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2369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7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1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次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于2015年5月26日27日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的21个站位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调查站位情况详见图4.2-1、表4.2-1。调查因子包括: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7.1.1 生物调查与评价方法7.1.1.1生物调查方法1.叶绿素a叶绿素a测定,采集各监测站点水样1000mL,经孔径为0.45m的滤膜过滤后,将滤膜干燥冷藏保存,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2.浮游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样品分别用浅水和型浮游生物网,自底(底2m)表垂直拖网取得。样品经5%福尔马林海水溶液固定保存,以个

2、体计数法进行分析。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样品系用0.05m2曙光型采泥器采集,所获泥样经0.5mm的套筛淘洗后,挑拣全部个体作为一个样品,生物标本浸于75%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称重在感量为0.001g的电子天平上进行。7.1.1.2生物评价方法根据各站生物的密度,分别对生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优势度等进行统计学评价分析,计算公式为:1.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式中:种类多样性指数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第i种的个体数(ni )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2.均匀度指数式中:J表示均匀度;种类多样性指数值Hma为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为样品中总种类

3、数3.优势度指数式中:D优势度N1样品中第一优势种的个体数N2样品中第二优势种的个体数NT样品中的总个体数4.丰度指数式中:d表示丰度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7.1.2 叶绿素a2015年5月调查结果表明,各调查站位的叶绿素a浓度介于0.010.55g/L之间,平均值为0.13g/L,最大值出现在32号站位。7.1.3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生产者,它是浮游动物的基础饵料,也是海洋食物网结构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的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容纳量的重要指标。1.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2015年5月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

4、游植物41种,其中硅藻37种,占出现浮游植物总种数90.2%;甲藻4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9.8%。2.细胞数量2015年5月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1.36104个/m3104.03104个/m3之间,平均为13.10104个/m3,最高值出现在27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3号站位。3.优势种2015年5月调查区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新月柱鞘藻、夜光藻,其平均细胞数量分别为20.22104个/m3、1.40104个/m3和2.62104个/m3,占细胞总量的71.1%,共同构成了细胞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4.群落特征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和优势度等参数

5、,是反映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的一些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反映出调查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若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值高、均匀度大、丰度值高、优势度低,表明调查海域环境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海域环境质量较差。2015年5月浮游植物调查综合指数见表7.1-1。表7.1-1 浮游植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5年5月)站位号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12.760.92 0.47 0.46 22.890.87 0.59 0.46 32.70 0.90 0.43 0.47 41.920.68 0.33 0.69 72.40 0.85 0.39 0.58 82.290.82 0.38 0.63

6、102.610.93 0.41 0.50 111.770.68 0.32 0.79 132.690.96 0.44 0.42 152.570.92 0.43 0.54 172.410.93 0.35 0.54 192.050.73 0.40 0.70 202.230.74 0.45 0.66 211.770.59 0.48 0.82 261.20 0.36 0.60 0.86 270.070.02 0.35 1.00 281.160.37 0.51 0.87 301.980.66 0.48 0.63 311.030.30 0.53 0.89 最大值2.890.960.601.00最小值0.07

7、0.020.320.42平均值2.030.700.440.66表7.1-1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介于0.072.89之间,平均值为2.03;均匀度指数介于0.020.96之间,平均值为0.70;丰度指数介于0.320.60之间,平均值为0.44;优势度指数介于0.421.00之间,平均值为0.66。根据浮游植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7.1.4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性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构成海洋中的次级产量,即被称为次级生产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

8、较复杂,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较高等的尾索动物,每一类差不多都有永久性浮游生活的代表,其中以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桡足类最为突出。此外浮游动物中还包括了阶段性浮游动物,如许多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及游泳动物(如鱼类)的卵、仔鱼、稚鱼。因此使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更加复杂化。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特别是上、中层鱼类和一切幼鱼的饵料基础,在海洋渔业增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许多种类的分布与水团、海流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生物。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浮游动物(Zooplankton)已逐步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研究,并且已与生态学、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等紧密的结合起

9、来,通过浮游动物的生态变动可以分析赤潮发生的内在因素。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浮游动物(Zooplankton)类群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浮游动物的产量而论,有的呈正相关,而有些则呈负相关,由此可见浮游动物在赤潮研究方面的价值。随着用海项目的增加,海上工程不断增多,浮游动物因子也是参于用海项目环境评价的主要因子之一。1.种类组成2015年5月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占4.08%;腔肠动物5种,占10.20%,节肢动物出现23种,占46.94%;毛颚动物出现3种,占6.12%;浮游幼虫16种,占32.65%。2.生物量浮游动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其

