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032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 .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DBJ/T 14xxx2011 J xxx201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Appraisal of Building Subgrade2011-xx-xx发布 2011-xx-xx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Appraisal of Building Subgrade主编单位: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 2011年x月x日2011济南前 言根据省住建厅鲁建标函

2、2011X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省内外建筑物地基事故教训和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分级评定以满足建筑物主体结构安全为目的。 本规程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土体完整性、承载力的安全性、滑移地基的安全性、不均匀沉降地基的安全性、特殊土和不良地质作用地基的安全性、地基安全性状态、安全性综合评定和条文说明等内容及有关附录。 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及时将修改意见寄送至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济南市无影山路29号,邮编250031)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山东省建

3、筑设计研究院 等主要起草人:参 编 人员:主要审查人:目 次1 总则xx2 术语、符号xx 21 术语 22 符号3 基本规定xx 31 一般规定 32 鉴定程序 33 鉴定内容 34 评定方法35 安全性评价36 鉴定报告4 地基土体完整性xx 41 一般规定 42 等级划分 43 检测方法5 承载力安全性xx 51 一般规定52 承载力计算 53 等级划分 54 检测方法6 滑移地基的安全性xx 61 一般规定 62 鉴定计算 63 等级划分 64 检测方法7 不均匀沉降地基的安全性xx 71 一般规定 72 等级划分 73 检测方法8 特殊土与不良地质作用地基的安全性xx 81 一般规定

4、 82 等级划分 83 检测方法9 地基安全性状态xx 91 一般规定 92 等级划分10 安全性综合评定xx 101 一般规定 102 等级划分附录A 建筑房屋地基安全性鉴定报告xx附录B 地基土完整性测量图xx附录C 地基(桩基)承载力检测报告xx附录D 地基沉降量测记录表xx附录E 裂缝量测记录表xx附录F 滑移面钻孔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表xx附录H 溶洞参数勘测表xx附录J 液化地基地层标贯记录表xx附录K 湿陷性地基湿陷系数表xx附录M 地下水与地层渗透参数表xx附录N 动态变形监测记录表xx本规程用词说明xx引用标准名录xx条文说明xx1 总 则1.0.1 为了在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

5、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经济合理、保护环境、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既有和在建建筑物地基。1.0.3 建筑物地基鉴定过程中,应对待鉴定的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制定可靠且有效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和建筑物的结构稳定。1.0.4 在鉴定过程中,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其它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术语2.1.1 既有建筑物地基 subgrade of available buildings支撑已经建成或仍在使用的已有建筑物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2 在建建筑物地基subgrade of during c

6、onstruction buildings支撑仍在建设中的建筑物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3 安全性鉴定safety appraisal通过现状检测、验算和观测,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2.1.4 地基土体完整性integrity of subgrade 支承基础的地基土几何完整程度。2.1.5 不良地质作用地基 adverse geologic actions subgrade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造成的不良地基土的统称,包括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崩塌塌陷、岩溶坑洞、采空区等。2.1.6 特殊土地基 special soil subgrade对本身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并影响工

7、程地质条件的地基土统称,包括湿陷性土、膨胀土、液化性土、软土、填土、盐渍土、冻土等。2.1.7 地基变形 deformation of subgrade 地基受各种作用或其它因素(如温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而产生的体积、形状的变化。2.1.8 沉降 settlement,subsidence建筑地基、基础及地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变形,其向下的位移变形量称为沉降量。2.1.9 沉降差 differential settlement基础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段的沉降量差值,亦称差异沉降。2.1.10 基准点 benchmark,reference point为进行变形测量而布设的稳定的、需长期保

8、存的测量控制点。2.1.11 工作基点 working reference point为直接观测变形点而在现场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测量控制点。2.1.12 观测点 observation point布设在建筑地基、基础的敏感位置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测量点,亦称变形观测点。2.1.13 变形速率 rate of deformation单位时间的变形量。2.1.14 观测周期 time interval of measurement变形观测的时间长度。2.2符号 ck土的粘聚力标准值(kPa);cz基础底面以下深度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k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以下深

