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157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45.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A座单体方案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位于安庆市旧城区东侧的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中部,安庆市未来城市中心区的核心位置。用地的西侧是独秀大道,北侧是天柱山东路,东侧是晴岚路,南侧是叶祠路。其中天柱山东路和独秀大道宽60米,是联系安庆新老城区的城市主干道。晴岚路和叶祠路宽度均为25米宽的城市次干道。安庆市立医院新院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所绿色生态,设施完备,功能合理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本次建设的项目是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二、规划设计理念:理念一 有机结合、强化联系由于用地较为紧张,本次设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降低建筑密度,提高

2、联系效率,优化环境质量。整个规划用地划分为七个功能区域,其中包括:门急诊区、医技区、病房I区、病房II区、教学科研办公区、后勤保障区、院内生活区。门诊区、急诊区位于用地南侧,临城市次干道叶祠路设置院区主入口,符合安庆城市规划的需要,便于联系老城区,缓解了探视人流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病房区位于用地北侧和西侧,由三幢高层病房楼组成,探视入口设置在北侧主干道天柱山东路和西侧独秀大道上,有利于人车流的疏散,且识别度高。医技区位于用地的核心位置,南面连门急诊区,西侧和北侧接病房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医技的使用效率。行政教学科研区、院内生活区位于用地的东侧,与西侧医疗区适当分隔,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3、其中行政教学科研区在南侧叶祠路设置独立出入口,将行政教学科研与医疗流线分离。后勤保障区在用地北侧设置独立出入口,靠近地下车库出入口。将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布置于地下,缩短污物在院内的穿行距离。门诊区通过门诊区医疗街与医技区相联系,清晰而紧密。病房区通过病房区医疗街串联各病房楼,直接而高效。两条医疗街通过医技区医疗街的水平连接,构成了医疗区简洁高效的步行系统。通过三条医疗街的梳理,不但整合了各种复杂的功能流线,也同时实现了各功能分区的便捷联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门诊、医技、病房三者之间的无障碍连接。远期发展的门诊、医技和病房直接与门诊医疗街连接。理念二 环环相扣,简洁顺畅道路交通的组织以顺畅快捷,互不

4、干扰为出发点,尽量减少人车交叉。车行系统:以环型道路为院区车行系统核心,串联各个功能分区的小环路,减少车辆迂回对院区主动脉的影响,各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也更加顺畅快捷。人行步道系统:外来人员以门诊前区景观广场以及探视广场为主组织分流;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以医疗区内部贯通南北的步行景观带为核心,辅以医疗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形成立体交通,最大限度的减少人车流线的交叉干扰。理念三 各行其道 清晰合理流线设计以避免各种流线相互干扰为原则,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各种流线的停车以就近、快捷为出发点,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布置在相关建筑附近,规划三处地下停车场,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可分期实施。 就

5、诊流线:外来人员通过主入口广场分流后到达门诊医技楼,住院人员通过医疗区步道或连廊到达。在院前区广场南部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位,地下设门诊地下车库。探视流线:探视人员由探视入口到达各病房楼。探视人员临时停车设置在探视广场,设探视地下车库,与门诊地下车库联通,共享资源。办公流线:办公人员由院区主入口进入通过前区广场,到达办公楼。办公停车靠近主入口广场。生活流线:工作人员由单独生活区入口进入,停车区域置于地下公共部分,减少影响区域。污物流线:污物由各功能单元由专用电梯发出,在地下层集中,由院区南侧污物出口送出。供应流线:由探视入口进入,从医疗区内部广场送达各功能单元。消防车流线:建筑周边均设有消防车道,