10、生物资源的丰欠,因为浮游动物是渔业资源的基础,如果浮游动物比较丰盛,生物资源既相对就好,渔业产量相对就会增加。生物量(湿重)平面分布2015年5月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平均为756.5mg/m3,变化范围在97.4mg/m33230.0mg/m3之间,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的4号站位,最低生物量出现在27号站位。个体数量(生物密度)的平面分布2015年5月调查区域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平均为12567.6ind/m3,其个体数量的波动范围在51ind/m371343ind/m3之间,最高个体数量出现在1号站位,最低个体数量出现在21号站位。3.优势种2015年5月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主要

11、的优势种为挠足幼体、双毛纺锤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和桡足类无节幼虫,站位出现率分别为100%、90.5%、85.7%、90.5%,平均密度分别为5359.0ind/m3、2415.2ind/m3、1695.2ind/m3、1500.5ind/m3,占浮游动物个体总数的87.3%。4.群落特征2015年5月浮游动物调查综合指数见表7.1-2。表7.1-2 浮游动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5年5月)站位号多样度均匀度丰富度优势度12.420.640.810.4120.900.231.000.9431.720.411.320.7641.940.540.730.4471.900.471.060.6381.

12、730.431.150.47102.860.701.230.23112.360.571.240.33132.200.551.200.62152.150.511.380.59172.100.471.530.67191.940.481.120.59202.320.561.340.46212.750.871.410.39221.820.650.940.73231.580.431.250.65261.740.471.420.06272.460.781.250.35301.640.471.170.87311.500.530.490.38最大值2.860.871.530.94最小值0.900.230.49

13、0.06平均值2.020.541.160.53表7.1-2表明: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902.86之间,平均值为2.02;均匀度在0.230.87之间,平均值为0.54;丰度在0.491.53之间,平均值为1.16;优势度在0.060.94之间,平均值为0.53。根据浮游动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7.1.5 底栖生物1.种类组成2015年5月底栖生物调查海域共出现53种底栖生物。其中,纽形动物1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1.89,多毛类动物出现22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41.51;棘皮动物出现2种,占底栖生物

14、种类组成的3.77,甲壳类动物出现14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26.4,软体动物出现14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26.4。2.生物量生物量(湿重)平面分布2015年5月调查海域内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60g/m2121.60g/m2之间,平均为12.83g/m2,以10站位最高,30站位最低;生物量组成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占优势。栖息密度2015年5月调查海域内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在40个/m27800个/m2之间,平均为1156个/m2;密度组成以多毛类动物最高,甲壳类次之,其密度分别为768个/m2和192个/m2。3.优势种2015年5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主要的优势种有4种

15、,包括双齿围沙蚕、中蚓虫、长双须虫和蜾蠃蜚。4.群落特征2015年5月底栖生物调查综合指数见表7.1-3。表7.1-3 底栖生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5年5月)站位多样度均匀度丰富度优势度13.420.951.160.4722.920.970.810.4032.730.970.710.4443.140.881.140.4573.000.841.060.5082.001.000.410.50102.910.970.800.36113.090.891.010.46133.140.911.030.60151.280.640.340.90172.220.790.630.67191.880.730.4

16、40.89202.280.810.630.67211.990.770.421.00221.390.600.310.93230.810.810.141.00271.001.000.161.00301.00311.00最大值3.421.001.161.00最小值0.810.600.140.36平均值2.310.850.660.70表7.1-3表明:各测站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0.813.42之间,平均值为2.31;均匀度指数在0.601.00之间,平均值为0.85;丰度指数在0.141.16之间,平均值为0.66;优势度指数在0.361.00之间,平均值为0.70。根据底栖生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

17、查海域底栖生物的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7.2 渔业资源调查7.2.1 资料来源本次评价渔业资源采用采用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于2014年5月、2014年10月在工程附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各布设12个调查站位。调查站位布设情况详见图7.2-1,表7.2-1。图7.2-1 渔业资源调查站位图表7.2-1 2014年5月、10月渔业资源调查站位表序号调查站位经度纬度1111805383522118153835331182538354411835383555118053825661181538257711825382588118353825991180