9、度处附加压应力(kPa);cz基础底面以下深度处土的自重应力(kPa);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kN);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承载力特征值系数;s1、s2 基础倾斜方向底面某两点的沉降量(mm);s 基础倾斜方向底面某两点的沉降差(mm);l 基础倾斜方向底面某两点的水平距离(mm);h 基础倾斜方向底面某中间点至两端点连线的垂直距离(mm);q基础局部两点的倾斜值;N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k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为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杆长深度修正系数;N63.5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后的锤击数;N63.5为重型圆锥

10、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 u桩断面周长(m); qsis第i层土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Pa); qps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li第i层土的厚度(m); Ap桩断面面积(m2);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机构必须具备省级及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鉴定资格并通过省级及以上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主要鉴定人员应具有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的执业资格。3.1.2 鉴定前,委托方须提供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所需要的相关技术资料。当鉴定单位认为其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鉴定要求时,应通过必要地岩土工程专项勘察、检测等技术措施,以确保资料的完备、详实。3.1.3 鉴

11、定过程中应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仪器设备的精度应满足鉴定及监测的要求。3.1.4 现场鉴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修复因鉴定所造成的建筑物地基及基础局部的缺失;鉴定工作完成后,应根据地基状况给予综合评价后提出鉴定报告。32 鉴定程序3.2.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应依次按下列程序进行:接受委托调查收集资料制定鉴定方案鉴定准备仪器、设备检定鉴定分析鉴定评定鉴定报告现场补勘、检测 图3.2.1 鉴定工作程序框图3.2.2 鉴定单位应与委托单位签订委托鉴定合同,鉴定合同中应明确鉴定的对象、范围和要求。鉴定对象可以是建筑物整个地基或所划分的相对独立的鉴定单元,也可以是特定的

12、分项指标。3.2.3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应有完备的鉴定方案,鉴定方案应包含下列主要内容:1 工程概况;2 鉴定目的;3 鉴定依据;4 人员及仪器设备;5 工作进度计划;6 安全措施等。33 鉴定内容3.3.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鉴定分为以下内容:1 地基土体完整性;2 地基(桩基)承载力安全性;3 滑移地基的安全性;4 不均匀沉降地基的安全性;5 特殊土与不良地质作用地基的安全性;6 地基安全性状态等。3.3.2 鉴定具体内容应包括:基值1 地基部分: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内支撑基础的土体及维护其稳定的土体是否缺失;软土地基及层状岩体有无滑移趋势;地基土有无下卧软弱土层;地基土有无液化现象;有无易于

13、流失的流砂土层;地基土有无湿陷性;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内地基土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不均匀沉降及地基土变形是否收敛。2 其它部分:基础变形量测;基础裂缝的量测与观测;基础周边散、排水系统是否完善。 34 评定方法3.4.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评定方法采用分项、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3.4.2 地基各分项指标,评定为a、b、c、d四个级别。3.4.3 地基综合指标,评定为、四个级别。35 安全性等级3.5.1 建筑物地基安全性评价等级如下:级:建筑物地基安全;级:建筑物地基较安全,宜对影响其不利的因素加以控制;级:建筑物地基较不安全,应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级:建筑物地基不安全,必须对其进行加固处理或拆除。3

14、6 鉴定报告3.6.1 鉴定报告应对建筑物地基安全性给出明确的评价结论,鉴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委托单位; 2 工程名称; 3 工程概况; 4 鉴定原因、鉴定目的、鉴定内容; 5 鉴定依据与技术手段; 6 鉴定结论; 7 是否需地基加固处理及方案建议; 8 鉴定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9 附件等。 鉴定报告首页格式见附录A建筑物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报告。4 地基土体完整性41 一般规定4.1.1 地基土体完整性主要判断支撑基础的地基土几何结构的完整性,包括基础以下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内的受力地基土和保持地基土稳定的维护土体。4.1.2 受力地基土范围为:(1)天然地基、换填地基或复合地基:承台基

