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614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doc]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 .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苗天娥景爱z(1.北京石景山区文物研究所;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43)【关键词】金章宗;北京西山;八大水院【摘要】金朝在北京营造皇家园林下功夫最大的首推坌章宗,其西山八大水院颇为有名,经历了800多个春秋,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只存遗址.由于古籍对西山八大水院语焉不详,因此学界也说法不一,本文据史籍所栽,考订八大水院分别为清水院(大觉寺),香水院(法云寺),灵水院(栖隐寺),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潭水院(香山寺),圣水院(黄普寺),Y-I:Y,(双泉寺)及金水院(金仙庵),并对其沿革,变迁及现状做了考述.

2、四,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玉泉山的泉水清澈甘甜,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称,”玉泉趵突”为着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山上的芙蓉殿(又称芙蓉阁或芙蓉宫),据史籍记载是金章宗留下的避暑行宫,现仅存遗址,有古银杏长势良好.有专家认为此处应是金章宗的”泉水院”.关于玉泉山有金章宗行宫芙蓉殿的记载,见于多种史籍.金史云:”宛平有玉泉山行宫.”【删长安客话载:”玉泉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章宗尝避暑于此.兰溪胡应麟游玉泉诗:飞流望不极,缥缈挂长川.天际银河落,峰头玉井连.波声回太液,云气引甘泉.更上遗宫顶,千林起夕烟.”又:”殿隐芙蓉外,亭开薜荔中.山光寒带雨,湖色净连宫.作赋携词客,行歌伴钓翁.夕阳沙浦晚,凫

3、雁起秋风.”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泉山:”山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1321日下旧闻考载:”青龙桥西为玉泉山,金章宗建行宫于此,元明以来皆为游幸之所.”“静明园在玉泉山之阳,园西山势窈深,灵源浚发,奇征趵突,是为玉泉.山麓旧传有金章宗芙蓉殿,址无考,惟华严,吕公诸洞尚存“33】又引南濠集称:”玉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今废.山之北麓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出,潴而为池.”【戴司成集云:”玉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西山之麓.有石洞,泉自中而出,洞门刻玉泉二字,泉味甘冽.上有石岩,名吕公洞.其上有芙蓉阁,金章宗避暑处.其在山之阳者,泉自下涌,鸣若杂佩,泓澄百顷,合流而入都城,逶迤曲折,宛若流虹.”前溪?2l?金章宗

4、西山八大水院考(下)集亦云:”相传金章宗避暑于此,上有芙蓉殿,漫不可寻,但黄榛碧瓦而已.”35】天府广记记载:”金章宗西山八院为游宴之所,其香水院在京(应为”金”)山口,石碑尚存.稍东有清水院,今改为大觉寺.玉泉山有芙蓉殿基存,鹿园在东便门外通惠河边.”361”玉泉山在京西二十余里,山顶悬崖旧刻玉泉二字,水自石罅中出,呜如杂佩.金章宗行宫芙蓉殿之故址也.”“五湖朱长春记云:其上又有洞,其顶有故金芙蓉宫址,章宗避暑宫也.”I31(N天府志转引元一统志:”玉泉山山顶有芙蓉殿遗址,故老相传金章宗尝避暑于此.”宸垣识略记载:”玉泉山在瓮山北青龙桥西,金章宗建行宫于此,元明以来,皆为游幸之所.”“玉泉山

5、以泉名.泉出石罅,潴为池,广三丈许.水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紫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石梁,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山顶有金行宫荚蓉殿故址,相传金章宗尝避暑于此.”关于金章宗巡幸玉泉山的记载屡见于金史,多达七处,几乎两年去一次,现摘录如下:明昌元年八月,”壬辰,幸玉泉山.”明昌四年三月,”甲申,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明昌六年夏四月,”丙子,幸玉泉山.”承安元年八月,”癸丑,幸玉泉山.”421泰和元年五月,”壬戌,幸玉泉山.”泰和三年三月,”甲午,如玉泉山.”431泰和七年五月,”己丑,幸玉泉山.”凡此种种,已经足以证明金章宗在玉泉山确实建有行宫芙蓉殿.玉泉山的清泉天下第一,景色苍茫叠翠,这里的环境

