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两型城市发展规划(第三轮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两型城市发展规划(第三轮修改).doc(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南市“两型”城市发展规划中南大学商学院淮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二年二月目 录前 言1一、规划背景与目的1二、规划范围1三、规划期限1四、规划基本依据2第一章 “十一五”淮南“两型”城市建设回顾3一、“两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3(一)经济基础显著增强3(二)工业带动能力显著提升3(三)园区载体效应逐步显现4(四)生态环境整治稳步推进4(五)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城矿乡统筹成效显著5(六)社会民生基础全面夯实6(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7(八)城市“两型化”水平稳步提高7二、“两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一)经济总量较小,“两型”产业比重不高11(二)环境承载压力大,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2、12(三)城矿乡差异明显,民生保障亟需完善12第二章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14一、历史机遇14(一)国家战略机遇14(二)区域发展机遇14(三)自身基础与区位优势15二、现实挑战16(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16(二)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16(三)沉陷区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17第三章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思想和目标18一、指导思想18二、基本原则18(一)坚持“两型”引领、“双轮”驱动18(二)坚持创新创业、项目带动18(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19(四)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和谐19三、发展思路19(一)坚持把科学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19(二)坚持把打
3、造“两型”产业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取向20(三)坚持把创建“两型”示范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突破口20(四)坚持把“两型”主题文化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21四、发展目标21(一)经济发展目标富裕淮南21(二)资源节约目标效率淮南22(三)环境发展目标生态淮南23(四)民生发展目标幸福淮南24五、建设路径25(一)推进阶段25(二)发展路径26(三)重点工程27第四章 打造“两型”产业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9一、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9(一)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两型化水平29(二)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推动煤炭产业规模低碳化发展30(三)扩
4、大电力生产能力,加快电力企业两型技术改造31(四)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促进化工产业两型集群化发展31二、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升级31(一)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2(二)发挥煤电资源优势,巩固新材料产业优势32(三)加强信息技术融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33(四)加强产业对外承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33(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突破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34(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推进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聚34(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34(八)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产业资源整合35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和提升产业层次35(一)加强设施体系建设,
5、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35(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推进金融产业加速发展36(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信息产业拓展36(四)完善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业态多元化36(五)加强旅游市场建设,打造两型生态旅游产业37(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37(七)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延伸社区服务产业链38四、发展“两型”园区经济,促进园区生态化发展38(一)建立两型园区综合标准,打造淮南园区低碳生态特色39(二)完善园区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发展四大平台40第五章 构建“两型”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42一、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综合交通42(一)完善区域交通布局,加强区域联系
6、42(二)推进市域通道建设, 提高运输效率42(三)打造煤炭黄金运输通道,促进“两型”特色交通发展43(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客运能力44二、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建设,提高发展承载能力44(一)强化水利工程体系建设44(二)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45(三)推动“智能化”淮南建设45三、大力推进“两型”建筑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淮南46(一)建立两型建筑指标体系46(二)积极改造现有建筑向两型化发展46(三)有效利用两型建筑标准规范新建房建设47第六章 优化“两型”发展布局,深化对外开放49一、东进南扩、西调北联,优化两型化发展总体布局49(一)东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筹划“两型城市”未来增
7、长点49(二)南扩:建设现代化山南新区,打造“两型城市”建设桥头堡49(三)西调:实现退二进三,提升城市品质,构建生态恢复示范区50(四)北提:加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争创国家级示范区50二、集约开发、持续发展,优化两型化空间功能分区50(一)禁止开发区域50(二)限制开发区域50(三)重点开发区域51(四)优化开发区域51三、三极组团、四大片区,优化两型化空间发展结构51(一)三极组团,分工发展51(二)四大片区,带动腹地52四、四区互动、合淮同城,加速淮南两型化崛起进程53(一)开发新区、提升老区、改造矿区、完善景区,打造山水园林城市53(二)推进合淮同城化,将淮南打造成皖北及沿淮地区的区域
8、中心城市53(三)主动融入长三角,提高经济外向度,打造华东新型能源供应基地54第七章 “两型”引领沉陷区治理,加快提高城矿乡统筹水平55一、创新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55(一)创新煤矸石充填作为建设用地模式55(二)创建深层采煤沉陷区旅游开发模式55(三)创新浅层采煤沉陷区种植和养殖结合模式56二、探索研究土地治理复垦新方法56(一)建立采煤沉陷区土地勘察机制56(二)建立土地复垦科技创新基金56(三)建立土地复垦工程的招投标制57(四)建立复垦和复垦后的土地使用权统一管理制度57三、坚持沉陷区搬迁安置新思路57(一)探索搬迁建设模式58(二)探索安置模式58(三)探索新村建设模式59四、尝试生态
9、修复治理新途径60(一)做好生态环境恢复的试验与示范60(二)保护沉陷区的湿地生态系统60(三)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61第八章 加快生态建设,共促淮南绿色发展62一、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治水资源污染62(一)全面推进淮河治理工作62(二)深入推进水资源节约机制63(三)全面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63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提升环境质量64(一)推行多种节能机制,严控能源消耗64(二)深入加大减排力度,推进综合整治64(三)积极防治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65三、坚持节约优先原则,大力推进集约用地65(一)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开发65(二)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66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
10、导绿色环保理念66(一)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构建全防全控的污染防治体系66(二)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树立环保新风67(三)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努力创建绿色淮南67第九章 构建“两型”文化,推进和谐淮南建设68一、树立“两型”文化理念,构建文明淮南68(一)加强 “两型”文化宣传,助力“两型城市”建设68(二)全方位布局“两型”教育,推广“两型”文化理念68二、强化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幸福淮南69(一)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加快富民步伐69(二)加大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9(三)统筹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69(四)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安定和谐70三、推进法治文
