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体心理学.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体心理学概述,武汉市心理医院 李小龙,讨论提纲,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五、临床方面,Self,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自体心理学的基础是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观察和治疗。有自体心理学,可以说就有客体心理学两条互补的线。自我(ego)的生物学色彩、能量来源、隶属性(亚结构)和相对于本我(Id)的贫弱状态。现代关系理论讲客体,强调自体的被动性,自体的形成决定于客体的性质。自我心理学讲自我的独立起源和自主性,是一个过渡。自体心理学讲自体,强调自体的主动性和内聚性,让人从能
2、动的自身去内省他与世界的关系,其最初的形态就是自恋。,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 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 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 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 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续)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 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
3、 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 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 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 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 指自体爱(self-love)。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
4、”,分病态与常态。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 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续)2、由概念引出的问题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始于何时,情形怎样?个体会像对待被攻击客体一样对待自身吗?客体如何影响到自身?自身如何影响到客体?把自身作为客体如何可能?对待(爱)的是哪一部分,被对待(被爱)的是哪一部分?得自于性的快感是精神活动的部分还是整体?,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
5、单元(续),(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续)3、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 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 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续)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 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
6、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NPD诊断标准(DSM-IV,9条,至少具备5条)(1)有自命不凡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当成就,却指望被认为是优秀)。(2)一心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的爱情。,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有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才能理解自己和与自己交往。(4)需要过分的赞扬。(5)有一种权利感,
7、即不合情理地期望得到特殊的优待或别人自动顺从他或她的期望。(6)人际关系上利用别人,即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损害别人。(7)缺乏共情:不愿认识或认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8)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9)表现骄傲、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2、对其它自恋障碍的描述 病理性自恋(pathological narcissism):(1)自尊调节障碍:保护和支持夸大而脆弱的自体(2)情感调节困难,尤其是愤怒、羞耻和嫉妒(3)人际关系困难:牺牲亲密关系以保护和提高自尊及其他自我调节功能 当以上特点较轻,只是暂时的、境遇性的,或只表
8、现为某些性格特点,称为自恋紊乱(narcissistic disturbance)或自恋特质(narcissistic traits),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创伤伴发的自恋症状(trauma-associated narcissistic symptoms):外部创伤体验淹没了自体,出现羞愧、耻辱、狂怒等症状 病理性自恋可与如下障碍相伴发(1)心理变态(psychopathy)(2)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3)双相障碍(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s)(4)摄食障碍(