6、特别适宜盛夏避暑,游玩.生性喜欢山光水色的金章宗,在大臣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玉泉山巡幸,决不会只作短暂停留,芙蓉殿就是供其休息燕居的行宫.如果没有行宫设施,金章宗浩浩荡荡的七次巡幸玉泉山就不可能进行,也不可能尽兴,毕竟玉?22?泉山离皇宫有相当一段距离.五,潭水院香山寺香山自古以来风景秀丽,林泉幽美,有“小清凉”的美誉,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这里的山水.现在的香山公园中就有辽金名刹香山寺遗址,史载这里曾经有金章宗会景楼,祭星台,梦感泉,护驾松等古迹,而且坐西朝东,泉水潺潺,银杏皤皤,所以有的专家认为这里就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潭水院.香山寺,辽创,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重建,赐名大永安寺,金章

7、宗常至此游幸,史书中多有记述.日下旧闻考记载:”香山寺址,辽中丞阿勒弥所舍.殿前二碑载舍宅始末,光润如玉,白质紫章,寺僧目为鹰爪石.又云寺即金章宗会景楼也.”451阿勒弥是满语“声誉”的意思,旧作阿里吉.查辽史,无阿勒弥或阿里吉传.考金史?胡砺传,发现金太宗初年香山寺依然存在:”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问,大军下河北,胡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天会”是金太宗的年号和金熙宗在位前三年的年号,但这里指的是胡砺未中进士之前的事,他于天会十年(1132年)中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所以,这里的”天会间”指的是金太宗初年,天会五年(1127年)左右,胡砺被

8、金军从家乡掳掠到燕京,逃到香山寺藏身,此时辽和北宋相继被金军灭亡,南宋刚刚建立.由此可以推断,香山寺可能是在金军和南宋的连年战乱中遭到重创,大定年间属于原寺扩建.关于金代扩建香山寺(大永安寺)的缘起,寺庙格局及营建始末,顺天府志记载更为详尽:”大永安寺在京师之乾隅一舍地香山.按旧记:金翰林修撰党怀英奉敕书.昔有上下二院,皆狭隘,凿山拓地而增广之.上院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日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轩之西叠石为峰,交植松竹,有亭临泉上.钟楼,经藏,轩窗,亭户,各随地之宜.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

9、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千楹林立,万瓦鳞次,向之土木化为金碧,丹砂旃檀,琉璃种种,庄严如入众香之国.金大定二十六年,太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李晏撰碑云.又按,泰和元年四月翰林应奉虞良弼碑记亦云,日有二寺,上日香山,下日安集.金世宗重道,思振宗风,乃诏有司合为一,于是赐名永安寺.”471这段文字中提到两块金代石碑,一块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太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李晏撰写的碑,一块是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四月翰林应奉虞良弼作的碑记,两块碑文互为补充,详细记述了大永安寺是在原有香山寺和安集寺的基础上合而为一重建的,不仅寺庙规模宏大,而且佛堂殿字庄严壮丽,

10、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充分说明了金世宗和金章宗两位皇帝对香山寺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元一统志也提到了金章宗时期的这块碑志和对香山的雅称:”又按,金泰和元年翰林应奉虞良弼有记云:都城之乾隅三十里,日香山,亦号小清凉.”481金史?世宗下证实了这一说法:大定二十六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给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元朝年问曾两次重修香山永安寺,一是在中统四年(1263年),”元朝兴修,庄严殊胜于旧,有中统四年太保刘秉忠号藏春散人十咏.”【50l一是在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元仁宗纪:皇庆元年四月,给钞万锭,修香山永安寺.”l5】I香山的清凉和林泉,吸引金章宗多次亲临赏