18、538151010118153815111111825381512121183538157.2.2 调查方法1.鱼卵仔稚鱼鱼卵、仔鱼调查根据GB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的有关要求执行。定量样品采集使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口径50 cm,长145 cm)自底至表垂直取样,定性样品采集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 cm,长280 cm)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2 kn。采集的样品经5%甲醛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后,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类鉴定和计数。2.游泳动物游泳动物拖网调查按GB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海洋水产资源调查手册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

19、合调查简明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所用网具为单拖底拖网,网口1400目,网目尺寸56 mm,网口周长78.4 m,囊网网目20 mm。每站拖曵1 h,平均拖速3.0 kn。拖曵1时,网口高度5.3m,网口宽度8m,每站的实际扫海面积为44448 m2。渔获物在船上鉴定种类,并按种类记录重量、尾数等数据,样本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详细测定生物学数据。7.2.3 评价方法1.鱼卵仔稚鱼鱼卵仔稚鱼密度计算公式:G=N/V式中:G单位体积海水中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每立方米或尾每立方米(ind./m3);N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或尾(ind.),V为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20、。2.游泳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从各种类在数量、重量中所占比例和出现频率3个方面进行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判断其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即:IRI=(N+W)F式中:IRI相对重要性指数;N在数量中所占的比例;W在重量中所占的比例;F出现频率。IRI值大于1000的定为优势种;IRI值在1001000的为重要种;IRI值在10100的为常见种;IRI值小于10的为少见种。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1958)D=(S-1)/lnN式中:D物种丰富度指数;S种类数;N总尾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根据各个种类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即:H=-PilnPi式中:H物种多样性指数;Pii

21、种鱼的群落中所占的比例。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J=H/lnS式中:J物种均匀度指数;H物种多样度指数;S种类数。现存资源量绝对资源密度的计算采用扫海面积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拖网时网具扫过的单位面积内捕获的游泳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面积内的现存绝对资源密度。公式如下:=D/(pa)式中:为现存资源量;D为相对资源密度,即平均渔获量;a为网次扫海面积;p为网具捕获率。捕获率表示网具对鱼类等的捕捞效率,在网具规格选定的情况下,它主要取决于不同鱼类对网具的反应,各种鱼类等的生态习性不同,对网具的反应也不一样。根据鱼类等的不同生态习性,把网具的捕获率大体上分为如下3类: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

22、p取0.3,近底层鱼类、虾类和头足类(长蛸、短蛸),p取0.5,底层鱼类和蟹类,p取0.8。7.2.4 调查与评价结果7.2.4.1春季调查结果分析1.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共出现12种,其中一种仔鱼未鉴定出品种,其余11种隶属于5目10科10属。其中鉴定到种的9种,1种虾虎鱼科仔稚鱼、1种衔属鱼卵鉴定到科。数量分布本次调查鱼卵每网平均数量为218.5粒/站,平均密度为0.71 ind./m3,仔稚鱼每网平均数量为8.08尾/站,平均密度为26.1910-3 ind./m3。2014年春季调查期间鱼卵和仔鱼的数量分布不均匀。其中鱼卵以7号站位最高,为5.11ind./m3,以1

23、号站位最低,为0.02ind./m3,其中鱼卵密度超过1.00ind./m3的站位2个,依次是7号站为5.11 ind./m3、H09号站为1.39 ind./m3;其余10个站位低于1 ind./m3。仔稚鱼调查中,有3个站位没有采集到仔稚鱼,在1号站位仔稚鱼密度出现最高值为171.7110-3 ind./m3。2.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本次调查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60种,其中,鱼类36种,占总种类数的60%;甲壳类20种,占33.33%;头足类4种,占6.67%。按重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29.15%;甲壳类占65.20%,头足类占5.65%。按数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12.69%,甲壳类占84.22

24、%,头足类占3.09%。数量分布渔获重量分布:调查海域鱼类平均渔获重量为1.08kg/h,最高站位出现在1号站,为3.87kg/h,最低站位为7号站,为0.28kg/h;甲壳类平均渔获重量为2.41kg/h,最高站位出现在7号站,为8.51kg/h,最低站位为11号站,为0.11kg/h;头足类平均渔获重量为0.21kg/h,最高站位出现在3号站,为0.80kg/h,最低站位为7号站,为0.02kg/h。渔获数量分布:调查海域鱼类平均渔获数量为65ind./h,最高站位出现在3号站,为185ind./h,最低站位为7号站,为23ind./h;甲壳类平均渔获数量为434ind./h,最高站位出现