11、化建设,构建法治淮南70(一)坚持在突出“两型”主题中弘扬法治精神70(二)坚持在彰显城市特色中提高立法质量71(三)坚持在推进依法治理中优化发展环境71四、打造低碳消费文化,构建绿色淮南72(一)建立政府引导低碳消费体系72(二)建立企业主导低碳消费体系72(三)建立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的低碳消费体系72五、促进两型文化产业化,构建创新淮南73(一)描绘“五彩蓝图”73(二)驾驭“三套马车”73(三)打造“文化舰母”74(四)精心“筑巢引凤”74(五)放飞“发展双翼”75第十章 健全保障体系,全面建设“两型”淮南76一、组织保障76二、制度保障78(一)着力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78(二)着力创
12、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79(三)着力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80(四)着力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81(五)着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82(六)着力创新城矿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83(七)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84三、财政保障85(一)创新财政政策85(二)明确财政支持领域86(三)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86四、科技保障86(一)鼓励科技创新86(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87(三)完善科技服务88五、人才保障88(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88(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89(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89六、任务落实90(一)确立五大总体规划90(二)成立组织领导机构91(三)建立“两型”建设标准91(四)制
13、定建设行动计划91(五)创建“两型”示范工程92(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93附录一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表95附录二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路线图97附录三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项目库99前 言一、规划背景与目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淮南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规划内容,科学引导淮南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着力点,以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为主战略、以合淮同城化、城乡一体化为侧翼,遵循“立足煤、延伸煤
14、、不唯煤、超越煤”的发展路径,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编制淮南“两型”城市发展规划(2011-2020)。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南行政区划内的全部区域,即淮南所辖市区六区一县和一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三、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11年,短期规划为2011年-2015年,中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四、规划基本依据本规划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资料进行编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安徽省会经
15、济圈发展规划纲要5、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6、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若干意见7、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8、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工业发展规划纲要9、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0淮南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淮南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12、安徽省淮南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13、淮南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14、淮南生态市建设规划;15、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6、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年)第一章 “十一五”淮南“两型”城市建设回顾一、“两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一)经济基
16、础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比2005年的263.6亿元增加339.9亿元,年均增长13.2%。全市财政总收入106亿元,比2005年增加67.5亿元,年均增长23.5%。全市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2亿元,比2005年81.7亿元增加105.5亿元,年均增长18%。302358.7453.6508.8603.54348.560.275106.1128.29197.8251.7225.7286401.881.2193.6109133.9159.1187.2263.636.501002003004
17、005006007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图1-1 淮南“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二)工业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是淮南市工业化率提升较快的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8.6亿元,年均增长18%,二次产业比重提高12.5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59%。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三)园区载体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启动的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工作正进一步提升各个园区的集聚能级。2010年全市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8
18、%,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四)生态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淮南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平均浓度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2095-1996)二级标准。表1-1 淮南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单位:毫克/立方米监 测 项 目标 准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二氧化硫0.060.0300.0310.0350.0190.0210.025二氧化氮0.080.0300.0260.0220.0250.0260.034可吸入颗粒物0.100.1040.0970.0860.0850.08
19、00.089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55%,较2005年增加32.2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86%,比2005增加7.14个百分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2010年,淮南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125.69万吨,综合利用率91.15%。其中,煤矸石年产量2043万吨,利用量2118万吨,利用率103.67%;粉煤灰年产生量699.16万吨,利用率78.25%;脱硫石膏年产量50.97万吨,利用率100%。全市重复用水量31.55亿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05年的46.44%提高到88.9%。表1-2淮南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状况指 标单位2005年2006
20、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均增速(%)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632.9960.971102.081756.051866.982125.6931.05其中:煤矸石万吨372.7594.60739.781208.771193.34211833.77粉煤灰万吨224.7300.21291.77423.35529.38699.1623.89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2290.2290.3191.1990.5191.15%图1-2 淮南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构成图 (五)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城矿乡统筹成效显著2009年,淮南市成立了市政府直属机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
21、,具体协调管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按照“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淮南模式”,坚持市矿统筹,实施企地联动,截止2010年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入资金近90亿元,建立居民安置点61个,搬迁居民近30万人;实施环境修复项目133个,惠及群众60万人。(六)社会民生基础全面夯实教育事业有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62.34亿元,教育固定资产总值五年来净增加6.05亿元,校舍面积增长65.4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科技事业稳步推进。近年来取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获批
