有理地分区并调整好其功能布局。 5.制约和自由的平衡 制约来源于植根于城市结构中空间组合构成的“规矩”系统,这个系统制约着道路,室外空间,建计用地和建筑高度等的形成,而令它们符合一个统一的模数系统。在这个规范的空间组织结构系统中,各个建筑和地块之间又应拥有足够的自由度,而发展出富有特征的个性公间。 6.简洁性和多样性基于网络结构与模数系统的规划结构突出反映出了简洁性的特征,增强了设计地段的可识别性与场所感。绿色廊道与绿色斑的引入使得格网结构中容易产生的单调、呆板的特性消失,而更多产生的是在统一结构下的多样性变化:格网方向的改变,格网与自然元素如滨水区的结合,

43、格网内建筑组合的变化(图2-11-16)。(二)方案介绍1.规划结构 本方案以150150m为模块的格网系统为基础,对规划地块进行划分。整个格网系统结合绿廊和滨水绿带的位置在方向上作适当变化,增加了整个格网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体现对原有城市脉络的尊重(图2-11-17)。 五条绿色廊道位置的选择尊重场地原有特性,从北向南的分别与河流、永宁江、山体、老街及西江发生联系。 2.绿地系统 由于本方案的规划结构构思从一开始就以“反规划”思想为指导,因此规划结构本身就是由绿地系统在城市结构层面的反映(图2-11-18)。整个规划地段的格网形结构本身就是由道路或绿带强化与限定,在此绿色格网系统基础上,五条平

44、均宽度为120m左右的绿色廊道和单侧平均宽度为150左右的滨水生态绿带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外延伸,将城市内部生态基础设施与郊野景观基质高强度的联系起来,并尽可能扩大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接触面。此外,若干个以75m为模数的绿色斑块直接嵌入商业区或居住区等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地带,成为城市居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直接要素。 绿色斑块、滨水绿带与绿色廊道再加上整个地区的绿色格网系统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构成了整个地区高强度的的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中绿色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生态功能的载体,还应是所在地段及整个城市文化、社会功能的象征以及市民娱乐、休闲与体育锻炼的好去处。本方案中出现的每一种绿色元素都有其特定的设计主题:五

45、条绿色廊道每一条都设计成反映台州文化的带状主题公园,如柳廊(Willow Corridor)以杨、柳及其它水生植物结合各种形式的水体,反映台州的水文化特色;桔廊(Orange Corridor)以台州特产的桔树品种为主,结合柿树、杨梅等当地主要果树品种,反映桔乡这一主题;还有松廊 (Pine Corridor)以当地山地特产松、杉、柏等山地植物为主,结全微地形的营造,反应台州市的区域背景与山地文化等。另外,为保证绿色廊道的连续性,在绿廊与主要道路交汇处设计步行桥,桥上作自然式绿化配置。 3.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中规定此块用地性质为居住和公共建筑用地。本方案将其定位为整个黄岩区的新商业中

46、心以及高品质居住社区所在地。靠近原有旧区中心的部分集中作为高密度的商业、商务区,新商业中心区被永宁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新商业中心区与旧中心在永宁江两岸呈三足鼎立之势,并通过环路将这三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中心区的核心地位。 居住用地分为高密度与地密度两种类型,其中低密度主要为别墅等高尚住宅,主要集中在沿永宁江的滨水区附近,由滨水区向外建筑高度逐渐递增。在规划地段西北角一块预留为工业用地,主要用作低污染工业的用途,如民间手工业等(图2-11-19)。 4.交通系统 在规划地段总共有五种类型与等级的机动车交通系统(图2-11-20),原城市过境快速交通从规划地段西部边界通过。为减少规划地段

47、内的过境交通负荷,在原有道系统的基础上规划一条环绕此地区的环路系统。在规划地段内另外有三级道系统供内部交通使用,其中棕色代表的道路等最高,用来规划地段内各主要功能区之间以及与外部的联系。黄色表示的道路为区内二级路,主要用来解决规划地段内各功能区内部及各功能区与区外的联系。第三级路主要用来解决各居住小区的内部交通联系。本方案的机动车道路交通系统尽量使用环路和尽端路系统。 本规划在整个地段建立起完善的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滨水绿带内设滨水步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廊内步道与自行车道混用,再加上各功能区内设计的人车分流系统,在整个规划地段形成了完全适合人们需要的步行林荫道网络。同时,结合道路系统的规划,

48、在永宁江上发展水上旅游观光交通设施,一方面可以适当缓解道路交通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水上旅游资源,发展水上观光旅游。 5.模数化系统 整个用地地块划分以150m为模数,在此基础上所有的用地类型和功能分区都以其为基本单位进行划分。同时,每一模块内的建筑物组合也构成一定的模块化单元,通过改变组合的方式,从而产生出多样化的建筑空间。五、影响模型对方案的影响评价(一)经济效益分析 本方案设计地段作为城市中的商业及高品质的居住区,必将为黄岩及整个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合理的分级土地开发模式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了必要可行的条件,身处绿中的高品质商品住宅必将为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提供契机,道路处理上的整体人车分流系统提高了交通运营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