15、础底面标高为顶,外缘线外0.50m向外俯倾45度角范围内的地基土;(2)桩基础:桩底标高以下,桩承台投影外缘线外0.50m向外俯倾45度角范围内的地基土;4.1.3 维护土体为:承台基础底标高以上0.50m为顶,外缘线2m处向外俯倾45度角范围内的地基土。图4.1.2 地基土完整性示意图42 等级划分4.2.1 评定方法:1受力地基土完整,维护土体范围内无缺失时,地基完整性判断为a类;2受力地基土完整,而维护土体范围内有缺失时,地基完整性判断为b类;3受力地基土缺失体积小于10%且未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时,地基完整性判断为c类;4受力地基土缺失体积大于或等于10%且未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时,地基完整性

16、判断为d类。如下表: 表4.2.1维护土体完整维护土体缺失有效加固未有效加固受力地基土完整aba-受力地基土体缺失10%-bc10%-bd43 检测方法4.3.1 现场量测:采用经纬仪、水准仪进行几何量测,确定地基土缺失部位及范围,量测点网格间距不应大于0.5m。4.3.2 必要时应在地基土的受力范围内进行开挖探坑或探槽进行检测。5 承载力的安全性51 一般规定5.1.1 承载力的鉴定内容应包括:对于条形基础及筏板承台基础,应鉴定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承载力;对于桩基础应鉴定基桩的承载力。地基土有下卧软弱土层时,还应鉴定下卧软弱土层顶面的承载力。5.1.2 地基土的鉴定深度

17、:应不小于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应力为地基土自重应力1/10的深度。52 承载力计算5.2.1 基础底面以下深度处地基土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5.2.1-1)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以下深度处附加压应力(kPa),附加应力扩散角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5.2.7采用;基础以下深度处地基土或复合地基土的自重压应力(kPa);基础以下深度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土或复合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系数。5.2.2 桩基础单桩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5.2.2-1)式中: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k

18、N);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系数。53 等级划分5.3.1 评定方法:满足公式5.1.1-1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系数:1、当1.0时,承载力的安全性判断为a类;2、当0.81.0时,承载力的安全性判断为b类;3、当0.60.8时,承载力的安全性判断为c类;4、当0.6时,承载力的安全性判断为d类。54 检测方法5.4.1 对于拟建建筑物地基应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数量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5.4.2 对于既有建筑物以原状土为地基的条形扩展基础或

19、独立基础,应优先选用现场载荷板试验的方法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地基土无下卧软弱土层时,试验点可选择在基础底标高处,可利用建筑物的自重作为加载反力,但应确保承重墙的结构安全。试验方法按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中附录A“既有建筑基础下地基土载荷试验要点”执行。试验结束后应及时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将试验坑回填密实。5.4.3 对于一般性土质地基,亦可采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进行地基探测与承载力评价。对于既有建筑物地基以碎石土为主的天然地基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时,可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方法进行补充检测,沿受力基础周边及区域内布点,布点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其深度不得小于5.1.2条

20、的规定,数量不得少于3个点;其地基土承载力按下式确定: (5.4.3-1)式中:N63.5为杆长深度修正后的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其杆长深度修正锤击数N63.5可按下式计算: (5.4.3-2) (5.4.3-3)式中: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杆长深度修正系数; Lc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杆长深度(m); N63.5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5.4.4 对于既有建筑物桩基础应优先选择现场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方法,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试验要求确定单桩承载力,可利用建筑物的自重作为加载反力,但应确保上部结构安全。5.4.5 对于既有建筑物桩基础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时,按下式确

21、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5.4.5-1) (5.4.5-2)式中: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kN); u桩周长(m); qsis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kPa); li第i层土的厚度(m); Ap桩底端面积(m2); qps桩端极限端阻力(kPa); s桩侧阻力土层深度修正系数,深度小于30m时取1.0,深度大于或等于30m时取1.1。桩侧极限摩阻力qsis可根据标准贯入击数按下式计算:黏性土及中、细砂: (5.4.5-2)粗、砾砂、风化岩: (5.4.5-3)桩端极限端阻力qps可根据标准贯入击数按下式计算: (5.4.5-4)式中:N为标准贯入实测锤击数; Lp为桩入土深度(m)。5

