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0561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沪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正式稿).doc(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总则1 2 组织管理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32.2 单位职责4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73.1 准备阶段73.2 测量阶段103.3 评估阶段133.4 成果报告形式154 沉降变形测量19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19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19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21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23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24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27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8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8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05.3 观测技术要求34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66.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66.2 观测元件与

2、埋设技术要求406.3 观测技术要求41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47.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47.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57.3 观测技术要求45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78.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78.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88.3 观测技术要求48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499.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499.2 桥涵工程沉降评估519.3 隧道工程沉降评估539.4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539.5 区段工程综合评估54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5510.1 数据传输流程5510.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5810.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61附件一

3、: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68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70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84附件四:附表88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88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89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90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91附表5 路基观测记录表(剖面管)92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观测)93附表7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汇总)94附表8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95附表9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汇总)96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97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98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9

4、9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100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101附表15 沉降设计值表102附表16 断链表1031 总则1.0.1 为统一京沪高速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本细则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

5、程实际状况。1.0.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1.0.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0.6 本线高速铁路有碴轨道地段测量要求与无碴轨道地段按相同标准进行。1.0.7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

6、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京沪公司2008年5月9日)(11)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2)铁道部有关规定。2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京沪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与评估领导

7、小组,京沪公司、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评估方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2.1.2 人员要求1 京沪公司测量评估领导小组:由京沪公司领导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部人员组成;2京沪公司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京沪公司工程部主任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部技术人员组成;3 设计单位:由项目部总体任组长,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4 施工单位:局级项目部负责管理,由项目部总工任组长,各处级项目部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5 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副总监任组长,监理项目部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6 评估单位:由评估单位领导任组长,技术

8、专家任总评估师,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如下:2.2 单位职责2.2.1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2.2.2 各方职责如下:1 建设单位(1)总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2)各指挥部负责各自管段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3)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 施工单位(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

9、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3 监理单位(1)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

10、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1)。(3)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其中:1)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2)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3)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5)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 设计单位(1)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

11、进行指导。(2) 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3)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4)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观测沉降与设计计算沉降出入较大的测点核对后进行修正,并将计算结果提交指挥部。(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7)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5 评估单位(1)制订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2)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指导;(3)结合观测网复

12、测情况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4)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进行动态评估;(5)抽检施工单位测量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和测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6)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7)完成评估报告。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3.0.2 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3.1 准备阶段3.1.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3.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

13、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 (2)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1)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2)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3)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设备情况;(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14、;(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监理单位主要核查:(1)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4)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评估单位主要核查:(1)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2)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3)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图3.1.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

15、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1.2所示。(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 (1)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2)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3.2 测量阶段3.2.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施工单位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

16、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次日进行重测;(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5)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监理单位平行观测(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

17、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4)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是否存在问题:(1)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

18、预压时间不足;(2)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3)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4)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5)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 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1)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2)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1)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详见3.4节要求;(2)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1)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

19、降值提交建设单位:(1)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2)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内容见3.5节;3.3 评估阶段3.3.1 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 (1)建设单位核查各单位区段报告是否提交齐全;(2)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评估单位进行变形评估工作:(1)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2)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3)根据不同的结构物

20、、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4)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6)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1)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2)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下节; 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 (1)按EXCEL文件格式和CAD文件格式提供单个测点数据库;(2)按CAD文件格式提供区段沉降变形; 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1)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参加;(2)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外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

21、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3)评估单位负责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专家评审后其余段落按审查意见原则相同处理; 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值: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 (1)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2)评估方法是否合理;(3)软件编制是否正确,是否经过认证;(4)报告内容是否完善真实;(5)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6)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 沉降观测至交验(1)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2)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 评估单位在交验前再次进行沉降评估(1)建设单位根据交验时间安排评估计划;(2)评估单位按前列要求再次进行沉降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对存在问题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

22、措施。3.4 成果报告形式3.4.1 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2 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4)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5)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6)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7)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8)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9)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

23、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3.4.2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1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2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3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4 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5 要说明对原始测

24、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6 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7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3.4.3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1 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2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5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3.4.4 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1 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2 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

25、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3 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3.4.5 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1 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2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3 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4 测点的荷载沉降时间变化曲线;5 测点的荷载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6 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7 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8 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9 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10评估区段是否达到无碴轨道铺设条件;4 沉降变形测量4.

26、0.1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4.0.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0.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

27、1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

28、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0.30.5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4.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

29、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

30、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

31、;5冻土线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3.2 测量点的检测

32、。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4.3.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4.3.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33、,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

34、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4.4.5 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

35、采用光学水准仪。4.4.6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4.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4.5.2 水准仪使用DS05级数字仪器,仪器

36、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

37、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4.5.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4.5.5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4.5.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

38、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4.5.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4.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4.5.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

39、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4.5.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4.5.11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4.5.12 元件保护要求1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0、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4.6.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4.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

41、、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5

42、.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2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3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图5

43、.1.3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4 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2)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3)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4)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5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

44、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6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7 徐沪段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108mm)引孔埋设PVC管(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具体布置断面和布置位置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8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5.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

45、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示:图5.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2.1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5.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5.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图5.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1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