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981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右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地处“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地带,同时属大同盆地北端,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全县辖4镇6乡32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1.1万,其中农业人口9万;全县国土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万亩。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至今我县是山西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朔州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历史上,右玉县是一个不毛之地,解放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0.8%;农业生产以小杂粮种植为主,而且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

2、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等因素还没有根本解决,进行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成为最紧迫的任务。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于1993年被国家农发办正式批准立项后启动实施,前期一直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到2001年九年时间累计在威远、右卫、新城镇等3个乡(镇)24个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9万亩。共完成投资15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006万元,自筹资金515.6万元。2002年以来,根据建设绿色生态畜牧和特色生态旅游“两大产业基地”的需要,我们在省、市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整开发方向,先后上马实施了上下吴和杀虎口流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

3、理工程。到目前,累计完成开发治理面积4.19万亩,完成投资3186.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460.3万元,自筹资金726.2万元,项目完成营造水保生态林3.74万亩、经济林0.24万亩,种草0.21万亩,实施大苗木栽植68.3万株,并完成中型淤地坝5座,谷坊241座,溪流护岸0.5公里,小型蓄水工程12座,新修林道88.5公里,其中硬化53.1公里。从目前来看,这两大生态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三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生态效应。项目区基本建起了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相结合的生态屏障,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是阻止了风口地带的沙丘移动,使林地影响有效范围内的平均风速降低了30

4、%左右;其次是改变了过去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泥沙横流的状况,使区域内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减少了60%左右;第三是涵养了水源,使水分蒸发量平均减少了8.8%左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需水量较多的6-8月份,水分蒸发量减少了47.3毫米。第四是使项目区日平均气温提高了0.6左右,霜冻推迟了7天左右,冰雹年发生次数减少了5.7次,从而延长了无霜期,减少了霜冻、冻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景观效应。通过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昔日荒凉破败的项目区如今变成了林丰草茂、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游人络绎不绝的风景旅游区。特别是杀虎口项目区通过修复古关、古长城,配套建设民俗博物馆、古民居等设施,成为了我县乃至我市一

5、大旅游亮点。三是社会效应。上下吴项目区尽管林地还没有全部开放,但其万亩优质草地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牛羊养殖和饲草加工业的重要依托。据统计,目前该区牛、羊养殖数量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增长50%、6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畜牧业收入也比开发前增加566元,达到1358元,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另外,该区每年还可产紫花苜蓿万斤、草籽万斤,当地农民靠此一项又可收入万元。杀虎口项目区目前日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000人次以上,当地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中获得收益。另外,该区域栽植的2200多亩经济林也即将在三五年内挂果,成为当地发展体验性旅游的一大宝贵资源。回顾总结我县几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

6、成功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一是领导重视支持, 奠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坚实基础。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作为推进全县生态建设进程可以依靠、也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给予高度重视,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将其列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县里一直明确指派一名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分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不定期听取有关乡镇和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指导、布置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农

7、业综合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县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从人员配备、经费拨付、工作措施等多方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而使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各界配合、职能部门运作的良好格局。几年来,由于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县,工业企业数量少、资产总量小、基础薄弱,一直没有脱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县财政非常紧张,但是近四年里县里先后投入35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其中补助工程苗木款321.5万元,补助单位事业费28.5万元。这几年虽然县里的机构不时进行调整,但县委、县政府一直明

8、确规定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编制不降、人员不减、经费不少。同时,还很快地解决了我们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由原来的5间90多平方米变为现在的26间546平方米,开始有了档案资料室、会议室、活动室等,很好地改善了我们的办公条件。对农业综合开发战线上的干部,县里也非常重视和关心,近年来先后将三位工作业绩显著的农发干部提拔为副主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农发队伍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二是尊重科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整体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待项目是否有科学的态度。因此,我们努力把尊重科学贯穿于整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的全过

9、程。首先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项目区。对于拟开发项目区的确定,我县始终坚持两条原则,即项目开发一定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每个项目的上马必须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拟开发项目区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必须能够进行规模治理,开发周期至少在三年以上。对确定的项目区,全部按照“总体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分年实施、注重效益”的原则连续多年进行开发。其次是对拟开发项目区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全县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开发条件,我们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上下吴流域确定为发展生态畜牧经济相配套的林草种植型生态项目区,将杀虎口流域确定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相配套的风景旅游生态建设项目区。科学的定位保证了项目开发始

10、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第三是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我们在认真搞好开发项目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规划、短打算”相结合,及时制定年度和特定期限的开发计划;同时,根据开发目标,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间中小土坝成串”的开发标准,对项目开发既制定总体开发规划,也制定详细的建设性规划。具体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因害设防、合理规划、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实行荞灌草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全面开发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治理开发;在苗木选择上,则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合右玉气候和项目区