22、.4.6 静力触探试验方法确定桩侧极限摩阻力qsi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qps,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附录C确定。6 滑移地基的安全性61 一般规定6.1.1滑移地基是指当建筑物基础处于斜坡、倾角较大且夹有软弱泥土的层状岩土地基上,或者软弱地基由于其周围环境或重力荷载产生的沿滑移面推力作用,从而造成地基沿一定的滑动面或弱势应力方向整体滑动的现象。6.1.2应查明建筑物地基土各分层层状结构、倾角、厚度、岩土性质与均匀程度;对基岩部分应查明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并查明其节理裂隙的相关参数;查明现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周围引起滑动推力的荷载分布及大小。62 鉴定计算6.2.1对于层

23、状弱面或软弱土层滑移面,应选取最不利滑动面并考虑最不利条件影响下进行验算,抗滑动安全系数Ks由图6.2.1按下式计算: 图6.2.1建筑物地基滑坡稳定计算示意图 (6.2.1-1) 式中: Ks 滑移面上抗滑动安全系数;W滑移面上方建筑物与地基单位长度所受到的重力(kN/m);F建筑物上方环境重力荷载产生的沿滑移面对上盘地基的推力(kN/m);F建筑物下方沿滑移面阻止上盘地基滑动的阻力(kN/m);当小于10、埋深小于3m,该项可忽略不计;地基滑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ck饱和状态下滑移面上软弱土层的黏聚力标准值(kPa);k饱和状态下滑移面内摩擦角标准值(); ls滑移面倾斜长度(m);当滑

24、移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考虑孔隙水对滑移结构面充填物的弱化及地下水压力对地基滑动的影响。6.2.2对于滑移面呈折线或弧线时,抗滑动安全系数Ks应根据相互传递方法按式(6.2.1-1)分段计算。63 等级划分6.3.1 评定方法:以抗滑动安全系数为依据:1、当Ks 2.0时,滑移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a类;2、当1.3Ks 2.0时,滑移地基的安全性性判断为b类;3、当1.05Ks 1.3时,滑移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c类;4、当Ks 1.05时,滑移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d类。64 检测方法6.4.1 应采用物探、钻探和坑探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必要时采用井探或洞探,查明滑(移)动面的空间分布和性质、地下水

25、及其变化情况。6.4.2 主滑区勘探点不得少于6个,抗滑区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且各至少有一个控制性深孔,主滑区勘探点沿建筑物基础外沿布置,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应加密。勘探孔深应至稳定岩(土)层内不小于3m,钻至接近预计滑(移)动面以上5m或发现滑(移)动面迹象时,宜采用干钻或空气钻进,提高原状岩(土)芯采取率。6.4.3 滑坡面钻探应用全采芯钻进。对松软土层宜采用单动双管、塑胶护壁、无泵或小水量钻进工艺,钻孔终孔直径不宜小于110mm,滑带土芯采取率不应低于90%。6.4.4 滑(移)动面测试和计算参数的获取应符合下列要求:1、取原状土样试验或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做重塑土样试验;2、选择与现场

26、滑动条件、岩土性质相一致的土工试验方法;3、有条件时,应采用原位剪切试验和其它原位测试方法。土样测试指标应包括:天然密度、饱密度、含水率、压缩系数、液限、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及饱和状态的内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滑移面参数见附录F 滑移面钻孔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表6.4.5 滑动面及其上、下土层中应分别采取代表性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主滑区滑动面上、下土层各取土样不少于6组;抗滑区滑动面上、下土层各取土样不少于3组;每组岩(土)样不应少于3件。7 不均匀沉降地基的安全性71 一般规定7.1.1建筑物地基在承受上部荷载作用过程中,由于受外部条件变化或作用,引起地基土平面处各点的沉降量不同,存在明显

