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0628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审批).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2009-ZB(设)-02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广西第一测绘院2009年3月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承担单位(盖章):广西第一测绘院 设计负责人:审核意见: 主要设计人: 唐诗华、李毅审 核 人:2009年 月 日 2009年03月07日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审批意见:审 批 人:年 月 日目录1项目概述11.1项目来源11.2调查目的11.3调查范围1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2.1自然地理概况22.2已有资料情况23执行标准和文件24主要技术指标44.1系统基准44.2基本精度指标44.3地籍界址点测量精度54.4土地利

2、用分类64.5面积计算与计量单位65设计方案65.1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65.2控制测量85.3城镇地籍调查边界划分及其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的衔接145.4土地分类编号155.5地形图测绘155.6城镇土地调查245.7内业编辑315.8统计汇总325.9数据管理325.10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335.11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375.12编写调查报告385.13成果资料整理与装订395.14提交成果396质量控制426.1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执行奖优罚劣制度426.2采用先进的作业方法,确保成果的可靠性426.3严格执行成果检查、验收制度427进度控制438安全措施439附件449.1附录A

3、:测区测量标志及各等控制点标石埋设和设计图449.2附录B:点之记示意图469.3附图C:桂林市各镇1:500地形地籍测绘范围图471 项目概述1.1 项目来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的要求,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下称:“二次调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9月制定了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第二次调查工作,此项工作具体由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技术服务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调查办)负责,并委托广西第一测绘院承担具体调查的各项任务,根据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项目合同(编号

4、:GLZFCG2008A0048),开展桂林市本级城区(含雁山区)城镇土地调查及其数据库建设工作。为了使工作有序地开展,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项目,编写本技术设计书。1.2 调查目的全面查清桂林市本级建成区和建制镇内部每宗国有土地的界址、范围、面积、用途等。掌握真实的地籍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市本级城区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施测形成地籍、地形为一体的多功能用图,实现政府各部门资源共享,达到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1.3 调查范围二次调查的范围是桂林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辖区内的建成区与建制镇、街道办及雁山新区。1.4工作内容和数量1.4.1 控制测量a)

5、 二等GPS控制网,覆盖范围约500平方公里。b) 四等GPS控制网,覆盖范围约350平方公里。c) 一级控制点测量。d) 二级控制点测量。e) 三、四等水准测量。1.4.2 数字化地籍测量和地形测量 a) 雁山新区、桂阳公路万福路两侧以及华侨农场共约86.3平方公里1:500数字化地形测量。b) 建城区现有地籍图100平方公里的30%需要进行修测,约30平方公里。c) 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籍测量。1.4.3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对桂林市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成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录入,

6、并将图形数据与属性录入数据进行挂接,建立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数据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 自然地理概况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约150 米,属于型岩溶地貌。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01211030,北纬25002522之间,东邻灵川县,南邻阳朔县葡萄镇,西与临桂县交界,除南面小部分与阳朔县葡萄镇接壤外,其余部分与灵川、临桂两县城所围成的狭长区域地带相接。城区交通四通八达,交通条件良好。测区的通行条件绝大部分为良好,城郊结合

7、部分有乡间大路,均可通机动车辆。地形测区位于桂林市象山区二塘乡至雁山区雁山镇之间的区域,通视条件良好;地籍调查、地籍测量和修测区均位于桂林市主城区和雁山镇,通视有一定的困难。测区地物主要对象为村庄、水系、植被、电力及通讯设备、供、排灌网络,沟坎等。城郊地物则以房舍、水系、植被、电力及通讯设备、供、排灌网络,沟坎等。测区地貌条件不算复杂,地形平缓,即使局部有斜坡,但一般都短而缓。2.2 已有资料情况2.2.1 广西测绘局生产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2.2.2 广西A、B、C级GPS点和国家一、二、三等水准点。2.2.3 原有土地权属界线核定书和地籍图件资料。2.2.4 建设项目征地及近期土地征、

8、转用的有关资料。2.2.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变化等有关资料。2.2.6 测区原有C、D、E级GPS控制点。2.2.7 测区原有100平方公里1:500需要修测的数字化地籍图,1:500地形图200平方公里,相应的地籍属性和空间数据库。2.2.8 影像资料:1:2000正射影像图120平方公里。2.2.9 土地权属资料:1988年以来历年申报登记发证的资料,为本项目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资料。3 执行标准和文件3.1、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

9、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6)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7)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号令);(8)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9)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11)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0号令);(12)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登记办法。3.2、技术标准: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0、;(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8)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168181997;(1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07 ;(12)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13)地籍

