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182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 政治必修课件 必修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6课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3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基础再现,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_。文化创新是_的必然要求。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社会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发展,源泉,动力,易错提示:误区一: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注意: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

2、动力。误区二: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意: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误区三:文化创新来自于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注意: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1.(2009年惠州三调)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

3、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采风,体现了A;B、C、D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解答本题要求抓住关键词“最贴切”,属于最佳选择题。答案:A,1._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_。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_。,创新,根本标准,重要保证,4._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并非来自创造者的灵感,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

4、的伟大实践。文化工作者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人民群众,易错提示:误区一: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注意:这种说法不科学。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误区二: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注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但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2.(2009年安徽二模)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

5、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推动文化的繁荣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根本目的”,A表述不完整,B、C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D表述完整,符合题意要求。答案:D,高分跨栏,深刻理解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只有把文化创新的结果与实践相对照,看文化创新的结果是否与社会实践相符合、是否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文化创新是否正确。(2)文化创

6、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2009年宁夏模拟)文艺工作者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A.B.C.D.解析:向群众学习,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

7、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符合题意。同时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而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认为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的观点是错误的,排除项。答案:B,课堂集训,一、选择题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道因果关系型的选择题,考查对国家重视文化创新的原因的

8、认识。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因而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取代,排除。答案:C,2.(2009年广东卷)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本题材料很短,解题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是实践活动,这里的创新成果包括文化创新的成果,故B符合题意要求。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C说法错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动力也是社会实践。答案:B,3.中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是体现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创新理念,开拓思路,使中华餐饮文化走向海外、走向世界。下列对中餐文化创新认识正确的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B.C.D.解析:结合教材,项正确,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排除项。答案:A,4.60周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诗歌喷涌而出,不论专业作家、诗人,还是普通百姓,强烈的诗情忽然迸发。可以

10、说,大地处处回荡起诗的歌吟,人人都在诗的海洋中畅游,民族的情感在诗中得以释放。上述材料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对此理解正确的有()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B.C.D.解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而项符合题意,项中错在“最终来自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故排除此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5.近日,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长蔡武在会议上强调,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组织新

11、中国成立周年国庆文艺活动为契机,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艺创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各级文化部门“管文化”的水平。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答案:(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

12、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实践是知识的母校,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体现了()实践与知识不可分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作指导一切优秀文化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A.B.C.D.解析:这一谚语体现了实践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答案:D,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A.B.C.D.解析:

13、题目观点并没有否定文化创作者的作用,相反是夸大了其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故项不能入选。答案:C,二、非选择题7.(2009年长沙模拟)2007年3月底,红色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一直高居央视电视剧收视榜首。该剧对青年毛泽东形象作了真实再现。编剧认为:毛泽东在19岁到25岁这个年龄阶段,和普通青年一样,也会有冲动、弱点,所以本剧的毛泽东肯定不是一个天才。尽管这和中年、老年毛泽东不同,但绝不矛盾。此外,恰同学少年还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红色经典的风格:明朗清澈的画面、青春靓丽的少年、个性十足的言语。该剧的制作是想尝试一种新的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心历史。而剧中的人物关心历史,关

14、心时事,充满激情,让当代青年很容易产生共鸣。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成功之处。,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论述即可。(1)第一,可从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入手进行阐述。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正是由于创作者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获得成功的。(2)第二,可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关系入手进行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新

15、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祝,您,学业有成,必修3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6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基础再现,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我们不能离开_,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体现_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6、。(3)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就会陷入_ 的错误倾向;固守传统,否定创新就会导致_ 的错误倾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易错提示:误区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误区二: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注意: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1.一个民族的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

17、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培育好和发展好的本民族的文化A.B.C.D.解析:“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说明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A是正确的答案。答案:A,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

18、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易错提示:误区一:文化创新就要求外来文

19、化为我所用。注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误区二: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注意: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共处。,2.(2009年威海模拟)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主要表明()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

20、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体现了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博采众长,因此A符合题意要求;B、C、D本身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合。答案:A,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3.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

21、,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从而保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易错提示:误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注意:这是错误的。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应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3.(2009年青岛模拟)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22、和历史虚无主义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文化创新的的方向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从材料看,发展中医必须要依托传统文化因而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故选B项,A、C、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高分跨栏,正确把握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1)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

23、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2)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弃其弊。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三是要坚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为现阶段服务的原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和促进我

24、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流和融合,将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A.坚持“以我为主、海纳百川”的原则B.坚持“以我为主”,拒绝外来文化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D.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解析:文化交流中强调“以我为主”和强调“海纳百川”是不矛盾的。“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共处。答案:A,课堂集训,一、选择题1.200

25、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B.C.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排除选项中的错误观点。文化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说是基本途径,故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不等于文化融合和趋同,所以说法也是错误的。应选。答案:D,2.(2008年江苏卷)南京中山陵是中

26、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本题以南京中山陵是的建筑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文化创新这一知识点。“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说明中山陵的建筑是一种文化创新,既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又借鉴了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说明实现文化的创新要博采众长,C符合题意的要求。答案:C,3.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

27、酸是其最大特点,由著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二人转要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成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需要不断改进。这说明()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要批判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解析:题目强调相声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源于改造发展,而A项强调继承,D项强调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都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答案:C,4.广州亚运会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

28、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上述事实表明()A.外域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奥运会的举办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D.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有益于文化的发展解析:从材料看出,火炬造型的设计创意来自广州羊城标识造型,因而说明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5.(2008年广东卷)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

29、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

30、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A.B.C.D.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正确,项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答案:B,2.1702年,英使马嘎尔尼来华要求通商,而乾隆皇帝却发了一道“敕谕”:“天朝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A中国传统文化1000年来没

31、有变化B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不需要外来文化的介入C中国传统文化有“封闭主义”的倾向D中国传统文化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过程应克服错误倾向。A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只是有程度之分,变化小不等于没变化;B项是错误的,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C项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与题意相符;D项与C项的意思相反。答案:C,二、非选择题 7.(2009年福建卷)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

32、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拓疆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问题: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祝,您,学业有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