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0209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 总 则1.0.1 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十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十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1.0.3 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 km2)、大型风景区(101500 km2)、特大型风景区(500 km2以上)。1.0.4 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

2、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和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1.0.5 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 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破和植物景观培育。 3 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3、 4 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1.0.6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1.0.7 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 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2.0.2 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

4、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2.0.3 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2.0.4 景物 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2.0.5 景观 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2.0.6 景点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

5、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2.0.7 景群 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2.0.8 景区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2.0.9 风景线 也称景线。田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2.0.10 游览线 也称游线。为游人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2.0.11功能区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2.0.12 游人容量 在保持是现稳定性,保障游入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

6、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2.0.13 居民容量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优美、依靠当地资源与维护风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地域范围内允许分布的常住居民数量。是限制某个地区过量发展生产或聚居入口的特殊警戒值。3 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1.1 基础资料应依据风景区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3.1.2 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或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正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3.1.3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的规定: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 表3.1.3大类 中类小类一

7、、测量资料1地形图小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000110000; 中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 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 125000l50000; 特大型冈景区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2专业图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1 气象资料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2 水文资料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土流失等3 地质资料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

8、灾害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4 自然资源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 三、人文与经济条件1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及地段 2 人口资料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3行政区划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 4 经济社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

9、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关专业考察报告及其规划5 企事业单位 主要农林牧副渔和教科文卫军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风景区管理现状 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1 交通运输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对外交通运输和内部交通运输的现状、规划及发展资料 2 旅游设施风景区及其可以依托的城镇的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3 基础工程水电气热、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资料五、土地与其他资料1 土地利用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 2 建筑工程各类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

10、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 3 环境资料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因后的环境资料 3.1.4 现状分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分析;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五个方面。3.1.5 现状分析结果,必须明确提出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矛盾与制约因索、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三方面内容。3.2 风景资源评价3.2.1 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3.2

11、.2 风景资源评价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 2 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是源的特征; 3 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3.2.3 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应符合表3.2.3的规定。风景资源分类表 表3.2.3大类中类小类一、自然景源1 天景(1)日月星光(2)虹霞蜃景(3)风雨阴晴(4)气候景象(5)自然声象(6)云雾景观(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2 地景(1)大尺度山地(2)山景(3)奇峰(4)峡谷(5)洞府

12、(6)石林石景(7)沙景沙漠(8)火山熔岩(9)蚀余景观(10)洲岛屿礁(11)海岸景观(12)海底地形(13)地质珍迹(14)其他地景3 水景(1)泉井(2)溪流(3)江河(4)湖泊(5)潭池(6)瀑布跌水(7)沼泽滩涂(8)海湾海域(9)冰雪冰川(10)其他水景4 生景(1)森林(2)草地草原(3)古树名木(4)珍稀生物(5)植物生态类群(6)动物群栖息地(7)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二、人文景源1 园景(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8)其他园景2 建筑(1)风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

13、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3 胜迹 (1)遗址遗迹(2)摩崖题刻(3)石窟(4)雕塑(5)纪念地(6)科技工程(7)游娱文体场地(8)其他胜迹4 风物(1)节假庆典(2)民族民俗(3)宗教礼仪(4)神话传说(5)民间文艺(6)地主人物(7)地方物产(8)其他风物3.2.4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钢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做出等级评价。3.2.5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做出等级评价。3.2.6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应对景

14、点或是物作出等级评价。3.2.7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表3.2.7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 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3 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标中选择。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表3.2.7合评价层赋值项目评价层权重因子评价层权重1 景源价值7080(1)欣赏价值(2)科学价值(3)历史价值(4)保健价值(5)游憩价值景感度奇特度完整度 科技值科普值科教值 年代值知名度人文值 生理值心理值应用植 功利性 舒适度 承受力 2 环境水平2010(1)生态特征

15、(2)环境质量(3)设施状况(4)监护管理种类值结构值功能值 要素值等级值灾变率 水电能源工程管网环保设施监测机能 法规配套机构设置3 利用条件5(l)交通通讯(2)住宿接待(3)客源市场(4)运营管理便捷性可靠性效能 能力标准规模 分布结构消费 职能体系 经济结构居民社会4规模范围5(1)面积(2)体量(3)空间 (4)容量 3.2.8 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l 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 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 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

16、力; 4 一级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5 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 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 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相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3.2.9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征及其综合特征。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3.1 正确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国保护地带,应依

17、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3.2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 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 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3.3.3 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况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3.3.4 风景区的性质应明确表述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定性用调应突出重点、准确精炼。3.3

18、.5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风景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2 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风景区发展的各种需求; 3 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功能安排和项目配置、人口规模和建设标准等各项主要目标,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4.1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

19、本一致; 2 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 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钱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3.4.2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 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 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3.4.3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0、 2 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3 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3.4.4 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 100人/m2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 2 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 3 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 4 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 5 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3.4.5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

