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技术.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5502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力训练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肌力训练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肌力训练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肌力训练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肌力训练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力训练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力训练技术.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肌力训练技术,概念,肌肉在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肌肉作最大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张力称为肌肉的绝对肌力,以肌肉能承受的重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时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经历的时间来衡量。,肌肉的收缩机制,1、大脑皮质发放运动命令沿运动神经纤维到达神经末稍。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4、肌丝的滑行。,肌肉的运动形式,等长运动(静力性收缩)等张运动(动力性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等速运动,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开链运动(open kinetic chain,okc):是指肢体

2、远侧末端处于游离的位置,可以自由运动,且为不负重状态,如伸膝过程。闭链运动(closed kinetic chain,ckc):是指肢体的末端处于固定的位置,并且为负重状态,如下蹲时足部遇到阻力为闭链状态;又如步行时,摆动阶段足部处于开链状态,而一旦足部触地则转化为闭链状态。,肌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关节角度的影响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成90度屈曲,膝关节成60度屈曲年龄和性别女性肌力为男性的2/320岁之前肌力渐增,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心理因素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决定肌力的

3、三个基本条件,1、力学条件2、解剖学条件3、生理学条件,力学条件,指肌肉承受的负荷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又称肌肉初长。最适初长度。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和阻力。超负荷。,解剖学条件,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指肌肉在纵轴方向的 全部肌纤维的总数。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肌原纤维:肌小节的串联关系并联关系骨骼肌成分 收缩成分(肌丝)弹性成分(肌腱和肌膜),生理学条件,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及其支配神经的功能状态。,非抗阻力运动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张性(向心性、离心性)等长性等速性,增强肌力的方法分类,一、主动助力运动,徒手助力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

4、者帮助患者进行主动煅炼主动助力运动将被训练肢体置于平面上,固定肢体近端,扶持肢体远端,令患肢在平面上作滑动动作,当运动困难时,通过治疗师协助,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肌力的评价,徒手肌力测定(MMT),悬吊助力利用绳索、挂勾、滑轮等,将运动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在水平面上进行运动锻炼选择正确的体位,调整好悬吊带的位置、长度悬吊助力运动适合于肌力2级或稍低,一、主动助力运动,二、主动运动,主动不抗重力运动利用器械、水中浮力或治疗师来减去重力主动抗重力运动肌力3级或以上时,患者将需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减重训练,克服外加阻力的主动训练方法肌力已达到3 级或以上分类(肌肉收缩

5、类型)抗等张阻力运动(动力性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静力性运动)等速运动,三、抗阻力运动,1、抗等张阻力运动,肌肉在抵抗阻力收缩时,关节发生运动长度缩短(向心性)被拉长(离心性)1)抗徒手阻力2)抗机械阻力,1)抗徒手阻力训练前将肢体予以固定,防止出现其他部分肌肉的代偿施加阻力的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并随着肢体的运动变化阻力的方向和大小,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施加阻力的大小、部位与时间根据肌力大小、运动部位而变化,1、抗等张阻力运动,2)抗机械阻力砂袋、哑铃、墙壁拉力器、肌力练习器肌力4级或4级以上阻力至少应达到被训练肌肉的1/2最大肌力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作用,以2/3以上的阻力效果更佳向心

6、性运动与离心性运动相结合,训练中应重视离心性运动,控制运动缓慢进行,逐渐使肌肉拉长,使关节活动度增大。,1、抗等张阻力运动,1、抗等张阻力运动,重量大,重复次数少,有利于发展肌力重量中等,重复次数多有利于发展肌肉耐力,股四头肌训练器,优点:可增强全ROM肌力可改善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可改善肢体血液淋巴循环,促进关节液流转,改善关节软骨营养阻力和控制量易于掌握有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成分 缺点:在关节运动范围明显受限时、关节内疾病较急性时、运动中途有疼痛时不适用不能进行不同速度练习及训练速度控制,1、抗等张阻力运动,2、抗渐进阻力训练,1945年DeLorme提出训练前先测某一肌群对抗最大阻力完成10

7、次动作的重量(10RM,repeated maximum)以该极限量为基准,分3组训练第1组取10RM的1/2量,重复练习10次第2组取10RM的3/4量,重复练习10次第3组取10RM的全量,重复练习10次每组训练之间休息1分钟,每天训练1次一周后复试10RM量,如肌力有所进步,可按照新的10RM量进行下一周的训练,2、抗渐进阻力训练,Zinovieff进一步提出牛津法基本法则,即先做10次全量10RM,再做10次3/4的10RM,最后做10次1/2的10RM。,3、抗等长阻力运动,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缩短或关节运动在关节的不同角度上训练每次抗阻力维持5 10秒等长运动产生的张力比最大等

8、张向心性收缩大,但小于最大等张离心性收缩,1)徒手等长训练治疗师根据训练部位,固定近端,徒手保持肢体的姿势不变,令患者用力对抗,维持6秒钟为一节,每日一次,每次3节,每节中间休息23分钟短暂重复性最大等长运动:肌肉进行最大负荷的等长收缩,持续时间56秒,重复收缩20回,每回间隔20秒,每日一次,3、抗等长阻力运动,3、抗等长阻力运动,2)器械等长训练 利用门环、拉手、墙扶手、床、桌子、柜子等固定物都可以进行等长运动。在墙上的水管处固定一条带子,患者站立,一手抓住带子的另一端用力直至肘关节屈曲,全力维持6,可增强肱二头肌肌力患者在床上呈仰卧位,将脚插到床头栏杆下面,用力抬下肢,可训练股四头肌,优