25、在7号站,为1371ind./h,最低站位为11号站,为30ind./h;头足类平均渔获数量为16ind./h,最高站位出现在11号站,为100ind./h,最低站位为7号站,为1ind./h。资源密度重量资源密度:鱼类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34.60 kg/km2,最大值出现在1站位,为98.71 kg/km2,最小值出现在7站位,为9.55 kg/km2;甲壳类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65.03 kg/km2,最大值出现在7站位,为218.01 kg/km2,最小值出现在11站位,为3.02kg/km2;头足类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6.37 kg/km2,最大值出现在11站位,为24.99 kg/

26、km2,最小值出现在8站位,为0.39kg/km2。数量资源密度:鱼类数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2.09103ind./km2,最大值出现在3站位,为4.83103ind./km2,最小值出现在7站位,为0.80103ind./km2;甲壳类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15.82103ind./km2,最大值出现在7站位,为45.91 103ind./km2,最小值出现在11站位,为1.20103ind./km2;头足类数量资源密度平均值为0.60103ind./km2,最大值出现在11站位,为3.86103ind./km2,最小值出现在7站位,为0.04103ind./km2。优势种本次调查优势种有2种,

27、为口虾蛄、葛氏长臂虾,重要种有15种。重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共15种,占全部渔获物重量的92.95%。重量组成比例超过10%的种类1种,为口虾蛄47.03%;重量组成比例在5%10%之间的有4种,为三花鲈6.98%、日本蟳6.74%、短吻红舌鳎5.67%、葛氏长臂虾5.40%;其余种类的重量比例小于5%。数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共14种,占全部渔获物重量的93.86%。数量组成比例超过10%的种类2种,为口虾蛄38.36%、葛氏长臂虾12.61%;数量组成比例在510%之间的种类有2种,分别为细螯虾8.25%、日本褐虾6.87%;其余种类的重量比例小于5%。幼体比例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6种,根据

28、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幼鱼的尾数占总尾数的10.85%,为8尾/h,生物量为0.18 kg/h。成体渔业资源的平均渔获量72尾/h,1.22 kg/h。鱼类平均渔获量72尾/h,1.40 kg/h;经换算5月份鱼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494.49 kg/km2,幼鱼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201尾/km2。本次调查共捕获甲壳类20种,根据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甲壳类幼体的尾数占总尾数的12.04%,为34尾/h,生物量为0.31 kg/h。成体渔业资源的平均渔获量246尾/h,1.22kg/h。甲壳类平均渔获量280尾/h,1.53 kg/h;经换算5月份甲壳类成体平均资

29、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33.72 kg/km2,幼体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888尾/km2。本次调查共捕获头足类4种,根据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头足类幼体的尾数占总尾数的24.05%,为2尾/h,生物量为0.05 kg/h。成体渔业资源的平均渔获量7尾/h,0.25 kg/h。头足类平均渔获量9尾/h,0.30 kg/h;经换算5月份头足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76.34kg/km2,幼体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74尾/km2。物种多样性调查海域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6,变化范围为1.172.54;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4,变化范围0.410.84;

30、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2.91,变化范围2.214.25。7.2.4.2秋季调查结果分析1.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2014年10月调查仔稚幼鱼共出现2个品种,本航次未采集到鱼卵,分别隶属于2目2科2种。其中鼠鱚目和鲱形目各1种。2014年10月调查期间共采获仔稚幼鱼97尾,其中大银鱼94尾,占总数的98.95%,中颌棱鳀3尾,占总数的1.05%。数量分布2014年10月航次未采集到鱼卵,仔稚幼鱼共采集到97尾。仔稚幼鱼每网平均8.08尾/站,平均密度为26.1910-3 ind./m3。2.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本次调查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43种,其中,鱼类23种,占总种类数的53.49%;甲壳类17种,

31、占39.53%;头足类3种,占6.98%。按重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52.41%;甲壳类占40.42%,头足类占7.17%。按数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44.72%,甲壳类占52.67%,头足类占2.61%。数量分布调查海域平均渔获重量为8.10 kg/h,渔获重量最高站位为7号站,为17.54 kg/h,渔获重量最低站位为10号站,为1.55 kg/h。所有站位渔获重量均在120 kg/h之间,其中大于10 kg/h的站位3个,其余9个站位小于10 kg/h。调查海域平均渔获重量为670.42 ind./h,渔获重量最高站位为7号站,为2108 ind./h,渔获重量最低站位为10号站,为88 i

