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3334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170 大小:1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木萨尔县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技术设计.doc(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前 言该项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招标,新疆华光地质勘察总公司中标,根据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招标任务书(项目编号:XJDZFZ2009-01)、项目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项目合同书,编制了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设计。第一节 目标任务一、目标通过防治工程设计与实施,减轻或消除滑坡灾害对贾家湾村的威胁;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沼泽湿地。二、任务1、根据踏勘成果和勘查报告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2、按照审批通过的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3、制作永久性防治工程说

2、明碑(牌)。第二节 编制依据一、文件资料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第一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9年4月);2、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招标任务书(第二卷)(项目编号:XJDZFZ2009-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9年4月);3、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泉水地上村、贾家湾村滑坡灾害专项勘查报告新疆地质工程勘查院(2009年1月);4、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投标方案;5、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商务投标方案;6、关于2009年自治区两权使用费和价款出资第

3、一批公开招标第二批次3类12个地质环境项目中标结果的通知(新国土资函2009421号);7、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合同书(合同编号XJDZFZ2009-01);8、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 2005169号文);9、国家关于地质环境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标准及规范执行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发的下列标准、规范和规程: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2004)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4、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5、工业建筑

4、防腐蚀设计规范(GJ50049);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8、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9、地质防治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使用手册;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1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18、其他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三、踏勘情况1、踏勘概况我单位于2009年4月20日4月22日组织技术骨干,对防治区进行了历时2天的详细踏勘,进行了地面调查、测量、探井等地质工作,尤其是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的泉水流量的动态进行了调查访问。2、完成的工作量对防治区进行了地面调查,对HP2-1、HP2-2滑坡体沿主滑方向进行了剖面测量。在滑坡体前缘防治工程部位布置了探井,目的是查明防治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在滑坡体后缘及上游布置了探井,目的是揭露地下水位,研究该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具体工作量见表1-1。表1-1 踏勘工作量一览表项 目单位工作量主要工作内容地质调查Km2

6、0.6主要对滑坡体及周边进行了调查。地形剖面测量m/条400/2对HP2-1、HP2-2滑坡沿主滑方向进行了剖面测量探井组30/7地层编录、揭露地下水位照片张20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拍照3、踏勘取得的成果1、根据踏勘工作及和对勘查报告成果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滑坡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泉水成因又作了进一步研究,重点对HP2滑坡泉水成因进行了分析,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上游的潜水补给,为本次防治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2、针对本次工程治理方案,在滑坡体前缘防治工程部位进行了探井施工,查明了该部位工程地质条件,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第三节 前人研究程度1、19751978年,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

7、工程地质大队开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奇台吉木萨尔地区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对防治区内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2、2004年,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吉木萨尔县大有乡泉水地上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3、2005年,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吉木萨尔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4、2008年,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泉水地上村、贾家湾村滑坡灾害专项勘查报告为本次标书编写的主要依据。第四节 防治区基本概况一、防治区位置及交通情况防治区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南西300方向,直线距离约20km。有乡村公路与县道X170线相通,经县道X170线北行可至吉木萨尔县城与

8、省道S303线相连,经省道S303线东至奇台、西至阜康、乌鲁木齐市,交通便利(见图1-1)。二、防治区范围和面积防治区位于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贾家湾村,HP2滑坡群自西向东分为HP2-1、HP2-2、HP2-3三个滑坡体。滑坡群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890439,北纬435157,滑坡群东西宽750m,南北长733m,面积0.55km2。行政隶属吉木萨尔县大有乡管辖。根据勘查报告,HP2-1滑坡在自重(现状)工况、自重+暴雨工况及自重+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分别为1.94、1.53、0.93;该滑坡在工况1、工况2条件下,其稳定系数KfKs,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工况3条件下,防治区防治区图1-1 交

