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79379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A.古代地理学 b.近代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3、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 (2)区域研究的传统 (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

2、、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6、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A.社会性 b.区域性 c.综合性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中国:禹贡8、 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9、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10、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

3、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1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 (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2、 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1) 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2) 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

4、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4、 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1) 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2) 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5、 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1)聚落型式 (2)土地利用类型 (3)建筑

5、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 (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 (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生态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起作用的;和谐论:一方面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应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

6、关系进行优化调控。8、汤因比“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三个原则(1)挑战和应战 (2)逆境美德 (3)中庸之道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10、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三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转变的概念:是指有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2、

7、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兰迪、诺特斯坦、布莱克的主要观点)1)兰迪提出了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总结法国人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低)和低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2)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蓝底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3)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

8、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 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3、人口转变的主要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4、适度人口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5、适度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6、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人类大陆的概念人

9、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人类大陆:是指取消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成为人类大陆。7、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8、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P87-88 (论述题自己整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9、人口迁移的概念: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10、人口迁移的机制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加在下面第一点后面)。11、民族的概念、特征概念

10、: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抵御、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的地域 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心理素质12、世界民族的分布特征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个,包括比哈尔人、旁遮普人、爪哇人、朝鲜人、泰米尔人、埃及人、豪萨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等等;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

11、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13、举例说明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P109-113(论述题自己整理)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语言的概念、语言产生的源泉、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概念: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源泉:劳动两大组成部分:声音和意义2、语言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 交际性 工具性3、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

12、托 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4、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最重要:英语最多:汉语5、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最大:印欧语系最多:汉藏语系6、语言同化的概念:是指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包括自愿同化和强制同化两种。7、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P249 (论述题自己整理)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8、语言扩散的后果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新来移民接收当地的语言; 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多语言国家出现。第九章 宗教地

13、理与宗教景观1、宗教的概念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宗教按照据流传范围的分类(1)民族宗教;(2)国家宗教;(3)世界宗教;3、主要的民族宗教(1)犹太教;(2)印度教;(3)道教;(4)神道教;(5)耆那教;(6)锡克教。4、主要的世界宗教(1)佛教;(2)基督教;(3)伊斯兰教;5、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1)移民;(2)传抪;(3)领土竞争;(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6、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

14、式大致有下面几种:(1)公平共处;(2)竞争;(3)排斥。7、世界宗教的主要分布区(1)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欧洲有大部分人口信奉此教,另外英国、爱尔兰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芬兰、德国等是新教势力范围。天主教:在拉美占统治地位,一些原始部落和受英、德殖民文化之外。(2)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3)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政治地理单元的概念虽然政治地理现象无处不在,但是任何政治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15、具有诸如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的行为主体,而且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在一定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分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2、政治地理单元的级别(1)国家的,即具有确定的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3)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由于国际级的政治地理单元是以国家为基本组成单位,而

16、国内级的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还由于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公认地位,因此,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3、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他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主要学说的基本观点(p350)(1)马汉的“海权论”。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他认为: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他认为,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正是这

17、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现代,其重要性都不如边缘地区。(4)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他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陆缘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5)布热津斯基的跨亚欧安全体系。他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具体内容p379-412)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三: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