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8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目次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填埋场主要环境风险24.1 主要风险源24.2 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和形式25 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的构成25.1 内因性指标25.1.1 生产因素25.1.2 场址环境敏感性35.2 外因性指标45.2.1 综合管理45.2.2 风险源管理45.2.3 环境应急管理46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46.1 基本方法46.2 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的特殊情形4附录A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构成6附录B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内因性
2、指标项目及指标分值7附录C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外因性指标项目及指标分值8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 (环监字1996470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9号)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
3、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GB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HJ564-2010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CJJ133-2009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运行期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作业的时期。3.2后期维护与管理期生活垃圾填埋场终止填埋作业后,进行后续维护、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管理直至填埋场达到稳定化的时期。3.3防渗衬层设置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底部及四周边坡的由天然材料和(或)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防止渗漏的垫层。3.4渗滤液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同时在降水和
4、其他外部来水的渗流作用下产生的含有机或无机成分的液体。3.5导气井中间为多孔管,周围为过滤材料的水平棱柱状导气设施。4 填埋场主要环境风险4.1 主要风险源风险源主要包括填埋区、渗滤液处理设施、填埋场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设施等。4.2 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和形式a) 因填埋区作业不规范、防渗衬层破损、地下水导排系统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填埋区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渗入地下水,引发地下水环境污染事件;b) 因雨水分流不合理、填埋作业不规范、渗滤液处理设施事故运行等原因,导致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附近地表水,引发地表水环境污染事件;c) 因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设施事故运行、恶臭污染控制措施不当等原因
5、,导致含甲烷、H2S等成分的恶臭气体超标排放,引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d) 因排气管堵塞、防火防爆措施失效、违规动火作业等原因,导致填埋场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设施发生火灾、爆炸,次生环境污染事件。5 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的构成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由内因性指标和外因性指标两个部分组成(详见附录A)。内因性指标,用于评价填埋场垃圾累计填埋量、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地下水导排与监测系统、场址环境敏感性等客观情况的指标。它反映填埋场因客观因素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环境风险程度,包括生产因素和场址环境敏感性两大类指标(详见附录B)。外因性指标,用于评价填埋场执行环
6、保、安全等方面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水平的指标。它反映填埋场因管理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环境风险程度,包括综合管理、风险源管理、环境应急管理三大类指标(详见附录C)。5.1 内因性指标5.1.1 生产因素生产因素指标,是内因性指标中的一级指标,由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填埋气体利用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地下水导排与监测系统、防渗衬层系统、雨污分流系统7个二级指标组成。(1)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越大的填埋场,则其可能产生环境风险后果越严重。本规范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填埋场规模分类方
7、法,对填埋场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分为四个等级。(2)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填埋场底应铺设连续的渗滤液导流层并具有完善的渗滤液收集系统,确保在填埋场运行期内防渗衬层上的渗滤液深度不大于30cm。渗滤液导排系统设计不合理,场地无连续的渗滤液导流层,只有导流盲沟,未设置渗滤液监测井,渗滤液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较高。调节池作为渗滤液处理设施预处理设施,具有均化水质、调蓄水量等重要功能。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容量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渗滤液的处理处置,无法应对长时间降水或洪水导致渗滤液剧增的问题,环境风险较高。渗滤液处理工艺应根据渗滤液的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综合选取适宜的工艺组合方式,一般可分为预处理、生物
8、处理和深度处理三种。渗滤液处理工艺选用不合理的填埋场,废水排放易超标,环境风险较高。渗滤液产生量季节波动性大,恶臭特征明显,若直接外排至附近的地表水体,未纳管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旦废水超标排放或未经处理直排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3)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应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J133-2009)的要求合理建设。填埋场导气井、导气盲沟应能确保达到较好的气体收集、导排效果,避免对防渗系统造成破坏。输气管网的布置和敷设应能有效防止管道堵塞、腐蚀、断裂,并与输电线、变电站等构筑物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此外,设置主动导排设施的填
9、埋场还应设置燃烧火炬,减少集中排放大量可燃气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建设不合理的填埋场,其环境风险较高。(4)填埋气体利用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填埋气体利用工程应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应能在少量就地操作和巡回检查配合下,由分散控制系统实现对气体预处理、气体利用及辅助系统的集中监视、分散控制及事故处理等。填埋气体利用工程自动化水平越高,越能保证工程稳定安全运行。(5)地下水导排与监测系统当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距离不足1m时,应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应确保填埋场的运行期和后期维护与管理期内地下水水位维持在距离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1m以下。地下