32、nd./h。渔获数量大于1000站位有1个,渔获数量在100-1000 ind./h之间的站位有10个,其余站位渔获数量均低于100 ind./h。资源密度根据扫海面积法计算,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和重量密度均值分别为22.14103 ind./km2和235.75 kg/km2。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最高值为矛尾虾虎鱼,为2.96103 ind./km2;甲壳类最高为口虾蛄,为4.52103 ind./km2;头足类最高为枪乌贼,为0.35103 ind./km2。鱼类资源重量密度最高值为矛尾虾虎鱼,为52.90 kg/km2;甲壳类最高为口虾蛄,57.60 kg/km2;头足类最高为短蛸

33、,为13.30 kg/km2。渔获物总重量密度与总尾数密度均以7号站最高,为505.37 kg/km2和62.63103 ind./km2;最小值均出现在10号站位,为44.66 kg/km2和3.01103 ind./km2。优势种本次调查优势种有5种,为口虾蛄、矛尾虾虎鱼、斑尾刺虾虎鱼、六丝钝尾虾虎鱼、葛氏长臂虾,重要种有10种,依次为短吻红舌鳎、三疣梭子蟹、短蛸、日本鼓虾、日本蟳、中华栉孔虾虎鱼、脊尾白虾、细螯虾、日本关公蟹、枪乌贼。重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共11种,占全部渔获物重量的94.80%。重量组成比例超过10%的种类3种,为口虾蛄25.29%、矛尾虾虎鱼23.23%、斑尾刺虾虎鱼

34、16.2%;重量组成比例在5%10%之间的种类,为三疣梭子蟹6.28%、短蛸5.84%、短吻红舌鳎5.35%;其余种类的重量比例小于5%。数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共14种,占全部渔获物重量的95.74%。数量组成比例超过10%的种类4种,为口虾蛄23.95%、矛尾虾虎鱼15.69%、葛氏长臂虾12.72%、六丝钝尾虾虎鱼12.68%;数量组成比例在510%之间的种类有2种,分别为斑尾刺虾虎鱼5.82%、日本鼓虾5.48%;其余种类的重量比例小于5%。幼体比例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根据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幼鱼的尾数占总尾数的55.81%,为167尾/h,生物量为1.83 kg/h。成体渔业资

35、源的平均渔获量132尾/h,2.41 kg/h。鱼类平均渔获量300尾/h,4.24 kg/h;经换算10月份鱼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69.95 kg/km2,幼鱼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4788尾/km2。本次调查共捕获甲壳类17种,根据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甲壳类幼体的尾数占总尾数的52.57%,为186尾/h,生物量为0.95 kg/h。成体渔业资源的平均渔获量167尾/h,2.33 kg/h。甲壳类平均渔获量353尾/h,3.27 kg/h;经换算10月份甲壳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68.93 kg/km2,幼体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6724

36、尾/km2。本次调查共捕获头足类3种,根据渔获物分析,本次调查中头足类幼体的尾数占总尾数的34.10%,为6尾/h,生物量为0.14 kg/h。成体渔业资源的平均渔获量12尾/h,0.44 kg/h。头足类平均渔获量18尾/h,0.58 kg/h;经换算10月份头足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千克/平方千米)为12.85 kg/km2,幼体平均资源密度(尾/平方千米)为204尾/km2。物种多样性调查海域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95,变化范围为1.1802.401;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27,变化范围0.3940.738;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2.710,变化范围2.1013.814。7.2.

37、4.3渔业资源调查结论2014年5月共出现鱼卵仔稚鱼12种,鱼卵平均密度为0.71ind./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26.1910-3ind./m3。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60种,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和重量密度均值分别为18.51103ind./km2和106kg/km2。2014年10月未采集到鱼卵,共出现仔稚幼鱼2种,平均密度为26.1910-3 ind./m3。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43种,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和重量密度均值分别为22.14103ind./km2和235.75kg/km2。7.3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3.1 海洋生态影响类型和范围的判定拟建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生

38、态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限定在建构筑物施工范围之内。透水性构筑物建设,将长期占用该区域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间接影响则是由于港池疏浚、吹填溢流等水域施工导致局部水域悬浮物增加造成影响。施工活动直接、间接生态影响判定表见表7.3-1。表7.3-1 施工期直接、间接影响判定表类型影响区域影响原因恢复可能性生 物 表 现直接影响透水性构筑物建设长期占用该区域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不可恢复海洋生物全部消失,但影响面积不大,且建成后有一定程度补偿间接影响施工悬浮物增量扩散透明度降低可以恢复海洋生物部分受损7.3.2 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分析本工程的建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