11、地形、土壤的树种。如上下吴片林草型生态项目区,其地貌为缓坡丘陵,土壤为红胶泥土,土层瘠薄,我们确定为草灌混交林,即一行柠条多行紫花苜蓿和草苜蓿栽植。杀虎口生态旅游型项目区,土壤为风沙土,土层较厚,我们确定为栽植针叶乔木林,主要栽植樟子松或油松等,从而保证了项目立项有据可依、施工有章可循。第四是科学组织施工。我们根据植树造林季节性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是上年秋季实施工程预整地,主要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同时挖一部分大坑在冬季实施部分大苗带土球栽植,第二年春季实施大面积栽植进行造林。在春季挖坑栽植上,由于我县是高寒地区,气候寒冷,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0,冻土层达到169cm

12、,正常年景也得五月中旬土地才能全部减冻。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我们根据多年造林的经验,总结了“消一层、挖一层”的办法,提出了“0.5+0.51”的工作思路,就是每天上午挖一半,等到消开后再挖一半的方法,破解了冻土层制约工程进度的因素。特别是在项目区洞子沟、樊家窑等村的干石山上栽树难度更大,施工队就采取放炮开山挖坑,换土进行栽植;为提高挖坑质量,施工队还用钢筋自制出树坑测量仪,对整下的树坑一个一个进行测量。在造林过程中,为了保证成活率,我们严把树种选择、苗木起运、浇水、栽植等八个关口三十二个环节,努力做到树种选优等、起苗不伤根、运苗不干根、栽植不窝根。特别是在苗木的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中途停留时间。

13、运输本地苗是当天往返,从外地调运苗木一般都是两个司机驾车,轮留倒班开,基本上是人换车不停,昼夜兼程。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断给苗木浇水。为防止水分蒸发,运输苗木车辆还严盖蓬布,从而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与此同时,我们还把科技造林的思想贯穿于全过程,特别注重推广造林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并聘请省林业厅两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培训。在实施杀虎口流域治理过程中,我们在整个项目区共推广试植了桧柏、云杉、杜松、卫茅球、火炬树等23个树种,并以栽植樟子松、油松等防风抗旱树种为主,苗木由以前的直接栽植变为有选择性地使用ABT生根粉、营养袋包裹根系及苗木防蒸剂等,采取“大坑、大水、大肥、大苗”

14、的方法建设精品生态林,使苗木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三是紧打细算,放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应。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自启动实施以来,就一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计划任务,特别是在杀虎口项目区,由于该区是县政府确定的建设生态旅游区重点工程之一,对农发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林苗木要求基本达到大苗化,而计划投资相对不足就成为我们的主要困难,为了化解这一困难,我们一方面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增加后续投资以及县政府补助,其中市开发办给我们补助苗木款累计34万元,县政府补助苗木款累计达320多万元,另一方面,紧打细算,勤俭节约,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做到少话钱、多办事。苗木费投入占工程

15、建设总投入的比重最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动的脑筋最多。为了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好的苗木,我们每年在苗木需求淡季就对次年所需苗木进行预定,同时,坚持公开招标、货比三家。由于我们在投资上这样一点一滴地细抠,我县实施的两项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工程均取得了投资少、规模大、效益好的积极效果。特别是在实施杀虎口流域治理工程时,我们千方百计精打细算,在不增加投资规模的情况下,将原计划栽植30公分以下普通树种小苗全部改为栽植80公分以上大苗,并增加了部分观赏性树种,较好地满足了该区域建设古文化和生态旅游区的需要,这样也就无形中放大了项目的投资效应。四是整合项目,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成果。生态综合治理环节多、涉

16、及面广,单凭开发办一家的力量很难做到规模化、综合化治理并取得预期的效益。为此,近年来我县在搞好生态建设规划设计的同时,根据单个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大、标准要求高而上级投资相对较少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以规划为前提,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搞开发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根据统一规划安排,本着全面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牵头拟定区域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然后,由县政府出面协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和“各尽其能、各建其帐、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部门项目整合到项目开发区,从而搭建起了项目资金整合的有效平台,使全县切实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要事、办难事的项目建设运作机制

17、。比如,我们在杀虎口项目区开发治理过程中,就整合了县发展计划局乡村道路项目资金167万元、生态项目资金38万元、人畜饮水项目资金45万元,借助他们的力量在项目开发区完成道路混凝土硬化7.5公里,栽植大苗樟子松、云杉、油松、新疆杨等36860株,完成引水工程一处,铺设塑料管道3600米,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区造林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我们整合县水利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项目资金526万元,建设中小型淤地坝13座; 整合县林业局六大造林绿化工程项目资金300万元,完成项目区荒山造林大苗木针叶树栽植15.2万株;整合县交通局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在项目区修筑水泥路26公里等;这些工程措施的