9、点:因不产生明显关节运动,可在关节被固定时、关节内损伤、手术后或有炎症时早期开始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得于消肿及对关节囊、关节韧带的感受器进行生理刺激,保持本体感觉不消退一般不需特殊器械,随处可行。缺点:有角度特异性即只对增强关节处于训练角度附近约20范围内肌力有效,故可能条件下应在全ROM范围内每隔20左右作一组等长练习,以全面增强肌力,这种方法称为多角度等长训练一般认为等长训练对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少等长训练运动量偏低,影响训练效果。,3、抗等长阻力运动,4、等速运动(isokinetics),概念角速度相等种类Cybex,Biodex,Kin-com,Lido,等组成操作系统提供肢

10、体在预定速度下进行肌肉力量测试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肌肉峰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达到峰力矩的时间、角度、标准位置和标准时间下的力矩、屈/伸比值、双侧同名肌肉的力量相差值、肌力占体重的百分率等等一系列数据,4、等速运动,适用于脊柱和四肢肌肉的力量测试和训练运动系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和预防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优点:顺应性阻力,训练效率高且较安全为动力性,可改善肢体血循环及关节软骨营养可以不同速度训练或模拟功能性速度训练可做向心或离心训练 缺点:必须用专用仪器进行,仪器价格昂贵训练操作费时,技术要求较复杂,4、等速运动,肌力训练临床应用,0级肌力训练1级肌力训练2级肌力训练3级肌力训练4级以上肌力训练,

11、0级肌力训练,被动运动电疗法,1、被动运动,治疗师用手触摸被训练肌肉,使患者将精力集中在训练部位治疗师用被动运动方式诱发患者的随意运动,使患者体会肌肉运动的感觉训练患侧前,在健侧完成相同的动作,是患者体会肌肉收缩的方式和动作要领 通过被动手法来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本体感受器诱发运动感觉,并传导到中枢,2、电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 又称电体操疗法(electrogymnastic therapy)肌电生物反馈 将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肌电变化转换为听觉和视觉信号,使患者通过“听到”和“看到”信号感知

12、到肌肉出现的微小收缩,1级肌力训练,电疗法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肉等长收缩),2级肌力训练,主动助力运动徒手辅助主动运动悬吊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减重训练,水中训练,3级肌力训练,抗肢体重力的主动运动臀大肌 俯卧位,治疗师固定骨盆,令患者尽力伸展髋关节臀中肌 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方,治疗师固定骨盆,令其外展髋关节三角肌前部 坐位,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下,完成肩关节屈曲抗阻运动,4级以上肌力训练,徒手抗阻主动运动训练 一般适用于肌力4级的患者,因患者肌力较弱,治疗师可根据患者的用力情况,随时进行阻力大小的调整。应用器械抗阻主动运动训练等速运动训练,肌力训练原则,肌力0级被动运动电疗法肌力1级电疗

13、法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等长收缩)肌力2级主动助力运动减重下的主动运动,肌力3级抗重力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肌力4级以上抗阻力运动抗等张阻力(动力性)抗等长阻力(静力性)等速运动渐进抗阻力,肌力训练技术的作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长期制动后的肌萎缩;防止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萎缩,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增强躯干肌肉调整腹肌和背肌肌力平衡,以改善脊柱的排列及应力,增加脊柱的稳定性,用以防治颈椎病及各种下腰痛;增强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以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增强腹肌和盆底肌的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

14、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肌力训练注意事项,心血管反应等长抗阻力运动,特别是抗较大阻力时,具有明显的升压反应等长运动同时常伴有闭气,容易引起Valsalva效应,对心血管造成额外负荷。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应禁忌在等长抗阻运动时过分用力或闭气,肌力训练注意事项,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增强肌力的效果与选择的训练方法有关训练前先评估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根据肌力等级选择运动方法,肌力训练注意事项,阻力施加及调整阻力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远端附着部位较小的力量产生较大的力矩增加三角肌前部肌纤维的力量时,阻力应加在肱骨远端肌力稍弱时,也可靠近肌肉附着的近端阻力的方向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

15、相反每次施加的阻力应平稳,非跳动性,肌力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好运动量训练后第二天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素质、体力)局部状况(关节活动、肌力强弱)选择训练方法,每天训练1 2次,每次20 30分钟,可以分组练习,中间休息1 2分钟 与其他治疗结合综合治疗,牵引疗法,概念 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种类根据作用的部位脊柱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根据牵引的动力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根据牵引持续的时间间歇牵引和持续牵引根据牵引的体位坐位牵引

16、、卧位牵引和直立位牵引,治疗作用,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突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如椎间盘)或骨赘(骨质增生)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适应症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腿痛四肢关节挛缩,禁忌症恶性疾病急性软组织损伤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炎症(如脊椎结核)脊髓明显受压严重的骨质疏松,坐位颈椎牵引,牵引角度神经根受压:头前屈20-30椎动脉受压:头中立位脊髓受压(轻度):头中立位牵引重量5kg(或体重1/10)开始每天1-2次,每隔3-5天增加1-2kg,最大可达12-15kg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3-5次注意事项根据患者反应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开始小重量,逐渐增加牵引中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即刻终止牵引,卧位腰椎牵引,固定方法胸肋带固定上半身,骨盆带固定腹部和骨盆牵引方式间断性牵引 牵引力为40-60kg,每次治疗20-30min,住院患者1-2次/天,门诊患者1次/天或2-3次/周,持续3-4周持续性牵引 牵引力持续作用于脊柱20-30分钟。如果是病床牵引,时间可持续数小时或24小时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紊乱或椎管狭窄慢性腰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