22、,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7%;妇幼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文体事业不断繁荣。2010年,成功举办了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全民运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日益广泛、深入。自1992年起连续举办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豆腐文化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4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7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3.8%、77.9%。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体系更加完善。图1-3 淮南城
23、乡居民收入情况(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比“十五”净增加3.8亿美元,增长2.1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比“十五”净增长3.35亿美元,增长83;累计核准外商投资企业23家,累计合同外资1.01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有实质性进展,累计实现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2.63亿美元,与“十五”相比增加2.5亿美元,增长14.8倍;共实现劳务输出6641人,与“十五”相比增加5780人,增长7.7倍。其中,2009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1.18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档次明显提高,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和外派劳务总
24、量均稳居全省前列。(八)城市“两型化”水平稳步提高淮南“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四个领域共28个专项指标对淮南“两型”城市建设进程进行综合评价。经综合测算,以2005年为100计算,2010年淮南市“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总指数达到143.2,城市“两型化”水平稳步提高。四个领域中,资源节约、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3个领域的指数均有提高,但环境友好指数有所下降,为67.6,拖累总指数9.7个百分点。(具体数值和指数见表1-3)表1-3 2010年淮南市“两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年为100计算)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指标性质权重2
25、005年2010年2010年2010年2010年一级指数二级指数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二级指数一级指数总指数资源节约1单位建设用地GDP亿元/平方公里正2525/85.231.3125.1136.1143.22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逆25/82.671.22218.93人均综合用水量立方米逆25/879.3083.2495.34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正25/821.0523.5111.65全社会劳动社会生产率元/人正25/819909.3746387.39232.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正25/846.4488.9191.4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25/885.4291.15106.78每万
26、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正25/83.673.93107.1环境友好9森林覆盖率%正3030/916.619114.567.610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正30/994.521001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正30/990100111.112城市污水处理率%正30/947.770146.8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30/9625080.71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正30/930.6211.5437.715功能区噪声达标率%正30/910010010016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逆30/90.42-0.12-285.717化学需氧量削减率%逆30/92.24.5204.6科技创新1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
27、费投入强度%正2041.100.982272.8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正41.691.9911820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件正40.322.887521互联网用户入户率%正414.327.02189.022每万人口中全时R&D人员数人正456.256.4100.0经济社会23人均GDP元正2525/611179.924505.6219.2137.7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25/68598.915377178.825城镇化率%正25/652.661.7117.326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逆25/60.1910027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正25/649.610028恩格尔
28、系数%正25/644.4340.1110.8二、“两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经济总量较小,“两型”产业比重不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淮南2010年GDP为603.5亿元,在安徽省17个市中排名11位;财政实力不强,面对经济转型、城乡建设、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提升及其它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缺口较大。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63%下降到2010年的27.8%,下降了7.83个百分点。图1-4 淮南“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产值占比情况(%)工业结构上,煤电工业比重大,其他工业比重小,全市
29、煤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86.5%,形成了全市经济过于依赖煤电工业的局面。(二)环境承载压力大,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火力发电及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破坏巨大,尤其是“三废一沉”(废水、废气、废渣和采煤沉陷)等问题严峻,煤矸石、矿井水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采煤沉陷严重破坏建筑物、道路、植被、耕地及地下水系。图1-5 淮南“十一五”期间固体废物产生状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
30、。加快“两型”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继续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城矿乡差异明显,民生保障亟需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2005年至2010年,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813元、7408元、8306元、8563元、9153元、和9631元,呈逐年攀升之势。农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二章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一、历史机遇(一)国家战略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有利于淮南推进“两型”城市建设。2003年,安徽省启动了“生态安徽”建设工程,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生
31、态省建设试点省。并于2004年将该工程列为省“861”行动计划六大工程之一。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家和安徽省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为淮南建设“两型”城市营造了浓烈的政策氛围。(二)区域发展机遇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促进淮南整体竞争力提升。借皖江城市带之力。2009年6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将重点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六大方面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2010年1月,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家批准,规划中虽没有淮南之名
32、,但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努力,合淮工业走廊、电力、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被纳入规划。占合肥经济圈之机。2009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打造安徽核心增长极的务实之举。有利于对接皖江、辐射皖北、牵动全省,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地区综合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合肥经济圈5市及全省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拥合淮同城化之利。继2007年合淮两市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后,两市已分别在外经贸、旅游、商贸、信息化战略、生态林业等方面达成共识,签定了10余个专项合作协议。目前,合淮同城化战略正在深入推进,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以上三个平台,必将成为淮南构建“两型