27、差异从而导致建筑物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通过沉降量及局部降差率进行分析评价。7.1.2既有及在建建筑物地基沉降可通过测量、监测及计算获得。建筑物地基沉降测量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量测,地基沉降的计算值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5.3进行计算。7.1.3 地基沉降差s、局部降差率q和差异变形h按下式计算: 沉降差: (7.1.3-1) 局部降差率: (7.1.3-2)差异沉降: (7.1.3-3)S1SS2l 图7.1.3 地基沉降示意图式中:s1、s2、s-基础倾斜方向基础底面某两点及中间点的沉降量(mm);s-基础倾斜方向底面某两点的沉降差(m

28、m); l-基础倾斜方向基础底面某两点的水平距离(mm),l1m; h-基础倾斜方向基础底面某中间点至两端点连线的垂直距离; q-基础局部两点的沉降差与两点距离之比,取其统计各点的最大值。7.1.4 不均匀沉降地基的安全性评定,依据地基局部倾斜和由此造成的基础及上部结构受损程度综合确定。72 等级划分7.2.1 评定方法:(一)受力地基土:1、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安全性评定为a类:(1)局部降差率q0.004;(2)基础表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3mm、裂缝延伸长度l1m;2、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b类:(1)局部降差率0.004q0.01;(2)基础表面裂缝(距离起

29、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3mm5mm、裂缝延伸长度1ml2m;3、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c类:(1)局部降差率0.01q0.03;(2)基础表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5mm30mm、裂缝延伸长度2ml3m;4、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d类:(1)局部降差率q0.03;(2)基础表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30mm、裂缝延伸长度l3m;(二)非受力地基土:1、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安全性评定为a类:(1)、地面无明显凹凸变形;(2)、地板、地板与墙柱连接处或散水混凝土地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5mm、裂缝延伸长度l1m。2、当满足

30、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b类:(1)、地面有轻微凹凸变形,但不影响使用;(2)、地板、地板与墙柱连接处或散水混凝土地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5mm15mm、裂缝延伸长度1ml2m。3、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c类:(1)、地面凹凸变形明显,已影响正常使用;(2)、地板、地板与墙柱连接处或散水混凝土地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15mm50mm、裂缝延伸长度2ml5m。4、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安全性评定为d类:(1)、地面凹凸变形局部大于50mm,无法正常使用;(2)、地板、地板与墙柱连接处或散水混凝土地面裂缝(距离起始端部100mm范围)宽度50mm

31、、裂缝延伸长度l5m。73 检测方法7.3.1 裂缝宽度量测可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塞尺)或摄影量测等,裂缝宽深量测间隔为300mm/点;裂缝长度可用钢尺直接量测。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7.3.2 对于拟建建筑物的沉降计算,量测地基基础底面高程,确定基础中线或承台中心,沿基础中线每515m选点与端点及承台中心点作为计算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内容计算各点的沉降值,进而确定最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及局部降差率。7.3.3 对于既有建筑物的沉降测量,首先确定基础裂缝发生位置及地基塌陷沉降最低处,以沉

32、降最低处为中心,以13m间隔测量各点的沉降值,确定最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及局部降差率。7.3.4 沉降量测可用几何水准仪或液体静力水准仪、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工具,各量测点应组成闭合环路。 8 特殊土与不良地质作用地基的安全性81 一般规定8.1.1构成建筑物地基的湿陷性土、液化性土、软土、以及膨胀土、填土、盐渍土、冻土等特殊土,或河道开挖、岩溶、人为坑洞、以及泥石流、崩塌塌陷、采空区等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使得地基土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及环境的改变,引起局部地基土中颗粒结构、孔隙率等发生不均匀变化,导致建筑物地基土潜在的安全隐患。82 等级划分8.2.1 评定方法:(一)按液化地基评

33、定:(1)对于饱和砂土、粉土天然地基,以基础底面以下地下水位深度dw和基础底面以下覆盖层非液化土层厚度d为指标,评定标准如下表: 表8.2.1-1dw6m6mdw4m4mdw 2mdw 2md7mabbc7md5mbbcc5md3mbcccd3mcccddw基础底面以下地下水位深度(m);d 基础底面以下覆盖层非液化土层厚度(m)。(2)对于桩基础形式的深基础,以桩端进入非液化稳定土层d和液化土层累计厚度占有效桩长的比例作为指标:评定标准如下表: 表8.2.1-2de1/4L1/4Lde 1/3L1/3Lde 1/2Lde 1/2Ld1.5mabbc1.5md1.0mbbcc1.0md0.5m

