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035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初探摘要: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广场热遍大江南北。形式多样,类型不一,主题丰富的广场建设项目真可谓是层出不穷。同样随着若干年的广场热的逐渐降温,人们也开始反思和总结广场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探讨了中西方各自独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不同类型、功能的广场,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广场建设,列举出部分实例进行分析,对其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字:城市广场;文化;定义;分类;设计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

2、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共建集中的地方。她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同样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优秀的广场规划方案能调整城市建筑布局,加大生活空间,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构建和谐城市尤为重要。2、 广场文化的差异2.1、以古代欧洲文化为基础的西方开放的城市广场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使西方

3、人不仅重视世俗彼岸的神的生活境界,历史更重视现实生活,崇尚世俗生活和自我个性的展示,城市社会活动丰富。他们把日常的生活空间和注意力多集中在户外,因此数量众多的城市广场及公共建筑成为公众交往的绚丽舞台。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看,城市建筑实体多以高度密集的方式相联系,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组合呈现出一种清新而明确的网络体系特征,其中城市广场成为整个外部空间体系的核心和城市的重心,城市多条街道空间交汇和发散的节点空间。可以说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古代城市的一种人文主义象征的“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它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古罗马的城市中,一般都有中心广场,她是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

4、。这个时期的广场空间规整单一,城市干道从中间穿过,它的四周分布着古罗马最重要的巴西利卡(一种综合作为法庭、交易所与议会的大厅性建筑)和庙宇。四周建筑大都有一圈一至两层的敞廊,采用古罗马柱式,广场空间整体统一。继古罗马之后,西方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亦都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广场,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广场、巴黎协和广场等,其中威尼斯广场以其悠远的海上意境、变幻的复合空间、精美的广场建筑群和标志性钟塔,被后人誉为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城市客厅”。2.2、中国封建“礼”制文化下以街“巷”为主的城市“流动共享空间”以传统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为家族为本位,重血缘,宗教生活,以“天道”推及“人道”,在现

5、实生活中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礼”制文化。这种文化体系极大的限制束缚了人的个性、并导致古代城市户外公共生活匮乏。从空间形态来看,与西方城市空间相比,建筑实体呈现一种规整,松散的结构状态,城市街巷仅仅作为联系建筑组群的交通网络体系。街巷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这些空间除具有主要的交通功能外,兼有集市商贸,人际交往,民俗娱乐等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具有“流动的共享空间”的特性。小型的集市贸易空间常集结于街道自然放大的端口,交汇的节点处,形成“街市合一”的小型公共广场,还有满足宗教仪式的要求,同时兼有集市商贸,民俗庆典等多样化的内容,成为“庙寺合一”市民广场空间。另一类是封建宫廷,衙署

6、前的广场,如北京故宫午门。虽然其空间规模较大,但因严禁黎民百姓涉足,缺乏公共性,数量较少,因此,与西方相比,一直贯穿于欧洲城市发展史的发达的城市公共广场空间,在中国过去漫长的城市空间演变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2.3、生态文化与当代城市广场建设我国在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广场也开始逐渐在各地城市建设中蓬勃兴起。与欧洲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相比,我国城市广场建设则属于一项新生事物,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它的哲学思想基础是新兴的现代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观和城市生态综合效益的理念。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也走过一段弯路。导致短短十几年时间之内许多城市

7、传统结构肌理、空间形态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进入90年代中后期,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生态城市”、“生态建筑”、“人居环境”等城市未来发展课题的探讨和实践在建筑界开始广泛展开。我国城市广场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与城市绿地、公园、自然风貌想结合,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生活场所,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3、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3.1、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

8、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如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聚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3.1.1、古代城市广场“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连成一体,广场不再

9、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做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3.1.2、现代

10、城市广场现场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发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有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有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