11、玩,金史中记载颇多:明昌四年三月,“甲申,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521承安三年秋七月,”癸丑,幸香山.”八月,”癸酉,猎于香山.”承安四年,”八月己巳,猎于香山.”承安五年八月,”壬辰,幸香山.乙未,至自香山.”泰和元年,”六月己卯,幸香山.”【5泰和六年九月,”丙戌,幸香山.”1541粗粗一算共八次,几乎两年去一次,比去玉泉山的频率还高.典籍中屡屡提到会景楼,祭星台,梦感泉和护驾松等,并对香山的泉水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描述.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连篇累牍,择其要者抄录如下:宸垣识略记:”金大定二十六年二月,香山寺成,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又云,寺即金章宗之会景楼也.香山寺殿五重,崇广略等.山多名

12、迹,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棋盘石,蟾蜍石,香炉石.寺始金大定,正统中,太监范宏拓之,费七十余万.”“宾轩为金章宗祭星台.其西南道上,章宗经此有松密覆,因呼为护驾松.”“寺亦名甘露.石梁下有方池,正统问,遣中官以金鱼数十投其中,今巨者盈尺矣.上有金刚殿,后有古椿六.又上由画廊登慈恩殿.其右为香炉冈,冈下有蟾蜍石二,状如蛤蟆.石下二井,相去丈许,水深三四尺,俯手可濯.又有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I55】相传金章宗看见双泉涌出,欣喜之余,遂题”双井”二字刻于石上.至清代,乾隆皇帝手书”双清”二字,镌刻摩崖,作为静宜园二十八景松坞云庄景区.长安客话

13、还抄录了元,明士大夫的怀古诗作:”(香山寺)来青轩之前,两腋皆叠嶂环列,宾轩为祭星台,金章宗祭星处.其西南有护驾道,章宗驾经此,道傍松荫密覆,因呼为护驾松.元人萨天锡有祭星台诗:章宗曾?23-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为祭星来,凿石诛茅筑此台.野鸟未能随鹤化,山花犹自傍人开.直期荧惑迁三舍,不向人间劝酒杯.梯磴高盘回辇处,马蹄无数印苍苔.又护驾松诗:銮舆西幸日重辉,五老欣然拱翠微.风撼碧涛寒落座,鹤翻清露冷沾衣.根柯夭矫翻金辇,枝叶阴森障绣帏.记得瑶池开宴处,梦花香里驻旌旗.”又云:“西山古迹多金章宗所遗.隆庆间,岭南黎民表与锡山安绍芳同游,蹑峤披磴,遍寻故址,得祭星台,护驾岭二处,各为诗纪之

14、.黎民表诗:阜帽青鞋相伴来,夕阳钟罄寺门开.龙盘涧底流云细,莲插湖中岳势回.检玉有坛遗索虏,题诗何处托宗雷.先朝正辇孤松树,委弃谁知作栋材?安绍芳诗:隔岭藏香阁,到门生暮烟.断崖寒积雪,细草伏流泉.台指祈星处,松传护驾年.石幢苔半绣,似欲化青莲.”【从这几首诗作可以看出,岁月流逝,金章宗在香山寺建立的行宫别苑已经成为古迹.帝京景物略也有相同的记载,并收录有诗作数十篇:”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寺旧名甘露,以泉名也.山多迹,葛稚川井也,日丹井.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日祭星台,日护驾松,日梦感泉.茶陵李东阳香山诸寺:半岭香台石径斜,诸空缥缈送天花.新开塔寺雄西郭,旧赐经幢出内家.避暑亭

15、前泉带雨,回龙殿下水明霞.太平天子无巡幸,头白山僧诵法华.”又无锡顾可文游香山寺诗云:”飞磴登初到,深林度几重.楼台逼层汉,缥缈接高峰.白下巢云鹤,青连覆殿松.翠华临幸Et,轩上设行宫.”刀由此观之,香山寺在金朝曾显赫一时,寺院里的经幢出自皇室,避暑亭专为皇上修建,行宫就设在来青轩上面.南濠集也记述了章宗时常临幸香山并感梦得泉的传说:”香山永安寺亦名甘露寺,又有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24?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其后僧以泉浅浚之,遂隐.”l58】天府广记则简单叙述了香山寺的历史沿革:”金甘露寺,即香山寺,建于大定中.明正统间,内侍范宏重建,费银七十余万.旁一轩,万历御题日来青.山有祭