9、通位置图稳定系数Kf1.00,处于不稳定状态。HP2-2滑坡在自重(现状)工况、自重+暴雨工况及自重+暴雨+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分别为1.02、0.57、0.41,该滑坡在工况1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2及工况3条件下,其稳定系数均Kf1.00,处于不稳定状态。HP2-2滑坡在自重(现状)工况、自重+暴雨工况及自重+暴雨+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分别为2.04、1.77、1.20;该滑坡在工况1、工况2和工况3条件下,其稳定系数KfKs,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综上所述,HP2-3滑坡因处于稳定状态,故本次不再防治,本次主要防治对象为HP2-1和HP2-2滑坡。表1-2 防治区拐点坐标序号拐点编号Xy

10、备注1G14858667.042425960.8122G24859191.685426257.7673G34859539.670425504.6474G44859154.310425307.1575G54858971.418425307.141三、人类工程活动及经济概况防治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农业、牧业和水利工程活动。防治区内建有乡村,分布有大片农田和农灌系统。由于上游农田灌溉渠系的防渗措施较差,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在下游局部地段极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防治区隶属于吉木萨尔县大有乡,该乡总人口16854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民族乡,少数民族占67%,共有23个村。2007年全乡总播面积

11、53239亩,其中:粮食26971亩,小麦14623亩,玉米5258亩;经济作物26010亩,其中:油料1090亩,红花1058亩,制种4325亩,蔬菜764亩,大蒜2765亩。土豆种植14890亩;植树造林3666亩;土鸡养殖43万羽;牲畜年末存栏67023头(只)。2006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199元,人均增收46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484万元,比上年增加675万元,增加率8%。防治区范围内有大有乡贾家湾村部分居民居住。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蔬菜、大蒜、土豆等。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防治区位于博格多峰北侧,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泉子街山间断陷盆地中部,总的地势是

12、南高北低,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1、堆积残丘位于防治区滑坡东西两侧,由冰水形成的堆积残丘, HP2滑坡群东侧残丘海拔高度12301262.1m,相对高差32.1m,西侧残丘海拔高度12201284.8m,相对高差64.8m,残丘走向近北东南西状,残丘呈平顶山状。2、沼泽湿地防治区位于泉子街山间断陷盆地中西部,总的地势南西高北东低,防治区最低海拔1200m,位于贾家湾村一带。贾家湾村HP2滑坡群:海拔高度1220m1234m,相对高差14m,滑坡群东西两侧为冰水形成的独立残丘,残丘呈平顶山状,两残丘之间为沼泽湿地,滑坡就发育在湿地内。滑坡由南向北倾斜,坡向10,坡度6,地下水由于受泉子街断陷影响,

13、在此形成多处泉水出露。在湿地内地表植被发育,以草本植物为主(见照片2-1)。堆积残丘沼泽湿地照片2-1 HP2滑坡群所处地形地貌二、气象水文1、气象防治区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多风,据县气象站1969-2007年的多年气象资料,其年均气温57,昼夜温差10.113.8,极端高温40.8,极端低温-36.6。县城年平均降水量164.02mm,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7%,年平均相对湿度56.08%。山区年平均降水量350mm,是该县的集水区域。南部山区和山间盆地积雪早,山区积雪量占全县积雪量的60%以上。全年日照数28003100小时,山区无霜期155天。2、水文

14、防治区属苇湖沟流域,区内水网遍布,泉水出露众多,除由南而北流经防治区东侧的苇湖沟为区内较大河流外,其余多为泉水溢出形成的泉集河。苇湖沟从防治区东界1Km处由南向北流过,其河谷相对较宽,平均200m,两岸岸坡坡度小于30。河水水质清澈见底,平均流量约0.3m3/s。防治区内出露泉水6处,贾家湾村HP2-1滑坡泉水1处,流量 16.33L/s;HP2-2滑坡有2处泉水,泉水流量20.409L/s;HP2-3滑坡有3处泉水,泉水流量17.658L/s(表2-1)。其沟谷切割均较浅,约0.51m,纵坡降小。其流量、流速随季节动态变化显著。表2-1 贾家湾村滑坡三角堰测流统计表 编号位置xy三角堰水头高

