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020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编辑) .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Y_T 395-2012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5?2012代替NY/T 395?200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rules for monitroing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farmland soil2012-06-06 发布 2012-09-01实施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修订)单位: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修订)人:刘凤枝、李玉浸、刘素云、徐亚平、蔡彦明、刘岩、战新华、

2、刘传娟、王玲、王晓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T 395?200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结果评价、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260 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 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 9836 土壤全钾测定法 GB 1

3、2298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GB 13198 六种多环芳烃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4550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14552 水、土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15555.11 固体废弃物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一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4、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KI - 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2104 土壤质量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22105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 23739 土壤质量 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法 NY/T 52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原GB 7173?1987 NY/T 85

5、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1990 NY/T 296 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890 土壤有效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04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 1121.5 土壤检测

6、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10 土壤检测 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NY/T 1121.12 土壤检测 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6 土壤检测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121.17 土壤检测 第17部分:

7、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8 土壤检测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21 土壤检测 第21部分: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NY/T 1377 土壤pH的测定NY/T 1616 土壤中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法HJ 491 土壤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05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13 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 重量法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广度法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农田土壤 farmland soil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

8、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regional soil background site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土壤样点。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soil monitoring site of farmland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土壤样点。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profile sample of farmland soil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把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

9、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mixture sample of farmland soil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个20个。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 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 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肥力等。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

10、、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状况、农产品污染状况等。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 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 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产品中污染元素背景值。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交通图、地质图、水系图等。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

11、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沉降物。4.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灌用水。4.2.3 固体废弃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集中堆放的固体废弃物。4.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用固体废弃物。4.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农膜、生长素等农用化学物质。4.2.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

12、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途径。4.3 监测点的布设4. 3.1 布点原则与方法4.3. 1.1 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原则与方法 a 以获取区域土壤背景值为目的的布点,坚持“哪里不污染在哪里布点的原则”。实际工作中,一般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找寻没有受到人为污染或相对未受污染,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等一致的区域布点。 b 布点方法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将监测点位布设在成土母质或土壤类型所代表区域的中部位置。4.3.1.2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法 a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指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如禁产区划分监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测等。布点原则应坚持“哪里有污

13、染就在哪里布点”,即将监测点位布设在已经证实受到污染的或怀疑受到了污染的地方。 b 布点方法根据污染类型特征确定。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采用放射状布点法。布点密度由中心起由 密渐稀,在同一密度圈内均匀布点。此外,在大气污染源主导风下风方向应适当延长监测 距离和增加布点数量。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布点法。布点密度 自灌溉水体纳污口起由密渐稀,各引灌段相对均匀。3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地表固体废物堆可结合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采 用放射布点法和带状布点法;地下填埋废物堆根据填埋位置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布点法。 4 农用固

14、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施用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均匀布点法。 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采用均匀布点法。 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综合采用放射布点法、带状布点法及均匀布点法。 c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照点的布设原则与方法。在污染事故调查等监测中,需要布设对照点以考察监测区域的污染程度。选择与监测区域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相同而且相对未受污染的区域采集对照点;或在监测区域内采集不同深度的剖面样品作为对照点。4.3.1.3 农田土壤长期定点定位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法 a 农田土壤长期定点定位监测,一般为国家或地方制定中长期政策所进行的监测

15、。布点应当在农业环境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以客观、真实反映各级区划单元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变化和污染特征为原则。 b 布点方法在反映污染特征的前提下,在各级区划单元(如污水灌区、工矿企业周边区、大中城市郊区、一般农区等)内部,可采用均匀布点法。 c 国家和省级长期定点定位监测点的设置、变更、撤销应当通过专家论证,并建立档案。4.3.2 布点数量4.3. 2.1 基本原则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原则是: a 以最少点数达到目的为最好。 b 精度越高,布点数越多,反之越少。 c 区域环境条件越复杂,布点越多,反之越少。 d 污染越严重,布点越多,反之越

