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150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摘 要: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朴素生态观到近代觉醒中的生态观再到现代生态学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经历了宇宙模式、人本模式、生态模式的发展历程,具体讨论了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总体布局出现的四大生态模式,即有机生态、人类生态、功能生态和复合生态的特点和研究状况。关键词:生态导向 城市总体布局 生态模式1 引言城市总体布局是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空间安排,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生态导向是指基于生态学的考虑或视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出发点和一项基本原则,它一直极大地拓展着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思路和途径。几千年来,风水学说中独特空间模式与环境协调思想,在中国古代

2、的城市选址和布局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在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城镇布局同样十分重视和利用地形和自然风景。19世纪,为了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优化走向功能至上的城市总体布局,人们先后开展了公地保护运动、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一系列实践,期望为市民构建一个具有宜人环境的城市总体布局。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展开丁一系列反思、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生态思想在城市总体布局理念中大量的体现和运用。千年之末,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把城市当作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布局新理念成为解决当前大量城市问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最有益尝试。从此,以城市可持续

3、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蓬勃开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总体布局思想体系。2 古代朴素生态观导向下的城市布局宇宙模式。古代朴素生态观是当时人们在自然认识水平限制下,对宇宙神性的莫名敬畏和自然万物原始亲近而产生的尊崇自然、适应自然的态度。这种观念影响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处处体现的是“神”的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宇宙模式或“神”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城市与其周边环境联系非常紧密;二是从单个建筑布局到整个城市布局都作为是对宇宙和神性的一种解释。汉民族独有的古代城市生态学风水学说正是朴素生态观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出的经典产物。英国学者帕特里克阿伯

4、隆比曾说过:“在城市问题上,中国的风水处理,已较欧洲任何国家前进甚多。”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风水”观散见于禹贡、周礼、管子等名著,较多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协调进行城市布局的思想。例如强调城市形态与山水要素相互渗透,均衡统一,城市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空间同构,形成“山、水、城”浑然一体。另外,以“气”来统一衡量指标,强调穴、砂、水和龙的有机联系,对于调节气候、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间运动,形成良好、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十分有益。这些思想影响之今。古代西方虽没有一套像风水那样较为系统的学说,但在理想国、乌托邦的建城设想中,处处体现了城市的布局对于自然和神性的遵从。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

5、建筑十书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也都提出应从城镇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城市,这些都蕴含着一定的朴素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城市总体布局理念具有重要影响。3 近代生态觉醒中的城市总体布局人本模式。近代觉醒中的生态观,是指现代生态学建立之前,人们认识水平已大大提高并从自身需求出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改善和美化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之适应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萌芽状态的生态思想。19世纪开始,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全世界城市。交通方式突然转变,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环境和卫生条件急剧恶化,城市布局思潮中功能主义盛行,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人们与大自然相

6、融合的欲望越发强烈起来。在近代觉醒中的生态观引导下,城市建设从人出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服务,满足人亲近、欣赏、游憩等本能需求,城市布局的模式由从体现“神”性向人性转变。从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公地保护运动到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再到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光明城”等构想与实践等,人们重新探索着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其目的是改变古代的城市结构,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弊端,改善和优化当时功能主义主流规划理念下的城市布局状况,为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带进自然的气息,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其特征主要有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城市中开放空间的布局,以及进一步提出的乡村融入城市。这一布局模式确实缓解了当

7、时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到今天,这些思想和实践显然都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城市总体布局中深入人心的以人为本原则正是这一未成熟的生态观下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体现。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生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牛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4 现代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总体布局生态模式现代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城市规划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强调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城市总体布局的考虑从体现原始的“神”的需要到满足单纯的人的需要逐渐迈向了维护广泛的生态高效、健康、和谐、可持续的需要。20世纪初,以格迪斯、帕

8、克为首一批先驱在实践与著作中把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应用到城市布局的研究中,奠定了城市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之后,生态学与地学、经济学、社会学不断融合,现代生态学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在对它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城市总体布局分别进入了有机生态、人文生态、功能生态和复合生态四大模式的探索中。4.1 有机生态模式帕特里克格迪斯提出“进化中的城市”开创了有机生态模式理念的先河。有机生态模式把城市视为有机生物体来布局,认为城市可以成长、衰败或者死亡。这种城市的布局有着明显的边界和适宜的尺度,其内部结构不可分割,以一种有节律的行为在变化面前保持平衡状态。这一模式更多体现了生态学的和谐原

9、则:和谐的内部结构和稳定的外部平衡。伊里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和刘易斯芒福德的“有机秩序”理论发展丁这一模式。1918年,伊里尔沙里宁从细胞中得到启示并从中寻找出同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相类似的变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布局应适应城市这一有机体的健康生长,需要遵循“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需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建设的动态性。这种思想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芒福德认为,人类社会类似于自然界的有机体,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建立积极的联系,才能可持续发展。他的有机秩序理论强调“生活第一”原则,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和建成区蔓