11、图图式(CH5003-94);(14)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GH100191;(1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1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1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J2982004;(1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式;(19)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技术服务采购采购实施方案;(2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2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22)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

12、07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技术补充规定(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八年二月);(24)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2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26)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实施方案;(27)桂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项目合同(编号:GLZFCG2008A0048);(28)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29) 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30) 本技术设计书。3.3、参考标准:

13、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1992);(2)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GB/T 17941.12000);(3)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与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5)1500、11000、12000地籍图图式(CH500394);(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392392);(7)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GB/T13923-2006);(8)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1999);(9)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4、183162001);(10)经桂林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桂林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4 主要技术指标4.1 系统基准4.1.1 平面基准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5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111。同时计算一套平面坐标系成果,采用自定义的中央子午线,具体技术参数见补充说明。并与2003桂林平面坐标系联测。4.1.2 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1米,山地为2.5米。同一图幅内基本等高距保持一致。4.2 基本精度指标4.2.1 GPS网精度表4-1 GPS测量精度分级表等级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15、(条)二等91021:1200006四等210518000010一级1101012000010二级11520110000104.2.2 GPS测量参数表4-2 GPS测量基本参数表项目观测方法二等四等一、二级卫星高度角()静态15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快速静态4-4545平均重复设站数静态快速静态21.61.6时段长度(mim)静态快速静态1203060154515数据采集间隔(S)静态快速静态151515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双频标称精度10mm210-6d10mm510-6d10mm510-6d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同步观测仪器数322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664.2.3

16、平面精度a) 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b) 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c)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0cm。d) 地形图实地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及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按表4-3执行。表4-3间距中误差表 (单位:图上mm)地区类别点位中误差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建城区、平地、丘陵地0.20.3山地、高山地0.40.5注:树林隐蔽、陡石山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4.2.4 高程精度a) 高程精度按表4-4规定执行: 表4-4 高程精度表 (单位:m)项 目建成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一、二级控

17、制点相对于起算点0.02图根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0.05测站点0.070.070.100.150.15高程注记点0.150.200.360.50.75等高线插求点(等高距)1/31/22/31b) 地形特征点必须测注高程点,高程注记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米。c) 建筑区、道路中心适当测注高程点。4.3 地籍界址点测量精度4.3.1界址点精度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0米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表4-5的规定;间距未超过50米的界址点的间距误差限差不超过下式(1)计算结果。D=(mj+0.02mjD) -(1)式中:mj -相应等级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cm);D - 相邻界址点

18、间的距离(cm);-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cm)。表4-5 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101010地价较高地区、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15地价一般地区、城镇街坊内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4.3.2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精度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的精度

19、分三级,各级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地物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表4-6 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精度主要地籍要素点主要地籍要素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主要地籍要素点间的间距误差适用范围中误差(cm)限差(cm)一510大型商住楼、房产价格较高的地物点二7.515一般住宅楼、房产价格适中的地物点三1020简易住宅楼、房产价格较低的地物点4.4 土地利用分类执行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4.5 面积计算与计量单位a) 面积计算使用解析法,公式见TD 1001-93第3.4.11.1条。b) 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其中,面积量

20、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长度单位用米(m);面积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2)和亩。5 设计方案5.1 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5.1.1 技术路线利用CORS、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先进技术手段,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方法,对城镇测区内没有地形图的范围,先进行全野外数字化测绘地形图,并以该地形图和已有地籍图、地形图作为本次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底图进行权属调查,在调查区域现场调查宗地权属。然后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确定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形状、位置及其他相关地籍、地物要素等信息,同时按照有关标准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5.1.2 软件选用a) 软件平台地形地籍图的测绘采用我院研制的SZ

21、CT数字测量成图软件。数据建库采用桂林市国土资源局采购和提供的MAPGIS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b) 数据库平台选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5.1.3 工作流程a) 工作准备:资料收集、测区踏勘,资料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培训。b) 控制测量:选点埋石,GPS测量,导线测量,平差计算。c) 地形图测量与修测:图根控制测量,全野外数字化采集,图件编辑。d) 权属调查: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调查,绘制宗地草图,引用原土地登记地籍调查表。e) 地籍测量与修测: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f)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入库,数据统计汇总,成果输出。g) 编写报告:技术报告,工