39、面,一方面是透水构筑物用海导致海洋生物永久性损失;另一方面是工程港池疏浚、吹填引起的局部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降低海水透明度,使海洋生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影响。7.3.2.1透水构筑物用海海洋生态影响分析透水性构筑物将对海域产生永久性的占用,将长期占用该区域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海洋生物的永久性损失。7.3.2.2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影响分析1.对浮游植物影响分析拟建工程建设对浮游植物最主要的影响是水体中增加的悬浮物质影响了水体的透光性,进而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港口建设过程中造成悬浮物浓度增加,水体透光性减弱,光强减少,将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起阻碍作用。一般而言,悬浮物的浓度增加

40、在10mg/L以下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不会受到影响,而当悬浮物浓度增加50mg/L以上时,浮游植物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心区域,悬浮物含量极高,海水透光性极差,浮游植物基本上无法生存。当悬浮物的浓度增加量在1050mg/L时,浮游植物将会受到轻微的影响。因此,本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悬浮物浓度的控制,避免造成水生生态损失。2.对浮游动物影响分析拟建工程施工作业对浮游动物最主要的影响是水体中增加的悬浮物质,增加了水体的浑浊度。悬浮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与悬浮物的粒径、浓度等有关。具体影响反应在浮游动物的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丰度、生产量及群落结构等方面。浮游动物受影响程度和范围与浮游植物的相似。

41、3.对游泳生物的影响悬浮物含量增高,对游泳生物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游泳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大类群,海洋鱼类是其典型代表,它们往往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和很强的运动能力,从而具有回避污染的效应。室内生态实验表明,悬浮物含量为300mg/L水平,而且每天做短时间的搅拌,鱼类仅能存活34周,悬浮物含量在200mg/L以下水平的短期影响,鱼类不会直接致死。工程不会产生的悬浮物含量高浓度区,不会造成成体鱼类死亡,且鱼、虾、蟹等游泳能力较强的海洋生物将主动逃避,游泳生物的回避效应使得该海域的生物量有所下降,从而影响使该区域内的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至于经济鱼类等,由于移动性较强,更不至于造成明显影响。

42、随着施工的结束,游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逐渐得到恢复。因此,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物不会对游泳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4.对底栖生物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使底栖生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影响,一些敏感种会受损、甚至消失,但施工停止后,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5.对渔业资源影响分析悬浮物对鱼类的影响分为三类,即致死效应、亚致死效应和行为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杀死鱼类个体;降低其生长率及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干扰其产卵、降低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改变其洄游习性;降低其饵料生物的丰度;降低其捕食效率等。悬浮物对鱼类的影响,国外学者曾做过大量实验,其中Biosson等人研究了鱼类在混浊水域表现出的回避反应

43、,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悬浮物浓度达到70mg/L时,鱼类在5min内迅速表现出回避反应。实验表明,成鱼在混浊水域内会做出回避反应,迅速逃离施工地带。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限度不同,一般来说,仔幼体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限度比成体低很多。以长江口疏浚泥悬沙对中华绒毛蟹早期发育的试验结果为例,类比分析悬浮泥沙对鱼类的影响。当悬沙浓度为8g/L时,中华绒毛蟹胚胎发育在原肠期以前,胚胎成活率几乎为100,但当胚胎发育至色素形成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试验三组数据最大死亡率为6070,最小为510,平均30。不同的悬沙浓度不影响中华绒毛蟹蚤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当悬沙浓度达到16g/L时,对蚤状幼体的

44、变态影响极为显著。高浓度悬沙可推迟蚤的变态;当悬沙浓度达到32g/L以上时,可降低蚤状幼体对轮虫的摄食和吸收。此外,悬浮泥沙对渔业的影响主要还体现在对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食物供应所受到的影响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物的初级和次级生产力,海中悬浮液、悬沙会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从食物链的角度不可避免对鱼类和虾类的存活与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渔业资源带来一定影响。7.3.3 生态损失补偿计算7.3.3.1计算依据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1448-2009)、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暂行办法(鲁财综201060号)和关于海洋生态补偿费评估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海渔201134号)进行生态损失和补偿计算。7.3.3.2补偿计算内容依据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1448-2009)和关于海洋生态补偿费评估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海渔201134号),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本次评价透水构筑物生态损失选择鱼类、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甲壳类和头足类4项进行补偿,港池疏浚生态损失选择底栖生物进行补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