15、度(cm)流量(L/s)流量(T/h)1HP2-1滑坡泉集河4859176.59425455.9016.916.32058.75小计16.32058.752HP2-2滑坡泉集河流量4859296.63425790.3317.818.58166.893HP2-2滑坡 泉水流量4859221.25425828.2171.8286.58小计20.40973.474HP2-3滑坡西侧泉水流量4859115.43425946.754.80.7172.585HP2-3滑坡东侧泉水流量4859029.52425998.398.73.14811.336HP2-3滑坡泉集河流量4859183.18426045.

16、2515.813.79349.65小计17.65863.56防治区内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雨、高山融雪及山区地下水的补给,流量、流速受季节及气温变化制约,故地表径流季节性变化大,表现为春夏季节地表水量大,冬季地表水量小。第二节 地质概况一、地层防治区出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的中更新统冰水沉积物(Q2fgl)和上更新统冲洪积物(Q3apl)组成。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fgl);防治区内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fgl)主要分布在HP2滑坡群东西两侧山丘上,出露高程12201392m;岩性为第四系冰碛泥砾,棕色、红褐色,稍密-中密、无层理,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砾径一般2

17、030cm,泥质含量30,砾石表面有压坑。2、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pl);主要分布防治区HP1滑坡和HP2滑坡群的广大地区,岩性为冲洪积含砾粉土,厚2.510m不等,其下为卵砾石,粒径一般10-20cm,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卵石含量约占30-40%,稍密-中密。二、地质构造防治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准噶尔拗陷南缘乌鲁木齐山前拗陷东段。防治区位于泉子街断陷盆地内,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见区域构造纲要图(图2-1)。泉子街断陷:北以千佛洞断裂为界,南以三工河西台子山前断层为界,平面型态为一楔形。构造线方向为北西300-310。出露有上二叠、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特点是断

18、陷夹于两条主要南倾逆断层之间,其间还有一系列平行断裂,构成“叠瓦式”构造。由于逆断层性质决定了断陷内南侧基底低洼,堆积较厚,北侧基底抬高,甚至出露地表(见图2-2)。防治区防治区位置图2-1 区域构造纲要图泉子街盆地图2-2 泉子街断陷盆地剖面图三、新构造运动与地震1、新构造运动本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其表现山区急剧上升,平原区相对降,并于老构造有相关的继承性,区内博格达山弧形构造起主导作用。本区约在华力西晚期已初具规模,后来受燕山、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在古老的构造格局基础上,中新生界地层已卷入新的构造格局之中。受新构造的影响,古夷平面的继续抬升,上第三系受挤压和抬升成倾斜地层,泉子街古盆地的“

19、倒倾”,山前深断裂、构造台阶的继续活动都是新构造运动的具体体现。2、地震防治区属北天山地震区的一部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见图2-3)。据资料记载北天山一带的破坏性地震大多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本区1965年11月13日博格多6.6级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博格多弧形构造的弧顶西侧活动断裂的拐弯处。1934年阜康西北6级地震是发生在断裂的端点上。从地质构造的角度上看,今后本区地震活动的趋势,应在博格多弧形构造的突出部位,即弧顶及中新生代构造盆地的尖端部位,因为这里的地应力比较集中。新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是间接的、渐变的,而地震具有突发性,其中强烈地震破坏斜坡稳

20、定性,可直接触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岩体破碎、产生裂缝,并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加剧地质灾害活动。可见,多发的地震是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激发诱发因素之一。四、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在内、外动力(以内动力为主)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表,防治区所在地段属地壳基本稳定区。五、水文地质及程地质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防治区位于泉子街断陷盆地在第四纪古冰川活动铲刮作用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古冰川盘谷,盆地由第三系泥岩及第四系冰碛泥砾铺垫,形成一个断陷积水盆地,是一个独立的水

