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682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解秘课本里的都江堰都江堰在苏教版通用技术课本上备受推崇,是被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工程典范,但是课本上对都江堰的介绍太简单了,很多原理弄不太明白,老师讲解的费劲,学生觉得很神秘。找了很多资料,汇总成以下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去都江堰,咋看觉得都江堰不过尔尔,无非就是用石坝拦水和分水以满足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并没发现其有多少伟大之处,何以世界各国的政要、专家、学者和旅游者来此参观、考察和观光,络绎不绝且日益增多呢?这么多人来这里到底是看什么?如果我们稍微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欣赏都江堰,核心在于欣赏其魅力独具的“水文化”。地球上的水作为一种自然景观随处可见,

2、比如溪流、瀑布、湖泊、冰川、稻田等,但能集自然和文化双重意义于一体的水景屈指可数。毫无疑问,都江堰实乃个中翘楚。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前几年都江堰推出的城市形象宣传广告词“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中觅得端倪,一个“拜”字表达的是虔诚与感恩。那么,都江堰的恩情何在?都江堰的“水文化”究竟是何以体现的呢?让我们先从它的位置和概况说起。如上图所示,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扼岷江的出山口,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建于公元前256年)、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领建者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工程主体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3、“自都江堰之建成,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也。”可见,所谓“天府之国”,早先是指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的成都平原,后来才泛指四川盆地。在都江堰建成之前,成都平原虽富饶但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季风气候影响到降水的多变性,水旱灾害不时发生,这对技术落后、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威胁极大。众所周知,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诱发社会动荡的事例不一而足,极端者甚至可以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治理大江大河的水患,虽然治理的效果不尽相同,但足以看出水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而生活在成都平原的人们,幸运的是很早就遇到了李冰父子,遇到了都江堰!都

4、江堰水利工程历久不衰,今天还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这一点恐怕是李冰父子没有想到的,其不朽之处大抵可以从几点去考量:第一,选址合理。重大水利工程的选址跟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直接相关,都江堰所在位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又属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条件,从而使得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实现自流引水,顺势灌溉成都平原。第二,科学分水。都江堰工程的最大亮点是做到了科学分配岷江之水,其主要办法是运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原理(如下图所示):从图可知,位于岷江河道中心的鱼嘴(与金刚堤连为一体)将水一分为二,行成内江和外江,内江水经宝瓶口流向灌区,外江则主要用来泄洪。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

5、凸岸(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弯道环流的表层水流流入凹岸后把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层水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就会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很显然,鱼嘴发挥了极为关键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大约6成的江水流入内江,另外4成的江水流入外江,从而可以保证成都平原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610的江水排入外江,而410的江水注

6、入内江。不难看出,鱼嘴在河道中的位置直接决定着分水的效果!如果水量过大,宝瓶口会有效的阻挡水流进入,多余的水自动通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所以飞沙堰的主要功能在于安全泄洪和排沙。另外,飞沙堰还得保证有足够水量流进灌区,由此自然涉及到飞沙堰的高度和长度问题,李冰解决此问题的良方是:深掏滩,低作堰。这“深”与“低”标准由什么来衡量呢?答案是卧铁(埋在内江河道底部)。都江堰每年引向成都平原的水量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岁修淘滩的标准就是淘见卧铁。卧铁以更加精细的方式成为天府之国的水之“度量衡”。为什么有天府之国,莫忘俯首水底的卧铁!可以说,有了卧铁的把关,“四六分水”更为精准,成都平原枯水季节有水可用,丰水季节

7、无水之患。第三无坝引水。纵观世界上的水利工程,像都江堰这样无坝引水、顺势导流的例子凤毛麟角!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数水利工程无不以“高坝”闻名!一条条自然河流被拦腰截断,水的灵性荡然无存。然而,这种“堵水”的办法带来的负面效应实在太多了,由于泥沙淤积难以根治,工程的使用寿命受到限制,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此外,“高坝”对河流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正是认识到“高坝”的诸多弊病,国际社会已掀起一次一次的反坝运动,力争还大江大河之本来面目。那么,到底建不建高坝?在哪里建?这是个宏大的命题,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反观都江堰,以“导水”为目标,既达到了防洪灌溉的目的,也最大程度地减少

8、了对环境的影响,实在是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工程!难怪都江堰可以历久弥新,造福万代,这之中所反映出的古今两种治水哲学,着实让人深思!尽管发生过汶川8级强震,都江堰岿然不动,难道不能说是一个奇迹吗?如果换着现代的“高坝”工程,又能否安然无恙?都江堰的水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简单,实则智慧无穷的小小石头和铁块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哺育着无数人民,更是一种文明的摇篮!拜水都江堰,不仅仅是一种祭奠,而是纪念一种长期辉煌,亘古不朽的水文明!伟大的李冰父子!伟大的建设者!伟大的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实景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m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

9、”。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嘴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外江为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的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嘴分水后,当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 分四六、平潦旱。除此之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

10、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0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 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游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 “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鱼嘴)从鱼嘴前往飞沙堰途中,我们沿外江看到在分流后的外江口还有一座大坝,共有五道闸门,这里主要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总体水量偏小时,关闭所有闸门使得所有水都流向内江,保证田地的灌溉,当水量过于充沛时,适当开放闸门帮助泄洪,避免形成洪水危害。(外江大坝)飞沙

11、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就越大。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三是排沙。经鱼嘴分水后,岷江夹带的一部分沙石排入内江,在飞沙堰对面风

12、栖窝弯道处,用弯道环流引水的方法便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 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然而这样做法去导致每年会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内江河床里,所以要对其进行淘挖。那么内江的河床要淘多深才合适呢?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便指明了其中的奥妙。“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风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原来最初李冰在此处的河床上放置了石马,以此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准

13、,后被打捞上来,放置了卧铁四根(现有的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淘滩只要看见这四根卧铁就可以停止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飞沙堰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当洪水季节水量较多时,大量的江水由于受到宝瓶口的阻拦并在此淤积,当超过溢洪道的高度时,多余的水量就自动排泄到外江。李冰还巧妙地利用宝瓶口前面三道崖的弯道环流地形和水势,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简单易行地解决了河沙淤集这个国际上水利

14、工程的难题,让飞沙堰自动排去内江泥沙量的75%。令中外学者钦佩万分,赞叹不已。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工程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能作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

15、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米。现在的桥,下移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

16、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