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6134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带简答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上古史重点古代西亚文明一、名词解释:汉谟拉比法典、巴比伦之囚、贝希斯敦铭文、赫梯法典、高墨塔暴动、大流士改革二、问答题: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一1.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颁布的法典。法典吸取前人的立法成果,并结合了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柱上,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他的功绩,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和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7年

2、,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报复一度归顺的犹太国投靠埃及而再次进攻巴勒斯坦地区,经过一年半的围困后攻陷并劫掠耶路撒冷,俘虏犹太国王齐德启亚,将该城大部分居民送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被俘虏的犹太人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后才被居鲁士大帝释放回巴勒斯坦地区。“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贝希斯敦铭文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建造的石刻铭文,因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而得名。铭文用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三种语言刻成,记录了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其后各地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公元1835年英国人罗林森发现了该铭文并将其制成拓本,后来他译解

3、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这对研究波斯历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赫梯法典赫梯新王国时期编订的一部法典,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楔形文字的典型代表。整部法典由三部分组成,共241条。法典表明赫梯存在奴隶制度,奴隶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国内土地可以买卖,人民生活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这是一部世俗化、民众化的法典,属于私法范畴的条文很多,并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法典除对少数性质严重的犯罪规定刑法外,一般多采用民事赔偿、补偿的方式处理,还规定了大量免责条件,在古代东方法中独具特色。 5.高墨塔暴动:米底人反抗波斯统治的一次暴动。公元前522年,当冈比西在埃及的军事行动受挫时,在波斯国内的庇里什瓦德的阿尔卡德里

4、什山地方爆发了高墨达暴动。高墨达是打着冈比西的弟弟巴尔狄亚的旗号起兵的。暴动得到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内的各地人民的响应。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6个波斯贵族一起谋杀了高墨达及暴动的其他领导人,镇压了各地起义。暴动历时7个月。6.大流士改革: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公元前518 年,为适应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大流士一世推行改革: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 金币,外省铸造银币,自治城市只许铸造铜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改革军事,实行军区制;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实行定额包税;以锁罗亚斯得教 为国教。大流士实

5、行的这些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奠定了波斯帝国 的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体现了古巴比伦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法典对租佃、债务、高利贷、婚姻家庭、诉讼程序等方面做了规定,对破坏公平正义,伤害他人的事给与惩罚,以维护人类的公平与正义,巩固现有的统治秩序。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情景(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当时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全体居民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即自由人,平民和奴隶。这三个等级在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同的,例对人造成相同的伤害,但如因不同等级,惩罚不

6、同,赔偿不同,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公然承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并竭力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还涉及婚姻家庭方面。规定婚姻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否则无效。第一百二十八条“取妻而未缔结契约者为非其妻,可看出在古巴比伦社会婚姻是一种庄重的交易。在古巴比伦婚姻关系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在极少数和特殊情况下男子方得有第二妻,例“男子娶妻后,以妻生病而企图另娶他女者,得娶之;但不得与其在病之妻离婚或有其他不相宜的事情。第一妻死亡后也可重行娶妻。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男子与女祭司结婚,该女祭司以奴予其夫生有子女者。如该男子企图纳妾,不应许可不应纳妾。第一百四十六条,男子与女祭司结婚,该女祭司

7、以女奴予其夫生有子女后,如女奴与女奴与其主妇同列,因其生有子女,主妇不得以之变卖。但得加以束缚,使入奴隶之列。综上看古巴比伦的婚姻关系中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但从法典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种夫妻关系是不平等的,一般丈夫享有特权,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古巴比伦社会保留着凭神发誓和神明裁判得宗教迷信成分。第二十条:奴隶自其捕获者之手逃亡时,应以上帝之名,宣誓于奴隶所有人之前,无罪。以凭神发誓来处理案件。第二条: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受蛊人溺毙圣河中时,加蛊人取其房屋。圣河若以其无辜而不加伤害时,加蛊人处死刑。跳入圣河者,取加蛊人之房屋。以神明裁判来断案,这种判案方法虽然很落后,但毕竟是