21、文地质单元,蕴藏着丰富的第四系砂卵石孔隙潜水,形成良好的蓄水盆地。源于高山带大小河每年有2亿m3的水流经泉子街盆地,直接下渗补给盆地内第四系砾石含水层。由于冰川终碛堤及第三系泥岩等不透水层受北部构造翘起的影响,泉子街盆地内地下水的运移受到阻塞而溢出,形成第一溢出带;在小西沟和木塔寺形成第二及第三溢出带,防治区内地下水属第二及第三溢出带泉水(见图2-4)。防治区图2-4 泉子街盆地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防治区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卵石层和粉土层。根据本次外业调查的民井资料,在防治区南侧1km处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为单一卵石层,水位埋深21.8m,单井流量大于3000m3d,水

22、量丰富,地下水渗透系数80.8m/d。向北水位埋深逐渐变浅,含水层岩性由防治区南侧的单一卵砾石含水层逐渐过度为粉土与卵石的双层结构,上覆粉土层厚2.3-10.2m,渗透系数6.69m/d,在HP1滑坡体后缘地下水均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单泉流量1.84.026 l/s,泉群流量2.746.3L/s,水量较丰富,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矿化度573.0g/l,PH值7.9。根据勘查报告揭露的地层,由于粉土下覆地层为中更新统的冰碛泥砾层,该层含泥量较高,透水性差,呈钙质胶结,坚硬不透水,在局部形成微承压水,承压水水位埋深0.41.5m,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PH值7.9。地下

23、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及田间入渗补给,上游地下水一部份沿粉土层进入滑体内补给地下潜水,一部份沿卵石层向下游排泄,补给卵砾石层地下水。由于钙质胶结层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进入滑体的地下水及大气降水和渠系入渗进入滑体的地下水受到钙质胶结层的阻隔,在低洼处一部份地下水则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一部份以潜水的形式向下排泄。贾家湾村HP2滑坡群泉流量4.817.8L/s,水量丰富,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为主,矿化度463.8g/l,PH值7.98,地下水接受上游地下水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和渠系入渗补给,在HP2滑坡群中一部份沿卵石层向下游补给地下水,一部份则以泉的形式排泄出

24、地表,地下水埋深00.7m。防治区位置防治区图2-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照片2-2 HP2-2滑坡泉眼 照片2-2 HP2-2滑坡泉水沟 2、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防治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两类,详述如下:(1)砾类土单层土体广泛分布于防治区两侧山体,由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fgl)构成。组成岩性主要为圆砾、漂石、砾砂,级配较差,结构密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做为建筑物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取fak=400kPa。碎石含量大于70。(2)粉土、卵石双层土体主要分布在HP2滑坡群的广大地区,主要岩性上部为厚数米的灰黑色、青灰色粉土,粉土层含有少量砾石,该层土体已达到饱和、易产生滑坡。

25、其底部为中更新统冰碛泥砾(卵石),其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承载力特征值fak80kPa。下层卵砾石土层结构稍密,碎石含量大于50。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做为建筑物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取fak=200kPa。第三章 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根据勘查报告,防治区(HP2)现状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共发育3处滑坡(HP2-1、HP2-2、HP2-3)。HP2-2滑坡曾发生过滑动,为牵引式滑坡,HP2-1及HP2-3滑坡仅发现变形迹象。滑坡类型均为堆积层滑坡,分属黄土滑坡,规模为小型中型滑坡(表3-1)。表3-1 防治区范围滑坡灾害分布及规模 编号灾害类型分布位置地理坐标规模东经(E)北纬(N)HP2-1土质