16、少。 e 无论何种情况,每个监测单元最少应设3个点。4.3.2.2 点代表面积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每个点的代表面积可按以下情况掌握,如有特殊情况可做适当的调整: a 农田土壤背景值调查:每个点代表面积200 hm21 000 hm2。 b 农产品产地污染普查:污染区每个点代表面积10 hm2300 hm2,一般农区每个点代表面积200 hm21 000 hm2。 c 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划分:污染区每个点代表面积5 hm2100 hm2,一般农区每个点代表面积150 hm2800 hm2。 d 禁产区确认:每个点代表面积10 hm2100 hm2。 e 污染事故调查监测:每个点代表面积1 hm

17、250 hm2。4.3.2.3 布点数量 a 农田土壤背景值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普查、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划分以及污染事故调查监测 等,根据上述布点原则、点代表面积以及监测单元的具体情况,确定布点数量。如情况复杂需 要提高监测精度,可适当增加布点数量。 b 农田土壤长期定点定位监测:根据监测区域类型不同,确定监测点的数量。工矿企业周边农产 品生产区监测,每个区5个点12个点;污水灌溉区农产品生产区监测,每个区10个点12 个点;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区,每个区10个点15个点;重要农产品生产区,每个区5个 点15个点。4.4 样品采集4. 4.1 采样准备4.4.1.1 采样物质准备 包括采样工

18、具、器材、文具及安全防护用品等。 a 工具类:铁铲、铁镐、土铲、土钻、土刀、木片及竹片等。 b 器材类:GPS定位仪、罗盘、高度计、卷尺、标尺、容重圈、铝盒、样品袋、标本盒、照相机以及其他特殊仪器和化学试剂。 c 文具类:样品标签、记录表格、文具夹、记号笔等小型用品。 d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雨衣、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药品等。 e 运输工具:越野车、样品箱、保温设备等。4.4.1.2 组织准备 组织具有一定野外调查经验、熟悉土壤采样技术规程、工作负责的专业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业务技术工作方案。4.4.1.3 技术准备 a 样点位置图(或工作图)。 b 样点分布一览表,内容包

19、括编号、位置、土类和母质母岩等。 c 各种图件:交通图、地质图、土壤图、大比例的地形图(标有居民点、村庄等)。4.4.1.4现场踏勘,野外定点,确定采样地块 a 样点位置图上确定的样点受现场情况干扰时,要作适当的修正。 b 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300 m以上。 c 不能在住宅、路旁、沟渠、粪堆、废物堆及坟堆附近设采样点。 d 不能在坡地、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方设采样点。 e 采样点应设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面积在1 hm22 hm2的地块。 f 采样点一经选定,应用GPS定位并作标记,建立样点档案供长期监控用。4.4.2 采集阶段4.4.

20、2.1 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及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的土壤采样一般要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a 前期采样。对于潜在污染和存在污染的土壤,可根据背景资料和现场考察结果,在正式采样前 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扩散方式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并为选择布点方法和确定测试项目等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b 正式采样。在正式采样前,应首先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计划应包括布点方法、样品类型、样点数量、采样工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保存及测试项目等内容。按照采样计划实施现场采样。 c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未满足调查的需要,则要进行补充采样。例如,在污染

21、物高浓度的区域适当增加点位。4.4.2.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时间紧急的污染事故调查可采取一次采样方式。4.4.3 样品采集4.4. 3.1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采集 a 土壤剖面点位不得选在土类和母质交错分布的边缘地带或土壤剖面受破坏的地方。 b 土壤剖面规格为宽1 m,深1 m2 m,视土壤情况而定。久耕地取样至1 m,新垦地取样至2m,果林地取样至1.5 m2 m;盐碱地地下水位较高,取样至地下水位层;山地土层薄,取样至母岩风化层(见图1)。 c 用剖面刀将观察面修整好,自上至下削去5 cm厚、10 cm宽呈新鲜剖面。准确划分土层,分层按梅花法,自下而上逐层采集中