33、产业”体系、推进发展方式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三)自身基础与区位优势良好的自身基础为淮南建设“两型”城市提供坚实保障。作为国家14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的城市,淮南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远景储量444亿吨,是全国首个投产的亿吨煤基地。淮南着力形成以沿淮工业带、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以现有的七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以多园区为补充的“T”型产业布局。其中,舜耕山以南重点建设高新区和低碳区,舜耕山以北至淮河以南重点建设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重点建设重化工区。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循环经济成长良好,文化旅游业大有起色。淮南朝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方向迈进
34、,条件已经成熟。二、现实挑战(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将持续增长,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 “三大基地”与“六大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城市环境压力,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艰巨。(二)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十二五”节能减排压力对淮南“两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已明确,即:到2015年底,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碳排放强度下降1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7.2%,氨氮排放量削减9.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1%,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8%。表2-1 安
35、徽“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序号“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指标实际完成值(削减率)指标目标值(削减率)1化学需氧量4.5%化学需氧量7.2%2二氧化硫5.7%二氧化硫6.1%3碳排放强度17%4氨氮9.9%5氮氧化物9.8%首先,面对二氧化硫和碳排放强度减排的硬性约束,传统产业的排放、耗能、原料需求等方面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次,随着工程建设的总量和速度明显放缓,“十一五”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程减排的空间也已经很小。(三)沉陷区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随着大批现代化高产矿井相继投产和先进煤炭开采技术的快速应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约26.4万亩
36、,占全市总面积的6.8%。从2011到2020年,全市需搬迁约42280户(约14.8万人)。因采煤导致地面农田和住房沉陷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影响了部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给社会平安、和谐稳定带来一定隐患,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第三章 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和合淮一体化“双翼”齐飞战略,围绕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树立黑、红、蓝、白、绿“五彩”淮南形象,创建宜居宜游宜学宜业“
37、四宜”的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新型能源基地、“两型”示范城市。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两型”引领、“双轮”驱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引导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刻变革,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上,优化资源配置,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坚持创新创业、项目带动把观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的大突破,促进发展的大跨越。营造宽松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
38、新能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强改革创新试点,促进重大创新创业项目化,谋划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两型”项目,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的载体和示范作用。(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在建设“两型城市”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规范政府行为,提供有利于“两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在配置要素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资源整合,凝聚“两型城市”建设合力。(四)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和谐以造福人民群众作为“两型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民智、汇聚民力、普惠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完
39、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两型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构建和谐淮南、幸福淮南。三、发展思路(一)坚持把科学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强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遵循“生产标准化、加工企业化、产品品牌化”的理念,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社会结构,在拓展空间和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突破。同时,加强宏观协调,以抓投资促发展、抓运行增效益、抓创新转方式、抓调整促升级为主线,以保障
40、、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淮南“两型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二)坚持把打造“两型”产业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取向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以发展“两型”产业为目标,扩量提质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改革淘汰落后产业。以产业转移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契机,加大产业技术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循环产业链。(三)坚持把创建“两型”示范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是推进两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两型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两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要系统推进两
41、型城市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开展两型区县、两型机关、两型园区、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学校、两型家庭、两型建筑、两型交通等示范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两型”城市建设亮点。积极培育两型示范建设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创建格局,要坚持务实推进,避免形式主义,力求创造可供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四)坚持把“两型”主题文化作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发掘山水、人文资源,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好“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旅游文化等“五张牌”,以楚汉文化、煤电文化为题材,创作一批有影响的文艺影视作品,规划建设一批群众迫切需要
42、的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办好中国豆腐文化节、少儿艺术节、八公山旅游节、淮河花鼓灯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扩大淮南的影响和美誉度,把淮南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淮南两型城市建设要实现两个率先、三大定位和四大目标,即在安徽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经验,把淮南建设成为全国“两型”城市建设的示范区、中国新型能源基地、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成富裕淮南、效率淮南、生态淮南和幸福淮南。(一)经济发展目标富裕淮南到2015年,实现三个翻番、两个提高。三个翻番,即:经济总量翻番,“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
43、进入千亿元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翻番,达到2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达到7700美元(按汇率6.6:1折算)。两个提高,即: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5%.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人均达到9600美元(按汇率6.6:1折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0:40.5。表3-1 淮南“两型城市”经济发展目标表指标项2010年现状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目标值经济增长率(%)131212GDP(亿元)603.513001700年人均GDP(美元)370077009600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