9、eating disorders)(5)物质滥用障碍(substance abuse disorders),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3、临床表现 其一(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1)不知不觉的自信和傲慢自大(2)自负、寻求关注和名誉(3)公开而自豪地证实自己的自恋特质 其二(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1)谦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自恋特质(2)出于羞愧和不安全感,否认自己的特殊和出众之处(3)敏感、顺从、羞怯、自卑,自我隐没,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4、NPD发病情况 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4%,另一项研
10、究报道为3.95.3%特殊人群发病率较高,比如:医学院一年级学生有17%符合自恋型人格诊断 军队医院的门诊病人抽样有20%符合自恋型人格诊断 成人门诊病人调查,符合率为116%人格障碍者符合率为22%可卡因滥用者符合率为32%双相障碍病人符合率为47%,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5、自恋诊断访谈提纲(DIN):共五个方面,33个问题 A、夸大(3年内)8项(1)非现实地夸大才干、能力和成就(2)相信自己刀枪不入或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3)夸大幻想(4)相信自己不需要他人(5)认为自己独一无二或比其他人特别(6)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优越(7)自我中心或
11、自我标榜的行为(8)自夸或自命不凡的举止行为,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B、人际关系(3年内)9项(9)强烈需要赞赏关注(10)不切实际地将他人理想化(11)贬低他人,包括轻蔑感(12)反复出现的对他人的强烈嫉妒(13)不切实际地期望别人宠爱或特殊对待(14)屈尊、自大、傲慢的举目行为(15)剥削:捞取好处或利用他人(16)缺乏共情(17)不能建立密切、持久的情感联系,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C、反应性(3年内)5项(18)极度敏感(19)应对批评和挫折时情感异常强烈(20)应对批评和挫折时有自杀的行为或
12、念头(21)应对批评和挫折时有不相称的愤怒反应(22)对他人的嫉妒有敌意和猜疑反应 D、情感和心境状态(1年内)5项(23)深切而持久的空虚感(24)深切而持久的厌倦感(25)深切而持久的无意义感(26)深切而持久的无聊感(27)深切而持久的心境恶劣,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E、社会和道德适应(5年内)6项(28)有能力达到很高的学历或工作成就(29)价值观和兴趣肤浅且多变(30)漠视通常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31)因为激怒回避挫折而一次或数次违犯法律(32)反复发生的反社会行为(33)性倒错、乱交、缺乏抑制 以上是一个研究用的访谈提纲,主要用于研究
13、病理性自恋特质,尤其是精神病人的病理性自恋倾向,同时也可以作为对一般病人的访谈提纲,以了解诊断的符合程度。,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四)傲慢型自恋人格障碍(THE ARROGANT NPD)1、自尊失调 自尊:价值感与自豪感,价值感越强,自尊满足程度越高 价值感的内在来源:自己的评价,从原始幻想到现实 价值感的外在来源:他人的反馈和评价 现实而稳定的自尊:内在与外在的平衡(1)夸大:非现实的优越感、蔑视他人(2)真实的或夸大的成就:现实的和防御性的(3)对批评的反应:激烈的辩护、攻击乃至暴力行为,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
14、象到疾病单元(续),2、情感失调 NPD的情感以暴怒、羞耻和嫉妒为特征,对情感的忍受能力较差,高度敏感,会迅速地把情境解释为威胁性和羞辱性的停车的例子(1)暴怒(rage):对羞辱和自恋受损的反应,目的是要绝对控制环境,减少伤害,维持自尊,把自身的伤害体验转变成对他的伤害行为 暴怒的特征:冷酷无情、强词夺理、没有共情、从不原谅 暴可以转向自身,导致自杀的想法或行为(2)羞耻(shame):在中文语境中,羞耻感与罪感不同,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被内化的带有早期超我色彩的结构,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
15、使自体虚弱,导致自体适应功能的破坏 核心感受:暴露感、畏缩感、无力感和无价值感 羞耻可以激活愤怒和敌意,因而导致严重的人际关系困难 羞耻责备拒绝的循环(3)嫉妒(Envy):病理性自恋和NPD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自恋性格结构就是为了防御嫉妒和依赖。嫉妒经常被否认,难以察觉;嫉妒是为了避免伤害,维护自尊 嫉妒有直接表达,也有曲折表达,如不赞美、不共情、冷漠、不关注、不支持、不让他人舒服等在治疗师一面的含义 嫉妒的另一个表现是个体常过度敏感,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3、人际关系 对NPD而言,他人具有双重含义:给予支关