22、部位置土壤。分层土壤混合均匀各取1 kg样,分层装袋记卡。 d 采样注意事项: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与底土分放土坑两侧,取样后按原层回填。4.4.3.2 农田土壤混合样品采集4.4.3.2.1 混合样采集方法 a 每个土壤单元至少有3个采样点组成,每个采样点的样品为农田土壤混合样。 b 对角线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对角线,至少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c 梅花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均匀的地块,设分点5个左右。 d 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个左右;

23、但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以上。 e 蛇形法:适宜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5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4.4.3.2.2 必要时,土壤与农产品同步采集。4.4.4 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种植一般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 cm20 crn耕作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 cm60 cm耕作层土壤。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土壤剖面样。各分点混匀后取1 kg,多余部分用四分法弃去。4.4.5 采样时间及频率4.4. 5.1 一般土壤样品在农作物成熟或收获后与农作物同步采集。4.4.5.2 污染事故监测时,应在收到事

24、故报告后立即组织采样。4.4.5.3 科研性监测时,可在不同生育期采样或视研究目的而定。4.4.5.4 采样频率根据工作需要确定。4.4.6 采样现场记录4.4. 6.1 采样同时,专人填写土壤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并汇总存档。土壤标签见图2;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见附录A中表A. 1、表A.2。4.4.6.2 填写人员根据明显地物点的距离和方位,将采样点标记在野外实际使用地形图上,并与记录卡和标签的编号统一。4.4.7 采样注意事项4.4. 7.1 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4.4.7.2 所

25、采土样装入塑料袋内,外套布袋。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内,一份扎在袋口或用不干胶标签直接贴在塑料袋上。4.4.7.3 采样结束应在现场逐项逐个检查。如采样记录表、样品登记表、样袋标签、土壤样品、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处,应及时补齐和修正后方可撤离现场。4.5 样品编号4. 5.1 农田土壤样品编号是由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4.5.1.1 类别代号:用环境要素关键字中文拼音的大写字母表示,即 “T” 表示土壤。4.5.1.2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同地点采集的样品,样品编号从TO01号开始,一个顺序号为一个采集点的样品。4.5.2 对照点和背景点样,在编号后加 “CK”。4

26、.5.3 样品登记的编号、样品运转的编号均与采集样品的编号一致,以防混淆。4.6 样品运输4. 6.1 样品装运前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4.6.2 样品在运输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或沾污,并派专人押运,按时送至实验室。接受者与送样者双方在样品登记表上签字,样品记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4.7 样品制备4. 7.1 制样工作场地 应设风干室、磨样室。房间向阳(严防阳光直射土样),通风、整洁、无扬尘、无易挥发化学物质。4.7.2 制样工具与容器4.7. 2.1 晾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4.7.2.2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木滚、木棒、

27、木捶、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等。4.7.2.3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0目100目。4.7.2.4 分装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无色聚乙烯塑料袋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4.7.3 制样程序4.7. 3.1 土样接交:采样组填写送样单一式三份,交样品管理人员、加工人员各一份,采样组自存一份。三方人员核对无误签字后开始磨样。4.7.3.2 湿样晾干:在晾干室将湿样放置晾样盘,摊成2 cm厚的薄层,并间断地压碎、翻拌,拣出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4.7.3.3 样品粗磨:在磨样室将风干样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捶、滚、棒再次压碎,拣出杂质并用四分法分取

28、压碎样,全部过20目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混合直至均匀。经粗磨后的样品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份作样品的细磨用。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测养分含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分析。4.7.3.4 样品细磨:用于细磨的样品用四分法进行第二次缩分成两份,一份留备用,一份研磨至全部过60目或100目尼龙筛,过60目孔径0.25 mm 土样,用于农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分析;过100目孔径0.149 mm 土样,用于土壤元素全量分析。4.7.3.5 样品分装:经研磨混均后的样品,分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土壤标签格式见图