21、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2 解决规划对象的恃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 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4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3.5.1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态允许标准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表3.5.1 用地类型允许客人员和用地招标(人公顷)

22、(m2人)(1)针叶林地(2)阔叶林地(3)森林公园(4)疏林草地(5)草地公园(6)城镇公园(7)专用浴场(8)浴场水域(9)浴场沙滩23 48152O 202570 30200 500 100020001000200050003300250012506605005O0400 14033050 202010 105 2 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1) 一次性游人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 (2) 日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 (3) 年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 3 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直分别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

23、合平衡法,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5.1: 游人容量计算一览表 表3.5.1(1)游览用地名 称(2)计 算面 积(m2 )(3)计 算指 标(m2人)(4)一次性容 量(人/次)(5)日 周转 率(次)(6)日 游 人容 量(人次/日)(7)备注 4 游人容量计算宜采用下列指标。(1)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 510 m2人 (2)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 主要景点:50100 m2人(景点面积); 一般景点: 100400 m2人(景点面积); 浴场海域:1020 m2人(海拔02m以内水面); 浴场沙滩: 510 m2人(海拔 02m以内沙滩)。 (3)卡

24、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5 游人容量计算结果应与当地的淡水供水、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条件进行校校与综合平衡,以确定合理的游人容量。3.5.2 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当规划地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2人时,宜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 2当规划地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 m2时,必须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 3 居民容量应依据最重要的要素容量分析来确定,其常规要素应是:淡水、用地、相关设施等。3.5.3 风景区人口规模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l 人口发展规模应包括外来游

25、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 2 一定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发展规模不应大于其总人口容量; 3 职工人口应包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 4 居民人口应包括当地常住居民人口。3.5.4 风景区内部的人口分布应符合下列原则: l 根据游赏需求、生境条件、设施配置等因素对各类人口进行相应的分区分期控制; 2 应有合理的疏密聚散变化,使其各得其所; 3 防止因人口过多或不适当集聚而不利于生态与环境; 4 防止因人口过少或不适当分散而不利于管理与效益。3.5.4 风景区的生态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应分析游览时间、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

26、度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 2 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 3 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或承载力。3.5.6 风景区的生态分区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应将规划用地的生态状况按四个等级分别加以标明; 2 生态分区的一般标准应符合表3.5.6的规定;生态分区及其利用与保护措施 表3.5.6生态分区环境要素状况利用与保护措施大气水域地壤植被危机区XXX应完全限制发展,并不再发生人为压力,实施综合的自然保育措施 一或十XXX一或十XXX一或十不利区X一或十一或十应限

27、制发展,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一或十X一或十一或十一或十X稳定区一一一要稳定对环境要素造成的人为压力,实施对其适用的自然保护措施 一一十一十一有利区十十十需规定人为压力的限度,根据需要而确定自然保护措施 一十十十一十十十一注: X 不利;一 稳定;十 有利。 3 按其他生态因素划分的专项生态危机区应包括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卫生防疫条件、自然气候因素、振动影响、视觉干扰等内容; 4 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3.5.7 风景区规划应控制和降低各项污染程度,其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28、: l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 2 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应按GB383888中规定的第一级标准执行,游泳用水应执行GB966788中规定的标准,海水浴场水质标准不应低于GB309782中规定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 3 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低于GB309693中规定的“特别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标准值; 4放射防护标准应符合GBJ874中规定的有关标准。4 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4.1.1 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有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4.1.2 风景保护的分类

29、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在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人,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2 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 (2)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人,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

30、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3 史迹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风景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 (2)在史迹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4 风景恢复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 (2)在风景恢复区内,可以采用必要技术措施与设施

31、;应分别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活动。 5 风景游览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 (2)在风景游览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应分级限制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进入。 6 发展控制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有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 (2)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

32、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4.1.3风景保护的分级应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四级内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特级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风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应划为特级保护区。 (2)特级保护区应以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其外围应有较好的缓冲条件,在区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2 一级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宜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2)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

33、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 3 二级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景区范围内,以及景区范围之外的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 (2)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 4 三级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 (2)在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4.1.4 保护培育规划应依据本风景区的具体情况和保护对象的级别而择优实行分类保护或分级保护,或两种方法并用,应协调处理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有机关系,

34、加强引导性规划措施。4.2 风景游赏规划4.2.1 风景游览欣赏规划应包括景观特征分析与景象展示构思;游赏项目组织;风景单元组织;游线组织与游程安排;游人容量调控;风景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基本内容。4.2.2 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应遵循景观多样化和突出自然美的原则,对景物和景观的种类、数量、特点、空间关系、意趣展示及其观览欣赏方式等进行具体分析和安排;并对欣赏点选择及其视点、视角、视距、视线、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4.2.3 游赏项目组织应包括项目筛选、游赏方式、时间和空间安排、场地和游人活动等内容,并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与景况特色协调,与规划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组织新奇、特、化的游