10、延,限制城市的规模;提倡低密度建设;重视绿色开敞空间和社会交往。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重构城市格局。有机生态模式鼓励社区精神,积极保障着城市和谐。但是,认为城市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去解决自身问题是过于理想的看法。“城市并不是一棵树,不能自行生长、繁殖和治愈。用心脏、肺和动脉来模式一座城市,依靠有机体的自我更新并不有助于对城市中心区衰败、污染和拥挤问题的分析研究。”此外,分散的布局和低密度的建设也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4.2 人文生态模式人文生态模式是生态学开始向社会学渗透的结晶。这一模式是古典城市生态学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关注的是适应城市空间环境的社会过程。这一布局模式视城

11、市为一种生态社区,社区单元是受社会人的共生与竞争过程支配完成的,进而推动着城市发展。20世纪20年代前后,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和实践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从帕克最早提出城市的“生态研究途径”开始,他们应用生物生态学理论研究分析城市结构与功能以及城市中人群的分布,先后提出了城市总体布局的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和多核心结构。他们认为人们对土地利用价值之间的竞争,导致了经济上的分离,从而按土地价值的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的阶层。同时,土地价值决定了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因此,芝加哥学派认为土地价值是导致城市布局模式的主要因素。然而,城市人群的能动作用,远非单纯的体现在次社会的生物生态学基础上。人文生态模式仅

12、仅注重的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成因进行研究,它只能对当时不同地域的城市布局进行归纳,远远不能起到对城市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更不能解决城市中的种种问题。4.3 功能生态模式功能生态模式受勒柯布西埃为代表的视城市为机器来布局城市的理念影响颇深,在机器布局理念下,城市“由小型的、自主的、无差别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形成巨大的机器,这些机器能够完成不同的功能和动作”。现代生态学诞生后,未来主义运动运用生态学原理将这一理念推至另一个高潮,通过高科技模拟自然生态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功能生态布局模式集中体现了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20世纪60年代初意大利建筑师索米利以植

13、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设想把城市各组成要素密置于一座“仿生城市”中。随后,1965年他又设想了一种“微缩化”城市,把土地、资源和能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超大型的摩天楼生态城。同时期,日本三井建设所构想的“子母型城市”设想城市中心是高度集中城市机能的中心都市塔,四周是花园住宅,山于网络连接,工作可以在充分接触自然的家中进行。1971年索米利又设计了仿生城市阿科桑底,利用太阳能和充分发挥天然资源的作用,使城市效益增加到最大,而同时又将能源和原料的消耗和土地的占用减到最低。这些探索对于城市总体布局的生态化研究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然而,城市并不是机器,这类仿生城市在功能上对生态系统进行

14、片面、静态、近乎极端的模拟,是生态经济学的典型运用,但它忽视了城市的社会属性,更缺失了城市的人文关怀。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交通量和方式、服务设施、建筑的尺度以及人的活动等等都没有考虑,因此,它更适于较小范围内的应用,如一些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工业区的布局。4.4 复合生态模式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机生态模式十分突出了城市的生物特性,人文生态模式片面强调城市的某些社会属性,功能生态模式又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持,把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的布局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把这种生态导向下的布局模式称为复合生态模

15、式。20世纪60年代末,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为复合生态模式布局提供了最初的技术途径。随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中心议题的第二届欧洲生态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极大推动了复合生态模式下的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探索。80年代起,很多国家就已开始把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的结合,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如莫斯科的城市总体布局、日本的国家生态规划模型等。1984年,MAB报告提出生态城规划5项原则,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复合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1987年,雷吉斯特在其论著生态

16、城市伯克利中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并向我们展现出了他设想中的生态城市的复合生态模式布局特点。之后,基于这一布局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国学者黄光宇认为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仂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黄光宇,2003)。王如松认为“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

17、,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王如松,1988)。从对生态城市和生态规划的理解可以看出,复合生态模式的实质是生态城市的布局模式,而生态规划则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唯一手段。复合生态模式强调城市总体布局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复合作用,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的研究,重视利用和享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它提倡相对集中的建设,注重能源消耗的减少和空间资源的开发,

18、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通过对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连接的关系或特点进行剖析并模式化,克服了有机生态模式的理想主义、人文生态模式的机械主义和功能生态模式的形而上学。城市总体布局的这四种生态模式实质正是现代生态学不同分支导向的不同反映,有机生态模式借鉴生态学中的生理学原理,通过对有机体的生理机能研究来模式城市;人文生态模式将生态学融入社会学,注重分析研究城市布局的社会成因;功能生态模式则是生态经济学的典型设想,它追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复合生态模式运用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以城市中的生态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城市布局带来的生态过程的稳定和生态服务功能。5 结语合理的用地布局是人类改造自

19、然生态环境的根本体现,也是有机整合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回顾人类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关生态思想的探索与发展,从古代“宇宙”城到近代花园城市,再到现代的仿生城、生态城,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生态导向下,在技术帮助下,城市总体布局从宇宙模式到人本模式再到生态模式,从“因天时,就地利”到为追求一般的生活环境再到追求高质量的、自然的、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生态观作为其思想根源和演绎的驱动力,被人类从潜意识到自觉地运用于城市总体布局中。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国情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探讨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总体布局规律具有显然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

20、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项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系统生态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研究室,1991,第1期:6-155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山版社,19886耿宏兵未来城市发展一种生态观的阐释J.城市规划汇刊,1999,(4)7毕凌岚 黄光宇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城市规划汇刊,2003,(5)8刘贵利著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