8、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保留着同态复仇法的惩罚方式,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毁败自由人之眼者,毁败其己眼。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折断自由人之骨者,折断其己骨,可看出这一点,这种惩罚方式极为原始也极为野蛮。说明古巴比伦社会仍未完全清除野蛮社会的残余。虽然汉谟拉比法典有着诸多得不完善,但它毕竟是那个年代特有得产物,法典的制定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横行不法,消除了司法混乱,巩固了国家统一。法典强调保护孤寡,限制高利贷,并把债务奴隶得期限缩短为三天,保护了生产力,调整了自由民之间内部关系,安定了社会秩序,减少了纠纷,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法典也有重大影响,我们

9、要正确看待它。古代埃及文明一、名词解释:埃赫那吞改革、帕勒摩石碑、罗塞达石碑、象形文字二、问答题:1、古埃及宗教崇拜的特点2、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一1.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 ,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的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那吞,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这场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的外衣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

10、的思想。埃赫那吞死后不久,一切改革被废除。2.帕勒摩石碑:现存埃及年代最为久远的石刻,因保存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帕勒摩博物馆而得名,目前仅存部分残片。该石碑记录了埃及古王国第5王朝以前所有国王的名单,国王们对诸如努比亚、腓尼基的远征以及将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等重要活动,还涉及诸如尼罗河涨水情况等经济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古埃及国家早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历史的重要资料。 3.罗塞达石碑:公元前2世纪初埃及祭司为国王托勒密五世树立的颂德碑。1799年在尼罗河口的罗塞达要塞发现,故而得名。铭文用三种文字刻写,即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1822年,法国的埃及学家商波良将象形文字释读成功,奠

11、定了埃及学研究的基础。石碑目前存放于伦敦博物馆。 4.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所创造的文字,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末。蝎王权标头上的蝎子是现今所知最早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有24个字母符号,但是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成的,一般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象形文字在使用中先后演化出祭祀体和世俗体等变化。在希腊罗马人统治时期象形文字逐渐被遗忘,成为死文字,直到1822年被法国学者商博良通过罗塞达石碑释读成功。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对腓尼基字母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 二1.分析古埃及宗教崇拜的特点(1)古代埃及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其崇拜对象既有动物,也有植物和

12、各种自然现象。古王国时代后有了统一的主神和在全国得到崇拜的神;主神一般也是国王的保护神。(2)古代埃及的宗教还没有走出自然崇拜的阶段。他们的崇拜或者是对自然力量给予的恩赐表示感激,或者是对自然力量的威力感到恐惧或困惑。(3)由于古代埃及的哲学不发达,因此古代埃及的神也没有抽象出来,使得埃及的宗教总是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之上。(4)古代埃及人对来世(实际上是死后的世界)的存在特别重视,他们认为此世是暂时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因此古代埃及的宗教既为现世的统治者服务,也为来世的统治阶级服务。古代埃及的富有者也会为来世作出许多的安排。2.概述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1)哲学:古代埃及的哲学主要是伦理和政治的哲

13、学。埃及伦理哲学的最早作品是充满哲理的劝世格言箴言和传道书。在政治哲学方面,埃及人提出,国家是由仁慈的君主所主持的福利机构。大约于公元前2050年写成的一个能言农民的恳求特别体现了这种观念。(2)文学:没有产生大部头文学著作,但是创造了包括诗歌、小说、神话、格言、祈祷文和传记等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3)自然科学:最著名的是天文和数学。在天文方面改善了太阳历,绘制了天体图,识别了主要的恒星,能较准确地判定星球位置;数学方面奠定了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十进位制度。此外埃及人在医学上很有成就,在外科方面尤其发达,可能与木乃伊的制作有关。此外艾贝尔斯纸草是古埃及人的第一部医学百科。(4)

