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211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作者张帆,1967年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系中国史专业学习,至1992年,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副教授。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由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基本保持论文原貌。本书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细致论述元代宰相制度的学术专著。本书主要研究范围是元王朝时期(12601368)的宰相制度,兼及大蒙古国时期(12061259)。全书采用“寓纵于横”的结构方式,即按专题研究而非分阶段研究,但在具体叙述过程中尽可能阐述其发展变化。除简短的“前言”和“结语”外

2、,分为七个部分:“大蒙古国时期宰相制度的萌芽”,“宰相机构和宰相的名号”,“宰相的任免”,“宰相的职权”,“宰相与其他机构、官员的关系”,“关于宰相元代相权的考察”。另外还有“征引史籍”、“主要参考论著”两个附录。作者首先探讨了制度“简单而混乱”的大蒙古国时期宰相制度的萌芽,详细论述了大断事官、必者赤以及燕京行尚书省的职掌和演变,阐明其与元王朝宰相机构中书省的关系。作者对元代宰相机构的设置、宰相及有关名号(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中书令,参领中书省事,商议中书省事,平章军国重事,等等),以及作为加官的相衔、内八府宰相诸问题进行了细密的考订和分析,区分了宰相与拥有宰相头衔或被称

3、作宰相而非宰相等复杂而混乱的情形,澄清了记载中的舛误和研究者的误解,确定了宰相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廓清了研究场地,为元代宰相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从宰相的人数、任期、选用、罢免(或改官)四个方面研究宰相的任免问题。所作诸表,考订精审,于旧史诸表及记载之舛误缺漏多有订补。统计数据结合关系、机构间的关系以及观念等因素及其在过程重点互动,参互论证,论点深入而精辟,论证坚实而完整。“宰相的职权”一章是权术的核心内容。作者从“议政权”和“施政权”两个方面考察宰相在决策和施政过程中的权力及其行使方式。以扎实和充分的史料,紧密结合制度与运行两个层次,具体细致地论证了元代宰相权重的现象。北京大学历史系

4、教授祝总斌先生分析批判了历来研究中宰相概念的含糊和混淆,精辟地将宰相的职权定义为两个方面,即“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成为宰相制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见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张帆继承了祝先生的论断,但有所修正,以“施政权”代替“监督百官执行权”。“施政权”涵盖范围有所扩大,更能概括元代宰相制度的实际状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修正,尽管其意义尚未充分显示出来,但无论如何都会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宰相制度的理解。第五章具体考察了宰相的僚属,包括参议府、断事官、左右司官、省掾、客省使、直省舍人等,探讨了中书省的内部结构及运作方式。三公、枢密院、御史台、六部和怯薛,构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

5、基本结构框架。第六章探讨了宰相与这些机构、官员的关系,论述了宰相在中央政府的枢纽地位和运作方式。至此,作者完成了关于元代宰相制度的专题研究。第七章则从整体上考察元代相权,论述了“委任责成”的君相关系模式和“独相制或并相制”的宰相内部关系模式,以及宰相权重的两个表现和宰相权重的原因。作者得出了权术的基本结论,即“元代宰相权利相当重,在政治舞台上通常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元代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宰相政治”。作者在最后的“结语”中,向“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元代宰相权重的事实表明,元代无法纳入这个通贯的解释模式之中。而且元代宰相权重现象,也无法用历

6、史必然性或趋势的模式加以解释,“从大的历史范围来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偶然性”。所谓“偶然性”,即在于元代杂糅蒙汉体制的特殊性。作为北方游牧民族,蒙古统治者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元代制度,使之与传统汉族王朝的典章制度“形同实异”,从而逸出了历史学家喜爱的历史发展趋势之外。结论大胆而有创见,然而却确确实实地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实证基础之上。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一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史料的搜罗和处理。作者详尽占有原始,包括正史、文集、笔记、金石、方志以及域外史料,几可谓网罗殆尽。于文献不足之处,亦往往能探幽索隐,将表面上不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见人所未见。例如,危素危太朴集续集卷3澄慧国师传戒碑提到“丞相厦里

7、”,钱大昕称“于史无所见”。作者却检出了雪楼集卷6海云简和尚碑和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两条关于“厦里”的材料,确定其身份和事迹。由年代、事迹和身份的吻合,进而联系到元史卷1335铁哥传所载“父野里术”,“厦里与野里术或许即为一人”。(见元代宰相制度研究页910)仅此一端,即可概掌握史料之淹贯精熟。作者使用史料十分严谨,尽可能利用不同史源的材料参互较证,力求准确。精彩考证所在多有,补漏订误之处俯拾皆是。同时,疑以传疑,不臆测,亦不妄断。作者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素养,用功之勤,思索之精,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掠美,亦不盲从。文章质朴,无浮词,学风纯正严谨。作者追求文字准确简练,

8、固为一长。然时或失于干涩,加以过多的引文和繁琐的考证杂乎其间,头绪纷繁,不甚好读,实为一短。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结构严整,论证充分有力。宏观把握与微观考证结合得比较好,由微观考证达乎宏观结论,层次分明,一贯,颇有自然流畅之感。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在研究制度的过程中,不于有关制度的字面解释,而是联系各个时期的具体人物和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此即祝总斌先生着力强调的“读列传作(研究)制度”之意,张帆实得其神。长期以来,往往以“君相矛盾”作为宰相制度变化的基本动因,形成了固定的解释模式。这样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祝总斌先生认为,这个看法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提高统治效率则是更为重要和稳

9、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以单一因素解释的模式(或许可以称之为“单一因素决定论”)涵盖二千年的历史,在具体研究中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研究中不拘成见,口限于任何单一因素。效率、君相关系、民族关系、政治斗争、机构间的协调与冲突、文化冲突、制度自身的惯性等等因素,均对制度的演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者的研究则从直接的影响因素入手,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间接与交互影响,论证犀利而丰满,故而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历史必然性或发展趋势,往往是历史研究与思索的一个主题。作为研究方法,撇开概念问题不谈,其流弊则在于以必然性或趋势代替具体的研究。作者自觉地避开了这个方法论上的陷井。“元承金制”,金制自然为作者所着力考察,于金代制度亦有所发明。作者着意于金元制度之继承与变异,并将其置于元代具体历史之中考察,其“形同实异”之特征则昭然若揭矣。作者的研究始终贯彻了这样的思想,“特别注意从元代具体历史环境出发、从制度的制定及主要执行者蒙古贵族的统治意识出发考虑问题”。对中书令问题,对宗室、外戚不任宰相问题,对宰相权重原因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研究,都体现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对历史趋势的背离,是作者 获致成功的方法论保证。总之,元代宰相制度研究是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今后,无论是研究元代甚或近代金代制度,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不能无视这本书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