22、作报告,分析报告。h) 资料整理:成果整理装订,资料移交。i) 检查验收:各级检查,成果验收。5.1.4 工艺流程图合格不通过不合格合格不合格工作准备控制测量检查地形图测量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检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系统测试通过验收资料整理装订和移交编写报告图5-1工艺流程图5.2 控制测量5.2.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在测区范围布设二等GPS网作为首级控制网,以四等GPS网作为加密网,发展一、二级控制网。a) 布设二等GPS网时,其平均边长为9公里,利用测区内及附近已有的A、B级GPS点和国家二等三角点作起算点。数量约为13座,其中新埋2座,利用旧点11座,分别为临桂原有四等点2座,阳朔原有四等点

23、2座,桂林CORS基准点4座,广西C级点3座,控制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同时联测桂林原有C级控制点5座,国家二等三角点3座,广西B级点3座。其布网图如附图D所示。b) 在二等GPS控制网基础上布设四等GPS点,四等GPS点的密度以满足发展一、二级控制网为原则,按平均边长约2公里左右布设,数量约为60座,控制范围约为350平方公里。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个点应有一个通视方向。其布网图如附图E所示。c) 在四等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一级控制网,要求布设均匀,原则上每平方公里应有4个以上不低于一级控制网精度的平面控制点。每个点至少保证能与一个点通视,并便于设置

24、全站仪及加密控制测量使用。d) 在四等及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适当布设二级控制点,以满足发展图根点的需要。e) 图根控制点在二级及以上控制点基础上布设。图根点应满足测图需要,一般选在利于保存、便于使用的地方比如街道的交叉口,同时尽量考虑到界址测量及地形测量的要求,合理分布。图根点的密度每平方公里一般不低于64点,建筑物密集地区应适当增加,复杂地区每幅不应少于15个图根点。f) 建成区每幅图埋石点的数量(含等级点)为3个,非建成区每幅图埋石点数量为2个,确实因为测区实地埋石和通视困难(如树林密集、土地平整等),标石的埋设密度可适当减少,个别图幅的埋石点可以允许1个。埋石点间应要求两两通视,个别可允

25、许一个通视方向。g) 选择二、四等GPS控制点点位时,应保证点位既能满足GPS的观测条件,又方便于常规控制测量的使用;有利于长期保存、安全作业;有利于安置GPS接收机和操作,视野开阔,周围障碍物高度角不超过15;距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不得小于200米,距离高压输电线不得小于50米。h) 所有的控制点应在其附近处写上点号,以便查找。5.2.2 选点埋石a) 各级控制点编号要求:(顾及已有成果,各级控制点编号如下) 二等GPS点编号按GPS C009C; 四等GPS点编号按GPS E650E; 一级控制点编号按001; 二级控制点编号按001; 图根埋石点编号按T001T,图根木桩点编号按P001

26、P。二等点从9号开始编,四等点从650号开始编,一、二级和图根点按流水号编,同级控制点严禁编重号,但可以空号。b) 各级埋石点标石规格要求:1)、 二、四等点标石规格为:上面为2020cm,下底为4040cm,高40cm。二、四等标石埋设图见附录A(b)(i),标石面整饰见附录A(e)(i)以及中心标志见附录A(a)(i)。2)、 一级、二级控制点标石:上面为1212cm,下底为2020cm,高50cm。一级、二级标石埋设图见附录A(b)(ii),标石面整饰见附录A(e)(ii)和A(e)(iii)以及中心标志见附录A(a)(ii)。3)、 埋石图根控制点标石规格上面为1212cm,下底为20

27、20cm,高40cm。 埋石图根标石埋设图见附录A(b)(iii),标石面整饰见附录A(e)(iiii)以及中心标志见附录A(a)(ii)。一、二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埋设标石面应高出地面35。4)、 设在楼顶上的各级埋石点规格:上面为2020cm,下底为3030cm,高15cm,楼顶标石埋设见附录A(c);设在构筑物(如水泥路面等)上的各级埋石点,由于刻字的困难性,故采用打入带圆盘的直径为1cm,长12cm带十字的钢钉, 圆盘上刻有等级和点号,见附录A(a)(iii),水泥路面标石面整饰见附录A(d)。5)、 各级埋石点的中心标志一律采用广西第一测绘院制作的专用测量标志。GPS控制点中心标志规格见

28、附录A。 (i)二等点中心标志 (ii)四等点中心标志 (iii)一级点中心标志图5.2 控制点中心标志规格6)、 在实地选埋各级控制点时,应在点位附近显要位置用红油漆写上点名,并标所在方位和距离(在街道、居民区应注意环境雅观)。c) 二、四等控制点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点之记格式执行CJJ 73-1997附录A。d) 二、四等和一级控制点埋石时,应拍摄点位照片。点位照片拍摄要求:标石放入坑时拍一张,泥土掩埋后标石面拍一张,从南面朝北面拍一张全景共3张.使用数码相机,有效像素不低于300万分辨率,存储格式为JPG格式,命名规则为点号1、2、3,点位相片作为成果提交。5.2.3 平面控制点测量二、