14、建筑:古代埃及建筑以雄伟浑厚为人瞩目,除了金字塔外,还有在底比斯修建的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等著名建筑。(5)艺术:埃及的雕刻和绘画是埃及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般用作建筑和其他物品的附属品。埃及绘画也有三个女音乐家等杰作。古代印度文明一、 名词解释:吠陀、佛教、哈拉巴文化、瓦尔那制度、阿育王二、问答题:印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一1.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主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

15、(公元前1500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即四种“真理”。佛教认为,按此修行,便可不断去“恶”积“善”,修成阿罗汉或成佛,到达智慧和解脱的彼岸。而后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3.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

16、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4.瓦尔那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瓦尔那有颜色”和“品质”的意思,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

17、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5.阿育王:古印度孔雀王朝国王。前268年,阿育王即位。前262,开始大举进犯难度强国羯陵伽,大肆屠杀,之后皈依佛教,多次举办佛教结集大会,支持佛教发展,并实行较为宽仁的统治政策。阿育王在位期间统一了除印度南端的全印度,是孔雀王朝全盛时期。二1.印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

18、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

19、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

20、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2.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

21、。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主要内容:瓦尔那制度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族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时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

22、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古代希腊文明一、名词解释: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线形文字B 、僭主政治、来库古改革、提洛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 、解负令、 陶片放逐法、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米利都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犬儒学派、斯多噶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二、问答题: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原因、范围和影响 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的经过和影响三、史料分析题 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四、论述题古希腊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一1.克里特文明:希腊克里特岛

23、的青铜时代文明,是爱琴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存在于公元前2000前1100年。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该文明遂被确认。现代学者将其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面、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2.迈锡尼文明: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

24、锡尼文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陆续出现过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其中尤以迈锡尼的这类建筑最为雄伟,它的卫城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它是在十九世纪末由海因里希施里曼于发掘迈锡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过程中重现天日的。 3.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历尽万难返回自己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

25、,也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4.线形文字B: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古希腊语的一支,是用原有的线形文字来书写迈锡尼语言,1952年释读成功。现存的线形文字B的材料绝大多数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文书的内容充分表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迈锡尼文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僭主政治: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

26、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 6.来库古改革: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建国之初所实行的国家制度改革。时间在公元前830年左右,来库古改革主要内容有: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由28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与2位国王组成30人元老院(长老会议);设立5名监察官,监督公民遵守法律的情况;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斯巴达

27、是商业文明最落后的城邦);实行公共会餐制度。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7.提洛同盟: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称“提洛同盟”,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

28、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8.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

29、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9.解负令:公元前594年,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

30、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10.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贝壳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1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

31、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1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

32、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13.色诺芬: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长征记、经济论、希腊史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14.米利都学派: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希腊城市米利都是一座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产生了三位重要的思想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美尼,他们创立了米利都学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

33、。其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15.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其美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对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16.犬儒学派:古希腊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派

34、别。得名来由有二:一是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在名叫“快犬”的地方讲学,二是这一派的人们生活方式粗野、衣食简陋,被当时人称之为“犬”。主要代表人物有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等。该派在哲学上反对“理念论”,认为一般概念只是一个名称,具体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在伦理学上,主张禁欲主义乃至苦行主义,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无足轻重的,主张回到极端简朴的原始生活,进入“自然”状态,号召人们克己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这才是美德。17.斯多噶学派:希腊化时期重要的哲学派别。斯多噶的字义是廊,由于这个学派在雅典的一处画廊集会讲学而得名。这派的创始人是芝诺。斯多噶学派以为世界既是物质也是理性。人的灵魂

35、是物质的,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顺从理性,一切变化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现,都是注定而不是偶然的。这个学派因此相信预言和占卜。芝诺代表早期斯多噶学派,后来古罗马时期的塞涅卡和安东略代表晚期的新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思想最终为基督教所吸收。 18.伊壁鸠鲁学派: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创立的哲学派别。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伊壁鸠鲁学派把神还归自然,公开攻击古代的宗教,从而奠