16、注持和赞美以维系自尊威胁到个体的优越感和价值感(1)权力(entitlement)参见DSM-IV诊断标准第五条,表现为对震惊、伤害、未被欣赏、被不公正对待或被利用的极度愤怒的反应 伴随反应:希望补偿过去的损害、改正不公平过度维权者(2)共情(empathy)共情后面还要详细讨论,这里从临床讲,它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忍受情感的能力容纳,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共情能力缺失的一般表现有:微妙的疏忽、不能倾听、对精神状态过于理性的论证、对他人的感受完全没感觉或健忘、试图控制他人的内心、蔑视或批评他人的痛苦感受、以认同他人内心感受的方式利用他人(3)傲慢和敌
17、意 明显的轻蔑羞怯和隐藏的蔑视 敌意的表现:被动攻击、公开轻视、利用、施虐,尤其对下属(4)人际承诺 由于不能忍受对自尊的挑战而无法维持长期的人际关系 起初的狂热和随之而来的失望(5)利用他人,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五)羞怯型自恋人格障碍(THE SHY NPD)主要特征:脆弱的自尊 羞耻感 对羞辱的敏感和剧烈的反应 对批评和挫折的空虚或蔑视反应 因为难以忍受批评和竞争而呈现职业上的无规律 亦称为过度警觉的、缺乏自信的、封闭的自恋者 夸大与敏感/生殖器夸大与脆弱,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1、夸大 隐
18、藏夸大,夸大欲望不呈现为表达和行动,而是在幻想层面 夸大是对现实成就的过度补尝 过度的羞怯和严厉的良知抑制了内在的野心、能力和成就感 自尊失调导致避免野心和竞争 傲慢型则是将这些部份形之于外 2、情感失调 高度敏感,容易被羞怯、窘迫或羞辱所伤害 极度的焦虑,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以疑病症、躯体症状掩盖夸大、无所不能和受虐 忧愁、悲观、缺乏成就感、内在的渴望和等待,希望得到承认 3、人际关系 对他人特别留意,尤其是他们认为的别人的轻视和批评(实际上是他们内在状态在人际关系中的投射缺乏界线)由于嫉妒、自我贬低和自我专注而缺乏共情 表面上很谦逊,似可以
19、关心、专注于他人,甚至能共情并照顾他人,但在两点上与傲慢型相似:(1)不能真正回应他人的需要;(2)无法维系持久的相互关系,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4、超我功能 因不能共情他人而懊悔,因难以关注他人而内疚,这是与傲慢型不同之处 有严厉的良知和高度的道德标准,无法折中和妥协 上述标准导致个体压折了夸大和野心(六)两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比较 1、共同点:优越感和独一无二感 无法与他人维系持久的关系,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共情能力受损 强烈的嫉妒 2、羞怯型自恋人格障碍的特点 补尝性的夸大幻想 对抱负和夸大感
20、到羞耻 避免成为关注的中心 对轻视、羞辱和批评高度敏感 苛刻的自我批评 人际关系和职业上的抑制,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谦虚、谦卑、谦逊 疑病症 烦躁的情感状态,伴有忧愁、悲观、缺乏行动及渴望和等待(七)精神病型自恋的特征:1、缺乏共情 2、理所当然的剥削 3、过敏的和狂怒的反应 4、暴力行为 5、人际虐待,Self Psychology,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续),6、一项或几项犯罪 7、欺诈 8、阴险和操纵 9、没有懊悔和内疚,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影恋”及其含义 1、术语:埃里斯在性心理
21、学中首先使用了“自恋”一词,潘光旦先生翻译为“影恋”。埃里斯认为,影恋是自动恋的一种,他定义自动恋为“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关于“由自身动”和“向自身动”埃里斯所说的自动恋包含:性爱白日梦、性梦、自恋、手淫 有对象的区别,但却源于自身 生理与心理的区分:性、自身与他者,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2、埃里斯对“影恋”的描述 将性的能量大部分或全部用于自我赞美,其情绪大部分或全部被自我赞美的活动所吞没。这基本上是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即一个人专注于对他自身的赞美,其他所有活动都受到影响或停滞了,整个状态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对“影恋”的研究从两
22、个方面展开:专注于自身这种状态除开现象学之外,在心理上如何表现?导致“影恋”的原因是什么?精神分析正是在这两点上展开的,而前一点尤其重要,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二)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1、自恋的一般描述: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sexual object)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attitude)。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但弗洛伊德显然对于要把自恋从性的角度扩展到一般的心理现象上,他认为:自恋不会是性倒错,而是对自我保护本能的自我中心(egoism)的补充,可以作为适于所有生物体的标志。从生物学到心