26、滑坡隐患贾家湾村890428435151小型HP2-2土质滑坡贾家湾村890440435152中型HP2-3土质滑坡隐患贾家湾村890447435148中型第一节 滑坡发育特征一、HP2-1滑坡发育特征1、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该滑坡位于贾家湾村南部西侧,滑坡体平面形态呈簸箕状,地表植被较发育。滑坡体长约150m,宽约100m,整个滑体面积为15000m2,滑体平均厚度5.0m,体积约7.5104m3,主滑方向11,坡角约为6,该滑坡属于浅层小型滑坡。滑动面形态上部陡,中下部趋缓(照片3-1)。滑坡体坡面由于泉水出露,已形成一条集水沟,在滑坡体前缘形成集水塘(照片3-2、3-3)。滑坡前缘滑坡边

27、界滑坡后缘滑坡体照片3-1 HP2-1滑坡全貌前缘水塘集水沟照片3-2 滑坡集水沟 照片3-3 滑坡前缘积水塘2、滑坡后缘滑坡后缘有明显的弧形变形及小的拉裂缝,西侧有小的羽状裂缝。后缘滑坡壁保留完整,滑坡后壁高约0.50.8m,滑坡壁呈“圈椅”状,壁面倾向11,滑壁陡峭,坡度约55,顶部2050cm为耕植土,滑坡壁上有较为明显的地表水冲刷痕迹。3、滑坡周界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产生变形破坏界定,由于周边土体受滑坡影响发生变形,故滑坡周界以滑坡影响边界划分。根据外业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主滑体东侧以台地为界,西侧以道路为界,南侧以后缘农田为界,北侧以滑坡前缘为界。4、滑床根据勘查报告,滑床组成物质为黄

28、褐色、姜黄色砾砂,含钙质结核,结构紧密,呈钙质胶结状态且透水性差,该层厚4050cm。滑床埋深2.0-4.3m,总的特征是后缘至前缘滑床埋深逐渐增大,上部滑体等效剪切波速200-207m/s,下部滑床埋深2.0-4.3m,总的特征是后缘至前缘滑床埋深逐渐增大。5、滑带滑床与滑体接触关系:主要以下部软弱结构面为标志面。在滑体下部主要为饱和粉土和冰碛泥砾层直接接触,饱和粉土呈软塑流塑状;下部冰碛泥砾呈钙质胶结,透水性差。地表水及降雨的入渗促使滑体软化,容重增大,从而沿与冰碛泥砾层表面形成的软弱带向下蠕滑。根据勘查报告提供数据,滑带土天然状态下c=18.653kPa,=8.86;饱和状态下c=16.

29、538kPa,=5.72。二、HP2-2滑坡发育特征1、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该滑坡位于贾家湾村南侧,HP2-1号滑坡东侧60m,滑坡体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地表植被较发育。在滑坡前缘有明显的堆积体呈鼓胀凸起状,高约5m,堆积体松散,含较多腐殖质。滑坡体长约180m,宽约120m,滑体面积为21600m2,滑体平均厚度6.0m,体积约1.3105m3,主滑方向10,坡角约为7,该滑坡属于浅层中型滑坡。滑动面形态上部陡,中下部趋缓(照片3-4)。滑坡边界滑坡后缘滑坡裂缝滑坡体受威胁贾家湾村居民点滑坡前缘照片3-4 HP2-2滑坡全貌2、滑坡后缘滑坡后缘呈圈椅状,后缘壁高约2.0m,可见多处弧状拉张裂缝

30、,裂缝宽5-20cm,可视深度10-50cm,裂隙长度50m,土体下滑形成陡坎,陡坡中可见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碛砂砾石与上层粉土接触带,在接触带附近的砂砾石中地下水呈片状渗出(照片3-5、3-6)。照片3-5 滑坡后缘照片3-6 滑坡后缘拉张裂缝3、滑坡周界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产生变形破坏界定,由于周边土体受滑坡影响发生变形,故滑坡周界以滑坡影响边界划分。根据外业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主滑体东侧以与HP2-3分界的台地为界,西侧以与HP2-1分界的台地为界,南侧以后缘农田为界,北侧以滑坡前缘为界。4、滑床根据勘查报告,滑床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冰碛泥砾,呈黄褐色、姜黄色,岩性为砾砂,含钙质结核,结构紧密,呈