6、供消防车通行,满足灾害发生时的扑救要求。理念四 绿色医院 生态建筑本案以绿色医院,生态医院为建筑目标,在院区主要部位设计多处景观绿化及休闲绿化。以医疗区中部亲水景观广场为纽带联系各景观区域,以期达到绿化随车走,景观随人行的效果。主入口广场以先收后放的空间处理手法,凸显了建筑的主体性,南入口广场以绿化为主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有效缓解了广场停车对病房的影响,同时为病员提供了优雅的休息场所。病房区设置四片休闲绿化,方便病人就近休闲活动,同时各楼均有良好的景观视线。三、单体建筑设计理念:1、理性有机的平面布局门诊楼和医技楼采用以医疗街为核心的平面布局形式,通过医疗街串连各医疗功能模块,可识别性强,病人在

7、医疗街上,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各科室有独立尽端,不互相穿越,便于管理。各科室采用独立候诊厅和走廊候诊结合的二次候诊模式。医疗街两侧设各种公共服务内容,包括垂直交通、卫生间、分层收费、休息区等,方便病人,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2、绿色、生态的室内环境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采用半集中式布局,门诊医技部分设五个绿化内庭院,改善通风,采光 ,使主要房间均直接对外通风、采光,且多为南北向房间。通透的共享大厅在室内,丰富于医疗街上人们的视觉景观;在空间上与室外院前广场交融,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南北向长的共享大厅,可从容面对院前广场开设多个出入口,满足门诊、医技、院内、院外

8、等多种复杂人流集散。通过大厅,内庭院、广场及屋面绿化,形成综合楼的主体绿化系统,使病人和医护人员处于生态环境之中,有利于康复。3、顺畅、高效的流线设计。外来就诊人员通过主入口进入大楼,经医疗街上的垂直交通到达有关科室。医院内部病人及医护人员通过连廊地下通道进入本楼。4、医患分流(1)新建大楼东西两侧均设医护人员出入口,医护人员及物流通过裙房、主楼的医护交通远至各个楼层 。在综合楼裙房每层平面设医护通道及辅助用房,供医护人员、物资供应、病员手术使用,与普通门诊患者分开。(2)医疗区污物由专用污物电梯送达地下一层汇集,通过专用出口运出。(3)在护理单元设计中,采用以护士站为中心的平面形式。医护人员

9、、病人有各自的活动区和垂直交通,不互相干扰。护干站为两 者联系的桥梁。5、现代优雅的造型设计本案建筑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摒弃繁冗的建筑符号,通过纯粹的几何形体的的穿插,以医技部分为核心,通过材质脉络的延伸,强化建筑的整体性。门诊楼的多个分支以相似手法的处理,以表现建筑的秩序性,与病房楼的有序排列相呼应。整个建筑群体协调统一,结合有机,整合而不呆板,自由而不凌乱。立面细部采用细腻统一的处理手法,柔和和谐的材质搭配,便建筑更具亲和力。6、各层平面功能分布门诊楼地下一层平面:车库一层平面:门诊大厅、儿科、急诊;二层平面:外科、内科;三层平面:妇科、产科、眼科、口腔科;四层平面:中医科、皮肤美容、理疗科

10、;医技楼地下一层平面:设备用房、中心药库、核医学、直线加速器、车库;一层平面:体检中心、门诊药房、放射科、收费候药厅;二层平面: B超检查、内窥镜、检验科、电生理;三层平面:门诊手术、耳鼻喉、透析中心、病理科;四层平面:重症监护室、行政办公、会议中心;病房楼地下一层平面:中心供应室、洗衣房、核医学、直线加速器、车库;一层平面:出入院手续、病房药房、信息病案管理、配置中心;二层平面:儿科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三层平面:分娩室、产休病房;四层平面:手术部;五层平面:设备转换层;六-二十层平面:标准护理单元(50床);屋顶层平面:机房。四、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规划用地面积 110550 M2总建筑面积 213200 M2地上建筑面积 155000 M2地下建筑面积 57950M2地上容积率 1.4建筑占地面积 24463 M2建筑密度 22.13%绿化面积 48120M2绿地率 43.53%停车位 818辆地面停车位 218辆地下停车位 620辆建筑单体技术经济指标:门诊楼 16370 M2医技楼 21560 M2病房楼 69120 M2 地下室 36850 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