23、理学 从性到一般心理现象:精神分析的模型化理解 自恋不足与自恋过度(自尊受挫与退行到原始自恋的补偿),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2、原发自恋与继发自恋 原发自恋的假设始于生物学假设:力比多指向自身 精神病患者、神经症、原始人与儿童 口腔期与肛门期的自恋含义 继发自恋:力比多从客体回撤 关于力比多转向客体的假设:阻止患病的爱,实质是力比多贯注于自身产生淤积,导致张力增加 3、以力比多的贯注区分两种情形:精神病状态:力比多回到自身;神经症:力比多回到幻想,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4、自恋与依恋(自身与母亲或其替代者)
24、自恋:现在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曾属于他的人 依恋:养育过他的女性、保护过他的男性 在弗洛伊德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父母自恋的再现,虽然形式上已将其转化为客体爱 5、理想化 将某些观念作为自己的标准,检验自己际的自我 理想化既可产生于对象力比多中,也可产生于自我力比多中 区别于原始理想化与共生的关系,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5、自恋与爱的关系“很容易察到,力比多的对象贯注并不会增强自尊,对所爱对象的依赖结果降低了自尊情感:恋爱中的人是低劣的。也就是说,爱别人者失去了自恋的一部分,只有被爱才能将其替代。”疾病的原因在于自恋的丧失 身体疾病、躯
25、体形式障碍、一般神经症都有一个共同点:回到对自身的贯注,以补偿丧失的自恋(三)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 1、正常哀伤与病理性哀伤(抑郁)的区别,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丧失了什么 对现实的愤怒和对自身的指责 力比多转向新客体和转向自身 2、病理性哀伤的实质 对自身的攻击和指责本质上是指向丧失的对象 客体丧失等同于自我丧失 自我与被爱客体之间的冲突就转化为自我批判结构与自我认同客体的部分(即被投影部分的自我)之间的冲突 对被爱客体的认同性替代,是自恋性情感的重要机制,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四、关于全能感(费伦
26、齐)无条件的全知全能期(胎儿)神奇幻觉的全知全能期(新生儿)借助神奇姿势的全知全能期(婴儿)神奇思维和神奇言语期(幼儿)挫折的含义:全能感未满足:不安全感 与母亲分化不良(未能分化出自体)顺从母亲的需要:假自体,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婴儿的主观全能: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万物。母亲的敏感性(responsiveness):(1)感觉到婴儿的需要(类似共情)(2)按婴儿的需要出现,让他觉得自己创造了一切(包括原始客体)原初母性关注是一种建设性的短暂的沉迷,母亲搁置自己的主观性,为婴儿主观性的发展让出空间 母亲逐渐减少关注,让婴儿认识到自己
27、不是创造而是依赖世界,他人也有自己的愿望“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Self Psychology,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续),一则故事:怎么知道晚上过完了,白天来到了?从共生到分化情感,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 1913年5月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 1932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其父去世,曾导求短期心理治疗,但不满意 1938年从医学院毕业,1939年因纳粹入侵奥地利而流亡英国 1939年转赴美国,先做神经科医生,后从事精神分析 1949做全职精神分析师 其间曾任芝加
28、哥精神分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1981年10月病逝于芝加哥,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 生物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路 探索心理现象的基础:“当我们的观察方法本质上是动用我们的感觉时,我们所谈论的是物理现象,而当我们的观察方法本质上是动用内省和共情时,我们所谈论的是心理现象。”身高、爱与恨、创伤:性质、程度结果 内省(Introspection)的含义:对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感觉的沉思;辞海释为“内心观察”区分两个部分:活动的部分和观察的部分 共情的实质:替代内省既有活动的部分又有观察的部分,S
29、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1、共情(empathy):定义和描述 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情感、动机 将自身情感投入到某一对象中 深入他人主观世界,解其感受的能力 狭义共情:在人与人交流中表现出的对他人设身处地理解的能力 广义共情:所有人际场合中产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Mayeroff: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进入他的世界,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目标和方向。,Self Psycholog
30、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Rogers:共情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描述基本一致。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共情”一词的翻译:情与理 2、共情方法(1)换位思考;(2)倾听;(3)尊重(不凭己意、不包办代替、不排斥、表达自己、中立),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3、共情的形式(1)情绪共情(Emotio