29、2),瓶内或袋内放1份,外贴1份。4.7.4 制样注意事项4.7.4.1 制样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样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4.7.4.2 每个样品经风干、磨碎、分装后送到实验室的整个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盛样容器的编码始终一致。4.7.4.3 制样所用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品后擦洗一次,严防交叉污染。4.7.4.4 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有机污染物(酚、氰等)或可萃取有机物无需制样,新鲜样测定,同时测定水分。4.8 样品保存4.8.1 风干土样按不同编号、不同粒径分类存放于样品库,保存半年至1年。或分析任务全部结束,检查无误后,如无需保留可弃去。4.8.2 新鲜土样用于挥发性、半挥发有机污染物(酚

30、、氰等)或可萃取有机物分析,新鲜土样选用玻璃瓶置于冰箱,小于4,保存半个月。4.8.3 土壤样品库经常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检查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土壤标签脱落等。4.8.4 农田土壤定点监测的样品应长期保存。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5.1 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5.1.1 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如农区大气、农灌水、农业投入品等),选择在土壤中累积较多,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且难降解的污染物。5.1.2 根据农作物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优先选择对农作物产量、安全质量影响较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除草剂等。5.2 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5.2.1 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

31、业标准的分析方法。5.2.2 其次选择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分析方法。5.2.3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选等效分析方法。但应做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5.3 农田土壤监测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监测能力,选择监测项目。表1列出了常见的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他等同推荐方法。表1 农田土壤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1总铜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2有效态铜二乙三胺五乙酸 DTPA浸提法NY/T 8903总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4有效态锌二乙

32、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5总铅KI- 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GB/T 171416总铬土壤总铬的测定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1121.12HJ 4917总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8总镉KI- 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GB/T 171419总汞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GB/T 22105NY/T 1121.1010总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原子荧光法GB/T 171

33、34GB/T 17135GB/T 2210511pH土壤pH的测定NY/T 137712水分土壤水分测定法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NY/T 52HJ 61313阳离子交换量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514水溶性盐土壤水容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121.1615容重土壤容重的测定NY/T 1121.416机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 1121.317氯化物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718总氮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5319总磷土壤全磷测定法NY/T 8820有效磷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NY/T 1482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

34、Y/T 1121.622氟化物土壤质量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2210423硫酸根离子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824有效态铁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表1(续)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25有效态锰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26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HJ 61527挥发性有机物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补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0528最大吸湿量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NY/T 1121. 2129硒土壤中全硒的测定NY/

35、T 110430全钾土壤全钾测定法GB 983631速效钾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NY/T 88932钙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NY/T 29633镁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NY/T 29634钠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NY/T 29635交换性钙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336交换性镁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337有效态铁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38有效态锰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39有效钼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940有效硼土壤有效硼的测定GB 1229841硫酸盐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36、 1121.1842有效硫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443六、六、六、气相色谱法GB/T 1455044滴滴涕气相色谱法GB/T 1455045六种多环芳烃高效液相色谱法GB 1319846稀土总量分光光度法GB 626047有效态铅土壤质量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GB/T 2373948有效态镉土壤质量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GB/T 2373949磺酰脲类除草剂液相色谱?质谱法NY/T 161650有机磷农药气相色谱法GB/T 145525.4 实验记录 a 标准溶液配制表,见表A.4。 b 标准溶液标定原始登记表,见表A.5。 c 标准溶液(稀释)原始记录表,见表A.6。 d 原子荧光分

37、析原始记录表,见表A.7。 e 原子吸收火焰法实验原始记录表,见表A8。 f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实验原始记录表,见表A.9。 g 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见表A.10。 h 容量分析原始记录表,见表A.11。 i 离子计分析原始记录表,见表A.12。 j pH原始记录表,见表A.13。 k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见表A.14。 1 ICP/MS实验原始记录表,见表A.15。 m 气相色谱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原始记录表,见表A.16?1表16?4。 n 液相色谱一荧光法测定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原始记录表,见表A.17?1表17?4。o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测定农药残留原始记录表,见表A.18?1表1