35、赏项目; 2 权衡风景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力,保护风景资源永续利用; 3 符合当地用地条件、经济状况及设施水平; 4 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4.2.4 游赏项目内容可在表424中择优并演绎。 游赏项目类别表 表4.2.4游赏类别游赏项目1 野外游憩消闲散步郊游野游垂钓登山攀岩骑驭2 审美欣赏揽胜摄影写生寻幽仿古寄情鉴赏品评写作创作3 科技教育考察探胜探险观测研究科普教育采集寻根回归文博展览纪念宣传4 娱乐体育游戏娱乐健身演艺体育水上水下运动 冰雪活动沙草场活动其他体智技能运动 5 休养保健避暑避寒野营露营休养疗养温泉浴海水浴泥沙浴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6 其它民俗节庆社交聚会宗教礼仪购

36、物商贸劳作体验4.2.5风景单元组织应把游览欣赏对象组织成景物、景点、景群、园苑、景区等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l 依据景源内容与规模、景观特征分区、构景与游赏需求等因素进行组织; 2使游赏对象在一定的结构单元和结构整体中发挥良好作用; 3 应为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间相互因借创造有利条件。4.2.6 景点组织应包括景点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点的主、次、配是和游赏序列组织;景点的设施配备;景点规划一览表等四部分。4.2.7 景区组织应包括:景区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区的结构布局、主景、景观多样化组织;景区的游赏活动和游线组织;景区的设施和交通组织要点等四部分。4

37、.2.8 游线组织应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精心组织主要游线和多种专项游线,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游线的级别、类型、长度、容量和序列结构; 2 不同游线的特点差异和多种游线间的关系; 3 游线与游路及交通的关系。4.2.9 游程安排应由游赏内容、游览时间、游览距离限定。游程的确定直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日游:不需住宿,当日往返; 2 二日游:住宿一夜;3 多日游:住满二夜以上。43 典型景观规划4.3.1 风景区应依据其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典型景观规划。应包括典型景观的特征与作用分析;规划原则与目标;规划内容、项目、设施与组织;典型景观与风景

38、区整体的关系等内容。4.3.2 典型景观规划必须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持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应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典型景观的特征及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游常项目与活动;应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4.3.3 植物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植物群落; 2困境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优势,改善风景区的生态和环境; 3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组织专题游览环境和活动; 4对各类植物景观的植被覆盖率、林木郁闭度、植物结构、季相变化、主要树种、地被与

39、攀缘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义植物等,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的控制性指标及要求; 5植物景观分布应同其他内容的规划分区相互协调;在旅游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范围内,应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率控制区。4.3.4 建筑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及其风貌; 2风景区的各类新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大自然争高低,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景点; 3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 4对风景区内各类建筑的性质与功能、内

40、容与规模、标准与档次、位置与高度、体量与体形、色彩与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 5在景点规划或景区详细规划中,对主要建筑宜提出:(1)总平面布置;(2)剖面标高;(3)立面标高总框架;(4)同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的关系等四项控制措施。4.3.5 溶洞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l 必须维护岩溶地貌、洞穴体系及其形成条件,保护溶洞的各种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护珍稀、独特的景物及其存在环境; 2 在溶洞功能选择与游人容量控制、游赏对象确定与景象意趣展示、景点组织与景区划分、游赏方式与游线组织、导游与赏景点组织等方面,均应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是原理,兼顾洞景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

41、有度有序地利用与发挥洞是潜力,组织适合本溶洞特征的景观特色; 3应统筹安排洞内与洞外景观,培育洞顶植被,禁止对溶洞自然景物滥施人工; 4溶洞的石景与土石方工程、水景与给排水工程、交通与道桥工程、电源与电缆工程、防洪与安全设备工程等,均应服从风景整体需求,并同步规划设计; 5对溶洞的灯光与灯具配置、导游与电器控制,以及光象、音响、卫生等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要求及配套措施。4.3.6 竖向地形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l 维护原有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保护地质珍迹、岩石与基岩、土层与地被、水体与水系,严禁炸山采石取土、乱挖滥填盲目整平、剥离及覆盖表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污染环境; 2合理

42、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地组织地是特色,不得大范围地改变地形或平整土地,应把未利用的废弃地、洪泛地纳入治山理水范围加以规划利用; 3对重点建设地段,必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得套用“几通一平”的开发模式,应统筹安排地形利用、工程补救、水系修复、表上恢复、地被更新、景观创意等各项技术措施; 4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对海拔高度高差、坡度波向、海河湖岸、水网密度、地表排水与地下水系、洪水潮汐淹没与侵蚀、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灾变等地形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5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水体水系流域整治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4.4 游览设施规划4.4.1 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规划应包括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客源分析预测与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