31、nal Empathy):指对他人情绪的一种替代性分享。脑成像实验表明,他人的情绪可以激发个体与这种情绪或感觉相关脑区的活动,将他人的情感表征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情感表征,从而令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2)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对他人的想法,意图进行理解,并由此推测其未来的行为。研究表明,儿童34岁开始理解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6岁开始初步具有认知共情的能力,11岁左右达到比较完善的状态。认知共情相当于动力学治疗中的“理解”(中立、设身处地),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4、物理材料还是心理材料 如果有我们能与之
32、共情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意图,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心理学的行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图,我们就会将其认为是一连串物理事件的因果链。只有我们尽量从内省或与另一个人的内省共情的角度观察到的现象才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如果我们的观察方法在主要方面没有内省和共情,那么某一现象就只是“躯体的”、“行为的”或“社会的”症状问题:现象与语言 诊断问题:目的和意义 治疗过程:生物医学与人本,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中说到弗洛伊德时有这样的评论:弗洛伊德主要重视的价值并非健康。他相信尽可能求知本身就有价值,这与那个时代的科学世界观互相映照。科胡特进一步说:弗洛
33、伊德以一个外在观察者的客观性来注视人的内在生活,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相似。这是面对神经症病人的方法,因为他们有较为完整的内省能力,客观的角度可以为他们的内省提供材料 面对自恋人格障碍的病人,需要内省共情的方法,因为他们需要由谐振、回应而获得内省能力,以个复早期的缺损,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5、共情的前提:共同的感受和自我觉察能力 与非生命体无法共情 共情的基础:生命体感知觉自我觉察文化亚文化个体的独特性情感表达方式内在冲突 6、内省会被滥用 内省不是批评和自责:内观、正念“比较受自我(ego)的内省部分的控制,却仍然摆脱不了快乐原则影响的,是
34、各种宗教崇拜和伪科学的神秘心理学的合理化的内省形式。”精神分析治疗中的权力话语,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7、共情的限度“我们不应当伪称对精神发育的最早期阶段的心理内容有精确的理解,而应当在讨论这些早期阶段时避免参照后来经验中的类似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满足于粗略的共情过程,比如,应当说张力而不是愿望,应当说张力的增加而不是愿望的满足,应当说凝缩和妥协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解决。”关于拟成人论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语言混乱 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 前俄狄浦斯期与俄狄浦斯期的区别,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8、母亲
35、共情障碍的三种情形(1)母亲将自己的情绪、张力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错误共情,这其中的过程有两个机制:投射认同 言语错位(2)以符合自己需要的方式对孩子的某些情绪和张力做出过度反应,造成过度共情(疑病式的)(3)当自己的状态与孩子的需要不相符时,会对孩子表达的情绪和张力不做反应,造成缺乏共情,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9、共情:经典理论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 独立观察包容共情,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10、科胡特对人的处境的两个描述(1)内疚的人(Guilty Man):目标指向驱力活动 追求本能的满足,由
36、此引发内在冲突(如内疚感)(2)悲剧的人(Tragic Man):目标指向自体实现 努力实现和维系自体的完整性,对此的专注超过驱力,有时这类人被视为“精神贵族”不同理论框架下描述的人的精神模型:弗洛伊德克莱茵科胡特 关于三次创伤:人自身的建构,Self Psychology,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续),11、共情的文化方面(1)心理治疗的回顾 分与合现代心理治疗与生物医学心理治疗的实质:基本层面是有人关心某人是否还活着科胡特:共情相当于空气中的氧气 共情与人的免疫力有关,经比如抗癌 另一个例子:疑病症、疑病倾向、过度关注健康“我的免疫力很差”=“我得到的共情很少”核战争威胁:正常攻