29、四等控制网点均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施测。一级控制点可以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CORS或全站仪测距导线(网)方法施测。二级及图根点可采用CORS或全站仪测距导线(网)方法施测。5.2.3.1 GPS观测a) 在观测前应根据使用的接收机数量,进行GPS网形设计及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接收机编号及观测人员等。观测人员测前应做好准备,检查仪器设备和相关配件的完好性,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分院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b) 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并及时在手

30、薄中记载测站名、观测日期、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关机后再量一次天线高以作校核,两次量高互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入手薄。GPS外业观测手薄格式见CJJ 73-97附录H。c) 观测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振动和被移动防止他人和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d) 观测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旁5米范围内使用手机或者对讲机;雷电过境时应关机停测摘机并装箱。e) 通讯联系时,通讯设备应低于接收机天线,并尽可能与测站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f) 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存至计算机软盘、硬

31、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g) 观测人员应严格按手薄内容进行详细记载,不得错记,不得漏记,严禁伪造。5.2.3.2 GPS网的数据处理a) 数据传输将记录在接收机内存模块的观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b) 预处理GPS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检验,剔除粗差;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并将各类数据文件加工成标准文件,找出整周跳变点并修复观测值;对观测值进行各种模型改正。c)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时要顾及观测时段中信号间引起的数据剔除、观测数据粗差的发现及剔除、星座变化引起的整周未知参数的增加等问题。d) 检核在基线解算完毕后,要进行同步环、异步环、重复基线的检核。e) GPS网平差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

32、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协方差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精度信息,每点点位精度、误差椭圆,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差。二等GPS网无约束平差完成后,以ITRF97框架、2000.0历元下的国家A级、B级GPS点作起算点,在国家2000坐标系中进行三维约束平差计算,求解二等网控制点在国家2000坐标系下的坐标成果。其他等级GPS网在无约束平差完成后,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应在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3

33、桂林独立坐标系中进行平差,求解两套坐标成果。同时通过公共点求解两套坐标系的转换参数。5.2.3.3 CORS测量方法5.2.3.3.1 CORS观测要求在CORS有效覆盖范围以内可采用CORS技术直接施测一级及以下控制点、界址点、细部点。并充分利用广西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数据进行相应高程改正,网络覆盖范围内相对于基准站单点测量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5cm,高程误差不大于3.5cm。其观测要求如下表:表5-1 CORS观测要求等级/类型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观测历元数标高取位备 注一级154600.001米观测历元在得到固定解后开始记录二级154300.001米图根点154200.001米界址

34、点154200.01米细部点154100.01米a)用于发展低等级的控制点必须埋石。b)平面等级控制点应尽量用水准联测。5.2.3.3.2 采用CORS方法施测技术要求a) 点位上空无遮掩物,适合于GPS观测。b) 测量一、二级控制点时要求摆设三脚架,安装基座,仪器对中整平。根据仪器高设置的天线类型(斜高、垂直高)和位置(天线相位中心、项圈、底部等)严格量取仪器高,要求量取三次,较差在3毫米以内,取平均值作为仪器高。c) 图根控制点可采用测杆(或配合支架)直接进行观测,测杆圆水准气泡需进行检核,支杆高度不小于测量人员身高并尽可能不大于2.0米,以减少测杆倾斜误差的影响。d) 采用测量控制点模式

35、,要求两次初始化测量,每次初始化得到固定解时开始记录测量结果,根据不同等级记录不同历元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测量结果。两次初始化测量结果的较差,要求平面坐标3厘米,高程5厘米,超限重测。仪器设置HRMS小于3厘米,VRMS小于5厘米。e) 利用网络RTK(CORS)测量应保证一定数量已知点的检测,以确保测量成果的可靠性,要求平面坐标较差5厘米,高程较差8厘米。f) 利用网络RTK(CORS)测设控制点必须进行一定比例的重复测量,比例不少于10。重复测量成果的较差,要求平面坐标5厘米,高程8厘米。g) 四等以下的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h) 观测前,应先利用周边1-2个已

36、知点进行检核,各坐标分量较差均小于2cm后才能实施流动观测,并需要独立观测2次,便于成果检核,收测时也应检查1-2个已知点进行校核。i) 观测成果直接记录于终端中。5.2.3.4 全站仪导线法a) 采用全站仪测距导线网施测时,导线(网)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2要求。表5-2 导线网主要技术指标等级测角中误差()导线总长(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测回数垂直角测回数距离测总回数一级53.6300151/14000222二级82.4200151/10000111图根200.980151/4000111注:表中:n为导线站数;测回数按2秒级全站仪