10、水监测井(包括本底井、排水井、污染扩散井、污染监视井)的点位和数量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设。未按要求设置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不完善的填埋场,其环境风险较高。(6)防渗衬层系统防渗衬层的选择应根据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和厚度,合理选择天然黏土防渗衬层和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防渗衬层应设置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时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防渗衬层选择不合理,只采用垂直防渗措施或无防渗措施,未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的填埋场,其发生渗滤液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较高。(7)雨污分流系统填埋场应实行雨污分流并设置雨水集排水系统,以收集、排出汇水区可能流向填
11、埋区的雨水、上游雨水以及未填埋区域内未与生活垃圾接触的雨水。雨水集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不得与渗滤液混排。雨污分流系统不完备、有效的填埋场,其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的环境风险较高。5.1.2 场址环境敏感性场址环境敏感性指标,是内因性指标中的一级指标,由是否位于水环境敏感区、是否位于或靠近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是否位于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稳定区、是否位于易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是否有人口密集区、场区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6个二级指标组成。(1)是否位于水环境敏感区若场址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库集雨范围)、东江支流子流域(包括观澜河、坪山河、龙岗河流域)以及排污口直接设于近
12、海海域,其环境风险显著增大。(2)是否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或靠近基本生态控制线场址应远离基本生态控制线,若场址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或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边界以外100m范围内,环境风险显著增大。(3)是否位于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稳定区场址选择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陷落区等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稳定区的填埋场,其环境风险较其他区域的填埋场高。(4)是否位于易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场址选择在易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的填埋场,其环境风险较其他区域的填埋场高。(5)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是否有人口密集区填埋场应当按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的要
13、求,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或者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若填埋场的卫生防护距离或者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其环境风险水平高于相应距离内无人口密集区的填埋场。(6)场区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场区总平面布置必须符合防范环境及安全风险的要求。场区内各构筑物之间及其与周围民居、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水源地、重要地面水体之间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距离。总平面布置不合理的填埋场,其环境风险较高。5.2 外因性指标5.2.1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指标由涉及环保规定执行、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7个二级指标构成。5.2.2 风险源管理风险源管理由涉及渗滤液处理系统管理、填埋气体收
14、集、处理及利用系统管理、监测管理、填埋场作业等其他方面管理的22个二级指标构成。5.2.3 环境应急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由涉及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备案、应急演习及应急物质准备4个二级指标构成。6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6.1 基本方法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通过外因性指标对内因性指标进行修正,取得填埋场环境风险的评分结果,再将评分结果与环境风险等级进行比对后,确定该填埋场的环境风险等级。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分为六个级别,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具体见表1。表1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环境风险识别评价指标分值一级120二级100-119三级80-99四级60-79五级40-59六级40
15、6.2 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的特殊情形环境风险评估机构在现场勘查中,若发现填埋场有下列(1)、(2)、(3)、(4)情形之一的,其风险等级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上调一级;若发现填埋场有下列(5)情形之一的,其风险等级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上调二级;若填埋场同时有两种以上情形的,风险级别上调情况根据其具体情形进行累加计算,最高不超过一级。具体情形如下:(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 (2)未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 (3)过去一年被吊销排污许可证的;(4)过去一年被责令限期治理的;(5)过去一年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IV级以上,包括IV级)的。附录A
16、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构成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指标体系内因性指标外因性指标生产因素场址环境敏感性场址是否位于水环境敏感区场区的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是否有人口密集区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利用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风险源管理场区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场址是否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或靠近基本生态控制线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综合管理环境应急管理场址是否位于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稳定区防渗衬层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与监测系统场址是否位于易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附录B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内因性指标项目及指标分值序号指