37、击与破坏性攻击:缺乏共情 群体自恋:财富群体的夸大、弱势群体的理想化,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 因为我们想要成名,所以有名人机制 因为我们需要名人,所以有名人效应 因为我们还要成长,所有有名人消失 1、观察绘画和文学作品的隐喻:色彩、结构、词句的结论观赏者感受到的东西引出的结论观察者和参与者 2、巨结构与微结构 经典理论到自体心理学类似于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 一点一滴地微积累或微内化(障碍的形成与缓解)、细节,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3、自体(self)(1)基本含义:指一个人自身内部真实的、固有的自己。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持
38、久的、连续的主体(subject)和变化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自体与自我不同,自体指对他自己的体验所构成的主体,自我则指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一种非个人独有的、普遍化的模式。自体比自我更强调个体的体验 加上连字符作为构词成份使用:主体被视为他自己活动的客体。自体与自我在用词上的同源与差异,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2)早期自体 弗洛伊德和克莱茵: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自体感,他的自体感是通过把父母这一对客体内投射而获得的。温尼可特等:婴儿出生时就有一个核心自体,这个核心自体会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这个发展过程不是被环境促进就是被环境所阻碍。观察表明,婴儿和母亲共同参
39、与到最早的交流当中,婴儿或寻求客体客体(依恋),或寻求对自身的认可(自体)哈特曼对自我(ego)的看法 自我的认知和情感方面,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内聚自体:一个重要的概念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与精神病状态不同,他们基本上已经获得了一个内聚性自体(cohesive self),并且已经建构起一个整合的、理想化的古老客体。原始内聚性自体:聚焦于古老的夸大、表现癖及理想化自体客体,形式上有分化 成熟的内聚自体:有稳定、连续的自我认同感,现实地享受自身成就,理想化只是一种暂的策略 客体碎裂(克莱茵)与自体崩解(科胡特),Self Psychology,四、
40、自体心理学要点(续),(2)早期自体 科胡特认为:儿童完整的安全感的平衡状态被母亲不可避免的照顾上的缺陷所打破,他于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替代先前的完美感:建构一个夸大的(grandiose)和暴露癖(exhibitionistic)的自体意象,即夸大的自体;把先前的完美分派给一个受到崇敬的、无所不能的(过渡期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婴儿在无法承受过度外部挫折的情形下,无法校正原始自体,而是滞留在其夸大和暴露癖中,并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一个他需要的外部环境,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临床例子:病人的两个梦的片断(1)我去食堂打饭,饭菜很奇怪,觉得很诡异,突然发现
41、自己来月经了,血顺着大腿流下来,食堂很多人,觉得很难堪尴尬。(2)自己睡在一个上下铺上,床在不停的升降,面前是个电梯,也在不停的升降,电梯到了一层,打开走出去就是可以睡觉的地方。觉得很恐怖阴森。经典理论: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客体关系理论:好客体和坏客体、好自体和坏自体、迫害者 自体心理学:自体与带来挫折的现实环境,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4、自体客体(selfobject)即古老客体(archaic object),是一种没有被体验为单独的、分离的客体存在状态。自体客体描述的是一种体验状态:当作自体客体和被当作自体客体,是一种主观存在状态:“作为自体客体”,在这
42、种状态中不强调客体的自身属性。自体客体亦可用于描述这种体验下的关系状态 自体客体的产生源于自体的脆弱 自体客体可以存在于成熟的客体关系中,提供一种支持 自体客体不一定是某个人,它可以是音乐、才能、文化等等,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1)广义的自体客体 能支持我们自体的他者(2)特殊的自体客体 与自体客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关的客体(古老自体客体)两种经验交织存在,当一个人为某种文化的荣耀而自豪时,他同时被唤起了对母亲的原始理想化的情感 广义的自体客体是一种持续终生的需要 相当于广义的移情是伴随人终生的现象 广义的自体客体可视为移情对象,即客体(如下),Self P
43、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5、客体和对象 一个人的情感所指向的对象 情感:爱或恨 对象:人、物品、地方、观念、幻想 Object的歧义:客观与非客观 依科胡特的观点,可以说为:自体客体客体对象 对象:客体实际的存在状态 人与作为客体的人的关系 人与作为物的客体的关系,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客体化与对象化:一种理解方式,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客体关系模型:(1)以自身为对象的部分客体关系(2)以自身为对象的整体客体关系(3)以外部对象为客体的部分客体关系(4)以外部对象为客体的整体客体关系 对应的诊断考虑