37、测距、测角精度设计;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垂直角采用中丝、对向观测法;距离双程观测。b) 一、二级导线宜布设成网状或附合形式。图根导线以布设附合导线为主。导线布设成网时,导线节的边数和距离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导线的0.7倍。c) 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遇特殊情况时,附合导线的总长和边数可放宽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附和导线的边数不能超过12条。d) 当附和导线长度短于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e) 个别地方布设图根闭合导线困难时,也可布设测支导线,但支导线边数不得多于4条,首站观测两个已知方向,水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垂直角往、返各测一

38、测回。f) 个别困难地方图根导线可附合三级。测距导线外业观测技术指标见表5-3。表5-3测距导线外业观测技术指标等级水平角观测()垂直角观测()距离观测(mm)半测回零差一测回2c较差各测回较差指标差较差测回差一测回读数差测回较差往返较差一级8139151510152(a+b.D)二级8131510图根15151510注:本表按DJ2型号和级测距仪器设计。5.2.4 高程控制测量城市三、四等水准一般不另行埋设标石,采用三、四等水准连测位于平坦地区的部分二、四等GPS点和一级控制点,三、四等水准布测应尽可能考虑连测到最多的二、四等GPS点和一级控制点,高程起算点要求为三等及以上水准点。路线顺地理

39、走向,布设成一个水准网。三等水准联测采用往返观测,所使用的水准仪(DS1或以上级别),四等水准联测采用单程观测,所使用的水准仪(DS3或以上级别)、木质标尺等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检验并合格方可使用。仪器的检验参照GB1289891中“5.2”款及“附录B”有关规定执行。位于楼顶上及其他没有连测四等水准的二、四等GPS点和一级控制点,其高程可利用高程拟合进行计算或采用广西似大地水准面高程模型进行解算。投入本工程的仪器设备必须进行合法有效的鉴定与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本次测区范围内原有广西一、二、三等水准点(见附图F)约20个,数量较多,可作为本次联测依据,城区水准点密度约2公里,外围水准点间距约2.

40、5公里。当局部附(闭)合水准路线长度超过15km时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其他采取四等水准测量施测。a)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不得大于表5-4的规定。表5-4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等级每KM高差中数中误差(mm)附(闭)合水准路线长km视距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红黑面读数差mm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mm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三等364565362.03.012四等51015805103.05.020 注: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偶然中误差反映了整个测区水准测量的综合质量,当整个测区偶然中误差不满足要求时,应对个别线路往返测较差偏大的测段进行重测。当全中误差不满足要求时,

41、应对个别线路闭合(附合)差偏大的测段进行重测,同时应对高一级起算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核。 b) 二级控制点和图根点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施测时,仪器型号选为DJ2及以上。二级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尽可能布设成网。图根导线可采用附合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平面导线同时观测,其总长和边数与平面导线要求一致。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观测时,目标高和仪器高均应用钢尺丈量二次,读至1mm,两次较差不大于3mm时取用中数。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技术要求如表5-5。表5-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技术等级中位法垂直角测回数指标差互差()对向观测高差之差(m)高程闭合差(m)二级1150.1S图根1150.4S注:S为边长、

42、D为距边边长,以公里为单位(不足100米时,按100米计算)。c) 二级和图根控制点如采用CORS方法施测,其高程也同样采用CORS测量成果。但CORS高程成果不能作为再发展下级控制点的高程。5.3 城镇地籍调查边界划分及其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的衔接 a) 城镇地籍调查边界由市国土资源局划定。b) 城镇地籍调查边界须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无缝拼接。c) 城镇地籍调查边界与农村地籍调查边界矛盾时,以城镇地籍调查边界为准。5.4 土地分类编号1、分类依据:土地分类以土地的权属性质和用途为主要依据。2、土地利用分类:按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规定执行。(1)批准用途和实际用途不相同时,在调查表中应分别填写。(2)没有明确使用者或具有一定市政功能而无明确使用者的地块,如马路、街巷、广场、水域或城镇内部公用地、归属不明的空地、城乡交接处的农用地等,用“块地”表示,“块地”与宗地同级。(3)违法用地和其他“块地”按实际用途调查。3、土地权属性质分类土地的权属性质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分别以“国”和“集”字表示。5.5 地形图测绘地形图测绘主要内容包括测区范围内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各种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以及对已有地形图保持现势性的修测等测量工作。首级网采用全面布网,加密网可用导线或插点。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