16、星台,护驾松,梦感泉,皆金章宗遗迹.”is9”香山在碧云南二里许,有永安寺,旧名甘露寺,有泉出自山腹,下注溪谷,日小清凉.西行数百步至弘光寺,面其前者金章宗祭星台.”“弘光寺乃香山寺之支院也.”收录的明人郭正域香山寺诗日:”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墙外珠林疑鹿苑,路旁石磴转羊车.四天天上知何处,咫尺轮王帝子家.”诗末句无疑指的就是香山寺的章宗行宫.六,圣水院黄普寺京西海淀区凤凰岭一带山林秀丽,泉流丰沛,古刹林立.凤凰岭有南线,中线,北线之分,南线有关帝庙,黄普院,吕公洞,金刚石塔;中线主要是龙泉寺;北线山水险峻,摩崖石刻,天梯等非常有名.关于圣泉和黄普院

17、,据敕赐妙觉寺记碑载:”灵山高耸,圣泉中流,真圣境也.”621又敕赐妙觉禅寺残碑记:”藏圆融显密大宗师播阳道深撰/尚书太常太卿三山赵荣书/禄大夫太保柱国会昌侯济南孙继等篆/远接神山居庸一带,林峦叠翠,溪涧流清,而有金章宗创建之古刹黄普院敕赐妙觉禅寺.”63敬北京史地民俗专家认为此处应该是金章宗八大水院中的”圣水院”.金章宗黄普院,明时称妙觉禅寺,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旁临深谷.从残留的碑文证实,妙觉禅寺是因”坍塌旧基”从明照洞迁移出来的.1941年,寺庙被日寇焚毁,遗址,古碑,银杏尚存.银杏树曾遭雷击,现只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剩小半棵了.古碑存二,一完整,一残断.遗址上杂树横生.

18、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称明照洞瑞云庵,俗称”皇姑院”.山门用大块花岗岩石砌筑,上书”明照洞瑞云庵”.山门里面山势陡峭,废庵遗址原有钟鼓楼,现已无存.崖上有石龛一座,前面有汉白玉供桌,石龛正室左右各凿一侧室,正室地中间有石井一眼,直径30厘米左右,水从山崖石罅中流人井中,多年不竭.山门右侧兀出一天然巨石,名金刚石,高约15米,向旁倾斜悬出深谷之上.石上建有一座高约2.5米的六角七层浮图,名千载塔,塔基各角饰有砖雕兽头.千载塔下葬的是妙觉寺首任住持尹奉,他任职尚膳监太监,因看到这里有巨石,奇洞,圣泉,遂在黄普院遗址以南建寺,明英宗赐额妙觉禅寺.尹奉出宫后削发为僧,当了该寺的开山住持641.传

19、说1924年,国民党文人李石曾,段其光怀疑塔下有”镇物”,将塔拆毁,但没发现任何宝物,又怕后人耻笑,只好照原样重新仿建了一座.现为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泉水清澈甘甜,昔日供奉龙王,每逢大旱年,村民到此求雨.民国初年,后沙涧村有位砍柴人将龙王爷前的两支蜡扦背走,见上面刻有两行小字:”远七里近七里,金子就在七七里”,不解其意,遂将其卖于本村铸铧人杨家,经冶炼,果然是金的,杨家由是大发.现泉已无水.七,双水院双泉寺在石景山区天泰山景区双泉寺村北有双泉寺,明时称香盘寺,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它就是金章宗的”双水院”.顺天府志记载:”双泉山,山在城西四十里.按重修记云,山有二泉

20、,唐时古道场也.东北约二里有黑龙湾,相传为神龙之所宅.观音殿有泉水,乃龙湾潜流之一派也,大青小青二灵物屡见于此.”这一段文字说明,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佛刹,因毗邻黑龙湾之龙宫所在,二泉属于龙湾潜流,因此传说观音殿前的泉水里经常有大,小青龙出没.明一统志也有相似记载:”双泉山在府西四十里,山有二泉,故名.东北二里许有黑龙湾.”【日下旧闻考追溯了双泉寺在金,明两代的发展概况:”双泉山旧有双泉寺,明成化问改名香盘寺.寺内明碑一,无撰人姓名,嘉靖元年立.双泉在今寺右,左侧塔一,高约七丈余.距寺数百武为双泉桥,明翰林院修纂云间钱福撰记,弘治七年立.黑龙湾在黑石头村西二里,以石色黑,故名.明人香盘禅寺碑略:都