17、标项目评分依据指标分值(分)1生产因素生活垃圾累计填埋量1200万m以上(含1200万m)502500-1200万m(含500万m)303200-500万m(含200万m)204200万m3以下105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设计不合理106未设置渗滤液监测井47渗沥液调节池容量不符合要求58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满足达标排放要求或处理后进城市下水道或城市污水处理厂09有处理设施,但工艺不满足达标排放要求,且无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措施310无任何处理措施直接排入环境611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填埋气体导排设施未按要求设计412填埋气体输气管网的布置与敷设不合理313设置主动导排设施的填
18、埋场,未设置填埋气体燃烧火炬314填埋气体利用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015一般516地下水导排与监测系统未按要求设置地下水导排系统1017未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布设地下水监测系统518防渗衬层系统防渗衬层选择不合理1019未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520雨污分流系统不完备521场址环境敏感性场址位于水环境敏感区场址位于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522排污口直接设于近海流域523场址位于具饮用水功能的水库集雨范围524场址位于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陷落区等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稳定区525场址位于易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526场区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或靠近基本生态控制线52
19、7场区的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有人口密集区528场区总平面布置不合理2附录C 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外因性指标项目及指标分值序号指标项目评分依据指标分值(分)1综合管理无害化等级I级02II级+23III级+34IV级+55过去一年是否因环境问题而受到行政处罚否+26过去一年是否未发生过有效投诉事件否+27各岗位员工是否实行培训上岗否+28是否有完善的设施设备使用、维护和检修制度否+19是否建立完整的运行情况记录制度否+110是否建立并执行废物进场检验制度否+211风险源管理渗滤液处理系统管理过去一年渗滤液是否有超标排放是+212是否定期检测渗滤液导排系统的有效性否+2
20、13渗滤液处理系统主要设备是否设置备用,并具有防腐性能否+114渗滤液调节池是否采取加盖密封,并设置换风和除臭系统否+215调节池、厌氧反应设施是否配备甲烷、硫化氢检测仪表和报警装置否+116渗滤液处理站是否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否+217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管理填埋气体导排处理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否+118导气井降水所用抽水设备、抽气设备等是否具有耐腐蚀、防爆功能否+119填埋气体处理和利用车间是否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并与排风机联动否+120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是否设置设备运行参数异常报警、保护和连锁装置否+121填埋气体火炬是否具有点火、熄火安全保护功能否+122填
21、埋场作业等其他方面管理未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在日光下直接暴露否+223填埋作业区未分区、分单元进行否+224是否使用专用压实机械对垃圾进行压实否+125不运行的作业面未及时覆盖否+226填埋堆体坡度是否能保证填埋堆体稳定,有效防止雨水侵蚀否+227填埋场周边未设置防飞扬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否+128监测管理地下水监测频率是否符合要求否+129是否每6个月进行一次防渗衬层完整性的监测否+130是否对封场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否+131是否适时进行场界恶臭污染物监测否+132封场后,是否按要求继续处理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并定期监测否+13
22、3环境应急管理是否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否+33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否通过评审,并报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否+235是否定期举行事故应急预案演习与培训否+236是否备有与企业环境风险性质相匹配的其他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等物资否+3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立项背景和任务由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随着我国工业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风险日益凸显,环保安全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利用保险工具参与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和事故处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使污染事故受害方及时获得经济赔偿,减
23、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的迫切需求,对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试点。各地环保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联合推动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鼓励和督促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但试点六年间,推广困难重重。据悉,目前我国试点省市投保企业仅
24、2000家,承保金额约200亿元。环境责任保险远不能发挥其应有效果。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不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还面临着许多技术性问题。由于缺乏环境风险评估、损害鉴定方法及专业的风险评估队伍,使得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量化难度很大,而且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保险公司很难准确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并据此进行科学定价,也欠缺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管理服务的能力,由此极大影响到企业的投保积极性。而就地方环境监管部门而言,或许仅看到保险公司的盈利性,却未能体会到保险公司对区域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的重大作用,由此消极地对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加快
25、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市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环境责任,2012年5月,市政府专门制定了深圳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涉重金属企业(包括电镀、印制电路板、铅蓄电池企业)、化学品生产企业、油库经营单位、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都应当参加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就目前而言,深圳市乃至全国均未制定专门针对这些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使得保险公司、拟投保企业难以科学确定环境风险等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所必需的环境风险评估环节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由此在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制定和保额确定等方面存在极大困难,这严重阻碍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在