38、8?3。p 气相色谱测定有机氯及拟除虫菊脂类农药残留原始记录表,见表A.19?1表19?4。6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6.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6. 1.1 分析质量控制基础实验6.1.1.1 全程序空白值测定 全程序空白值是指用某一方法测定某物质时,除样品中不含该测定物质外,整个分析过程的全部因素引起的测定信号值或相应浓度值。全程序空白响应值计算见式1。 1 式中: xl ?全程序空白响应值; ?测定n次空白溶液的平均值n20; s ?标准偏差,计算公式见式2; k ?根据一定置信度确定的系数,一般为3。 2 式中: n?每天测定平行样个数; m?测定天数。6.1.

39、1.2 检出限 检出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一般将3倍空白值的标准偏差测定次数n20相对应的质量或浓度称为检出限。 a 吸收法和荧光法(包括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荧光法等)检出限计算公式见式3。 3 式中: L?检出限; b?标准曲线的斜率。 b 色谱法包括GC、HPLC:气相色谱法以最小检出量或最小检出浓度表示。最小检出量系指检测器恰能产生一般为3倍噪音的响应信号时,所需进入色谱柱的物质最小量;最小检出浓系指最小检出量与进样量(体积)之比。检出限计算公式见式4。 4 式中: sb ?为仪器噪音的3倍,即仪器能辨认的最小的物

40、质信号。 c 离子选择电极法:以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 测得的空白值计算出的L值不应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检出限。如大于方法规定值时,必须找出原因降低空白值,重新测定计算直至合格。6.1.2 校准曲线的绘制、检查与使用6.1. 2.1 校准曲线的绘制 按分析方法的步骤,设置6个以上标准系列浓度点,各浓度点的测量信号值减去零浓度点的测量信号值,经回归方程计算后绘制校正曲线。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接近或达到0.999(根据测定成分浓度、使用的方法等确定)。6.1.2.2 校准曲线的检查 当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 990,应对校准曲线各

41、点测定值进行检验或重新测定;当r接近或达到0. 999时即符合要求。6.1.2.3 校准曲线的使用 校准曲线不合格,不能使用;使用时,不得随意超出标准系列浓度范围;不得长期使用。6.1.3 精密度控制6.1. 3.1 测定率 凡可以进行平行双样分析的项目,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10%15%平行样品。5个样品以下,应增加到50%以上。6.1.3.2 测定方式 由分析者自行编人的明码平行样或由质控员在采样现场或实验室编入的密码平行样,二者等效,不必重复。6.1.3.3 合格要求 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者为合格。允许误差范围见表2。对未列出容允误差的方法,当样品的均匀和稳定性

42、较好时,参考表3的规定。当平行双样测定全部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平行双样的测定;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95%时,除对不合格者重新测定外,再增加10%20%的测定率,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95%。表2 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误差监测项目样品含量范围mg/kg精密度准确度适用的分析方法室内相对偏差,%室间相对偏差,%加标回收率,%室内相对误差,%室间相对误差,%镉0.10.10.40.4302010+4030+2075110851109010530201040302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MS汞0.10.10.40. 420151030201575110

43、8511090105201510302015冷原子吸收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ICP - MS 法砷1010202010010015105520151010851059010 59010 515105201510 氢化物发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ICP - MS法铜2020303010+101015151585105901059010510101015+1515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CP -MS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 发射光谱法ICP - AES铅202040402010530201580110851109010520105302015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或石墨炉法)、ICP

44、- MS法、ICP - AES法铬505090901510520151085110851109010 515105201510 原子吸收光谱法表2 续监测项目样品含量范围mg/kg精密度准确度适用的分析方法室内相对偏差/%室间相对偏差/%加标回收率,%室内相对误差,%室间相对误差,%锌505090901010515151085110851109010510105151510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CP - MS法、ICP - AES法镍202040401510520151080110851109010515105201510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CP- MS法、ICP - AES法表3 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元素含量范围mg/ kg最大允许相对偏差%元素含量范围mg/kg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