31、胶结状态且透水性差。根据物探资料分析,上部滑体等效剪切波速192-272m/s,下部滑床埋深4.3-7.8m,总的特征是后缘至前缘埋深逐渐增大5、滑带滑床与滑体接触关系:主要以下部软弱结构面为标志面。在滑体下部主要为饱和粉土和冰碛泥砾层直接接触,饱和粉土呈软塑流塑状;下部冰碛泥砾层透水性差。地表水及降雨的入渗促使滑体软化,容重增大,从而沿与冰碛泥砾层表面形成的软弱带向下蠕滑。根据勘查报告提供数据:滑带土天然状态下c=12.374kPa,=6.38;饱和状态下取c=11.376kPa,=4.38。三、HP2-3滑坡发育特征1、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该滑坡位于HP2-2号滑坡东侧约60m处,滑坡体平

32、面形态呈长舌状,地表植被较发育。滑坡体长约350m,宽约110m,滑体面积为38500m2,滑体平均厚度5.5m,体积约2.1105m3,主滑方向28,坡角约为6,该滑坡属于浅层中型滑坡。滑动面形态上部陡,中下部趋缓。(见照片33)。滑坡后缘滑坡边界滑坡前缘受威胁贾家湾村居民点照片3-3 HP2-3滑坡全貌2、滑坡后缘滑坡后缘呈圈椅状,后缘壁高约0.6m,滑坡后缘有小的拉裂缝,裂缝宽5-10cm,土体下滑形成陡坎,并有一处泉水渗出,流量约3.2L/s。3、滑坡周界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产生变形破坏界定,由于周边土体受滑坡影响发生变形,故滑坡周界以滑坡影响边界划分。根据外业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主滑体

33、东侧以冰水沉积的终碛堤形成的台地为界,西侧以与HP2-2分界的台地为界,南侧以后缘农田为界,北侧以滑坡前缘为界。4、滑床根据勘查报告,滑床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冰碛泥砾,呈黄褐色、姜黄色,岩性为砾砂,含钙质结核,结构紧密,局部呈现半胶结状态且透水性差。根据物探资料分析,上部滑体等效剪切波速158-196m/s,下部滑床埋深5.7-6.2m,总的特征是后缘至前缘埋深逐渐增大。5、滑带滑床与滑体接触关系:主要以下部软弱结构面为标志面。在滑体下部主要为饱和粉土和冰碛泥砾层直接接触,饱和粉土呈软塑流塑状;下部冰碛泥砾层工程性质较好,透水性差。地表水及降雨的入渗促使滑体软化,容重增大,从而沿粉土与冰碛泥砾层表

34、面形成的软弱带向下蠕滑。根据勘查报告提供数据:滑带土天然状态下c=18.653kPa,=8.86;饱和状态下c=16.538kPa,=5.72。第二节 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一、滑坡变形破坏模式防治区内的三处滑坡(HP2)发展过程和现场调查资料,滑坡滑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滑体受后缘泉水溢出及地表水的浸润影响,促使滑体粉土含水量增大,容重增加;而后沿与下部第四系冰碛砾石形成的软弱结构面向下蠕滑,三处滑坡体在外貌上后缘多发育有拉张裂隙,故三处滑坡均属于牵引式滑坡。二、滑坡形成机制含钙质胶结的第四系冰碛砾石层与上层饱水粉土构成了防治区内滑坡的软弱结构面,而造成软弱结构面应力集中以致破坏的基本条件主要为

35、:1、坡体上部为粉土,下伏中更新统冰水泥砾,泥砾面具有一定的坡度,并倾向临空面,且临空面的坡度大于软弱结构面的坡度。2、冰碛泥砾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地表水下渗在此结构面被隔挡,并在冰碛泥砾层面滞留,使表层粉土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形成变形滑动。三、影响因素滑坡体形成机制包括滑坡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由各种因素综合确定的,其中内因方面的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因素、岩性因素、水文地质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等,外因方面持续强降雨及水流作用和人类活动。1、地质构造条件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在区域上控制着地貌形态,并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地形地貌基础,同时各种构造面如层面、断层面及地层不整合接