26、我市的进一步推行。随着深圳市社会、经济、人口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活垃圾填埋场尤其是渗滤液,COD浓度高,含有恶臭特征,一旦泄漏或处置不当,进入地下水、地表水,易造成环境污染。由此,结合深圳市的产业结构、环境问题及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力量等,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标准,编制符合深圳市区域特点和需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立项意义1.极大推动深圳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档次的确定是深圳市政府全面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题。通过制定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
27、估技术规范,科学、准确地识别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程度,有助于合理地确定企业的投保档次,为保险公司制定投保条款、确定保费等提供技术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市探索出一条既有创新之处又符合特区实际情况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之路,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做好示范工作2.有利于推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政府环境监管的水平和效能。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标准,推动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广泛开展,不仅能使企业充分认识其在生产、贮存、运输等环节的环境风险隐患,促使企业为降低风险,提高投保效益而主动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管理,还可以为环保主管部门明确风险监管工作的重点
28、,实行风险分级监管,制定合理的环保决策机制等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其环境风险监管的水平与效能。三、编制原则与依据1、编制原则 以我国现行的环境风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主要依据,充分调查和分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保主管部门监管等工作的目标需求,借鉴国内及其他省市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有效识别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并结合深圳市环境敏感特征,确定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编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的适用于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规范。2、 编制依据1)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排污口
29、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主要技术依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GB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HJ564-2010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CJJ133-2009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四、编制总体策略和工作重点1、编制总体策略本次技术规范编制的总体策略为:(1)收集与整理深圳生活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包括企业名称、规模、位置、主要产品、工艺流程、危险化学品使用、产污情况
30、等,在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物质使用及污染防治等基本概况,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的识别奠定基础。(2)识别生活垃圾填埋场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运用蝴蝶结分析法进行风险因子解析,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构建环境风险事故演化历程解析影响事件发生的主要内因和外因。(3)调查深圳市生态控制线、河流水域、大气环境敏感区域、潜在地质灾害区、人口分布等,总结敏感受体分布情况,分析深圳市环境敏感特征。(4)在前面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及专家咨询等方法按照内因性指标和外因性指标两大类筛选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
31、指标,并运用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挑选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试点测算,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的同时,确定满足环境污染责任险分级投保的风险等级划分范围,最终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5)力求技术规范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结合当前环境污染责任、环境监管、企业风险管理等工作的重点,为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推广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为环保主管部门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能,企业提升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水平提供技术指导。2、编制工作重点 根据当前我国及我市各类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责任险、环保部门监管、企业风险管理等工
32、作的需求,本规范编制的工作重点如下:(1)明确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2)说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涉及到的危险物质、工艺、主要风险源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形式;(3)明确各项指标的解释以及等级划分方法等内容;(4)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方法与程序(5)编制附录。五、编制工作过程2013年6月,深圳市人居环境技术审查中心组织开展本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深圳深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本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2013年7月2013年8月,编制单位广泛收集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设计方案、使用的危险物质等资料,识别分析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并分析了深圳市环境敏
33、感特征。2013年8月2013年12月,编制单位初步建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并通过试点测算,完成了技术规范(报审稿)的编制。2014年12月,深圳市人居环境技术审查中心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针对技术规范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提出了修改意见。2014年1月,深圳市人居环境技术审查中心针对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的技术规范内部征求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相关业务部门、深圳市各区环保部门、保险公司、企业的意见。2014年1月,编制单位针对本技术规范征求的各类意见一一进行了回应,同时根据其中的合理意见对技术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014年2月,深圳市人居环境技术审查中心组织召开了专家复核会,针对修改后的技术规范内容进行相应审查。2014年3月-2014年12月,技术规范完善后开始广泛试行。总结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提供的意见,修改、完善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2月,本技术规范上报市技术质量监督委员会进行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