21、城西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至明成化五年十月,赐名香盘禅林.宣德二年十二月,奉旨与院.嘉靖元年,葺而新之.”611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双泉山,双泉寺,双泉桥毫无疑问得名于”双泉”.二是明朝年间对双泉寺至少进行过两次维修,一次是明宪宗赐名香盘禅寺,一次是明世宗重修,恢复双泉寺寺名.至于明宣宗二年”奉旨与院”,指的是大能仁寺住持弘善妙智国师于是年奉宣宗之旨住持双泉寺,双泉寺成为大能仁寺的下院,统领全国释教.国师圆寂后葬于双泉寺山坡上,建立塔院,这一切说明,双泉寺与明皇室关系极为密切.三是该寺历史

22、久远,始创于唐代,曾经在明昌五年(1194年)作为章宗的避暑之地,且在庙北建有祈福宝塔.尤其是第三点至为关键,它点明了金章宗不仅在此避暑,而且还建了宝塔.然而,金章宗避暑的双泉寺并不在现址,而是在现在双泉寺的西部.现在的双泉寺是清代光绪年问重修后的格局,重修翠微山双?25?金章宗西山/Tt水院考(下)泉寺记中说:”双泉山旧有香盘寺,明成化间建,二碑尚屹立庙址,久圮.双泉在其左.”68l而前引日下旧闻考中言明”双泉在今寺右”.一左一右,到底哪个正确?其实,双泉寺最早开创于唐代,坐北朝南,金章宗时避暑的双泉寺应该是”双泉在其左”,即在明成化年间香盘禅寺的东边.到清代重修时,庙址往东移了不少,越过了

23、双泉,双泉因此到了寺的右边,即西边.双泉寺的双泉至今只一泉有水,附近村民仍经常去那里打水,另一泉因被施工破坏了水脉而干涸.今之双泉寺已经残破不堪,前院已不完整,二道门影壁也被拆除,正殿改建得面目全非,只有东西配殿尚属完整,院内古松柏依旧苍翠.近年在北京平谷县发现了一块残碑,刊立于金明昌四年(1193年),碑额楷书竖题“重建双泉院碑”,碑阳首题”重建蝎山双泉院记”,现仅存上半部.碑文记载双泉院在蝎山.据日下旧闻考卷142(京畿?平谷载:”蝎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碑阳的残碑文记有“辽时蒙赐院额”,”本朝大定问僧善慈”,”驾秋皇妃”等语,碑阴有”蓟州”,”武节

24、将军”,”广威将军蓟,J+IN史”等题名.因碑石断佚,撰文,书丹,立石者人名皆不详.有研究者认为,此双泉院至少在辽代就已存在,因明昌四年(1193年)立碑,”皇妃”可能是章宗之元妃李师儿,推测可能也属金章宗八水院之一.笔者认为,尽管此双泉寺碑立于明昌年间,寺建于辽代,甚至皇帝曾到此秋猎,但蝎山所在的地理方位超越了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的地理范围,离金中都太远了,似乎不应属于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八,金水院金山寺(金仙庵)金仙庵遗址位于北安河阳台山,原为金?26?山寺古刹,有学者认为此即金章宗金水院.金山寺,始建年代不详,素以”三绝”闻名,第一绝为公孙林,公孙树即银杏.第二绝为金山泉,泉水清凉绵甜,沁人

25、心脾,至今仍有人前往那里接山泉水饮用.第三绝为玉清殿的关帝爷,关公塑像体形敦实,目光严峻,双手抱笏,仪态矜持,龛上回龙舞凤,可惜现已荡然无存.清朝末年,相传慈禧的表妹金仙削发为尼,在此修行,金山寺遂改名为金仙庵.庵建在一座石砌高台上,寺中前院尚遗存银杏树两株,树龄约有700800年.金仙庵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仅存山上塔坟一座,系清末大风银库总管刘善宝之墓,现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金水院,有专家认为应该是颐和园.根据是,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时,曾在这里建立金山行宫,此处的山称金山,水称金水河.笔者认为,颐和园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和花园,属于晚近才出现的皇家园林,金章宗是否来此游幸