18、同步落实使该流域大小沟道得到了进一步有效治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开发的标准、有效地扩大了项目治理的规模和成果。五是规范操作,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放心工程”。虽然影响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质量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消除项目操作过程中的“黑洞”。为了真正把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打造成“放心工程”,我县始终把规范项目操作程序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去抓。重点是严格执行了“七制”:一是项目招投标制,即把招投标制贯穿于项目区确定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立项前,我们首先向拟开发项目区乡镇发出土地治理项目招投标邀请函,或在报纸、电视上向全县发布招标公告,欢迎符合条件并有志于进行农业开发的乡村踊跃投

19、标。待乡镇积极提出项目建议书后,我们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最终敲定项目开发区。这样就确保了那些领导班子团结、自然条件优越、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能力强、开发潜力大的乡村优先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范畴。之后,我们进一步组织农、林、水等各方面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开发区,会同乡(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逐地块、逐小班进行规划设计,详细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对不同地块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则查阅历史资料,分别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并进行互相比较,绘制出现状图、规划图、施工图,编制出工程设计预算书、实施方案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次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每年年初本着公平、公正

20、、公开的原则,由县政府项目资金监控和采购中心组织,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开发项目实施公开招投标。经过激烈竟标,最后在参加竞标的工程队中择优选择了2-3个施工队来完成全年的开发工程建设任务。二是项目公示制。项目申报前,我们对中标项目村的基本情况、规划方案、群众筹资投劳办法等在所属乡镇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公示;项目批复后,我们把项目建设的主要工程及数量、资金来源及构成,以及群众筹资投劳任务分解等在项目村进行十天以上的公示;项目竣工后,还在项目区醒目位置建立长期公示牌,把项目建设各项任务及投资的完成情况和项目预期效益情况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这前后三次公示,无形中为我们把实施的工程真正建成透明工程、阳光工程,

21、建成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证。四是资金报帐管理制。每项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都与项目建设部签定真实有效的施工合同,县开发办依据工程进展预付不超过30%的工程款项,工程完成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汇同项目建设部、工程监理部,认真填报“六表六单”,凭真实合法有效票据到开发办报帐,从而使项目管理实现了统一资金拨付、统一会计结算、统一报帐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足额投入和合格使用。五是自筹资金足额匹配制。通过“一事一议”,让农民自愿完成自筹部分,根据我县是贫困县,农民筹现金困难的实际,我们采取在修路和造林中让农民筹一部分沙石料和大量投工投劳的办法,有效地调动了项目区农民完成自筹的积极性,使项

22、目资金真正起到了投饵钓鱼、杠杆撬动的作用。六是项目监理制。近年来,我们根据省、市开发办的按排由山西恒业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作为监理单位,对所有项目工程都进行旁站式全程监理,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实施。七是项目工程管护责任制。开发工程竣工后的管护,是工程赖以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直接影响开发成果。坚持建管并重,把工程管护落到实处,是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关键和长期任务,也是开发工程能否经受考验,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我们针对近年来工程数量大、特别是林区林草茂密,容易失火的形势,加大了对林区的管护力度,制定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来加强工程管护;一是加强管护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爱护开

23、发工程,管理开发工程,近年来我们在上下吴和杀虎口生态治理项目区栽立砼预制标语牌253块,喷绘开发标语、标志,广泛宣传管护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这些措施杜绝了人为毁坏和失火现象。二是建立健全了工程管护制度,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决定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办法等规定,并组织有关部门对所有生态项目区进行了围栏管护,实行禁牧封育、轮封轮牧。乡村两级成立管护组织,落实管护人员,县林业部门为林区配有专职护林员,承担日常管护任务,并与他们签订管护合同,落实了管护报酬、管护范围、内容及违约处罚等,使管护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三是开发办坚持定期检查指导管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使管护工作做

24、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六是艰苦奋斗,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在造林绿化方面,我县历来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现在全县干部群众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像“时间不足干劲补、资金不足精神补”,“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忙秋冬”“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苦干加实干”等一些非常形象化的熟语。县开发办作为担负生态综合治理任务的项目单位,在这几年里,更以实际行动模范地实践和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每到植树造林时节,上至主任,下到普通干部,全部坚守工程一线,与施工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特别是冬天移植大苗,山上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我们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一道不畏严寒,顶风冒血奋战在山梁沟壑。因此,一个植树季节

25、下来,不少同志脸晒黑了,皮肤粗糙了,手上也布满了血泡或厚厚的茧片,可干部职工从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正是靠着右玉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奋斗中升华、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县开发办因此也多次受到上级开发办和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2006-2010年连续获得朔州市委、市政府农业综合开发优质工程奖,同时连续获得县委、县政府生态建设优质工程奖。几年来,在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许多差距。今后,我们要积极借鉴学习兄弟县区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努力,踏实工作,为提高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加快富而美的新右玉建设进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