44、 精神病 自恋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神经症,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图示:,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6、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在父母缺乏共情,未能满足儿童的全能感和完美感的需要时,儿童就会发展出一个夸大自体,其特征如下:不切实际地夸张自己的能力、独特性和优越性 幻想特别的成就、权力和地位;渴求关注、赞赏和被爱 不现实的目标和野心 无法忍受自己的不完美;对他人挑剔、贬低、敌意 人际关系中过度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炫耀、自视甚高 夸大自体的另一极是虚弱自体,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
45、点(续),7、理想化(idealization):把一系列正性品质(完美、优越、无所不能)加载到另一个客体身上,通过与这个客体的接近让自己感到安全、平静。理想化的代价:降低自尊(自恋受损)原始理想化与投射认同的机制类似,理想化是为了获得支撑,投射认同是为了摆脱负性情感体验带来的焦虑(如克莱茵说的迫害者)理想化的另一极是贬低(理想化本身就是一种补偿;理想化使本来就贫弱的自体进一步受损,作为防御,儿童只能以共生来缓解,即把理想化客体感受为自身的一部分),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8、内聚自体(cohesive self):有稳定的认同感,并且将其结构化了的自体状态。
46、在此状态下,个体对自己的身分、性格、才能等都有都有恒定的感受,不会因为挫折、自尊受损或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生巨大的摆动。原始的内聚自体:儿童早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挫折,当父母缺乏共情,无法给儿童自体的发展提供支撑时,儿童就可能退回到原始自恋当中,建构一个原始的内聚自体,以此来维系自己的内心不至于崩溃,参见沙利文的形象描述。自恋与边缘的关系:“我是好的”和“我不知道自己好不好”成熟的内聚自体:现实能力,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9、另我(alter-ego):一种类似共生关系的体验,在这种状态中,个体感受对方尤如感受自己一样。科胡特把另我视为发展内聚自体的第三
47、个机会,是在镜映和理想化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所做的努力。另我的出现时间较晚,类似于温尼可特所说的过度客体 另我有两层含义:被迫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也就是镜映和理想化的缺失 试图通过现实中已部分分化的客体来校正原始自恋,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10、镜映(mirroring):父母对孩子的正性反馈,肯定孩子的需要、行为和感受,孩子由此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自尊和自信。镜映所对应的是原始夸大自体。镜映不是镜像,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共情的反应,那耳喀索斯神话是对内心渴求的隐喻:一盆水的含义 镜映不足的三种结果 1、渴求融合 2、逃避接触 3、渴求镜映,Self Psy
48、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11、转换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儿童从自体客体关系走向分化的一个环节,将自体客体的经验转化为自体结构的一部分,以此形成自体内在的调节机制。转换内化的三个要点(1)心理为结构的形成做好了准备:原发自主性,可理解为源自从感觉到知觉的初步整合能力(2)恰当的挫折与客体的某些层面分离回撤(哀伤与忧郁)建立自身结构。此与内化治疗师的容纳功能相似。如果挫折和失望涉及整个客体,则转换内化终止(3)去人格化,变成儿童自身的部分,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 1、理想化移情
49、原发自恋平衡受到扰乱,个体保留了原始的自恋部分,将其认定为古老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父母形象。当个体与之分离时,会引发深深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他需要维持与这个自体客体持续的溶合。原始自恋阶段的两条主线:夸大自体、全能客体 理想化父母形象的原形:胎儿状态(无条件的全知全能)滞留在理想化父母状态的条件:过度挫折 理想化父母:对完美分化的要求和幻想,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续),全能客体分化图,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1)原始理想化的两个特征 成为超我的成分留在人格中,直到后期,理想化的本质仍然是自恋 理想化的发展:由现实经验而得到校正(父母的不
50、足,即适当的挫折),理想化部分回撤,建立驱力控制结构,形成超我的理想化部分 参照转换内化(类似于投射认同)(2)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区别 自体表征不完全取决于客体状态 早期超我并非来自死亡驱力投射的迫害客体 个经由客体投注的回撤建立自恋式的自体,Self Psychology,四、自体心理学要点,(3)理想化受挫的三个结果(三种理想化移情)发生在极早期(1岁以内)不安全感,极度敏感,广泛性的自恋脆弱,即原始自恋整体受损 发生在前俄狄浦斯期(23岁)自我形成受阻(随时准备性欲化,以性错乱的方式)发生在俄狄浦斯期(46岁及以后)超我理想化受阻 客体渴求:替代自身缺乏的结构,而非客体 关键是自体客体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