36、触面控制了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和滑坡的周界。挽近期的构造运动在防治区的内的总特征是:以升降运动为主的差异性快断升降运动,上第三系受挤压和抬升形成的泉子街古盆地的“倾倒”。泉子街盆地对防治区内的滑坡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2、地层岩性条件防治区滑坡顶部和坡面、坡脚均覆盖厚度1.510m的中上更新统粉土,其直接覆盖在第四系冰碛泥砾之上,构成了滑坡的物质来源,是滑坡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土样分析粉土为低液塑限粉土,成份以粉粒为主,粒度0.0750.005 mm的含量73.381.9%。其上部发育成土壤,由于土壤层透水性强,粉土持水性好,下伏胶结冰碛泥砾透水性差,在地下水侧向补给及春季融雪水和雨水作用下

37、,粉土的强度特别是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迅速下降,而成为易滑地层。3、水文地质条件泉子街盆地在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刮铲作用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古冰川盘谷,盆地由第四纪冰碛泥砾铺垫,形成良好的蓄水盆地。大龙沟、苇湖沟等水系自南向北贯穿盆地,为盆地地下水提供丰富的补给水源。防治区的滑坡均发生在泉子街盆地第二道及等三道泉水溢出带中,发生滑坡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受泉子街断陷影响,北侧基底的翘起,地下水溢出,水头压力增大,致使斜坡土体达到饱和,容重增大,受力条件及物理条件均发生了改变,即原来受力平衡的稳定斜坡在上述影响因素作用下,使其受力条件发生改变,斜坡稳定失去平衡,进而发生浅层土质滑坡。4、气象、水文条

38、件大气降水对滑坡的诱发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入渗(尤其是集中强降雨)使坡体土层含水增加,不仅增大了滑坡土体的重度,破坏斜坡平衡稳定状态,增加下滑力,而且还能促使滑移面形成及软化滑动面,在多次重复剪切下使土体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从而诱发形成滑坡。区内年降水量在350mm,较为丰富,年内降水以春季略占优势集中于春末夏初4-9月,在3-5月又是融雪季节,大量雪水渗入地下,土层饱水程度增高,土体抗剪强度遇到累积性破坏,可能诱发滑坡。据以往调查资料统计分析防治区周边土质滑坡主要就发生融雪和降雨季节。5、地形地貌条件地貌条件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与地质条件同等重要的作用。防治区位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断陷盆地东部,根据

39、新疆吉木萨尔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评价中划分,本次防治区属于滑坡、泥石流(泥流)灾害高易发区。6、地震作用地震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子之一,其诱发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触发效应,地震作用使接近临界稳定状态的斜坡瞬间失稳发生滑动(被称为同发型滑坡);二是累积效应,地震作用使斜坡岩土结构松动,坡肩易出现裂缝,为降水入渗创造条件,促使斜坡失稳破坏(被称为后发型滑坡)。防治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基本烈度为度。吉木萨尔县有记载的最晚一次地震发生于1965年,防治区内的滑坡发生时间是2004年,地震活动对防治区内的滑坡直接的影响不能进行辨别。7、人类活动作用防治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40、,主要表现为坡顶及坡脚修建引水渠、滑坡体内树木砍伐和过度放牧。修建引水渠需开挖坡脚及坡顶土体,坡脚的开挖将破坏土层结构,滑坡受力形式也将发生改变,再加上强降雨对坡脚会进一步冲蚀,易诱发滑坡的发生;坡顶开挖引水渠而无防渗措施,使得地表水入渗补给滑坡体,增加了土体的容重,破坏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易诱发滑坡发生。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牲畜数量增大,过度放牧使草场载畜量过大,牲畜对坡体土践踏严重,使本身应不稳定的坡体失稳,诱发滑坡灾害的发生。另外,由于当地村民以往对地质灾害及其危害认识不足,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沟口和山坡下方的平坦区建有居民点和耕地,存在大量人员活动,灾害一旦发生,加重了灾害危害程度