34、bcccd0.5mcccdde 桩入土深度液化土层累计厚度(m);d 桩端进入非液化的稳定土层(m);L 基础底面以下有效桩长(m)。(二)按湿陷性地基评定: 根据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土的自重湿陷量计算值zs和湿陷量计算值s为指标,评定标准如下表: 表8.2.1-3湿陷类型与湿陷量非自重湿陷性地基土自重湿陷性地基土zs70mm70mmzs350mmzs350mms300mmab-300mms700mmbbcs700mmbcdzs自重湿陷量计算值(mm);s湿陷量计算值(mm)。(三)按岩溶地基评定: 以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为评定指标。1、当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满足:3.0且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

35、D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并不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的条件时,岩溶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a类;2、当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满足:1.53.0且满足洞隙或岩溶漏斗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并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时,岩溶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b类;3、当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满足:1.01.5时,岩溶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c类;4、当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满足:1.0时,岩溶地基的安全性判断为d类。岩溶溶洞顶板安全度见附录K。(四)按软土地基评定: 以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内,液性指数IL0.75的软塑土层累计厚度所占比例为指标评定。1、当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内,不存在液性指数IL0.75(软塑)的土层时,软土地基评定

36、为a;2、当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内,液性指数IL0.75(软塑)的土层累计厚度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1/30时,软土地基评定为b;3、当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内,液性指数IL0.75(软塑)的土层累计厚度大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1/30且小于或等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1/2时,软土地基评定为c;4、当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内,液性指数IL0.75(软塑)的土层累计厚度大于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1/2时,软土地基评定为d。如下表: 表8.2.1-4IL0.75de =0a0de 1/30Lb1/30Lde 1/2Lcde 1/2LdIL软黏土的液性指数;de软塑土层累计厚度所占比例。附加应力影响计算深度取

37、基础底面以下由上部结构荷载所产生的附加应力为地基土自重应力1/10的深度。(五)按地下水与土流失地基评定:以开挖流失点到地基边沿水平距离D、易流失粉细砂或粉土层悬高和降水梯度(水头压差倾角)为评定指标。如下表: 表8.2.1-50033881515D50mabbcc10mD 50mabccc3mD 10mbccccD 3mccccd易流失粉细砂、粉土层悬高;D流失点到地基边沿水平距离;降水梯度(水头压差倾角)。降水梯度与影响距离D 及易失土悬高的计算见附录M。以上同类时以最不安全的级别为准。83 检测方法8.3.1 液化地基土层的判别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自

38、重湿陷量与湿陷量的计算执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液性指数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判别。9 地基安全性状态91 一般规定9.1.1 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建筑物地基基础开裂且变形持续发生,应对建筑物地基土及基础的变形进行动态监测,并测定建筑物地基土变形的收敛性。9.1.2监测分为动态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监测点分为基准点、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点。每个工程监测至少应有2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9.1.3 监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室外地坪0.000标高的基础部位,同时宜在下列部位布设监测点:一、基础四角和沿基础外边沿每5-10m处;二、

39、基础的裂缝或沉降缝两侧;三、变形较大及速度较快的轴线方向基础部位;四、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监测点应能够反映地基变形特征,标志应稳固、明显且便于监测;监测点当在基础部位设置有困难时,可在上部结构或基础以上便于固定的部位。9.1.4 地基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监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位移监测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9.1.5对裂缝宽度、长度和发展速度监测时,应对裂缝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设在距离起端100mm处,另一组设在裂缝的最宽处。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观测标志可采用镶嵌的金属标志、油漆平行线或胶粘的金属片标志。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9.1.6 监测周期:30天,监测频度分为3个时段,如下表: 表9.1.6时段 1 2 3天数 8 10 12频度(次/小时) 24 48 729.1.7 地基平均变形速度和裂缝扩展速度计算方法: 平均位移速度: (9.1.7-1) 平均沉降速度: (9.1.7-2) 平均裂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