26、过,不好妄猜.至于另外的几处:龙泉寺,上方寺,温泉村(有人认为是温水院)等,说是八大水院之一,感觉证据太少,没有金章宗来此游玩的文字记载,只凭泉山幽胜,年代接近,不好妄下断语.像温泉村,是清代时作为行宫的,并没有金章宗来此游玩的记载,再说他喜欢的是有古刹精蓝,山林泉胜的清凉世界,在此礼佛,祈福,避暑,行猎,赏景,寻求天然野趣,温泉虽然有水,却不符合他对山水的要求.倒是看花台和雀儿庵的记载略见一二,如春明梦余录云:”隆教寺西越涧有长岭,岭半为金章宗看花台,台畔有古松一株.”701又如帝京景物略记载:”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庵,方丈耳!庵名雀儿者,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发百不虚.盖山无人,雀

27、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章宗喜,即行幄庵之,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考(下文物器秋?2010.5日雀儿.后方僧来住,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孑L雀明王佛像.又后僧日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日显化处也.今者僧确然对客日孔雀庵也.雀儿名为当更,而人呼雀儿庵如初.”【7l】看花台传为章宗在此看花留下的亭台,但附近是否有行宫,是否就是八大水院之一,也不好说.雀儿庵提到了金章宗临幸此地,并以行幄为庵,说明有行宫.只是雀儿庵仅方丈耳,规模太小,无法满足皇帝,后妃,大臣,内侍们的起居饮食等之需,恐怕只是章宗在此弹过雀,因百发百中一时高兴而留下的简单行在,后人即以此大作文章,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庵庙,论规模恐怕难以跻身章宗八

28、大水院之行列.石景山区的隆恩寺建于辽金时期,泉山幽胜,有人说它可能也是八大水院之一.其实,辽金时其寺名为大昊天寺,隆恩寺是明朝时的称谓.目前典籍中尚未发现金章宗游幸大吴天寺的记载,因此,单凭它建于辽金时期和泉山幽胜这两条,就推断其为金章宗的离宫别苑,显得有些论据不充分.30元?脱脱等撰:金史卷24志第五?地理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页.31【56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郊州杂记?玉泉【IJ,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8,54页.3271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7西山下,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6,3l8页.333435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101郊垌两十一,

29、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71,1412,1428,14301431页.36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37名迹,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4页.3738同36,卷35岩麓,第488,490页.394865清?缪荃孙:顺天府志卷l1宛平县?山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7027l,267页.4055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I4郊垌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7,295页.4l儿424344同30,卷9l2章宗本纪,第215,228,235,239,256,260,28l页.4558同33,卷87国朝园囿?静宜园二,第1463,1464页.46同30,卷125列传第六十

30、三?文艺上,第2721页.4750同39,卷7顺天府-寺,第2223页.49同30,卷8本纪第八?世宗下,第193页.51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十六?寺观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2页.525354同41,第228,248,251,254,256,277页.57同32,卷6西山上?香山寺,第229230,233页.59同36,卷38寺庙,第58058l页.60同36,卷35岩麓,第494页.61同36,卷44诗三.6264见妙觉寺遗址存敕赐妙觉寺记碑,”正统四年九月初一日奉佛弟子尚膳监太监尹奉谨识”.63见妙觉寺遗址存敕赐妙觉禅寺残碑,”成化二年第三代住持妙臻立石”.6667同33,卷1o4(郊垌西十四,第17331736,1724页.68见双泉寺存,立于光绪年间的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碑.69参见大觉寺存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碑阳,雍亲王胤稹撰文并书丹,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碑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高宗弘历撰文,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载孙荣芬,张蕴芬,宣立品:大觉禅寺,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2526页.7O同33,卷102(郊垌西十二,第1687页.责任编辑:许潞梅?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