36、定了古代无神论哲学的基础。伊壁鸠的学说包括准则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个部分。二1.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2.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原因: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条件:多良港,

37、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3.简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经过:(1)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2)公元前4

38、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希波战争全面开始。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打败波斯军队,迫使波斯撤军。(3)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再度进兵希腊。希腊各邦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这一阶段的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4)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影响:(1)希波战争之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的局面。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城邦得以继续发展,日益繁荣,从而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波斯

39、虽然失败,但是希腊人也无力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这就使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2)对雅典而言,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势力进一步增强,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战争还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其势力迅速膨胀。(3)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新的矛盾由此出现;同时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了雅典的挑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矛盾逐渐凸显。4.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过程及

40、影响: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的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

41、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混战也使很多希腊人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君主制政体和北方的马其顿王同。5.简述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

42、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伯里克利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有其正确性,他集中概括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级官职,除十将军之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且都以抽签方式产生;第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第三,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第四,原有的贵族会议权力几乎丧失殆尽,从伯里克利上述的演说中不难看出

43、,门第出身与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伯里克利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不足之处:第一,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范围有限,奴隶、妇女和外邦人都不能参与,民主只在雅典男性公民中间实行,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统治和剥削之上的;第二,雅典虽然对内实行民主,但是对待其他盟邦却毫无民主可言,因此雅典公民权本身成为了一种特权,这就使非雅典公民很难获得雅典公民权,也就堵塞了雅典在政治上的自我扩大之路;第三,雅典民主政治采用的直接民主政治只能是小国寡民城邦的产物,让道德学识和修养不同的人通过抽签等方式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危害了雅典的发展,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的民主政治更是有向暴民政

44、治发展的倾向。四1.古希腊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希腊史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5世纪前期发生的希波战争以及希腊的胜利,给波斯和希腊以极大震动。希罗多德对这场战争有关的问题的考察,形成了9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作者开宗明义地宣布,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把人类的伟大功业记载下来,并探讨发生战争的原因。他的眼光不局限在战争本身,涉及交战双方的社会制度、风俗人情以及历史等诸多方面,以希腊人公元前478年攻占塞斯托斯终篇。因此,他既有记载之功,更有探讨兴亡之意,同时还有独特的方法。这些因素使他站在比爱奥尼亚史话家们更高的起点上,成为西方历史学的创始人。修昔底德是雅典人,亲自参加过雅典的政治生活。历时27

45、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给他以极大震动。被雅典流放后,修昔底德游历过希腊世界许多地区,接触到大量的资料。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亲自考察战场,采访战争的当事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过滤,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他前后大约花了20年时间写作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书共分8卷,叙事始于科西拉争端,止于公元前411年。修昔底德集中精力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与战争无关的事情一律舍弃。修昔底德准确地标明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他对史料严格的批判态度,启迪和教育了一大批西方史学家。但他所使用的大量演说词,既成了他著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开一代风气,也颇遭后人诟病。修昔底德的著作,产生了较希腊波斯战争史更大的影响。在他之

46、后,不少史学家试图接续他的著作,但在众多的续作中,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色诺芬的希腊史。该书上承修昔底德,下至公元前362年的门丁尼亚战役,实为斯巴达和底比斯霸权的兴衰史。希腊化时代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是波里比阿。他的通史不仅注意不同地区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政治、社会制度对战争的影响给予充分的注意,使其著作远远超出一般的军事政治史范畴,而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全局眼光,深得近代学者的推崇。可惜该书仅有前5卷保存完好,残损严重。2.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

47、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改革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改革没有从

48、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古代罗马文明一、名词解释:特里布斯会议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 布匿战争 奥古斯都 “三世纪危机” 隶农制 米兰敕令 二、问答题: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奥古斯都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三、论述题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和意义。比较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一1.特里布斯会议:又称平民会议,是罗马一种按地域部落组成的会议。此会议最早只由平民参加,公元前474年获得承认。起初决议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449年,根据执政官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颁布的法案,特里布斯会议成为全体公民参加的会议,会议决议对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