41、。上述条件都说明了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是非常脆弱的,在降雨、地震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下,滑坡的发生在所难免。第三节 滑坡潜在危害根据潜在滑坡的规模、危害范围的预测,HP2-1、HP2-2、HP2-3号潜在滑坡的体积为1538.5104m3,滑坡土层为腐植土、粉土,滑体变形后由于受地下水及暴雨洪流的影响,可能向下溜滑威胁下游的居民住宅及农田等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HP2-2号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的体积21104m3,由于剪出口位置较高,易形成中型滑坡,掩埋坡下的住宅及耕地。威胁10户、63间房47人、73头牛、178只羊、450亩耕地。第四章 防治工程设计第一节 防治原则1、防治工程通过提高滑坡的稳定性,防

42、止斜坡失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采取综合整治措施,通过防治工程实施减轻或消除灾害隐患。2、防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相结合。 3、防治工程的施工应对环境影响小,不会引发其他新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为原则。4、防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保护湿地不受破坏为基本原则,不使湿地失去原有功能。5、防治的设计与施工应遵循方便实用的原则,使工程达到安全、经济、美观和适用。第二节 设计思路依据工程设计原则,结合防治区现状,滑坡防治工程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根据投标技术方案,本次防治工程方案如下:1、根据本次地质灾害特征,HP2-1

43、只在自重+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使HP2-1滑坡稳定性增强,使表层水尽快排出滑坡体,本次采用对滑坡体上已有的自然冲沟进行顺直疏导加速排水的方案进行,保护了湿地,不降低水位。2、HP2-2属牵引式滑坡,在工况2、3情况下不稳定,工况1情况下基本稳定,是本次防治的重点,采用桩板式抗滑挡土墙和削方减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在滑坡前缘部位设置桩板式抗滑挡土墙,挡土墙预留排水孔,即阻挡了滑坡体的下滑,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可顺利排除,不破坏湿地,又可有效拦挡滑坡蠕动变形,符合本次防治目的要求。桩板式抗滑挡土墙目前在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对土质滑坡已有较为广泛和成功的应用,效果良好(见照片4-1)。照片4-1

44、湖北巴东县二道沟滑坡桩板式挡土墙第三节 防治工程设计一、防治工程等级的确定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的划分标准,由于防治区内滑坡灾害的危害对象为贾家湾村10户居民及其财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为小;工程投资为110万元,故确定此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为级。表4-1 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级表 级别危害对象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主要城镇。或大型工矿企业,重要桥梁、国道专项设施一般城镇。县级或中型工矿企业,省道及一般专项设施受灾程度危害人数10001000-500500受灾程度直接经济损失/万元10001000-500500潜在经济损失/万元1000010000-50005000施工难度复杂一般简单工程投资/万元10001000-500500二、HP2-1滑坡该滑坡采用疏通开挖排水沟、回填封闭裂缝的防治方案。1、排水沟(疏通原有自然沟)该滑坡采用疏通现有自然冲沟,加速排水的防治方案,能使该滑坡体表面水流顺畅,减少地表流水下渗滑坡体。将滑坡面现有的冲沟顺通开挖,将水流导入滑坡前缘农田灌溉蓄水塘内。该滑坡只在工况3条件下不稳定,且剩余下滑力较小,疏通原有自然冲沟加速排水,使滞留在滑体上泉水及时排走,可以提高滑坡稳定性。土质排水沟不会受冻胀影响,从自然冲沟看,土质边沟在不做衬砌的情况下也可长期有效运行。疏通开挖排水沟长141m,截面形式为梯形,上口宽1.2m,下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